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5日,我們仨從開封來到了洛陽。洛陽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居天下之中、處九州腹地,歷史上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等13個王朝在此建都,是中國建都最早、歷時最長、朝代最多的都城。宋以洛陽為西京,置河南府。自元代始,洛陽不復(fù)為京,降為河南府治。</p> <p class="ql-block">下午,我們不顧車舟車勞頓,直奔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一一龍門石窟。</p> <p class="ql-block">龍門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南郊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是中國石刻藝術(shù)寶庫之一,世界文化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龍門石窟與敦煌莫高窟、云岡石窟并稱中國三大石窟。龍門石窟開鑿于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后歷經(jīng)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xù)大規(guī)模營造達(dá)400余年之久。</p><p class="ql-block">過去認(rèn)為,龍門地區(qū)石窟的營造自北魏至宋,實(shí)則不然。</p><p class="ql-block">龍門地區(qū)的石窟始鑿于北魏,盛于唐,終于清末。歷經(jīng)北魏、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明、清等10多個朝代陸續(xù)營造長達(dá)1400余年,是世界上營造時間最長的石窟。</p><p class="ql-block">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約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僅占10%左右。</p> <p class="ql-block">龍門石窟始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3年)前后,后來,歷經(jīng)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xù)大規(guī)模營造達(dá)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dá)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達(dá)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p><p class="ql-block">在眾多佛身雕像中,有的雕刻未完工;有的則栩栩如生,面容慈祥;有的殘肢斷臂;有的留身去頭;有的站立威然;有的端坐蓮花……姿態(tài)各種各樣,層出不窮,這些佛像歷經(jīng)上千年的風(fēng)霜雨雪,卻依然如此動人,攝人心魄,不得不佩服那歷朝歷代能工巧匠們的精湛技藝,競?cè)灰诲N一鑿在這龐大的石山上開鑿出如此氣勢恢宏,驚奇無比的一樽樽石佛,讓人感到無法形容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8月6日,天空下起了雨。晨霧中看看窗外,洛陽城都置身于濛濛細(xì)雨中,給古城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今天我們準(zhǔn)備去中國第一古剎一一白馬寺。</p><p class="ql-block">白馬寺始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由漢明帝為引進(jìn)佛教而敕令建造,是中國第一座官辦寺院。</p><p class="ql-block">據(jù)傳印度僧人用白馬馱載佛經(jīng)抵達(dá)洛陽,漢明帝為紀(jì)念此事命名“白馬寺”。</p> <p class="ql-block">白馬寺除了中國古建筑以外,還兼具了印、緬、泰等國建筑元素,主體建筑包括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jīng)閣等,采用木結(jié)構(gòu)與黃色琉璃瓦,雕梁畫棟。</p> <p class="ql-block">下午,我們又來到應(yīng)天門博物館。應(yīng)天門是隋唐洛陽城宮城紫微城的正南門,俗稱五鳳樓,是中國古代都城建筑史上的重要象征。</p><p class="ql-block">始建于隋大業(yè)元年(605年),初名則天門,神龍元年(705年)因避武則天諱改稱應(yīng)天門。據(jù)說武則天在此登基。</p><p class="ql-block">應(yīng)天門后面的明堂相傳為武則天辦公室場所,其旁邊的天堂為武則天的禪房,頌經(jīng)傳文,拜佛祈福等都在這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因時間的原因,此次洛陽行粗獷的領(lǐng)略了一下古都的容顏,收獲頗豐,但留有遺憾,還有許許多多極具文化魅力的地方?jīng)]有來得及去瞻仰、去品味,比如少林寺、老君山等。想想這樣也好,有遺憾就會有夢想,有留白才顯得更有期待!再見了,古城洛陽!下次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