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三章 文字的力量</p><p class="ql-block">八月的一個下午,吳悅跟著程曉蘭來到紅嶺鄉(xiāng)檔案室,查閱紅色旅游開發(fā)前的歷史資料。</p><p class="ql-block">"這些是當年鄉(xiāng)里的工作報告,這些是村民的口述歷史記錄..."程曉蘭熟練地找出各種材料,"這部分可能對你的研究有幫助。"</p><p class="ql-block">吳悅翻閱著一本厚厚的相冊,里面是紅嶺開發(fā)前的照片:泥濘的土路、破舊的校舍、滿臉皺紋的老人坐在門檻上...與如今整潔繁華的景區(qū)形成鮮明對比。</p><p class="ql-block">"程阿姨,這些變遷過程,您都是親歷者。"吳悅突然有了靈感,"您有沒有想過把自己的經(jīng)歷寫成一本書?不僅僅是工作匯報,而是個人視角下的紅嶺變遷?"</p><p class="ql-block">程曉蘭愣住了:"我?寫書?"</p><p class="ql-block">"對!您有第一手資料,有親身經(jīng)歷,還有這么好的文筆。"吳悅越說越興奮,"您看,這是您寫的解說詞,多么生動有感染力!如果寫成回憶錄,一定會引起很多人的共鳴。"</p><p class="ql-block">程曉蘭的手指輕輕撫過那些她親手寫下的文字:"可是...我只是個中專學歷的基層干部..."</p><p class="ql-block">"學歷不代表什么。您知道嗎?現(xiàn)在很多學者都在尋找這樣的'微觀歷史',普通人的真實經(jīng)歷往往比宏觀數(shù)據(jù)更有力量。"吳悅真誠地說,"而且,您和我爸爸的故事...那種師生情誼的傳承,特別能體現(xiàn)教育的力量。"</p><p class="ql-block">"這..."程曉蘭的臉微微泛紅,"我得想想..."</p><p class="ql-block">晚上回到家,程曉蘭把吳悅的想法告訴了丈夫。李曉峰放下手中的教案,認真思考了一會兒。</p><p class="ql-block">"我覺得這個主意很好。"他握住妻子的手,"你一直有寫作天賦,只是缺少一個契機。紅嶺這些年的變化,沒有人比你更清楚了。"</p><p class="ql-block">"可我從來沒寫過那么長的東西..."</p><p class="ql-block">"慢慢來,我會幫你整理資料。"李曉峰笑著說,"就當是給咱們紅嶺留下一份特別的紀念。"</p><p class="ql-block">李婷也湊過來:"媽,你要是出書了,我同學們肯定羨慕死我!"</p><p class="ql-block">在全家人的鼓勵下,程曉蘭開始嘗試寫作。起初她很不自信,每寫一段就要反復修改。吳悅教她使用電腦寫作軟件,李曉峰幫她梳理時間線,李婷則成了第一個忠實讀者,常常提出年輕人的視角建議。</p><p class="ql-block">八月下旬,吳悅的田野調(diào)查接近尾聲。一天晚上,程曉蘭拿著剛寫完的一章給她看。</p><p class="ql-block">"這是我回憶你爸爸教書那段...不知道寫得合不合適..."</p><p class="ql-block">吳悅仔細閱讀著那些文字,仿佛看到了二十多年前的父親——年輕的教師站在簡陋的教室里,用知識和關(guān)愛打開山區(qū)孩子的心靈之窗。程曉蘭的筆觸既樸實又深情,那些細節(jié)描寫栩栩如生:煤油燈下批改作文的身影,課堂上朗誦課文的聲音,離別時那個欲言又止的眼神...</p><p class="ql-block">"程阿姨,這寫得...太棒了。"吳悅聲音有些哽咽,"我從來沒見過這樣的爸爸...他在家很少提起過去。"</p><p class="ql-block">"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有些事...可能連最親近的人都不一定了解。"