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周立波(1908-1979)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家,曾于1938年因抗戰(zhàn)需要赴沅陵擔任中共沅陵縣委宣傳部部長,并主持編輯出版《抗戰(zhàn)日報》。他在沅陵期間積極參與抗日宣傳工作,通過報紙傳遞抗戰(zhàn)信息,為民族解放事業(yè)貢獻力量。</p> <p class="ql-block">本棟民居,現馬坊界1號,始建于1926年,1938年周立波同志受周恩來同志委托來沅陵復刊《抗戰(zhàn)日報》報社就選定在馬坊界1號,后田漢同志在沅陵工作期間也在此民住?,F本民居已經是沅陵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推開那扇斑駁的紅漆木門,腳下的石板微微泛著青灰,庭院里靜得出奇。門框上鏤空的花紋被歲月磨得溫潤,上方隨意堆著幾塊木板,像是誰隨手擱置的舊物。庭院中央的木桌擺著些零散的物件,桌后的白墻上掛著一幅泛黃的畫,畫中人神態(tài)安詳,仿佛也在守望著這段被塵封的時光。柜子上零星擺放的器物,像是從舊日子里走出來的遺物,靜靜陳列,不言不語。</p> <p class="ql-block">門上的標牌寫著“沅陵縣文物保護單位 抗戰(zhàn)日報舊址”,字跡清晰,卻帶著幾分舊日的莊重。我站在門前,仿佛能聽見那個年代的回響。門邊掛著一個皮質水壺,上面印著幾個字不清楚了,像是某個故事的殘章,只留下一個片段,讓人遐想。</p> <p class="ql-block">紅色的木墻上,掛著一個淺棕色的木質相框,里面是兩張泛黃的紙片,上面寫著“抗戰(zhàn)日報保存殘片”。文字雖簡,卻承載著厚重的歷史。相框與墻面的色彩對比鮮明,仿佛在提醒我們,那段歲月從未遠去。</p> <p class="ql-block">一張破損的報紙殘片靜靜躺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木質相框中</span>,上面的藍色文字依稀可辨。下方的說明寫著“抗戰(zhàn)日報保存殘片”,簡短的幾個字,卻讓人肅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一個木質相框中,報紙殘片上的文字已經模糊,但“抗戰(zhàn)日報保存殘片”的說明依舊清晰。</p> <p class="ql-block">1938年,周立波受周恩來指派,與廖沫沙、歐陽山等共同在沅陵復刊《抗戰(zhàn)日報》。該報以團結抗日力量、揭露國民黨消極抗日政策為宗旨,成為戰(zhàn)時湖南的重要輿論陣地。周立波擔任編輯部負責人,負責報紙內容策劃與發(fā)行工作。</p> <p class="ql-block">屋內墻上掛著幾張黑白照片,<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周立波、田漢、沈從文、林徽英等,</span>記錄著那個年代的面容與故事。角落里的黑板上,一個綠色圖案像是孩童隨手的涂鴉,卻意外地為這個莊重的空間增添了一絲生活氣息。沙發(fā)與木桌靜靜擺放,仿佛等待著誰再來坐一坐,聊一聊那段戰(zhàn)火紛飛的歲月。</p> <p class="ql-block">墻上掛著一張老照片,黑白影像里,一位老人周立波抱著孩子,笑容溫和,身旁的兩位老人也笑意盈盈。照片下方的文字說明,講述著一個關于家庭、關于傳承的故事。我站在照片前,仿佛能感受到那份親情的溫度,穿越幾十年,依然溫暖如初。</p> <p class="ql-block">屋內的一角,掛著一張泛黃的相框,里面是一張側臉靠在手肘上的黑白照片,神情凝重,仿佛在沉思。照片下方是一張樂譜,旁邊的文字說明講述著一段關于音樂與抗戰(zhàn)的故事。木質邊框與桌面的質感,讓整個畫面顯得格外沉靜,仿佛時間在這里停駐。</p><p class="ql-block">田漢(1898-1968)字壽昌,湖南長沙(中國中部)人。戲劇活動家、劇作家、電影劇本作家、小說家、詩人,歌詞作家,文藝點評家,社會活動家,文藝工作領導者。中國現代戲劇的奠基人,創(chuàng)作了話劇、歌劇60余部,電影劇本20余部,戲曲劇本24部,歌詞和新舊體詩歌近2000首。他寫的《義勇軍進行曲》,經聶耳譜曲傳唱全國,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p> <p class="ql-block">沈從文照片及簡介</p> <p class="ql-block">林徽英照片及簡介</p> <p class="ql-block">三只深棕色的木質相框整齊地掛在墻上,每一只框內都放著兩張寫有“抗戰(zhàn)日報保存殘片”的紙片。它們像是歷史的碎片,拼湊出一段段被遺忘的記憶。墻邊的木盒里放著一把算盤,旁邊還有布袋、洗發(fā)水和噴霧劑,這些看似與歷史無關的物品,卻構成了一個真實的生活場景。</p> <p class="ql-block">木質相框中,一張破損的報紙殘片靜靜躺著,上面的藍色文字依稀可辨。下方的說明寫著“抗戰(zhàn)日報保存殘片”,簡短的幾個字,卻讓人肅然起敬。背景中隱約可見的算盤和木質家具,仿佛在低聲訴說著那段不平凡的歲月。</p> <p class="ql-block">一張木質相框中,報紙殘片上的文字已經模糊,但“抗戰(zhàn)日報保存殘片”的說明依舊清晰。旁邊的毛巾和瓶子隨意擺放,仿佛這個空間仍在等待某位主人的歸來。木質的背景讓整個畫面顯得格外沉靜,仿佛時間從未流逝。</p> <p class="ql-block">一只舊算盤被小心地收在木框中,旁邊還放著一張破損的報紙,上面的文字雖已模糊,但“抗戰(zhàn)日報保存殘片”的字樣依舊清晰。這些舊物仿佛在低聲訴說著那個年代的故事,讓人不禁駐足,細細聆聽。</p> <p class="ql-block">門上的煤油燈早已熄滅,但那抹銹跡斑斑的銅綠卻依舊訴說著過往。石碑上的“抗戰(zhàn)日報舊址”幾個字,筆鋒蒼勁,仿佛能穿透時光。門下的金屬物品早已看不出用途,但旁邊的瓶瓶罐罐和書籍,卻像是那個年代的日常縮影。左側的木框里,一張舊報紙殘片靜靜陳列,標題“我占領敵左翼陣地”清晰可見,下方的說明文字,將那段烽火歲月娓娓道來。</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4日,我去了一趟縣檔案局,想咨詢了解點點事兒,偶遇一網名叫捕風者主動給我提供了一個很珍貴的資料——周立波于1961年8月30號親筆寫的原件,主要內容是他于1938年底至1939年5月,在沅陵工作了大約一年半的時間,用文字記錄了這期間的人與事都很詳細,這是我今天最大的收獲嘞,現將打印并拍照與你分享哦!</p> <p class="ql-block">周立波在沅陵期間不僅從事新聞工作,還參與革命活動。他通過《抗戰(zhàn)日報》宣傳抗日主張,推動全民抗戰(zhàn)意識,同時繼續(xù)文學創(chuàng)作,其作品以農村題材見長,代表作《暴風驟雨》《山鄉(xiāng)巨變》等塑造了樸實、堅韌的農民形象,反映了中國農村社會變革。</p> <p class="ql-block">時間:2025.7.25</p><p class="ql-block">地點:馬坊界</p><p class="ql-block">文字:網絡</p><p class="ql-block">拍照、編輯、文字:蔣蔓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