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屯田戍邊”政策 <p class="ql-block"><b> 我于2005年</b>(居今已有20年了)<b>,曾來過貴州的天龍屯堡。屯堡人見我南京人,就特別的熱情,因為屯堡人與南京有著割舍不斷的親緣關(guān)系,屯堡人的祖先就是600多年前從南京城遷往貴州安順地區(qū)的明屯軍后裔,他們的祖先于明初征南入黔“屯田戍邊”…… </b></p><p class="ql-block"><b> 加之我不時冒出的“帶卷舌音的老南京話”:“啊是的”、“該個”(今天)、“昨個”(昨天)、“荷包”(衣口袋)、"手帕子"、“在那塊兒???”、“乖乖隆滴咚”……常引得屯堡人會心一笑。因為這都是他們的“鄉(xiāng)音”??!就是他們至今仍然在說、在用的“明代的官話”(相當于今天的普通話哦)</b></p> <p class="ql-block"><b> 2018年4月,我再次來到天龍</b><b style="font-size:18px;">屯堡</b></p><p class="ql-block"><b> 進了的寨門,就見上書“滇喉屯甲源出洪武十四年”:這說的是屯堡源于明初朱元璋“調(diào)北征南”和“調(diào)北填南”的戰(zhàn)略。明洪武十三年,云南梁王巴扎刺瓦爾密反叛,第二年,朱元璋派大將傅友德和沐英率30萬大軍征南,經(jīng)過3個月的戰(zhàn)爭,平定了梁王的反叛, 為了“永固江山”,采取“屯田戍邊”的政策。于是命30萬大軍就地屯軍。在滇黔古驛道的兩側(cè)產(chǎn)糧區(qū)和關(guān)隘廣設(shè)“屯堡”,派軍士屯墾駐防,將土司勢力割裂在驛道兩側(cè)……這一屯,就屯出了悠悠600年的 " 明代歷史活化石 "!</b></p><p class="ql-block"><b> 屯堡二字——“屯”是指軍屯,是軍隊傳遞書信,接待來往官員和部隊家屬居住的地方,“堡”是指商人和老百姓居住的地方(朱元璋把江南一帶無土可耕的貧民、無業(yè)游民、犯罪的富戶盡數(shù)遷移入滇黔入堡屯田</b></p><p class="ql-block"><b> 這個“沐英”在南京也是個名人,作為明朝開國元勛,死后被追封為黔寧王,就葬在南京之南的將軍山。 </b></p> 南京“四大姓”扎根天龍屯堡! <p class="ql-block"><b> 明代在安順推行屯田制,多是以一個家族或幾大姓來設(shè)屯建堡。明朝皇帝非常清楚傳統(tǒng)的宗法思想所產(chǎn)生的內(nèi)聚合力和外在張力,能匯聚成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實施"填南"方略,營造軍事重地"漢多夷少",集小力為大力,以家族為主體來建構(gòu)屯堡片區(qū),無疑是最佳選擇。至今在眾多屯堡村寨中,仍以大姓為主體,他們聚族而居,建祠堂、修宗廟、上祖墳、續(xù)家譜,用傳承的宗法思想延續(xù)本族的光榮和發(fā)展。其結(jié)果是對屯堡文化的沉淀,加速了固化作用。</b></p><p class="ql-block"><b> 天龍屯堡明代的最初開拓者是“張、陳、沈、鄭”四大姓,如今鎮(zhèn)上還有一座“四公碑”。在“征南”的軍隊中有四位南京籍的異姓兄弟,他們情同手足,按年齡順序統(tǒng)一改名為張征定、陳征定、沈征定、鄭征定……次年,朱元璋下令征南大軍就地屯田駐防,四姓兄弟便一起擇地聚居,扎根天龍屯堡!直到現(xiàn)在,在天龍屯堡還能看到一條以他們名字命名的穿鎮(zhèn)小溪——“征定河”。 </b></p> <p class="ql-block"><b> 至今屯堡的許多的老年人還稱自己為“南京族”, 1997 年 4 月 ,天龍屯堡陳姓后裔——陳先潤先生帶著族人的囑托到南京“尋根”,經(jīng)過艱辛的探訪終于找到了南京市玄武區(qū)丹鳳街中段、玄武區(qū)人民政府辦公大樓后面的始祖陳典居住地——“都司巷”。通過此次尋根有據(jù)的證明了天龍陳姓“南京籍”的史實</b></p><p class="ql-block"><b> 他們從南京取來“故土”,在天龍屯堡樹一石碑:上書“葉茂思根”,昭示“萬派歸宗源有本,一脈兩地祖無分”的心愿!