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五仙門發(fā)電廠位于廣州老城區(qū)舊中軸線珠江河畔的海珠橋旁,開辦于1901年的五仙門粵垣電燈公司,俗稱"五仙門發(fā)電廠",它承載了百年來廣州城市發(fā)展的歷史變遷,也承載了百年來海內(nèi)外廣府人的共同記憶,舊址建筑面積約8481平方米,2008年被列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F(xiàn)為廣州華僑博物館,以保護文物和利用開發(fā)相結(jié)合的方式,活化廣州歷史老建筑和文物保護。</p> <p class="ql-block"> 作為土生土長的廣府人,我在廣州參觀過很多博物館,但還未參觀過廣州華僑博物館,今年8月初我們來到廣州華僑博物館參觀。</p> <p class="ql-block"> 大廳里五仙門電廠的浮雕</p> <p class="ql-block"> 廣州華僑華人歷史與貢獻展的序言</p> <p class="ql-block"> 第一部分華僑史話</p><p class="ql-block"> 中國人移居海外,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時期。隨著唐、宋時期海上對外貿(mào)易的發(fā)展,海外移民逐漸增多。近代,中國人以國際勞工和貿(mào)易經(jīng)商的面貌出現(xiàn)在國際移民舞臺上,形成大規(guī)模的移民潮。移居海外的中國人早期被稱為"唐人",清末后被稱為"華僑",1955年"雙重國籍"取消后統(tǒng)稱為"華僑華人"。本館記述的廣府華僑華人范圍以珠江三角洲為中心,以粵語為母語,包括祖籍廣州(即清代的廣州府)、落籍廣州、曾在廣州居留較長時間的華僑華人。在長期的移民歷史中,廣府華僑華人對中國及世界文明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p> <p class="ql-block"> ?。ㄒ唬┮凭訃?lt;/p><p class="ql-block"> 歷史上廣州民眾出國原因很多,或因經(jīng)濟原因,被迫出洋謀生;或因祖輩早年出洋,艱辛立業(yè),后輩得以出國團聚、繼產(chǎn)、求學;或為救國圖強等。</p><p class="ql-block"> 出洋做工,是廣府人移居國外的重要途徑之一,主要方式有:自尋出路、集體被招募、被拐出洋。</p> <p class="ql-block"> 出洋經(jīng)商,廣州自秦漢以來一直是對外貿(mào)易的重要口岸。唐宋時期廣州發(fā)展成為世界著名的東方大港,并專門創(chuàng)設管理外貿(mào)的機構(gòu)市舶使、市舶司。清代廣州成為中西貿(mào)易中心,1685年設立粵海關(guān),1757年至1842年間,廣州成為全國唯一對外通商口岸,十三行走向鼎盛,為廣府人經(jīng)商貿(mào)易、移居海外提供便利條件。</p> <p class="ql-block"> 出國團聚,出國的廣府人經(jīng)過一番奮斗,站穩(wěn)腳根之后,時常會把家人接去國外團聚定居。</p> <p class="ql-block"> 留學定居,1872至1875年,在容閎等人的推動下,清廷先后派遣4批120名學童赴美留學,其中大部分為廣府人。</p> <p class="ql-block"> 晚清著名外交家梁誠(1861-1917 ),今廣州海珠區(qū)黃埔村人,第四批留美幼童,曾先后任清朝駐美國、墨西哥、西班牙、秘魯、古巴、德國公使。任駐美公使期間,他為促成庚子退款辦學、交涉贖回粵漢鐵路權(quán)益、交涉華工條約事宜、保護僑胞利益等作出重要貢獻,是晚清杰出的外交家。</p> <p class="ql-block"> 廣府華僑華人世界分布圖</p> <p class="ql-block"> ?。ǘ┖M庳暙I</p><p class="ql-block"> 廣府華僑發(fā)揚中華民族刻苦耐勞的精神,為僑居地開礦修路,墾荒修渠,參加市政建設,促進科技發(fā)展,參與住在國的民族獨立斗爭,與僑居地人民并肩戰(zhàn)斗,榮載史冊。</p> <p class="ql-block"> 馬來亞錫礦業(yè)巨子鄭景貴(1821-1898),祖籍廣東增城縣,1841年隨父親赴馬來亞露鹿州經(jīng)商,率先投資開采錫礦,促使當?shù)氐V業(yè)有大發(fā)展。英國殖民地當局封他為"甲必丹",授權(quán)處理華僑事務。1885年法國殖民軍侵犯我國南疆,鄭景貴捐助巨額軍餉救國御侮。</p> <p class="ql-block"> 機械淘金開拓者徐肇開(1837-1901)祖籍廣州江高。先后前往澳大利亞墨爾本、新西蘭奧塔哥金礦區(qū),采用鏟斗式掘金法、水壓力沖洗淘金法提高效率,推動當?shù)氐臋C械淘金熱潮。</p> <p class="ql-block"> 巴拿馬運河是溝通美洲東西的重要航道,19世紀50年代初開始修筑,華工是開鑿運河的重要力量。1852至1856年間約有2萬名華工參與建設,其中大多數(shù)來花縣。