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時間: 2025.2.6日至16日期間</p><p class="ql-block">地點: 府河、南河、府南河</p><p class="ql-block">主題: 府南河上橋的風(fēng)采</p><p class="ql-block">攝影: 張學(xué)海</p><p class="ql-block">文字: 張學(xué)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6日,帶著府河、南河、府南河到底多少橋的疑問,各橋都叫什么名字的好奇,開始了我的徒步沿河數(shù)橋行動。</p> <p class="ql-block">始于2025年2月6日,終于2025.3月16日,歷時二十天,實際行動13天,徒步134.58公里、拍攝照片644張、數(shù)橋75座。</p> <p class="ql-block">終于讓我明白了哪條河是府河,哪條河是南河,合在一起后才叫府南河;明白了府河、南河各有一座彩虹橋;知道75座橋梁中還有若干個“網(wǎng)紅橋”!</p> <p class="ql-block">我的數(shù)橋順序均以合江亭為起點,逆流而上001至024為府河計24座;逆流而上025至038為南河計14座;順流而下039至075為府南河計37座。</p> <p class="ql-block">001合江橋。合江橋,也叫合江亭橋,始建于唐代貞元年間(785年),由四川節(jié)度使韋皋主持修建。宋、明、清幾經(jīng)興衰,1989年重建成為今天的樣子。</p> <p class="ql-block">002水津橋。為方便記憶和統(tǒng)計,我畫了草圖,編了號,給我的數(shù)橋活動提供了方便。(圖見最后)</p> <p class="ql-block">003東門大橋。東門大橋是始建于唐代的古老橋梁,歷經(jīng)多次重修與更名。初名“濯錦橋”,與蜀錦漂染相關(guān)。清乾隆年間重修后改名為“長春橋”,象征皇權(quán)長治久安。清未名初因城墻拆除與城市發(fā)展更名為“東門大橋”,是川軍出川抗日主要通道之一。連接?xùn)|大街與水冿街,毗鄰水井坊遺址、蘭桂坊酒吧街。</p> <p class="ql-block">004東風(fēng)大橋。東風(fēng)大橋名字源于東風(fēng)路,東風(fēng)路名字源于“大躍進”東風(fēng)壓倒西風(fēng)之意。始建于1958年,通車于1959年,是成都建成的第二座具有現(xiàn)代風(fēng)格的三塊式大橋。位于成華區(qū)境內(nèi)。</p> <p class="ql-block">005武成門大橋。武成門橋,源于1914年東門城墻上新開的武成門,始建于1927年,資金大部分由川劇泰斗楊素蘭捐獻,原為五孔磚石拱橋,如今鋼筋水泥大橋仍沿用原名。</p> <p class="ql-block">006新華橋。原名二號橋,后新華路建設(shè)更名為新華橋,是東郊工業(yè)區(qū)重要橋梁。最初為木結(jié)構(gòu),1959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2024年增設(shè)了夜景照明系統(tǒng)。1964至1980三線建設(shè)時期,為保密橋頭曾設(shè)有中英雙語警示牌“外國人不經(jīng)允許不得超越”。</p> <p class="ql-block">007木綜廠便橋。成都木綜廠是1954年成立的全民所有制企業(yè),曾解決上萬人的就業(yè)問題,這種為<span style="font-size:18px;">方便木綜廠職工上下班和生活的人行橋有幾座,這是其中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008華星路人行橋。華星路橋原本是人、車共用的,后為錦江游船安全和夜景美化經(jīng)歷了全新設(shè)計改造成為人行橋,全橋分上下兩層,形狀像個“K”字,橋兩端各建一個形似“水晶宮”的玻璃房,與巴黎盧浮宮有異曲同工之妙。</p> <p class="ql-block">009紅星橋。紅星橋原名一號橋,橋長82.8米,始建于1954年,1961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大橋,是金牛、成華、青羊、錦江四區(qū)邊界交匯點,是成都唯一“一橋跨四區(qū)”的橋梁。