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三蘇,中國歷史上響當當?shù)拿?,一門父子三學士,唐宋八大家一家占三位。生在巴蜀眉山,葬在河南郟縣。生的地方如今叫三蘇祠,葬的地方叫三蘇墳。</p><p class="ql-block"> 三蘇祠,前幾年關注一個意公子的號,聽了很多按摩的心靈雞湯,再加上書法寫字人的職業(yè)感,平日里東坡的書法,東坡的詞,三學士的文章都有抄過,拜讀過。一種文字耕耘者的小情懷吧,總想去看一下,拜謁一下三蘇吧。兩年前暑期課結束后便帶姑娘去了巴蜀成都,期間特意去了一趟眉山三蘇祠。</p><p class="ql-block"> 成都到眉山高鐵四十分鐘,眉山城市不大,城市基礎設施一般,但給人的感覺很舒服,很親切。出租車師傅說“眉山人口不多,城市的幸福感很好?!痹囅脒@樣的城市生活肯定不擁擠。三蘇祠所在的青石老街,古色古香,樹木多粗壯高密,游人如織。給人的第一印象甚好。這種好肯定來自于三蘇或者說蘇東坡吧,所謂人杰地靈嘛。</p><p class="ql-block"> 從三蘇故里的牌坊走到三蘇祠門口,再到整個三蘇祠走下來一圈,感覺時間穿越般,真的有與古對話之感。石臺階、門匾楹聯(lián)、刻字的涼亭、并蒂蓮,竹林,小橋流水,……蓮鰲山的回廊竹林甚是喜歡。太多太多的感嘆,驚嘆這里的景色比蘇州園林只上不下。有景生情,這樣的環(huán)境才成就了歷史上的三蘇 ,蘇家的山水樓閣,亭臺石橋,密林秀竹,刻石古字,牌匾楹聯(lián)只是為三蘇的文化及學識做了裝飾而已。然也就是這樣的環(huán)境裝飾才滋養(yǎng)出了三蘇,更滋養(yǎng)出了文化史乃至書法史上不朽的蘇東坡。人生不如意常有,何不蘇東坡。對三蘇祠的感覺,只感詞窮,一字概括“好”“中”真好,甚好,不虛此行。</p><p class="ql-block"> 時間到如今25年,同樣是暑期,休息日息,與姑娘商議出去走走,來到平頂山郟縣的三蘇墳。當年三蘇祠給人的感覺超好,那三蘇墳也算是有點期望吧。事先網(wǎng)上也看了一些關于三蘇墳的介紹,沒敢報太大的期望,純粹是對三蘇的仰慕吧。郟縣離伊濱距離一百公里多點。特意走了國道,帶孩子看看真正的鄉(xiāng)土民風。今年天旱,眼瞅沿途的莊稼旱死很多,著實讓人心痛的。路途不算遠,但這路況其實很爛,距離三蘇墳不足十公里時,路牌顯示東坡路,頂多算是個鄉(xiāng)道吧,道路兩旁都是各色農(nóng)田,玉米芝麻,果樹都有,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緣故吧,路多不平整。</p><p class="ql-block"> 三蘇墳目前的正門是三蘇園,門頭像是新造的,整套牌匾是當代書家劉炳森的題字,天太熱沒太認真端詳。買了票,迫不及待,小姑娘只喊熱,園子很大,今年干旱的緣故吧,雖然綠植很多,但枝葉荒蕪。看到三蘇的雕塑,轉了三蘇紀念館,還是那點東西吧。好在室內(nèi)文字展的空調(diào)很給力,內(nèi)容其實空洞不少。</p><p class="ql-block"> 院內(nèi)地圖顯示,園子很大,新建的項目很多,有些都在施工,試想肯定也是想抓住當下的文旅風吧,游人有的,但不多,偶見有似學者感的兩波人,邊走邊讀著各種牌匾文字。天太熱,看了地圖直奔最后的三蘇墳,三蘇墳算個園中園吧,牌匾是啟功先生生前所題,職業(yè)敏感的緣故,目測刻工一般,不知道是不是集字的。門口有石像生幾對,被人騎得光亮的馬和羊顯得很搶眼。</p><p class="ql-block"> 走進小院內(nèi),第一眼是《青山玉瘞》石牌坊,看了典故簡介得知出自明代人之手。再往里走,樹木倒是粗壯,讓人想到了眉山的三蘇祠的樹,和那對兄弟銀杏樹比,這里的樹顯得糙了許多,少了靈氣。再穿過空蕩蕩的一座老房子,除了一些明清的口水文章碑刻,基本也沒有什么了。</p><p class="ql-block"> 院子的最后面密林之中,三蘇,三蘇墳,念叨要來看看說了很久了,今日到了,要說土包包有什么好看的,紅樓夢鐵檻寺有詩“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對于蘇東坡言“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師言“塵歸塵,土歸土?!笔前?,來到三蘇墳的感覺其實不美,匆匆走一圈,看了一眼,游人零散不多。蘇東坡墓前的石供臺上各色祭品最多,有紙條,有書法,最多的當然是他愛的酒了。蘇老泉的衣冠冢在中間,祭拜的人也不少,看見一對中年人虔誠地燃香叩拜,很認真那種。</p><p class="ql-block"> 姑娘說:“我們來干啥,看這土堆?”我說“來,沾沾蘇家的仙氣,蘇家的文化氣,墓冢雖然土,但那是每個人的歸宿?!?lt;/p><p class="ql-block"> 返回的路上,想到一句話“死而不亡壽也”三蘇,準確說蘇東坡絕對算是中國文學史,書法史上的壽者。</p><p class="ql-block"> 已經(jīng)到了飯點,距離三蘇墳最近的一個鎮(zhèn)子,找了三條街只有饸饹面,無奈放棄不吃了,決定等會高速服務區(qū)吃。期間,和姑娘聊天,一零后說“那當年蘇轍在這里當官,真不想他老家嗎,尤其他們老家的美食”。是啊,眉山的美食,巴蜀的美食真的好吃,品類也豐盛。然這里,或者說平原地區(qū)美食真的不多。不知道宋朝時期腳下這片土地美食如何。</p><p class="ql-block"> 返程的路上,思考一個問題,游眉山三蘇祠為什么是美好的,三蘇墳感覺沉悶,不好?突然間,茅塞頓開,對,我們對故居出生地的感覺是什么?是新生,是一個人的生命起點,這個故居的起點是我們已經(jīng)獲知了他生平的高點,或者說蓋棺定論的高點人生。</p><p class="ql-block"> 那么,我們看這類墓園,往往是看到了終歸做土的最后歸宿,不過一個土饅頭。然東坡,三蘇墳不是的,我們可能有期許,一種文化期許吧,一種人生高度的期許,所以才會有失望。蘇轍為什么不把他們弟兄兩個的最后歸宿放在老家呢?也許這正是東坡最后的豁達吧,生沒有榮歸故里,死沒有魂歸故里,而是精神永駐的活在世人的心里,家鄉(xiāng)的三蘇祠永遠都是那么多人去拜謁。人生多不易,為何不快樂,只是未讀蘇東坡。</p><p class="ql-block">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p><p class="ql-block">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p><p class="ql-block">乙巳夏</p><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4日于蘭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