<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6日按計劃下午參觀“甘肅省博物館”,60歲以上不用預約,下午2點多在老人專用通道,不用排隊就帶孩子進去了。立刻去約講解,幸運剛和一組六個人拼團成功,講解員就剩一個了。每人42元,看兩個最精彩的館,“甘肅絲綢之路文明館”和“甘肅陶瓷館”。講解員歷時一個半小時把重點部分給講解完了,講的很好,不然靠自己看真的看不明白,據(jù)講解員說:甘肅省博物館藏有國寶級文物十六件。</p> <p class="ql-block"> 甘肅絲綢之路文明展廳</p> <p class="ql-block"> 絲綢之路的前奏,距今5000年左右,黃河流域為中心的中國農業(yè)文明已經形成。稍后,北方游牧民族也日漸強盛。北方草原文化的向南滲透和中原文化的不斷向外擴展,加速了農耕文明與草原文明的交融。伴隨著這一交融,馳騁在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把中國與中亞、西亞等地的各個沙漠綠洲連接起來,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中介者。</p> <p class="ql-block"> 交流前沿,甘肅是目前中國最早出現(xiàn)青銅器的地區(qū)之一。發(fā)達的早期青銅文化和馬的馴養(yǎng)促進了經濟發(fā)展和交往范圍的擴大,在與周邊文化發(fā)生碰撞、交融的過程中,使甘肅成了古代中國最早接受并傳播東西方文化的前沿地帶。,</p> <p class="ql-block"> 石權杖頭,四壩文化(約公元前1900﹣前1400年),甘肅省玉門市火燒溝出土。</p> <p class="ql-block"> 彩陶權杖頭,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甘肅省西和縣寧家莊出土。</p> <p class="ql-block"> 銅彎刀,四壩文化(約公元前1900﹣前1400年),甘肅省民樂縣東灰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 犬紋銅泡,沙井文化(約公元前1000﹣前600年)1980年甘肅省永登縣樹屏公社榆樹溝出土。</p> <p class="ql-block"> 鹿形銅飾,沙井文化(約公元前1000﹣前600年)1980年甘肅省永登縣樹屏公社榆樹溝出土。</p> <p class="ql-block"> 人頭柄銅匕,辛店文化(約公元前1400﹣前800年),1972年甘肅省廣河縣采集。</p> <p class="ql-block"> 銅鼎,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1972年甘肅省靈臺縣白草坡出土。</p> <p class="ql-block"> 青銅編鐘,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原件藏甘肅省禮縣博物館。此編鐘雖然沒有“曾侯乙編鐘”壯觀,但它卻比“曾侯乙編鐘”早百年。</p> <p class="ql-block"> 口唇紋金飾片,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2015年國家文物局移交。</p> <p class="ql-block"> 甘肅禮縣大堡子山是早期秦文化的重要遺址。上世紀90年代遭盜掘,大量文物流失海外。2015年,經外交和文物部門的努力,流失法國的金飾片回歸祖國。這些金飾片包括鷙鳥形、箭鏃形、鱗羽形、盾形、竊曲形等類型,紋飾具有典型春秋秦文化特征,邊沿均有鑿孔,推測可能用于甲胄、車馬器或棺槨裝飾。但因非科學考古發(fā)掘出土,其具體用途有待進一步考證。</p> <p class="ql-block"> 鴟鳥形金飾片,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2015年國家文物局移交。</p> <p class="ql-block"> 2100多年前,中國漢代的張騫肩負和平友好使命,兩次出使中亞,開啟了中國同中亞各國友好交往的大門,開辟出一條橫貫東西、連接歐亞的絲綢之路。</p> <p class="ql-block"> 絲綢之路的開拓,西漢王朝經過文景之治,國力步入到鼎盛時期。漢武帝動用國家力量打通西域,開拓絲綢之路,并且建郡設關,進一步加強維護。</p> <p class="ql-block"> 至此,絲綢之路將長安和羅馬之間傳遞式的連接在了一起,東西方之間頻察交往,商胡販客目款于塞下,呈現(xiàn)了空前活躍的局面:魏晉時期,中原地區(qū)社會動蕩,隴右河西相對穩(wěn)定,從而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無阻。</p> <p class="ql-block"> 由郭沫若先生取名的“馬踏飛燕”,國寶級的鎮(zhèn)館之寶。</p> <p class="ql-block"> 鎮(zhèn)館之寶“馬踏飛燕”是其陣列之一。