</p> <p class="ql-block"> 修筑巴拿馬運河</p> <p class="ql-block"> 修建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和美國中央太平洋鐵路</p> <p class="ql-block"> 中國第一位駐外領事胡璇澤(1816-1880),廣州黃埔村人,新加坡著名富商和僑領,因經(jīng)營新加坡著名的黃埔公司而被稱為"黃埔先生",1877年被任命為駐新加坡領事,對新加坡碼頭、鐵路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貢獻很大。</p><p class="ql-block"> 紅頭巾,20世紀20年代初期佛山三水在新加坡從事建筑業(yè)的女工,在工作時頭戴紅色頭巾、被稱為"紅頭巾"。</p><p class="ql-block"> 藍頭巾,早期來自花都、增城在新加坡從事建筑業(yè)的女工,她們在工作時頭戴藍色或黑色頭巾,被稱為"藍頭巾"。圖為新加坡藍頭巾女工在街頭拉車。</p> <p class="ql-block"> 廣府華僑積極興辦農(nóng)業(yè)、商業(yè)、餐飲業(yè)等,為住在國經(jīng)濟作出重要貢獻。</p><p class="ql-block"> 秘魯農(nóng)業(yè)功臣戴宗漢(1902-1989)廣州白云區(qū)人。1942年在秘魯創(chuàng)試"平面穹形引水法",使秘魯?shù)拇竺桩a(chǎn)量得到顯著提高;1963年創(chuàng)辦水稻技術(shù)中心:1968年榮獲秘魯政府"農(nóng)業(yè)勛章"。</p> <p class="ql-block"> 20世紀初美國紐約唐人街茶樓 </p><p class="ql-block"> 1904年美國舊金山唐人街的茶樓</p> <p class="ql-block"> 繁榮文化 </p><p class="ql-block"> 廣府華僑把中華文化傳播到住在國,使之在海外生根發(fā)芽,促進中外文化交流。</p> <p class="ql-block"> 唐人街</p> <p class="ql-block"> ?。ㄈ┖M馍?lt;/p><p class="ql-block"> 中國人移居海外、守望相助,聚群而居、形成了富有中華元素的"唐人街"、并成立各類僑團。老一輩的廣府華僑喜歡自稱"唐人",稱中國為"唐山"。</p> <p class="ql-block"> 洗衣與制衣</p> <p class="ql-block"> 餐飲業(yè)</p> <p class="ql-block"> 廣府華僑把中醫(yī)藥文化帶到了僑居地,目前中醫(yī)藥在世界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得到不同程度的認可和應用。</p> <p class="ql-block"> 1990年美國加州政府中醫(yī)日決議書</p><p class="ql-block"> 1985年"AMERICAN ACADEMY OF HOMEOPATHIC MEDICINE"發(fā)給"DR. PEDRO CHAN"的證書</p> <p class="ql-block"> 1900年唐人街上第一位電話接線員</p><p class="ql-block"> 1906年美國舊金山唐人街華人開辦的電話廳</p> <p class="ql-block"> 華僑華人以原鄉(xiāng)血緣、地緣、業(yè)緣等為紐帶,建立了各種社團。廣府僑團在聯(lián)絡鄉(xiāng)親、服務僑胞、傳承中華文化、支持中國革命和家鄉(xiāng)建設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中華會館</p><p class="ql-block"> 會黨組織起源于清代,隨著華人移民海外而遍布世界各地。辛亥革命前后,華僑會黨不斷發(fā)展壯大,其中影響較大的有致公堂。</p> <p class="ql-block"> 司徒美堂 (1868-1955)</p><p class="ql-block"> 廣東開平人,著名僑領。1893年,司徒美堂在美國波士頓致公堂內(nèi)另立系統(tǒng),組建"安良堂"??谷諔?zhàn)爭期間,他與紐約諸僑領一同發(fā)起成立"紐約華僑抗日救國籌餉總會",支持祖國抗戰(zhàn)。</p> <p class="ql-block"> 同姓公所 </p><p class="ql-block"> 廣府人移民海外,也如其他地區(qū)華人一樣,成立血親的或虛擬的宗族團體,目的是保護同宗或聯(lián)宗之人的利益,協(xié)調(diào)宗族成員的內(nèi)部關(guān)系,賑濟老弱病殘的族人。</p><p class="ql-block"> 行業(yè)會館 </p><p class="ql-block"> 行業(yè)會館又稱業(yè)緣性會館,主要由各行業(yè)商人為謀取行業(yè)合作、聯(lián)絡情而組成。以行業(yè)性質(zhì)成立的會館有中華商會、餐館同業(yè)會、衣館聯(lián)合會、海員工會等組織,以及科技界、醫(yī)學界、文藝界、體育界等協(xié)會。</p> <p class="ql-block"> 同鄉(xiāng)會館,是以地緣、方言為紐帶組建的華僑華人組織。</p> <p class="ql-block"> 早期聚集在唐人街的華僑還根據(jù)社會生活的需求衍生出其他行業(yè)。