</b></p> <p class="ql-block"><b> 今天接待我們導(dǎo)游是一“小娘娘”(屯堡人對姑娘的稱呼)。哈哈……我們老南京人也有這樣稱謂的 ! </b></p> 天龍屯堡人的服飾 <p class="ql-block"><b> 屯堡女性的頭飾和服飾在婚前和婚后是有很大的區(qū)別的?;榍埃媚锸嶂毆毜囊粭l辮子,頭上不包帕子,而衣服: 上衣小袖的素色長袍,并以布為腰帶…… </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婚后,屯堡婦女頭上挽著發(fā)髻,并用銀做的細練簪,繞髻一圈。包青色或白色的頭帕(老年人多為黑色)。帕子上再覆著一張色彩迥然的頭巾。悄悄的露出的發(fā)型顯得很是獨特,頭的兩鬢梳了兩綹在耳畔,成鳳頭狀,向額前微展發(fā)綹,重心則向后傾斜,頭頂分兩道發(fā)路,中間又再梳成獨立的一綹,所以稱其為"三把頭"或"鳳陽頭"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屯堡婚后婦女們皆穿著一身寬衣大袖的右開襟長袍,寶藍色的,開襟上繡著雜色的滾邊,長袍外面又穿著較短的碼裙,在服飾方面,屯堡婦女現(xiàn)仍一直保持祖制。</b></p><p class="ql-block"><b> 年齡較大的屯堡婦女被稱作“太婆”,服飾較為樸實,并多以青色為基調(diào),其頭飾較為簡單,把頭發(fā)梳在腦后挽成發(fā)髻,罩上馬尾編織的發(fā)網(wǎng),插簡單的管簪,并包上一塊青紗帕或青布,所穿大袖子長衣服的衣領(lǐng)袖襟繡簡單花邊,系青布腰帶和圍腰布,腳穿尖頭繡花鞋。 </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屯堡的婦女都有一雙非常別致的繡花鞋。這種繡花鞋十分講究,鞋底是布底,鞋面上有尖頭略向上翹起,呈倒勾狀,鞋幫大多以藍色、青色、綠色為底色,上面繡著色彩斑斕的花鳥魚蟲,屯堡女人不論去哪兒,就連在田中勞作都會穿這樣的鞋……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屯堡的婦女是不纏足的,因為朱元璋的妻子馬秀英自幼習(xí)武也不纏足。她嫁給朱元璋以后,南征北戰(zhàn),還率領(lǐng)將校家屬縫衣做鞋。屯堡婦女說到自己為何不纏足時,總是會說:"我們皇帝娘娘不裹腳,我們也不裹腳。"</b></p><p class="ql-block"><b> 你可注意到她們那每雙布鞋,都有向上翹的尖角:那是可以包著“刀刃”的,是屯堡女人防身的暗藏武器哦!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而屯堡的男子則比較簡單,服飾以短對襟和長衫大襟為主……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一根精致的煙桿是老者們的寵物。提著長長的煙桿在街上走路是有福氣的顯示。長約5尺的煙桿選用竹節(jié)密集的竹子加工而成, 以竹節(jié)越多越密為最好。用麻線或銅線編成網(wǎng)包裹竹根成為煙斗, 用桐油經(jīng)常涂拭煙桿, 使長長的煙桿黑紅油亮,非常誘人。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征定河”邊的商戶 <p class="ql-block"><b> 一條小溪(“征定河”)貫穿古鎮(zhèn),座座小橋,營造出江南“小橋流水人家”的風(fēng)韻。</b></p><p class="ql-block"><b> 沿溪多為石砌柜臺的商戶人家……</b></p> <p class="ql-block"><b> 這是“原生態(tài)蠟染店” </b></p> <p class="ql-block"><b> 賣蠟染畫的攤子:仔細看畫作品非常漂亮、很有特色哦 </b></p> <p class="ql-block"><b> 這是制作“軍儺”的木匠鋪 </b></p> “古驛茶坊”喝藥茶?? <p class="ql-block"><b> 進入天龍鎮(zhèn),轉(zhuǎn)過彎,一處“明代驛茶坊”引人注目,一身"鳳陽漢裝"的婦女當爐烹茶,老式茶坊灶具和幾條方凳、粗陶碗,讓你領(lǐng)略真正的古茶坊韻味</b></p><p class="ql-block"><b> 這個“茶肆”我印象深刻:它免費供應(yīng)由生姜等10多味中藥熬制的茶水…2005年,我來此足足喝了6碗這茶水!