因橋畔兩岸春季盛泡桐花成為網(wǎng)紅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010太升二橋。成都太升二橋為緩解太升橋交通壓力所建。</p> <p class="ql-block">011太升橋。太升橋是成都太升北路的重要橋梁,始建于1989年,得名于“太升街”和“升平街”的組合。</p> <p class="ql-block">012北門大橋。北門大橋始建于清代,原名叫“大安橋”或“迎恩橋”,但民間慣稱北門大橋。此橋歷經(jīng)多次改建,初為三洞石拱橋,長54米,1966年擴建為五孔石墩橋,改革開放后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平橋。</p> <p class="ql-block">013府河彩虹橋。人們習(xí)慣稱南河上的“南河橋”為彩虹橋,其實府河上也有一座彩虹橋,粗一看與南河彩虹橋差不多,都是大紅顏色。</p> <p class="ql-block">014萬福橋。萬福橋因橋頭曾懸“萬福來朝”匾額而得名,位于金牛區(qū)內(nèi)。該橋始建于清代,原為木結(jié)枸風(fēng)雨廊橋,是北門通往郫縣的重要通道,也是陳氏“麻婆豆腐”的發(fā)源地。1947年此橋毀于洪水,1959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的人民北路大橋。</p> <p class="ql-block">015五丁橋。五丁橋,北接五丁路,南接北校場西路,其名字己有3000多年歷史。五丁橋名源于蜀王為修出川之路,每五戶人家出一名男丁來修路,因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016西北橋。西北橋1938年始建木橋時因方位而得名,1956年毀于洪水,1958年重建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1989年正式得名并持讀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017府河二橋。府河二橋當(dāng)?shù)厝艘步心揪C廠便橋</p> <p class="ql-block">018府河橋。</p> <p class="ql-block">019車輛段專用橋。</p> <p class="ql-block">020車輛段鐵路橋。</p> <p class="ql-block">021青少年宮橋(科技館)。</p> <p class="ql-block">022府河三橋。</p> <p class="ql-block">023上新橋。</p> <p class="ql-block">024沙河源橋。</p> <p class="ql-block">025興安橋。興安橋位于合江亭西側(cè),是以合江亭為中南河逆流而上的第一座橋,全長51米,寬16米,1981年12月建成通車,2009年10月加固擴寬,從之前的雙向兩車道增加至雙向四車道,橋上符號圖案與九眼橋音樂廣場相呼應(yīng)。</p> <p class="ql-block">026復(fù)興橋(新南門大橋)。復(fù)興橋得名于 1939年民國時期城市擴建工程的“復(fù)興門”,連接順江路與臨江中路,1958年伴隨錦江大橋建設(shè),形成復(fù)合交通體系,是成都市中心重要交通節(jié)點。</p> <p class="ql-block">027錦江大橋。成都錦江大橋是市區(qū)內(nèi)重要交通樞紐,連接錦江區(qū)與武侯區(qū),距天府廣場約一公里。該橋原為抗日戰(zhàn)爭時期臨時搭建的木質(zhì)疏散橋,于1958年配合人民南路改造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大橋,並正式命名為“錦江大橋”。2009年又進行了兩側(cè)擴寬。該橋三孔設(shè)計,每孔凈跨15米,橋面寬50米,全長72米。</p> <p class="ql-block">028萬里橋(老南門大橋)。萬里橋是成都?xì)v史上著名的古橋,名字來源于三國,諸葛亮曾在此為出使東吳的費祎設(shè)宴踐行,費袆嘆曰:“萬里之行,始于此橋,”由此得名。