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 ? 2025 年 8 月 4 日,沈陽的秋意已藏在風(fēng)里。孫文從武漢回到這座她生長的城市,我們這群省委院長大的伙伴,在王厚元餃子館赴了一場跨越五載的約。她是育才小學(xué)的校友,十九中學(xué)的同窗,更是刻在我們共同記憶里的名字。省委后院四年級的老同學(xué),能來的都來了:魏麗、高若松、孫文、辛云、方女、梁慧蘭、林浩、吳麗芳、李洪燕、王秀、賈偉杰、劉昕昕 —— 七十年的歲月篩過,留在生命里的情誼愈發(fā)清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 ? 席間的熱鬧里藏著歲月的重量。高若松與孫文的紅上衣在燈光下格外醒目,若松笑說是情侶衫,實則是老來相聚的赤誠。孫文家族的長壽基因總讓人羨慕,父親 101 歲、母親 92 歲仍健在,我們算著賬:若五年一聚,往后三十年尚有六次機會。這數(shù)字里藏著奢望,也藏著對生命最樸素的期盼 —— 畢竟上一次相聚,還是 2020 年疫情籠罩的秋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 ? 人情的溫度在細(xì)節(jié)里流淌。方女久病,今日精神卻格外清朗,眼里的光比往日亮了幾分。辛云照料她數(shù)年,這份同學(xué)情早已超越尋常情誼,是風(fēng)雨里相扶的暖。劉昕昕不在群里,接到通知時已很晚,卻還是匆匆趕來。他與孫文是老鄰居,二樓與三樓20厘米距離,藏著半個世紀(jì)的熟稔。宴席散時,他執(zhí)意結(jié)了賬,無需多言,我們都懂這份遲來的熱忱 —— 那是對老友歸鄉(xiāng)最實在的歡迎,也是對歲月情誼最厚重的注解。原該AA的費用,此刻全落在他身上,反倒成了最動人的 “不公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 ? 回憶是時光的碎片,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卻拼湊出青春的模樣。我們聊起用小米粒粘毛主席像的日子,指尖仿佛還留著米粒的澀感;聊起中學(xué)的李老師,他總愛打壓省委院孩子的朝氣,那股子藏在嚴(yán)厲背后的怨氣,如今想來更像時代的投影。生活后來的風(fēng)浪遠(yuǎn)比當(dāng)年的打壓猛烈,但那份對少年銳氣的挫傷,仍讓人心生不適。相較之下,小學(xué)王素賢老師的溫暖,才是歲月里真正的光 —— 好的教育應(yīng)是滋養(yǎng)而非壓制,這道理我們到七十歲才更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 ? 生死的話題在七旬之年變得具體。盤點離世的同學(xué),男生竟比女生多。這冰冷的對比讓空氣靜了片刻,卻也讓 “珍惜” 二字愈發(fā)沉重。我們開始更明白,每一次相聚都在倒計時,每一份情誼都該妥帖收藏。高若松聊起喝酒的 “三站論”:四平(瓶)如廁,六瓶抵哈爾濱,七瓶直抵漠河,找到北。玩笑間,大家卻都勸他少喝,七十歲的身體早已經(jīng)不起酣暢,上回趙曉光送他回家的 “保鏢” 經(jīng)歷,成了歲月給的溫柔提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 ? 關(guān)于美與公平的討論,是老來最澄澈的思考。我們公認(rèn)美是先驗的存在,像上帝播撒在人間的種子,既在腦中,更在身外。育才小學(xué) 4 年 7 班的攝影群,便是老同學(xué)們追逐這份美的方式,用鏡頭捕捉光影,讓晚年日子有了詩意的寄托。談及公平,我們有了更樸素的認(rèn)知:美女憑臉蛋與聰慧賺錢,本就是天賦的饋贈,無關(guān)不公。所謂公平正義,從來不是削平差異,而是承認(rèn)天賦、尊重努力,是歲月教會我們的通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四個小時的相聚終有盡頭,夕陽把歸途染成橘紅。我們踩著晚霞散步,影子被拉得很長。忽然懂得,七十年的人生里,相聚是溫暖的驛站,孤獨才是常態(tài)的旅程。但正是這些驛站里的情誼、回憶里的光,讓孤獨的路有了溫度。感謝孫文歸鄉(xiāng),感謝劉昕昕的熱忱,感謝群主魏麗的張羅 —— 是這些細(xì)碎的美好,讓歲月雖有滄桑,卻從不荒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歲月會帶走很多東西,卻帶不走刻在生命里的情誼與思考。七旬聚首,聚的是過往,更是對余生的期許:帶著記憶里的暖,慢慢走,好好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