程曉蘭溫和地說,"你爸爸是個很好的老師,他影響了很多人的人生。"</p><p class="ql-block">吳悅突然想到什么:"程阿姨,等您寫完這本書,我想邀請爸爸來參加新書發(fā)布會。您覺得怎么樣?"</p><p class="ql-block">程曉蘭的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茶杯邊緣:"這...會不會太麻煩他了?"</p><p class="ql-block">"不會的!"吳悅肯定地說,"他一定會為您的成就感到驕傲。"</p><p class="ql-block">第四章 傳承</p><p class="ql-block">九月初,吳悅結(jié)束了為期一個月的調(diào)研,準備返回美國。臨行前一晚,程曉蘭全家為她準備了豐盛的送行宴。</p><p class="ql-block">"這一個月的收獲遠超我的預期。"吳悅舉杯致謝,"謝謝程阿姨一家的照顧,特別是那些珍貴的歷史資料和個人回憶。"</p><p class="ql-block">"該說謝謝的是我們。"李曉峰真誠地說,"你給曉蘭的建議讓她找到了新的方向。那本書已經(jīng)寫了三章了,縣文化館的同志看了都說好。"</p><p class="ql-block">"是啊,我媽現(xiàn)在寫作可投入了。"李婷笑著說,"連我爸都吃醋了,說她把對你爸爸的記憶寫得那么詳細。"</p><p class="ql-block">"婷婷!"程曉蘭嗔怪地瞪了女兒一眼,臉卻紅了。</p><p class="ql-block">吳悅笑著解圍:"對了李婷,你明年就畢業(yè)了吧?打算做什么?"</p><p class="ql-block">"和我爸一樣,當語文老師。"李婷眼睛亮晶晶的,"不過我想去鄉(xiāng)村學校,就像當年吳伯伯那樣。"</p><p class="ql-block">餐桌上突然安靜下來。程曉蘭的眼圈微微發(fā)紅,伸手握住了女兒的手。</p><p class="ql-block">"好孩子..."她的聲音有些哽咽。</p><p class="ql-block">飯后,程曉蘭送給吳悅一個精心準備的禮物盒。里面是一本手工裝訂的小冊子,封面上寫著《紅嶺記憶:一個學生的視角》。</p><p class="ql-block">"這是我整理的一些回憶片段,還有當年你爸爸批改過的作文復印件。"程曉蘭解釋道,"也許對你理解紅嶺的歷史有幫助。"</p><p class="ql-block">吳悅翻開小冊子,第一頁就是那篇《我的老師》,父親用紅筆寫的批注依然清晰可見。她突然明白了父親為何一直珍藏著那篇《雨中的告別》——那是教師生涯中最珍貴的禮物,一個學生最真摯的感恩。</p><p class="ql-block">"程阿姨,我一定會好好珍藏。"吳悅緊緊抱住程曉蘭,"等您的新書完成,我一定回來參加發(fā)布會。"</p><p class="ql-block">回美國后,吳悅將調(diào)研資料整理成論文初稿,同時也不忘督促程曉蘭的寫作進度。兩人經(jīng)常視頻交流,討論寫作中遇到的困難。</p><p class="ql-block">2021年春天,程曉蘭發(fā)來好消息:縣文化館決定資助出版她的回憶錄,書名定為《紅嶺往事:一個老區(qū)女兒的記錄》。</p><p class="ql-block">"他們特別喜歡你爸爸那部分,說那種真摯的師生情誼特別打動人。"視頻里,程曉蘭既興奮又有些忐忑,"吳悅,你覺得...你爸爸真的會來參加新書發(fā)布會嗎?"</p><p class="ql-block">"我已經(jīng)跟他說了,他非常期待。"吳悅笑著說,"爸說他五月有個學術(shù)會議正好在省里,結(jié)束后可以直接去紅嶺。"</p><p class="ql-block">隨著出版日期的臨近,程曉蘭越來越緊張。她反復修改書稿,特別是關(guān)于吳名的章節(jié),生怕寫得不夠妥當。