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甘肅平?jīng)鲠轻忌?,雄踞西北,東瞰五岳,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關(guān)中之要塞,自古就有“西來第一山”、“西鎮(zhèn)奇觀”、“崆峒山色天下秀”、“雄秀甲于關(guān)塞”、“道源圣地”、“中華道教第一山”等美譽。崆峒山歷史文化悠久,內(nèi)涵深厚,是一座集自然風(fēng)光、歷史文化和道家哲學(xué)于一體的名山,并流傳著不少神話傳說故事。</b></p> <p class="ql-block">夏日清晨,懷揣著對自然與歷史的敬仰,踏上了前往崆峒山的旅程。在網(wǎng)上查攻略,有三種上山方式,全程徒步、景交車到中臺,景交車到山頂,因主峰海拔高達(dá)2123米,無論如何都要坐景交車。也許是售票人員看我們的年齡,直接給了到山頂?shù)能嚻薄?lt;/p> <p class="ql-block">不過,美篇還是從中臺開始吧。中臺位于全山中心地帶,是通向各景點必經(jīng)之地。這里視野開闊,遠(yuǎn)處山巒層層疊疊,臺上立有一碑,上書“崆峒山”三字,蒼勁有力。碑后是崆峒山主峰馬鬃山,疊居于東、西、南、北、中五臺之上,形成獨特的蓮花狀山形。??</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峰巒雄峙,危崖聳立,似鬼斧神工,既富北方山勢之雄偉,又兼南方景色之秀麗。崆峒山有八臺九宮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處石府洞天,被譽為西北的道、佛宗教圣地。</p> <p class="ql-block">中臺以佛教建筑為主,分布有三皇樓、塔院等寺廟群。??這飛檐翹角的建筑就是三皇樓,又名“中峰鎖鑰”,是通往崆峒山主峰馬鬃山的門戶,素有“一天門”之稱。樓內(nèi)供奉天皇伏羲、地皇神農(nóng)、人皇黃帝,體現(xiàn)了中華文明起源的三大核心元素。</p> <p class="ql-block">中臺的法輪禪寺初建于唐代,歷經(jīng)各代,幾經(jīng)興廢,是崆峒山佛教寺院的代表和中樞所在。這座道教圣地中的佛教建筑,代表了崆峒山多元宗教文化的交融特征。因寺內(nèi)矗立著著名的凌空塔,也被稱為塔院。</p> <p class="ql-block">凌空塔始建于1029年,現(xiàn)存為八角七級樓閣式磚塔,建筑主體融合了宋代磚塔技術(shù)與西北地區(qū)建筑特色。此塔不僅是道教文化載體,還因明代詩人羅潮"浮屠高七級,中虛外壁立"的詩句而聞名。更令人稱奇的是塔頂生長著一株近200年樹齡的油松,形成獨特的"古塔托松"景觀,被譽為崆峒山一大圣景。 ?</p> <p class="ql-block">寺院建筑群掩映于綠樹中,兼具莊重與自然意境。??寺院的布局沿續(xù)了傳統(tǒng)的中國院落式建筑風(fēng)格,嚴(yán)格按照“伽藍(lán)七堂”的布局而建。</p> <p class="ql-block">中臺西側(cè)是朝天門,通往山頂?shù)闹匾T戶,<span style="font-size:18px;">攀登669級臺階就能到達(dá)皇城。</span>這里也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秦始皇、漢武帝西巡崆峒登臨處”,被視為道教思想的重要發(fā)源地。兩層閣樓下層拱門上書“崆峒山”,為啟功所書,二層樓上書“朝天門”,進(jìn)門一石上刻“道源圣地”。</span></p> <p class="ql-block">朝天門兩側(cè)有四只石山羊雕塑,據(jù)記載,早期崆峒山修建宮觀和道路時,山羊因擅長走崎嶇山路被用于馱運建材,后人為紀(jì)念山羊們的貢獻(xiàn),特意塑造于此。</p> <p class="ql-block">朝天門向上不遠(yuǎn)處就是藥王洞,建設(shè)年代?為963-967年,現(xiàn)存建筑以宋代和明代遺存為主。藥王洞是為紀(jì)念唐代醫(yī)藥學(xué)家孫思邈而建,相傳他曾在此煉丹采藥?。</p> <p class="ql-block">洞前碑上寫有坐虎針龍,這是源自道教傳說中孫思邈救治神龍的典故?,孫思邈騎虎采藥時,遇神龍因舌疾痛苦掙扎,他以太乙神針施治三穴,神龍痊愈后騰空而去,龍涎化作三眼熱泉。</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還有著獨特的地貌和豐富的植被,森林覆蓋率達(dá)95%以上,那些道教建筑群就隱秘在茂盛的原始森林間。</p> <p class="ql-block">站在洞前平臺上眺望,景致壯美!那依山就勢,借助峰巒、懸崖、霧靄等自然風(fēng)光,營造出“瓊樓玉宇懸絕壁”的視覺效果,讓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特別雷聲峰建筑隨山脊起伏錯落變化,三面峭壁,驚險奇絕,既體現(xiàn)了道教建筑與自然景觀的巧妙融合,也堪稱“建筑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在藥王洞東南處還有一座孤峰,山峰上大大小小的石塊如同倒插在崖縫中,因此得名“蠟燭峰”或“倒插石”。</p> <p class="ql-block">這是遇真宮,崆峒山九宮之一,明代仿武當(dāng)山格局修建,為紀(jì)念真武大帝在此遇仙點化的傳說而建。</p> <p class="ql-block">從遇真宮前行不遠(yuǎn)便是上天梯,這是從中臺通往皇城的唯一通道,共有369級臺階,寓意“三星高照、六六大順、九九歸一”。從下而上依45度、60度、75度山勢而建,極為陡峭,每一角度都見證著無數(shù)信徒的虔誠與努力,<span style="font-size:18px;">每一步都蘊含著對天空的向往。</span></p> <p class="ql-block">古詩曰:“一步僅一寸,天門攀鐵柱,自向此間行,才得上天路”,這是對上天梯的最好詮釋。自從唐朝貞觀年間由崆峒山開山祖師仁智禪師主持開鑿以來,上天梯就是這里的一道亮麗風(fēng)景線,并承載著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傳承。</p> <p class="ql-block">攀登的道路不是只有陡峭的挑戰(zhàn),也能享受綠蔭山色的柔美。蔥郁的樹木給大山披上了一件翠綠的披風(fēng),站在道間,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讓人心曠神怡,忘記疲勞。</p> <p class="ql-block">石階兩側(cè)還有一些人文景觀,崖壁上的一個紅色木閣,<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廣成子的懸棺,相傳廣成子隱居在崆峒山修煉了1200多年,得道成仙,成仙以后將自己的法體留在了這里。內(nèi)部除廣成子法體外,還供奉著其仙友赤松子及跪拜的軒轅黃帝。 ?</span></p> <p class="ql-block">懸棺下面有四字:“鶴飛龍翔”,是清朝末年任平?jīng)鲋耐鯇W(xué)伊先生題寫,這幾個字很有特點,不論從左讀或從右讀,都可以讀的通。</p> <p class="ql-block">在《神仙列傳》中記載,廣成子是老子的前身,是崆峒武術(shù)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據(jù)傳,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曾親臨崆峒山向廣成子請教治國之道和養(yǎng)生之術(shù),因此</span>崆峒山也被稱為“中華道教第一山”。</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不僅是一處旅游景點,更是承載著千年文明的印記。這里的每一個建筑,每一塊山石,都在訴說著歷史的故事,讓人在感受大自然饋贈的同時,深入體驗道教文化,感受古代先賢的智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