修鞋匠、理發(fā)、木工……</p> <p class="ql-block"> 第二部分家國情懷</p><p class="ql-block"> 從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開端,到民主主義革命的起源,再到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先試和不斷推進,華僑華人在廣州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他們不僅為廣州的經(jīng)濟、文化、社會公益等各行各業(yè)作出重大貢獻,有的還為中國革命和抗日戰(zhàn)爭獻出了寶貴生命,充分體現(xiàn)了他們的家國情懷。</p> <p class="ql-block"> ?。ㄒ唬┲?jīng)濟</p><p class="ql-block"> 華僑回國投資興業(yè)最早是在廣州,主要集中在工業(yè)、商業(yè)、服務業(yè)、交通業(yè)、房地產(chǎn)業(yè)等。他們帶來先進思想理念、技術(shù)設備和雄厚資本等,在廣州創(chuàng)下了多個中國"第一",既促進了廣州經(jīng)濟的繁榮,也推動了廣州城市建設的發(fā)展。</p> <p class="ql-block"> 廣州第一家電車公司廣東電車有限公司。1919年,美洲華僑伍學幌、伍籍籍等人創(chuàng)辦廣東電車有限公司,發(fā)行股票,共集僑資180萬元,從美國購進小汽車改裝成無軌電車,后來鋪設廣九站至一德西路路軌,開通廣九站至太平路以及廣九站至普濟橋兩條線路電車。</p><p class="ql-block"> 廣州最早的出租汽車。1915年,馬來亞華僑集資從香港購買舊汽車改裝成廣州最早的出租小汽車,運行于沙河至大東門、財廳之間,俗稱"野雞車"。</p><p class="ql-block"> 廣州第一家公共汽車公司 。1921年,加拿大華僑蔣壽石籌集僑資從加拿大購入15輛舊貨車,加上頂篷和長座椅改造成8座客車,創(chuàng)辦了廣州市第一家公共汽車公司。公司廣告詞"搭上加拿大,快趣好世界",后變成口頭禪"行得快,好世界"。</p> <p class="ql-block"> 新中國華僑投資的先驅(qū)廣東省華僑投資公司。1955年,根據(jù)國家建設的需要,由歸僑發(fā)起,將華企、華建和廣州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合并為廣東華僑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后更名為廣東省華僑投資公司,募集資本總額為1億元。公司將79%的資金投放在創(chuàng)建廣州苧麻紡織廠、廣州華建麻袋廠、廣州華僑糖廠等方面。</p><p class="ql-block"> 民國時期南方規(guī)模最大的水泥廠西村士敏土廠。1929年,廣東省建設在廣州"西村"(今荔灣區(qū))動工籌建西村士敏土廠,向華僑集資100萬元,從丹麥史密斯公司購進日產(chǎn)200噸的先進濕制法機器。西村士敏土廠于1932年6月建成投產(chǎn),所產(chǎn)"五羊牌"水泥可媲美歐美各國產(chǎn)品。1955年,西村士敏土廠更名為廣州水泥廠。</p> <p class="ql-block"> 廣州第一家機器卷煙廠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廣州制造廠</p><p class="ql-block"> 1905年泰國歸僑簡照南、簡玉階在香港創(chuàng)立廣東南洋煙草公司,1909年更名廣東南洋兄弟煙草公司。1927年簡照南五弟簡英甫在廣州泮塘(今荔灣區(qū))設立分廠,1929年停產(chǎn)。1949年廣東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在廣州復辦分廠,1966年更名為廣州卷煙二廠。工廠在20世紀50年代生產(chǎn)的"白金龍"、"雙喜"、"銀行"、"黃金龍"、"七星"、"百雀"牌卷煙成為當時廣州六大名煙。</p> <p class="ql-block"> 發(fā)展服務業(yè),從1919年至1949年,華僑投資廣州服務業(yè)共有91家,主要涉及影院、酒店等領域,其中投資創(chuàng)辦影院占首位。華僑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引進海外有聲電影,推動了廣州電影業(yè)的快速發(fā)展。1927年至1947年間,華僑在廣州投資的影戲院有10余家。</p> <p class="ql-block"> 商業(yè)地產(chǎn),自清末開始,華僑逐漸青睞廣州地產(chǎn),其投資方式和組織形式多種多樣,率先引領廣州商業(yè)發(fā)展,多幢名噪一時的大樓在廣州拔地而起。</p><p class="ql-block"> 南華第一樓嘉南堂,民國時期廣州第一高樓愛群大酒店,廣州第一座華僑藥業(yè)大樓永安堂。</p> <p class="ql-block"> 振興工業(yè),19世紀50年代開始,在華僑的推動下,廣州手工業(yè)逐漸向機械生產(chǎn)轉(zhuǎn)變。20世紀初期,華僑大力引進外國先進技術(shù)和設備,在廣州投資創(chuàng)辦民族工業(yè),引領廣州近代制造業(yè)的發(fā)展。</p> <p class="ql-block"> 繁榮商業(yè)</p> <p class="ql-block"> ?。