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波黑首都薩拉熱窩,我看著眼前的拉丁橋,從北往南橫跨在米里雅茨河上。</p> <p class="ql-block">拉丁橋北的公交車站</p><p class="ql-block">每一位到薩拉熱窩的游人,游覽清單中,一定少不了拉丁橋。</p> <p class="ql-block">拉丁橋北橋頭東側(cè)</p><p class="ql-block">但是當(dāng)您真的走到拉丁橋邊時,難免會失望:這座橋也太普通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北橋頭西側(cè)</p><p class="ql-block">在公元1541年的一份文件中,木質(zhì)的拉丁橋最早登場。后遭洪水毀損。</p> <p class="ql-block">到了1798年,由當(dāng)時的一位商人阿卜杜拉·布里加出資,建造成眼前的模樣,當(dāng)時只不過是米里亞茨河上若干橋中的一座而已。</p> <p class="ql-block">拉丁橋很短,只有區(qū)區(qū)四個橋孔。而讓拉丁橋的傳說變得悠長的,是那場驚心動魄的暗殺~“薩拉熱窩”事件。</p> <p class="ql-block">正對著拉丁橋北岸的這座紅房子,是薩拉熱窩博物館。走進博物館,就明白了拉丁橋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波黑是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簡稱,這個巴爾干半島中西部的內(nèi)陸小國,毗鄰克羅地亞、塞爾維亞和黑山,南部瀕臨亞得里亞海。</p> <p class="ql-block">1908年,波黑被奧匈帝國單方面吞并,成為其屬地。吞并事件激化了塞爾維亞族對奧匈的仇恨,塞族視波黑為“大塞爾維亞”的一部分,渴望與塞爾維亞王國合并。奧匈的吞并阻斷了這一愿景,引發(fā)強烈反抗,塞爾維亞國內(nèi)激進組織興起,“黑手社”(Black hand)就是此類組織,這就為薩拉熱窩事件埋下伏筆。</p> <p class="ql-block">斐迪南大公被刺殺(網(wǎng)絡(luò)圖片)</p><p class="ql-block">奧匈帝國的皇儲斐迪南大公,提出“三元帝國”的計劃,主張將波黑并入克羅地亞,建立奧、匈、克三元帝國。這個計劃威脅塞爾維亞的領(lǐng)土訴求,成為他被刺殺的直接動機。</p> <p class="ql-block">薩拉熱窩博物館前的刺殺紀念牌</p><p class="ql-block">1914年6月,斐迪南大公夫婦訪問薩拉熱窩,檢閱以塞爾維亞為假想敵的軍事演習(xí)。行程選在6月28日。</p><p class="ql-block">而在歷史上,1389年的這一天,塞爾維亞在科索沃戰(zhàn)役中被士耳其軍隊打敗。此后,塞爾維亞受到土耳其統(tǒng)治長達500年之久,成為塞爾維亞的“國恥日”。</p><p class="ql-block">斐迪南選6月28日出行,被塞族視為蓄意羞辱。</p> <p class="ql-block">這一天上午10時,刺客查布里諾維奇向斐迪南車隊投擲炸彈,僅傷及隨行人員。斐迪南堅持按計劃參加市政廳歡迎儀式。</p> <p class="ql-block">普林西普Gavrilo Princip襲擊時所站的位置(腳?。?lt;/p><p class="ql-block">繼續(xù)行進的途中,司機誤駛?cè)肜蚺缘倪@條弗朗茨·約瑟夫街。發(fā)現(xiàn)行車路線錯了之后,總督波蒂奧雷克指示調(diào)頭,在此停車。就在這時,19歲的塞族青年普林西普,對著車上連開兩槍,斐迪南大公脖頸中彈,其夫人索菲亞腹部中彈,二人當(dāng)場死亡。</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里普林西普當(dāng)時所用的手槍</p> <p class="ql-block">站在拉丁橋橋南,看薩拉熱窩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據(jù)說,這幢紅色的磚樓,當(dāng)時是咖啡店。</p> <p class="ql-block">當(dāng)時斐迪南車隊就是由南向北走過了拉丁橋。</p> <p class="ql-block">拉丁橋刺殺事件發(fā)生后,奧匈認定塞爾維亞政府參與刺殺,在德國支持下于7月23日發(fā)出最后通牒,要求48小時內(nèi)接受10項苛刻條件。塞爾維亞雖妥協(xié)大部分條款,奧匈仍于7月28日宣戰(zhàn),炮擊貝爾格萊德。