清順治三年遭兵火,康熙五年官員捐俸重建,知府冀應(yīng)熊書“萬里橋”刻石于橋頭,乾隆五十年(1785年),四川總督李世杰補修,并改建為石拱橋??上щS著城市發(fā)展,此千年古橋1995年被拆,修建了如今的鋼筋混凝土現(xiàn)代橋梁。</p> <p class="ql-block">029老南門彩虹橋。老南門彩虹橋原名“柳陰橋”,1996年建成,此橋為單孔鋼筋矼三拱肋拱橋,主體為大紅色,從遠(yuǎn)處看確實像是一道彩虹,故“彩虹”代替了“柳陰”。</p> <p class="ql-block">030虹橋。南河虹橋只是一座供行人使用的便橋,因造型很像天空中的一道彩虹,又位于彩虹花園之前,故被命名為“虹橋”。此橋前身是成都市唯一一道索橋,而且極有可能是李冰所造七橋之一,解放前就己被洪水沖毀,20世紀(jì)70年代為方便軍區(qū)被服廠交通方便修建了小型鋼索橋,后在府南河綜合整治中修建了今天的鋼筋水泥橋。</p> <p class="ql-block">031錦官橋。錦官橋建成于1989年,“錦官”一職源于漢代,負(fù)責(zé)織錦生產(chǎn)和運輸,織錦工場就在錦官橋一帶,故得名。</p> <p class="ql-block">032滄浪橋。滄浪橋名字源于杜甫七律《狂夫》中一句“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此橋修建于1984年,是成都典型的廊橋,融合了橋梁與廊屋的功能,兼具交通與休憩之用途,延續(xù)了成都?xì)v史上實用與美學(xué)的傳統(tǒng)。</p> <p class="ql-block">033百花潭大橋。百花潭大橋始建于1961年,當(dāng)時橋長54米,寬18米,命名“百花大橋”。1981年改建,橋長51米,寬40米,其中主行車道寬17米。並正式命名為“百花潭大橋”。</p> <p class="ql-block">034望仙橋。望仙橋始建于古代,與青羊?qū)m道教文化有關(guān),源于道教“眺望仙人”得名,與迎仙橋、送仙橋成“品”字布局,原橋因影響泄洪于1961年拆除,1997年仿老南門大橋在原址修建,原名未改。</p> <p class="ql-block">035浣錦橋。成都浣錦橋是天府錦城“尋香道”重要景觀橋梁,2022年通過文物影響評估。浣錦橋設(shè)計融合了唐宋園林元素及八仙文化,兼具歷史韻味和現(xiàn)代功能。</p> <p class="ql-block">036送仙橋。送仙橋名字源于青羊?qū)m每年農(nóng)歷二月十五太上老君生日,相傳八仙當(dāng)日從東邊的迎仙橋而來,經(jīng)此橋西去,故得名“送仙橋”。此橋原為石拱橋,1987年重建為平橋,與古玩城、杜甫草、青羊?qū)m形成文化景觀群。</p> <p class="ql-block">037博物館橋。四川博物館籌建于1940年,由郫縣遷至人民公園后更名為川西博物館,2009年5月遷至浣花風(fēng)景區(qū)新館后,正式命名“四川博物館”,此橋?qū)榇损^而修建。</p> <p class="ql-block">038浣花公園橋。浣花公園橋主要為連通公園與公路而修的人行便橋。</p> <p class="ql-block">039安順廊橋。安順廊橋最初建筑可追溯到元代,在馬可.波羅游記中,是他印象深刻的四座大橋之一。安順廊橋幾經(jīng)修建,直2000年由府南河工程指揮部重新設(shè)計建造,2003年8月3日才有了今日之模樣。</p> <p class="ql-block">040九眼橋。九眼橋,位于武侯區(qū)與錦江區(qū)一環(huán)路交界處。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四川布政史余一龍倡議修建,古名宏濟橋,又名鎮(zhèn)江橋,清乾隆53年總督李世杰補修時更名“九眼橋”。</p> <p class="ql-block">041石牛城防洪橋。石牛城防洪橋在石牛堰、分水魚嘴一側(cè),2008年地震該遺址略有損毀。</p> <p class="ql-block">042老九眼橋。老九眼橋始建于1593年,1992年石欄桿、石橋面的大拱橋因有礙泄洪而被拆除,原址修建現(xiàn)有的鋼筋混凝土大橋,但因市民懷念舊橋呼聲較大,故2001年11月在新九眼橋下方1.9公里處,按舊橋形制恢復(fù)老橋,稱“老九眼橋”。