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巍巍矗立的大壩橫跨于馬龍山之間,臥龍形狀的水庫蕩漾在青山群之中。她就是曾經牽系了一代梁子湖人夢魂的水利工程——馬龍口水庫。在水庫大壩下,有一個屋舍儼然、溪瀠冰玉的馬龍口塆,她東依馬龍口水庫,南鄰馬龍小學,西與上王塆相接,北與竹枝海塆交界。明代嘉靖元年(1522年),張氏先祖張干漢從江西瑞昌縣張坊塆遷到馬山、龍山之間的小盆地居住,因塆前有栩栩如生的馬山、龍山對峙,守護天然隘口,故取塆名馬龍口。傳說,一位仙人云游至此,看到此地山川靈秀,便留下了一匹神馬。神馬在此地奔騰嬉戲,留下了深深的蹄印,后來這些蹄印化作了一口口清泉,滋養(yǎng)著這片土地。人們?yōu)榱思o念這匹神馬,便將此地命名為馬龍口。1957年因建馬龍水庫,全塆遷至現(xiàn)境,塆名未變。全塆104戶、356人,張姓。</p> <p class="ql-block"> 馬龍口塆在500余年的歷史長河中,以“惟耕惟讀”經營著,發(fā)展著。本塆清代進士--張炳麟矢志進取。他曾授聘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xié)修,后歷任廣東、河南、陜西、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升工科給事中。因其功勛卓著,被朝廷晉封通議大夫、并賞賜半副鑾駕,故而民國前凡官吏進入馬龍口,必須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他一生為官清廉、家風清正,持儉忍窮、樂善好施,親自主持撰寫馬龍口張氏家訓族規(guī),從“孝友傳家、尚武自強、博學崇德、執(zhí)著求真”四個方面,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yè)的思想行為做了全面的規(guī)范和教誨。幾百年來,族人始終以家訓族規(guī)為行為準則,踐行著“厚德守法,報國興家,剛直守信,礪操忠貞”的訓言,矯正浮躁尚利的世風,培育“居鄉(xiāng)行善,合作遠行”的塆風民風。</p> <p class="ql-block"> 新中國成立之初,太和地域(含沼山東井)共有水田2.71萬畝,而水利工程一片空白,整個區(qū)域僅有山塘416口,總蓄飲水量170多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只有0.56萬畝。而水旱災害頻發(fā),良田沖毀,房屋倒塌,農業(yè)絕收,人們只能望水興嘆,束手無策。在連續(xù)遭受自然災害后,黨中央認識到開展水利建設的迫切性。1957年9月24日,黨中央、國務院決定今冬明春大規(guī)模地開展興修農田水利和積肥運動,一場全民性的農田水利建設在全國轟轟烈烈展開。鄂城縣經過現(xiàn)場勘探、反復論證,決定修建馬龍口水庫,將大壩建在馬山龍山對峙隘口處,水庫承雨面積12.6平方千米,總庫容750萬立方米,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及鄉(xiāng)鎮(zhèn)供水和水產養(yǎng)殖的?。ㄒ唬┬退畮臁?lt;/p> <p class="ql-block"> “九曲水來朝,馬龍守水口。云從山脊落,田向塆心收?!边@是馬龍口塆老一輩人對村莊舊址全貌的記憶。修建馬龍口水庫,位于庫底的馬龍口塆就要整體搬遷。為顧全大局,馬龍口塆人還是義無反顧離開了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正式動員搬遷是在1958年2月。動員工作很簡單,就憑著“要改變太和的面貌和十年九旱的歷史”的一紙公文,拆遷工作便開始了。接著,便是挨家挨戶丈量房屋面積,開始賠償工作。當時村民的思想覺悟很高,只要國家需要,政府賠償多少就拿多少,從不討價還價,拆遷沒遇到多大阻力。水庫移民范圍涉及八字門、馬龍口等4個自然塆,共計66戶388人,房屋193間,耕地1042.3畝,賠償費56664元。</p> <p class="ql-block"> 1957年10月3日,鄂城縣在“全民大辦”農田水利建設運動中,成立馬龍口水庫建設工程指揮部。由時任副縣長廖鏡明任指揮長,黃岡專署水利局工程師徐義強、鄂城縣水利局王文本為技術負責人。10月5日水庫正式開工建設。有旭光、石山、燕磯、碧石、汀祖、太和等6地民工8000余人參加施工,用鐵錘、鋼釬、鋤頭、扁擔、手拉車等簡單工具,憑借“一顆紅心,兩只手,有山有土有石頭,土法上馬修水庫,不等不靠不伸手”的自力更生精神,歷時3年修起水庫。</p> <p class="ql-block"> 歲月如歌,鑄就輝煌。60多年來,澤被萬民的馬龍口水庫,仿佛鑲嵌在梁子湖大地上的一顆巨大的“藍寶石”。群山之間,水波瀲滟,山移云動,亦如人間瑤池;鳥悅山澗,花果飄香,天然氧吧之所;鳳棲田園,水素山黛,心靈休憩之地。</p> <p class="ql-block"> 一庫碧水利千秋,顧全大局遷家園。馬龍口塆村民,他們舍小家,搬離世代居住的老屋;他們顧大家,讓出祖輩耕耘的土地;他們舍小家,托起水利惠民的壯舉;他們顧大家,終成大地豐收的壯美詩篇! 每一戶搬遷,都是為水庫添一份穩(wěn)固;每一份離別,都是為未來蓄一片希望;每一次犧牲,都是為山河換新顏! 這是奉獻的見證,這是擔當?shù)脑忈?,這是以赤子之心書寫的水利豐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