</p> <p class="ql-block">接著,引發(fā)全球各國的介入:俄國是塞的盟友,8月1日,德國對俄宣戰(zhàn);8月3日,俄盟友法國對德宣戰(zhàn);又因德國入侵中立國比利時,8月4日,英國對德宣戰(zhàn)。</p><p class="ql-block">最后,日本、意大利等38國陸續(xù)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全面爆發(fā)。</p> <p class="ql-block">在1914年的夏天,拉丁橋畔的“薩拉熱窩事件”,最終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導(dǎo)火索。</p><p class="ql-block">夕陽下,看向拉丁橋北,水波瀲滟,倒影見證,靜靜地記錄著歷史的光影變幻。</p> <p class="ql-block">北橋頭這里,原來立著加夫里洛·普林西普的雕像,波黑戰(zhàn)爭后,雕像搬走,留下個空基座,不經(jīng)意間,恰好成了旅人休息的坐椅。</p> <p class="ql-block">拉丁橋面鋪設(shè)薩拉熱窩特有的灰白色石灰?guī)r石板,石板表面經(jīng)打磨處理,形成防滑紋理,兼顧實用性與美觀度。</p><p class="ql-block">橋面中部保留1798年重建時的原始石灰?guī)r鋪石,石板因長期踩踏磨損呈現(xiàn)光滑質(zhì)感,部分區(qū)域可見自然風(fēng)化裂紋。</p><p class="ql-block">橋面的每一塊石板,都記下了那動魄驚心的時刻,普林西普的行刺,橋面成為改變世界格局的“三分鐘戰(zhàn)場”。</p> <p class="ql-block">隨著時代的變遷,拉丁橋的名字也更改了幾回:<span style="font-size:18px;">從1977年年到1992年,南斯拉夫時代,這座橋被稱為“普林西普橋”,以紀念薩拉熱窩刺殺事件和加夫里洛·普林西普。</span></p> <p class="ql-block">波黑獨立后,先更名為“斐迪南橋”,后恢復(fù)原名“拉丁橋”,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2004年拉丁橋被評為波黑的國家歷史遺跡。</p> <p class="ql-block">橋身欄桿,古樸簡潔。</p><p class="ql-block">1992年后禁止機動車通行,拉丁橋改成步行專用。</p> <p class="ql-block">橋體全長38.7米,寬約8.5米,橋面距河面高度約5米,整體呈現(xiàn)低緩的拱形坡度。</p><p class="ql-block">低頭仔細看去,發(fā)現(xiàn)橋欄上有扣鎖。</p> <p class="ql-block">這些是同心鎖</p><p class="ql-block">橋面兩側(cè)護欄為高約0.8米的石砌矮墻,表面無繁復(fù)雕飾,僅以幾何線條呼應(yīng)奧斯曼后期建筑風(fēng)格。</p> <p class="ql-block">站在橋西向東看,拉丁橋有3個橋墩、4個橋孔,中橋墩設(shè)有圓形泄洪孔,整體結(jié)構(gòu)簡潔樸素。</p> <p class="ql-block">夕陽給薩拉熱窩染上了一層金色,俯瞰米利雅茨河的流水,不禁感慨這座城市百多年的滄桑。</p> <p class="ql-block">向東望去,上面是黃堡觀景臺,下面斑紋外墻的是薩拉熱窩市政廳,斐迪南大公當(dāng)時就是想去那里參加歡迎儀式的。</p> <p class="ql-block">站在拉丁橋上,看融合了新古典主義與摩爾式風(fēng)格?的市政廳,特點突出,更為清楚。</p><p class="ql-block">我想起初達這座城市時,剛放下行李,第一個心愿,就是想去看這座慕名已久的拉丁橋。先生說:“我們要住四天,不著急的。但是我要告訴你,這座橋很小,光看橋不知她的故事,肯定會失望的!”</p> <p class="ql-block">夜色中的拉丁橋,橋面嵌入LED地?zé)?,暖黃色光線下,朦朦朧朧,如夢似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是的,“拉丁橋”,“導(dǎo)火索”!旅行就是讀書。眼前的拉丁橋橋面,既是奧斯曼工匠的技術(shù)實證,也是20世紀世界史的微縮舞臺。當(dāng)我們踏過光滑的石板,撫摸著矮墻護欄時,腳下的每一寸紋理都在無聲訴說:歷史從未遠去,它凝固于建筑之中,等待世人以敬畏之心解讀和平的真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