ǘ┬Яψ鎳?lt;/p><p class="ql-block"> 廣府華僑胸懷愛國救國的偉大抱負,從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支持祖國的革命事業(yè),立下了不朽的豐功偉績。</p> <p class="ql-block"> 支持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以推翻清王朝封建專制政體、建立共和政體為目標。海外華僑始終是孫中山革命事業(yè)的堅定支持者,始終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動力量。</p><p class="ql-block"> 孫中山及革命黨人在廣州籌劃發(fā)動多次起義都得到華僑的大力支持,很多華僑除捐資捐物外,還直接參與革命活動,不少人甚至獻出了寶貴生命。</p><p class="ql-block"> "三.二九"黃花崗起義,是孫中山在海外領導發(fā)動、主要由華僑籌款共直接參與的武裝起義。</p> <p class="ql-block"> 資助革命,華僑積極響應孫中山等革命黨人號召,慷慨提供革命經(jīng)費,辛亥革命歷次起義的槍支彈藥費、起義士兵的伙食費、革命組織的活動費、創(chuàng)辦報刊的宣傳費等,大部分是華僑資助的。</p> <p class="ql-block"> 支持北伐戰(zhàn)爭。北伐戰(zhàn)爭是1926年至1927年國共兩黨共同進行的一場革命正義戰(zhàn)爭。華僑堅決擁護和支持北伐,開展了大量的宣傳、慰勞和捐款活動。許多華僑還直接回國參戰(zhàn),組建"華僑炸彈隊""北伐軍海外工作團""華僑特別宣傳隊"等團體,不少廣府華僑為革命英勇獻身。1926年7月10日,廣州華僑協(xié)會組織成立北伐后援會,得到海外僑胞積極響應。各地華僑領袖致電國民政府,表示"愿以實力援助"。至1926年底,北伐軍收到華僑匯款100萬元。</p><p class="ql-block"> 支持省港大罷工。1925年5月30日,英日巡捕鎮(zhèn)壓上海游行群眾,制造五卅慘案。6月,在中共廣東區(qū)委的直接領導下,廣州和香港工人為聲援上海工人發(fā)動省港大罷工。大罷工開始后,華僑積極開展宣傳和募捐活動,大力支援罷工斗爭,揭露帝國主義者的罪行,鼓舞了罷工工人的斗志。</p> <p class="ql-block"> 在波瀾壯闊的全民族抗戰(zhàn)中,海外僑胞是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與全國人民同仇敵愾,從人力、財力、物力等各方面全力支援祖國抗戰(zhàn),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p><p class="ql-block"> 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大批愛國華僑為了支援祖國,回國奔赴前線。他們有的投軍作出了巨大貢獻。</p> <p class="ql-block"> 在波瀾壯闊的全民族抗戰(zhàn)中,海外僑胞是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與全國人民同仇敵愾,從人力、財力、物力等各方面全力支援祖國抗戰(zhàn),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p> <p class="ql-block"> 參建革命組織 </p><p class="ql-block"> 興中會,1894年11月24日,孫中山在檀香山創(chuàng)立興中會,以"驅(qū)除韃虜,恢復中國,創(chuàng)立合眾政府"為宗旨,是中國第一個民主革命團體,首批會員都是華僑。興中會在華僑中廣泛宣傳救國大計,積極發(fā)動華僑捐助革命經(jīng)費。</p><p class="ql-block"> 中國同盟會,1905年8月20日,孫中山在日本東京將興中會、華興會、復興會合并成立中國同盟會,提出"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quán)"十六字政治綱領,在國內(nèi)外建立支部和分會,聯(lián)絡華僑、會黨和新軍,使之成為第一個全國性的革命組織。</p> <p class="ql-block"> 在孫中山"航空愛國"思想的影響下,一些僑團積極創(chuàng)辦飛行學校,不少廣府華僑青年掌握技術(shù)專長后回國效力,為中國航空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力支持。這期間,廣東空軍、航空學校、飛機制造廠的領導人都由歸國華僑擔任??梢哉f,"孫中山是廣東航空的奠基人""華僑是廣東航空的開拓者""廣州是中國近代航空的搖籃"。</p> <p class="ql-block">中國近代航空的搖籃一一廣州</p> <p class="ql-block"> 中國第一個革命飛行學校一一廣東航空學校,1924年9月,孫中山在廣州東山創(chuàng)辦廣東航空學校,航校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產(chǎn)物,培養(yǎng)了大批飛行人才,其教官多是回國的華僑飛行員。