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很高興與好友潘老師一起觀看羅丹的藝術(shù)作品,羅丹雕塑館不僅是藝術(shù)圣地,更是歷史與建筑的融合體。巴黎館以原作和花園聞名,費(fèi)城館適合深度研究,上海館則以跨文化展覽和現(xiàn)代建筑吸引游客。</p> <p class="ql-block">站在羅丹的雕塑前,最先被擊中的往往不是“藝術(shù)”這個詞,而是一種近乎赤裸的真實(shí)—仿佛那些冰冷的青銅、石膏里,藏著會呼吸的靈魂。</p> <p class="ql-block">站在羅丹的雕塑前,最先被擊中的往往不是“藝術(shù)”這個詞,而是一種近乎赤裸的真實(shí)—仿佛那些冰冷的青銅、石膏里,藏著會呼吸的靈魂。</p> <p class="ql-block">在上海羅丹藝術(shù)中心看到《青銅時(shí)代》的石膏初稿時(shí),忽然懂了他為何被稱作“現(xiàn)代雕塑之父”。那尊少年的軀體上,還有未打磨的粗糙痕跡,石膏的顆粒感像皮膚下跳動的脈搏。他沒有讓雕塑變成</p><p class="ql-block">“標(biāo)準(zhǔn)答案”,反而保留了創(chuàng)作時(shí)的猶豫與探索</p><p class="ql-block">—就像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從來不是光滑的成品,那些磕碰、褶皺、未完成的棱角,才是最鮮活的證明。</p><p class="ql-block">走出展館時(shí),暮色正漫過花園里的《地獄之門》。</p><p class="ql-block">門上無數(shù)扭曲的身影不再是“地獄”的符號,倒像是眾生的縮影:有人在攀爬,有人在墜落,有人在嘶吼,有人在沉默。忽然明白,羅丹雕刻的從來不是“美”或“丑”</p><p class="ql-block">’,而是“存在”本身—是我們每</p><p class="ql-block">個人都在經(jīng)歷的掙扎、愛戀、痛苦與覺醒。</p><p class="ql-block">那些冰冷的材質(zhì)里,藏著最滾燙的人性。這大概就是羅丹留給世界的禮物:讓我們在石頭里看見自己,在沉默中聽見心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