新、老九眼橋是成都八大絕美夜景打卡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錦江在此被石牛堰分出一股,數(shù)公里后在東湖公園處又重新匯入錦江,石牛城防洪橋就建在分流上。</p> <p class="ql-block">043郭家橋。</p> <p class="ql-block">044錦江跨江人行橋。</p> <p class="ql-block">045高翔橋(高攀橋)。</p> <p class="ql-block">046三瓦窯大橋。</p> <p class="ql-block">047錦江大道橋。</p> <p class="ql-block">048錦言大橋。錦言大橋西起錦言路(緯二路)與科華南路交叉口,東至泰華西路與國華街交叉口。橋梁采用異形鋼拱結(jié)構(gòu),主孔跨度135米,橋面寬30米,造形酷似山巒。該橋2021年4月完鋼體箱梁架設(shè),2023年2月主體完工,與錦尚大橋形成“山為君子佩,月是美人梳”的景觀呼應(yīng)關(guān)系。</p> <p class="ql-block">049交子人行橋。交子人行橋是成都著名網(wǎng)紅打卡橋,是成都交子公園金融商務(wù)核心區(qū)的重要基礎(chǔ)設(shè)施,橋梁采用“蓮葉浮水”設(shè)計理念,由9片異形鋼結(jié)構(gòu)組成,總長496米,主橋跨徑116米,橋面投影面積超1萬平方米,鋼結(jié)構(gòu)總重量8000噸。是國內(nèi)首個融合公園功能的景觀橋梁。該橋2023年6月合龍,2024年4月30日正式開放。</p> <p class="ql-block">050錦尚大橋。錦尚大橋西起錦尚路與科華南路交叉口,東至泰寧三路與國華街交叉口,全長431米,跨度255米,橋?qū)?4米,雙向四車道、兼具人行及非機動車通行。該橋采用“交子新月”提藍(lán)拱橋設(shè)計,于2024年2月5日建成通車。</p> <p class="ql-block">051心島大橋。</p> <p class="ql-block">052環(huán)島大橋。</p> <p class="ql-block">053環(huán)城跨江橋。</p> <p class="ql-block">054天府大橋(繞城高速橋)。</p> <p class="ql-block">055世紀(jì)城路大橋。被譽為“高新紅”的世紀(jì)城東延線跨錦江橋2016年3月通車,該橋為獨塔斜拉橋,全長215米,橋塔呈人字形設(shè)計,由20根斜拉索兩側(cè)支撐,靈感來自高新區(qū)標(biāo)志一縷飄舞的火焰。</p> <p class="ql-block">056五岔子大橋(網(wǎng)紅橋)。五岔子大橋是中國國內(nèi)首座“莫比烏斯環(huán)”異形拱橋,有“奇跡之環(huán)”之稱。該橋2016年底動工,2019年5月19日合龍,同年12月30日投入使用。該橋西起江灘公園,東接中和街道,橋長346.9米,寬4.7米至9.9米,是連接錦江綠道兩岸的人行橋,也是成都名氣很大的網(wǎng)紅橋。</p> <p class="ql-block">057芙蓉島一號橋。</p> <p class="ql-block">058桐錦南橋。.桐錦南橋全長694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長單邊斜拉人行橋,連接桂溪公園與中和濕地公園,獲2021年中國公路學(xué)會“世界人行橋獎”。</p> <p class="ql-block">059紅星路延線橋。</p> <p class="ql-block">060紅樹灣大橋。</p> <p class="ql-block">061天華大橋。</p> <p class="ql-block">062蘑菇橋。蘑菇橋也有人叫它“馬蹄蓮橋”,而正式名字叫“老成仁路跨錦江人行橋”。位于成都市高新區(qū)南都園區(qū),天府大道以東730米,緊鄰老成仁路,全長213米,2019年建成。橋面上像蘑菇又像雨傘的獨特造型,讓市民都叫它“蘑菇橋”,與五岔子大橋不到兩公里,是成都有名的網(wǎng)紅人行橋。</p> <p class="ql-block">063天府大橋。天府橋位于“中國、歐洲中心”旁,所在的天府大道是成都南北中軸線上最寬闊最繁忙的路段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064觀音灣大橋。