</p> <p class="ql-block"> 銅連枝燈,東漢(公元25--220年)</p><p class="ql-block">1969年甘肅省武威市雷臺出土。</p> <p class="ql-block"> 綠釉陶樓院,東漢(公元25-220年)</p><p class="ql-block">1969年甘肅省武威市雷臺出土。</p> <p class="ql-block"> 銅駱駝,漢代(公元前202﹣公元220年)2020年征集。</p> <p class="ql-block"> 彩繪木馬,漢代(公元前202﹣公元220年)1972年甘肅省武威市磨嘴子出土。</p> <p class="ql-block"> 彩繪木俑,漢代(公元前202﹣公元220年)1972年甘肅省武威市磨嘴子出土。</p> <p class="ql-block"> 甘肅酒泉和嘉峪關地區(qū)出土了大量的魏晉時期的壁畫墓,因墓葬內墻面上飾有諸多反映當時當?shù)厣a、生活活動的壁畫,所以這些壁畫墓被譽為"地下畫廊"。</p> <p class="ql-block"> 壁畫形式有的一磚一畫,有的多磚一畫,有的直接畫在墓室墻上。</p> <p class="ql-block"> 與同時代中原地區(qū)刻石類文物相比,內容更多的是包括農耕、狩獵、出行、宴享等等生產、生活場景,反映了東漢晚期至魏晉時期,在中原地區(qū)陷入戰(zhàn)爭動蕩的背景下,甘肅河西地區(qū)依舊保持相對的穩(wěn)定和繁榮,是人民生活的樂土。</p> <p class="ql-block"> 武威天梯山石窟在1958年修水庫時部分石雕移至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黃釉三彩馬,唐代(公元618-907年)1965年甘肅省秦安縣葉家堡出土。</p> <p class="ql-block"> 舍利珍藏器</p> <p class="ql-block"> 4300年前,玻璃器產生于兩河流域北部,中國的玻璃器出現(xiàn)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但工藝較原始粗糙。漢代開始進口西方玻璃器皿,由于對玻璃器的工藝一直沒有完全掌握,所以直到清代,玻璃器都屬于"奢侈品"。玻璃蓮花托蓋采用了"蓋"+"禿"的中國傳統(tǒng)茶具形制,但是玻璃工藝高超,呈現(xiàn)潤澤的藍色,應該是汪世顯家族在西方某國定制的器皿,是中西文化合璧的產物。</p><p class="ql-block"> 玻璃蓮花托盞,元代(公元1271-1368年)甘肅省定西市漳縣徐家坪出土。</p> <p class="ql-block"> 銅牦牛,元代(公元1271-1368年,原件藏甘肅省天祝藏族治縣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駝鈴陣陣,羌笛悠悠,絲綢之路跨越無垠的戈壁,漫漫的沙漠,險阻的山脈,把中國文明、印度文明、兩河文明、羅馬文明連接在一起,將古代中國推上國際舞臺。絲綢之路是商貿大道,文化走廊,也是文明之路,開放之路它的歷史,是古代中國與世界友好交往的歷史,它向人們揭示:開放接納,博采眾長,才能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p> <p class="ql-block"> 大約在一萬多年前,人類發(fā)明了陶器。隨著制陶工藝的日趨成熟,距今八千年前后,我國渭河流域的先民成功地生產了第一批彩陶。</p> <p class="ql-block"> 優(yōu)美的造型、繽紛的色彩、絢麗的圖案融匯一體,既反映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的水平,又體現(xiàn)了人們的精神世界,表達了人們對美的渴望和追求。甘肅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 奔騰不息的黃河、雄渾肥沃的黃土高原、綿延千里的河西走廊,孕育了豐富發(fā)達的新石器時代及青銅時代文化。這些文化為中華文明的誕生和發(fā)展作出了不朽的貢獻。</p> <p class="ql-block"> 它們大多含有多彩多姿的彩陶,這是數(shù)千年來甘肅綿延不絕的獨特文化傳統(tǒng)。甘肅彩陶歷經五千多年漫長的發(fā)展歲月,其數(shù)量與種類、制作水平與藝術成就,都是其他地區(qū)無可比擬的。</p> <p class="ql-block"> 在我國文化、藝術史上,甘肅彩陶譜寫了精彩華美的篇章。讓我們一起步入神奇的彩陶世界,拂去歷史的塵埃,欣賞琳瑯滿目的藝術珍品,領略古老的陶魂彩韻。</p> <p class="ql-block"> 人頭形器口彩陶瓶,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1978年甘肅省秦安縣大地灣出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