</p><p class="ql-block"> 廣州第一個飛機制造廠一一廣東飛機制造廠,1922年孫中山在廣州東山新河浦興辦飛機修理廠,楊仙逸擔任廠長,制造出"樂士文"1號飛機。1927年美國臺山籍華僑梅龍安接任廠長,制造出"羊城"號系列飛機。</p><p class="ql-block"> 中國第一架軍用飛機一一"樂士文"號</p> <p class="ql-block">廣州第一個軍用飛機場一一大沙頭機場</p><p class="ql-block">廣州最早的機場一一燕塘機場</p><p class="ql-block">廣東航空抗日的主戰(zhàn)場一一廣州天河機場</p> <p class="ql-block"> 中國航空史上首次長途飛行的飛機一一"廣州"號</p><p class="ql-block"> 中國首次沿海長途飛行水上飛機一一"珠江"號</p><p class="ql-block"> 華僑與航空救國一一培養(yǎng)人才</p><p class="ql-block"> 抗戰(zhàn)時期,美洲華僑社團積極支持創(chuàng)辦航空學?;蚺嘤柊?,其中包括波特蘭美洲華僑航空學校、舊金山旅美中華航空學校、洛杉磯華僑航空學校等。飛行員畢業(yè)后攜華僑捐款購買的飛機一起回到祖國,加入抗戰(zhàn)行列。</p><p class="ql-block"> 捐款購機,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1937年至1940年期間,海外僑胞籌集資金向中國軍隊捐贈戰(zhàn)斗機217架,可裝備5個航空師。美國華僑的捐款足以購買飛機63架,捐獻運輸機8架;菲律賓華僑獻機50架;新加坡華僑捐購滑翔機100架;印度華僑獻機10余架;斐濟群島華僑獻機4架。</p> <p class="ql-block"> 1937年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旅居美國、加拿大、菲律賓等國的800多名華僑先后回國加入空軍參戰(zhàn),占當時中國空軍殲擊機飛行員的四分之三。</p> <p class="ql-block"> 回國參政議政是華僑關(guān)心祖國命運、投身祖國發(fā)展、維護自身權(quán)益的重要方式。民國以來,部分海外華僑、歸僑僑眷代表回廣州參政,擔任政府各種職務,對廣州各項事業(yè)作出了積極貢獻。其中,民國時期有5位歸僑代表曾擔任廣州市市長。</p> <p class="ql-block"> 新中國成立之后,有3位歸僑代表曾擔任廣州市市長:葉劍英、曾生、?靈光。</p> <p class="ql-block"> (三)致力文化</p><p class="ql-block"> 廣州華僑歷史悠久,華僑文化積淀深厚,廣州社會發(fā)展無論是在物質(zhì)或精神層面,都打上了深深的華僑烙印。華僑具有明顯的中外文化結(jié)合品格,他們在教育、文學、藝術(shù)等方面都對廣州傳統(tǒng)的嶺南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p> <p class="ql-block"> 20世紀以來,海外僑胞積極回國興辦學校,大力發(fā)展教育事業(yè)。廣州城鄉(xiāng)處處留下了華僑興辦教育事業(yè)的印記。</p><p class="ql-block">孫中山創(chuàng)建的紀念中學一一執(zhí)信中學,</p><p class="ql-block">華僑創(chuàng)辦的百年學校一一培正中學,</p><p class="ql-block">以"中山"命名的大學一一中山大學,</p><p class="ql-block">廣東近代第一所高等學府一一嶺南大學</p> <p class="ql-block"> 廣州僑光中學、廣東華僑中學、廣州培英中學、廣州市華僑小學</p> <p class="ql-block"> 清末,近代西式體育隨著廣州新式學堂的創(chuàng)辦逐步傳入,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不少華僑華人和歸僑僑眷運動員對廣州體壇作出了重大貢獻,在國內(nèi)國際比賽中屢創(chuàng)佳績,推動了廣州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p><p class="ql-block"> 傅漢洵1960年從印尼回國進入廣東羽毛球隊,成為叱咤中國羽壇的廣東"五虎將"之一。</p><p class="ql-block"> 足壇名宿容志行,祖籍廣東臺山,1953年隨父母從印度返回中國,在廣州開啟了自己的足球事業(yè),曾代表廣東隊和國家隊參加過百余場比賽,其頑強拼搏、刻苦訓練的精神和良好的道德風貌被譽為"志行風格"。</p><p class="ql-block"> 重劍冠軍龍杰,出生于廣州,拉脫維亞華僑,曾獲得個人及團體重劍冠軍,帶領拉脫維亞、中國澳門重劍隊在國際賽事中多次獲得優(yōu)異成績。</p> <p class="ql-block"> 華僑對國內(nèi)文學和文化思想影響較大,知名人物有梁啟超、馮乃超、楊匏安等。</p> <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后,不少華僑藝術(shù)家回國創(chuàng)作,在繼承國畫優(yōu)良傳統(tǒng)基礎上,首舉革新大旗,融匯西洋畫和日本畫的表現(xiàn)手法,開創(chuàng)了嶺南畫派,引起中外人士矚目。