觀音灣大橋是華府大道跨錦江大橋。東接天府大道,西連益洲大道,是華陽北部新區(qū)的重要通道。得名于“觀音灣”路。始建于2006年1月,橋長125米,寬32.75m,梁式車行橋。</p> <p class="ql-block">065伏龍橋。原名“華陽彩虹橋”,也稱“伏龍寺大橋”“吊橋”,1991年由伏龍村村長林世發(fā)承頭集資修建,2008年地震后被鑒定為危橋,2011年被封閉禁行,2015年重建為雙向6車道,橋長134米,寬41米,為梁式車行橋。</p> <p class="ql-block">066安公橋。安公橋得名于清代華陽知縣安洪德的功績。其原型為乾隆年間修建的“安順橋”?,F(xiàn)今錦江上的安公橋2019年修建,長89.5米,跨徑80米,寬5.4米,設(shè)計理念為“錦鯉躍龍門”,是華陽網(wǎng)紅人行橋。</p> <p class="ql-block">067華龍橋。</p> <p class="ql-block">068擁軍橋。擁軍橋位于雙流區(qū)華陽街道濱河二段,原名“戛納灣風(fēng)情廊橋”,是成都天府新區(qū)網(wǎng)紅打卡地,202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95周年前夕,經(jīng)四川天府新區(qū)雙擁領(lǐng)導(dǎo)小組正式更名為“擁軍橋”。</p> <p class="ql-block">069雙華大橋。雙華大橋西接雙華路,東連華陽大道,投資570萬元,由西南交通大學(xué)勘察設(shè)計,四川省路橋總公司三公司四處承建,長130米,寬32.5米,跨河80米,橋面機動車道寬20米,非機動車道兩側(cè)各寬4米,人行道兩側(cè)各寬2米。該橋為鋼筋混凝土?式結(jié)構(gòu)。1997年10月18日竣工通車至今。</p> <p class="ql-block">070通濟橋。通濟橋位于天府新區(qū)華陽街道西,又名“中興大橋”。原橋為卷拱7孔石橋,寬10米,清道光五年(1825年)由舉人賈連生募捐修建,1949年冬被潰退國民黨軍隊炸毀東端一孔,1952年修復(fù)。2010年8月19日下午三時被洪水沖毀橋墩數(shù)個,導(dǎo)致大橋垮塌。2015年8月16日上午9點,新修建的通濟大橋正式通車至今。</p> <p class="ql-block">071下河壩橋。</p> <p class="ql-block">072南湖大橋。南湖大橋位于雙流華陽境內(nèi),北接華陽城區(qū),南連南湖風(fēng)景區(qū),全長300米,應(yīng)力混凝土連續(xù)橋梁,雙向4車道,兩側(cè)有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是華陽重要交通橋梁。</p> <p class="ql-block">073二江寺新橋。二江寺新橋始建于2018年2月6日,因舊橋年代久遠(yuǎn)己不安全而建。</p> <p class="ql-block">074二江寺古橋。二江寺古橋修建于清道光年間(1825年)是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二江寺橋初名二仙橋,源于橋成之時原定由知縣踩橋,結(jié)果兩名叫化子先上去了,不等制止就無影無蹤了,縣太爺和百姓目睹認(rèn)為是神仙,故得名。現(xiàn)名與二江寺有關(guān)。</p> <p class="ql-block">075錦江斜拉大橋。錦江斜拉橋始建于2009年8月30日,是國內(nèi)寬度第二的斜拉橋,2011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建造凈價12948.432萬元,它不但解決了華陽至東升的交通問題,而且將南部和龍泉一并連通,成為成都市重要交通走廊。</p> <p class="ql-block">成都沿河橋梁手繪圖。我的本意是將這雙腳所及的75座橋查出名字、始建何年、有何故事、傳說等全部查清,并以文字形式分享讀者,但最后還是未能如愿,其原因主要我非成都人,對成都?xì)v史知之甚少。二是有些橋是純粹功能性用橋,只為方便而建。三是我的信息來源主要是網(wǎng)上和橋附近居民介紹,信息饋乏,但我還是會繼續(xù)努力,不斷完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