李曉峰成了她的第一讀者和參謀,幫助她平衡情感表達與文學性。</p><p class="ql-block">"這段描寫你在雨中送別的感受,是不是太...私人了?"程曉蘭猶豫地問丈夫。</p><p class="ql-block">李曉峰讀完,輕輕摟住妻子的肩膀:"寫得很好,真實感人。那段青春記憶是你人生重要的一部分,沒必要刻意回避。"</p><p class="ql-block">"謝謝你...理解。"程曉蘭靠在他肩上。</p><p class="ql-block">"傻瓜,我怎么會不理解?"李曉峰溫柔地說,"正是那些經(jīng)歷塑造了現(xiàn)在的你。而且,我很感謝吳老師,如果沒有他當年的引導,你可能不會保持寫作的習慣,我們也不會因為批改作文而相識..."</p><p class="ql-block">五月的一個晴朗日子,《紅嶺往事》新書發(fā)布會在紅嶺景區(qū)文化中心舉行。會場座無虛席,不少媒體記者前來采訪。程曉蘭穿著得體的藏青色套裝,在臺上緊張地搓著手指。</p><p class="ql-block">"下面,有請省師范大學文學院吳名教授為本書致辭。"主持人的聲音響起。</p><p class="ql-block">當那個熟悉的身影走上臺時,程曉蘭感到一陣恍惚。二十九年了,那個在雨中離去的背影,如今又回到了紅嶺。</p><p class="ql-block">"《紅嶺往事》不僅記錄了一個老區(qū)的變遷,更展現(xiàn)了個體生命與時代洪流的交融..."吳名的聲音依然那么清朗,只是多了幾分歲月的沉淀,"作者程曉蘭女士以細膩的筆觸和獨特的視角,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幅生動的地方歷史畫卷..."</p><p class="ql-block">程曉蘭望著臺上侃侃而談的吳名,突然想起二十九年前那個站在黑板前寫字的年輕教師。時光荏苒,他們都不再年輕,但有些東西從未改變——比如對文字的熱愛,比如教育傳承的力量。</p><p class="ql-block">發(fā)布會結(jié)束后,程曉蘭全家與吳名父女共進晚餐。席間,李曉峰與吳名聊起了語文教學,李婷則向吳悅請教美國大學的情況。氛圍輕松愉快,仿佛多年的老友重逢。</p><p class="ql-block">"吳老師,謝謝您能來。"程曉蘭舉起茶杯,"沒有您當年的教導,就不會有這本書。"</p><p class="ql-block">吳名搖搖頭:"是你自己的努力??吹郊t嶺現(xiàn)在的變化,看到你取得的成就...作為一名教師,沒有比這更欣慰的了。"</p><p class="ql-block">飯后,兩家人一起漫步在紅嶺景區(qū)。夜晚的燈光將仿古建筑裝點得如夢如幻,遠處山上的"不忘初心"四個大字在夜色中熠熠生輝。</p><p class="ql-block">"這里真美。"吳名感嘆道,"和當年完全不一樣了。"</p><p class="ql-block">"但山還是那些山。"程曉蘭輕聲說,"就像有些人,有些感情...本質(zhì)從未改變。"</p><p class="ql-block">吳名轉(zhuǎn)頭看她,在燈光下,程曉蘭的側(cè)臉平靜而滿足。他突然明白,他們之間的情感早已超越了當年的師生情誼,升華為一種更為恒久的精神聯(lián)結(jié)——對紅嶺這片土地的愛,對教育事業(yè)的執(zhí)著,對文字力量的信仰。</p><p class="ql-block">"曉蘭,我為你驕傲。"吳名真誠地說。</p><p class="ql-block">程曉蘭微笑著望向遠處,那里,李婷正挽著吳悅的手臂,兩個年輕女孩有說有笑;李曉峰跟在后面,手里拿著新買的《紅嶺往事》,時不時低頭翻閱。</p><p class="ql-block">"吳老師,您看..."程曉蘭指了指前方的年輕人,"我們的故事,還在繼續(x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