</p><p class="ql-block"> 高劍父 (1879-1951)</p><p class="ql-block">廣東番禺人,日本歸僑,在廣州設立"春睡畫院",筆下的雄獅、猛虎、松鷹被孫中山認為是革命精神的代表。</p><p class="ql-block"> 陳樹人 (1884-1948)</p><p class="ql-block">廣東番禺人,日本歸僑,政治活動家,曾任國民黨廣東省代省長、國民政府中央僑委會委員長、國民黨中央海外部長等職。其畫風清新,恬淡空靈,獨樹一幟。</p><p class="ql-block"> 高奇峰 (1889-1933)</p><p class="ql-block">廣東番禺人,日本歸僑,高劍父胞弟,擅畫翎毛、走獸、花卉、山水等,有民國時期"畫圣"之名。</p> <p class="ql-block"> 在音樂界,有一批著名的華僑藝術(shù)家,其中有人民音樂家冼星海、被譽為"中國肖邦"的馬思聰?shù)取?lt;/p> <p class="ql-block"> (四)熱心公益</p><p class="ql-block"> 海外僑胞、港澳同胞素有愛國愛鄉(xiāng)、造福桑梓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他們熱心公益事業(yè),在廣州的捐贈項目達3600多個,設立多項社會公益基金,捐贈金額超過43億元人民幣。</p> <p class="ql-block"> 眾志成城 共克時艱</p><p class="ql-block"> 無論是洪災地震、抗擊"非典",還是脫貧攻堅、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祖(籍)國總是牽動著海外僑胞和港澳同胞的心。</p> <p class="ql-block"> 第三部分僑情僑心</p><p class="ql-block"> 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州僑務部門緊緊圍繞不同時期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健全完善工作機制,踐行為僑服務宗旨。新時代,廣州僑務部門以凝心聚力同圓共享中國夢為主題,構(gòu)建大統(tǒng)戰(zhàn)僑務工作格局,推動僑務工作邁上新臺階,譜寫樞紐型僑都新篇章。</p><p class="ql-block"> (一)同聚僑夢</p><p class="ql-block"> 廣州僑務部門堅持為僑服務,當好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的貼心人。</p> <p class="ql-block"> 僑務機構(gòu)</p><p class="ql-block"> 鴉片戰(zhàn)爭之后,海外華僑日益增多。1909年,清廷頒布國籍條例,確立華僑為清朝子民。1923年,廣東革命政府在大元帥府成立僑務局,制定《僑務局章程》《保護僑民專章》等法規(guī),開創(chuàng)近代中國僑務事業(yè)。</p><p class="ql-block"> 廣州是新中國最早成立僑務機構(gòu)的省會城市。1950年廣州設立歸難僑處理委員會:1953年成立廣州市歸國華僑聯(lián)誼會;1954年成立廣州市華僑事務局;2019年,廣州市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在中共廣州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加掛牌子,由中共廣州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承擔相關(guān)職責。</p> <p class="ql-block"> 維護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的合法正當權(quán)益才能廣泛團結(jié)僑胞、凝聚僑心,共同致力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事業(yè)。作為指導僑務工作的準則和依據(jù),僑務政策與法規(guī)是我國內(nèi)政外交政策法規(guī)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二)凝聚僑心</p><p class="ql-block"> 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州僑務部門積極落實黨和國家僑務政策,協(xié)助接運安置歸僑,做好各項保障工作,服務歸僑,凝聚僑心。</p><p class="ql-block"> 助僑歸國 </p><p class="ql-block"> 新中國成立后,海外僑胞受到極大鼓舞,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者終繹不絕。廣州成為新中國歸僑安置的重要集散地。</p> <p class="ql-block"> 1950年,廣州市政府專門成立"廣州華僑接待工作委員會",隨后創(chuàng)辦華僑接待站、華僑新村、華僑農(nóng)場等,接待安置歸僑,激發(fā)僑跑報效祖國的熱情。