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參觀云岡石窟有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云岡古窟越千年,佛影巍峨峙岳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匠斧雕開塵世相,風沙蝕透劫波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龕中法相慈悲溢,壁上梵文歲月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漫步幽巖尋舊夢,滄桑閱盡意長傳</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5日,我們祖孫三代參觀了云岡石窟,在蒙蒙陰雨中,在人貼人的人群中,目睹了石窟的偉大工程,石窟的瑰寶藝術,嘆歷史之悠久之滄桑,嘆古人之智慧之工巧。</p> <p class="ql-block">據(jù)介紹,云岡石窟(Yungang Grottoes),原名靈巖寺、石佛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處的武州山南麓,是中國著名的石窟群之一。云岡石窟的開鑿始于北魏時期,北魏皇始三年(398年),道武帝拓跋珪將都城從盛樂(今和林格爾縣)遷至平城(今大同市),武州山成為盛樂與平城之間的交通要沖。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后,令沙門統(tǒng)曇曜主持復法大業(yè)。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曇曜選擇了鐘靈毓秀的武州山,"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zhèn)?,冠于一?quot;。云岡的大部分洞窟在孝文帝元宏遷都洛陽前完工,但是造像工程則一直延續(xù)到正光年間(520~525年)。云岡石窟的開鑿歷時約150年,歷經(jīng)北魏、東魏、西魏、北齊、隋、唐等朝代,現(xiàn)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9000余尊,是中國石窟藝術寶庫中的瑰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與佛手合掌,感受靈氣</p> <p class="ql-block">曇曜五窟開鑿于公元460-465年,是云岡石窟的第一期工程。五個石窟的中央都雕刻了巨大的如來佛像,象征了北魏五朝的五代皇帝。其開創(chuàng)性價值在于,首次將佛教造像與帝王權威結合;融合印度健陀羅藝術、中亞紋飾與中國傳統(tǒng)雕刻技法;采用山體削切法打造穹窿頂巨窟,開創(chuàng)"云岡模式"。五窟磅礴的氣勢與政治隱喻,被譽為"刻在山崖上的北魏王朝史",直接影響了龍門石窟等后世佛教藝術發(fā)展。第20窟因地震形成露天景觀,成為絲路文明交融的永恒見證。</p> <p class="ql-block">曇曜五窟(第16-20窟)是云岡石窟開鑿最早的皇家洞窟群,由高僧曇曜主持建造(公元460-465年)。五窟以"帝佛合一"為核心理念,將五尊巨型主佛對應北魏五位皇帝:</p><p class="ql-block">第16窟:立佛波浪發(fā)紋,著漢式褒衣博帶雛形,象征開國皇帝拓跋濬;</p><p class="ql-block">第17窟:交腳彌勒菩薩體現(xiàn)西域風格,隱喻未即位太子拓跋晃;</p><p class="ql-block">第18窟:身披千佛袈裟立佛威嚴雄渾,代表太武帝拓跋燾;</p><p class="ql-block">第19窟:云岡最高坐佛(16.8米),面容圓融顯胡漢融合,對應明元帝拓跋嗣;</p><p class="ql-block">第20窟:露天大佛高鼻深目,犍陀羅式微笑成云岡標志,象征道武帝拓跋珪。</p> <p class="ql-block">曇曜五窟屬于北魏“鑿山石壁”、統(tǒng)一規(guī)建的五所洞窟。洞窟規(guī)模宏大,形制基本相同,平面為馬蹄形,穹窿頂。洞窟前壁上開明窗,下辟窟門,窟內(nèi)造像以三世佛為主,主佛身軀高大,頂天立地,雕飾奇?zhèn)?,冠于一世,分別象征著北魏的五位皇帝。除主題突出的三佛題材,各窟弧形四壁上部及外立壁均雕刻大量千佛,具有明確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觀念。</p> <p class="ql-block">云岡石窟作為中國第一個皇家授權開鑿的石窟,反映了北魏王朝的政治雄心。與我國諸多石窟寺比較,云岡石窟最具西來樣式,即胡風胡韻最為濃郁。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亞藝術元素,也有希臘、羅馬建筑造型、裝飾紋樣、像貌特征等等,反映出與世界各大文明之間的淵源關系,這在中華藝術寶庫中是獨一無二的,對后世中國文化藝術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