</p><p class="ql-block"> 1958年9月,為滿足華僑子弟回國接受教育的需求,暨南大學在廣州重建,該校是第一所由國家創(chuàng)辦的華僑高等學府。</p><p class="ql-block"> 1954年,中僑委在廣州創(chuàng)辦廣州歸國華僑學生中等補習學校,1993年并入暨南大學,與暨南大學對外漢語教學系及預科部合并組建暨南大學華文學院。</p> <p class="ql-block"> 1954年、廣州開始籌建華折新村,隨后在全市興建多處華僑住宅、滿足廣大華僑、歸僑和僑譽的居住需求。</p><p class="ql-block"> 歸僑回國后,廣州根據(jù)其專長,或安排在機關(guān)、學校、企事業(yè)單位,或集中在華僑農(nóng)場等,開辦華僑青年文化培訓班,50年代經(jīng)培訓分配工作的歸僑有1.7萬余人。</p> <p class="ql-block"> ?。ㄈV州榮譽市民</p><p class="ql-block"> 1986年,廣州在全國率先開展授予"榮譽市民"稱號活動。至2021年,共有17批次462位華僑、港澳臺同胞和外籍人士獲得"廣州市榮譽市民"稱號。榮譽市民積極參與廣州經(jīng)濟社會建設,引領各領域取得新突破新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多個全國"第一"</p> <p class="ql-block"> 榮譽市民在投資、技術(shù)和觀念引進等方面起到開路先鋒的帶頭示范作用,對廣州經(jīng)濟建設、社會發(fā)展作出了獨特貢獻。</p><p class="ql-block"> 全國第一個高速公路的倡導者合資建廣深高速(香港胡應湘)、全國第一個現(xiàn)代化大型樓盤社區(qū)祈福新邨(香港彭磷基)、全國第一條自動化瓦楞紙箱生產(chǎn)線(新加坡陳德薰)、全國第一家 "揚手即停"的白云小汽車出租車公司(香港劉耀柱)、全國第一家中外合資白天鵝高級旅游賓館(香港霍英東)、全國第一個機械化養(yǎng)雞場(美籍華人許志儉)</p> <p class="ql-block"> “澳門優(yōu)異生參訪團”是由澳門基金會、澳門日報社、澳門朝陽學會及廣州市僑辦聯(lián)合舉辦,組織澳門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回內(nèi)地參訪,實地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祖國發(fā)展的日新月異。自1980年舉辦以來,活動培育了一批愛國、愛澳的友好力量,不少參訪團成員已成為澳門政府和社會的棟梁,為維護澳門社會的穩(wěn)定、落實"一國兩制"政策發(fā)揮著積極作用。</p> <p class="ql-block"> ?。ㄋ模┮詢S為橋</p><p class="ql-block"> 廣州僑務部門搭建各類交流與合作平臺,聯(lián)僑誼、集僑力、匯僑智、培僑菁、激發(fā)廣大僑胞的愛國熱情,推動廣州乃至全國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增進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鑒。</p><p class="ql-block"> 懇親聯(lián)誼 薪火相傳</p> <p class="ql-block"> 內(nèi)引外聯(lián)與僑音紐帶</p> <p class="ql-block"> 第四部分記住鄉(xiāng)愁</p><p class="ql-block"> 海外僑胞素有"愛國愛鄉(xiāng)"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他們盡力資助僑鄉(xiāng)眷屬改善生活,也潛移默化地改變僑鄉(xiāng)民眾的思想觀念和習俗。中西方文化融合造就了僑鄉(xiāng)人民勇敢、進取、包容的精神面貌,廣州作為廣府華僑的集散地,集中體現(xiàn)了嶺南建筑、嶺南畫派、粵劇粵曲粵菜等廣府僑鄉(xiāng)文化。</p><p class="ql-block"> (一)僑信印跡</p><p class="ql-block"> 華僑華人在外辛苦打拼,省吃儉用,將積蓄匯回家鄉(xiāng)贍養(yǎng)眷屬。從僑信、僑批、華僑匯票等的字里行間,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艱苦創(chuàng)業(yè)、情系桑梓等傳統(tǒng)美德的印跡。</p> <p class="ql-block"> 僑批又稱銀信,是指海外華僑寄至國內(nèi)連帶家書或簡單附言的匯款和領取包裹的憑證,是一種信、匯合一的載體,盛行于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70年代,歷經(jīng)百年歷史。潮汕及閩南稱"信"為"批","僑批"成為華僑所寄銀信的專有名詞。2013年,僑批檔案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華僑華人在外辛苦打拼,省吃儉用,將書信連同積蓄寄回家鄉(xiāng)。一封僑批就是一個故事,僑批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報送平安、思念親人、贍養(yǎng)家眷、支持教育和家鄉(xiāng)建設等,字里行間無不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艱苦創(chuàng)業(yè)、情系桑梓等傳統(tǒng)美德。</p> <p class="ql-block"> 華僑匯票是海外華僑作為出票人簽發(fā)的,委托付款人在見票時,或者在指定日期無條件支付確定的金額給國內(nèi)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據(jù)。19世紀到20世紀中期,華僑匯票是僑鄉(xiāng)地區(qū)重要的經(jīng)濟來源之一,也是國家的一項重要外匯資源。</p> <p class="ql-block"> 華僑房屋是海外僑胞在國內(nèi)購置或匯款建造的房屋,是華僑情系故鄉(xiāng)的重要精神寄托。房屋除華僑和僑眷自住外,部分出租收入也是華僑、僑眷的重要經(jīng)濟來源。</p> <p class="ql-block"> 僑匯券是國內(nèi)眷屬收到海外僑胞的匯款后,依照官方匯率兌換成人民幣,同時取得購買特定生活物資的憑證。廣東省于1957年7月30日在全國率先推行僑匯券,以滿足華僑及僑眷的日常生活需求。1992年全國取消僑匯券。</p> <p class="ql-block"> ?。ǘ﹥S景印跡</p><p class="ql-block"> 廣州作為都市僑鄉(xiāng),是清末以來華僑回國活動的主要地點和投資的重要地區(qū)。許多原籍他鄉(xiāng)的華僑華人將廣州作為回國定居首選地,在廣州興建了大量房屋,留下一大批別具華僑文化特色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三)僑鄉(xiāng)生活</p><p class="ql-block"> 廣府華僑常幫回家電用品、化妝飾品等國外先進的生活物品、讓廣府僑多人民較早共享西方工業(yè)文明成果。</p> <p class="ql-block"> 家電用品和化妝飾品</p> <p class="ql-block"> 日常用品</p> <p class="ql-block"> (四)僑風印跡</p><p class="ql-block"> 19世紀中葉,隨著中西貿(mào)易發(fā)展,西風東漸,廣府地區(qū)較早接觸西方文化習俗,在日常生活、服飾、飲食等方面吸收了西方文化新元素。</p> <p class="ql-block"> 婚俗文化</p><p class="ql-block"> 嫁公雞與養(yǎng)螟嶺子是僑鄉(xiāng)獨特的婚俗文化。在海外謀生的男子因各種緣故不能按時回鄉(xiāng)履行婚約的,家鄉(xiāng)父母就用一只公雞代替新郎與新娘拜堂成親,俗稱"嫁公雞"?;槎Y后,若丈夫短時間內(nèi)不能從海外回來,女方便可領養(yǎng)一個男孩作為后嗣,稱為"螟鈴子"。</p> <p class="ql-block"> 粵劇文化</p><p class="ql-block"> 粵劇是中國戲曲藝術(shù)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被譽為"南國紅豆"。19世紀中后期,大批廣府人在"下南洋""闖金山"的同時,也把承載著鄉(xiāng)音鄉(xiāng)情的粵劇帶出了國門。新中國成立后,不少僑居海外的粵劇藝人回到廣州,為粵劇發(fā)展作出重要貢獻。</p> <p class="ql-block"> 粵劇表演的著名藝術(shù)家</p> <p class="ql-block"> 自清代咸豐年間起,粵劇戲班就已出國演出。經(jīng)100多年的發(fā)展,海外凡有廣府華人的地方,便有粵劇的流行。在海內(nèi)外廣府華人的共同推動下,不少國家和地區(qū)的粵劇愛好者均成立業(yè)余粵劇社團,開展演出活動。2009年,粵劇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的中國地方劇種。</p> <p class="ql-block"> 千年海絲名城,中外人文薈萃。廣州作為中國的南大門,是廣府人走向世界的主要起點,也是海外僑胞與祖(籍)國互聯(lián)互通的重要樞紐。廣州華僑博物館承載廣府華僑華人深厚的移民史、創(chuàng)業(yè)史、貢獻史與中外交流史,是廣州向世界展現(xiàn)廣府華僑華人歷史文化的獨特窗口。</p><p class="ql-block"> 從"一口通商"到華僑歸國助力城市建設,報國效力,再到當今面向世界建設新時代樞紐型僑都,廣州與世界相通,與全球華僑心心相映。</p> <p class="ql-block"> 走出博物館仍心潮澎湃,華僑華人難苦奮斗、家國情懷,敢為人先、團結(jié)包容,念祖愛鄉(xiāng)、重信明義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頌揚與學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文字資料源自展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小虎拍攝編輯于2025年8月5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