</b></p> <p class="ql-block"><b> 這位“太婆”,我05年來時,她才55歲,僅一人守這“古茶肆”。而今她已然68歲,依然健碩 !</b></p> <p class="ql-block"><b> 而今是婆媳倆共同守著這“古茶肆”……閑時都在做繡花鞋呢 ! </b></p> <p class="ql-block"><b> 聽說我是“老客”,又用“老南京話”與她“濕搭”(套近乎),她插著腰、立馬熱情起來…… </b></p> <p class="ql-block"><b> 聽我說05年來時,喝了她 6碗茶,她就哈哈大笑……這不又灌了我6碗茶 ! </b></p> 沈萬三的故居 <p class="ql-block"><b> 這次發(fā)現(xiàn)了一新景點——沈萬三故居!</b></p><p class="ql-block"><b> 這個沈萬三在南京也是個名人,他出資與大明政權(quán)"對半而筑"南京的明城墻,即現(xiàn)今南京城墻的中華門到水西門一段。南京城內(nèi)的馬道街是沈萬三養(yǎng)馬的地方、箍桶巷是沈萬三居住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后終遭到朱元璋的嫉妒,全家被發(fā)配至滇黔一帶。沈萬三將后代裹挾在沐英的大軍中南下,在沐英派出的陳、鄭等軍官的照顧下,沈萬三的后人及其龐大家族隱姓埋名在屯堡</b></p><p class="ql-block"><b> 走進大八字朝門,兩邊巨石勾壘,支撐著精雕的門頭…… </b></p> <p class="ql-block"><b> 再進入了二門…… </b></p> <p class="ql-block"><b> 再進入庭院,石板鋪成的天井…… </b></p> <p class="ql-block"><b> 木制的窗欞,門簪上雕刻著許多象征吉祥如意的圖案…… </b></p> <p class="ql-block"><b> 這又是一屯堡的民居宅院。它最突出的特點是全封閉的格局。沿襲了江南三合院、四合院的特點,,由正房、廂房、圍墻連成一門一戶的庭院。正房高大,廂房緊依正房兩邊而建…… </b></p> <p class="ql-block"><b> 再看一“八字四合院”:正房高大雄偉,在木制的窗欞,門簪上雕刻著許多象征吉祥如意的圖案。廂房緊依正房兩邊而建,形成四合,中間為天井,天井是用一尺厚的石頭拼成…… </b></p> 屯堡民居——石頭世界 <p class="ql-block"><b> 走進屯堡村寨,所看到的是石頭的蓋瓦,石頭砌的房,石頭的街道,石頭的墻,石頭的碾子,石頭的磨,石頭的碓窩,石頭的缸,屯堡民居就是一個石頭世界。</b></p><p class="ql-block"><b> 屯堡民居最大的特點是石頭的廣泛應(yīng)用。一戶民宅就是一座石頭的城堡,一個村莊就是一座純粹的石頭城,屯堡是一個防御敵人的整體,而屯堡民居就是組成這個整體的每一個細胞,既可以各自為陣,又可以互相支援友鄰,既保證一宅一戶私密性和安全感,同時又維系各家之間必要的聯(lián)系。</b></p> <p class="ql-block"><b> 這位“太婆”在庭院補著一個大缸…… </b></p> <p class="ql-block"><b> 安順一帶多山多樹,巖石以沉積巖為主。其石材薄厚多樣,硬度適中。屯堡人選擇石木為主要建筑材料, 那是為生存而作出的明智決定。他們深知,軍事鎮(zhèn)壓并未帶來永久的和平, 環(huán)顧左右, 反抗之事不絕。僅從明到清, 大大小小的"焚燒屯堡"事件就不下數(shù)十起。如此險惡的環(huán)境, 選擇堅固而又阻燃的石頭來建房, 不得不說是屯堡人生存智慧的選擇。 </b></p> <p class="ql-block"><b> 參照朱元璋:"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思路,依建造的世界第一大城池——南京城(周長33.3公里)的做法,屯堡四周都有石砌城垣和雄偉的寨門,寨門和城垣都采用堅固的石料壘砌,高大雄偉!</b></p><p class="ql-block"><b> 就算敵人攻破了屯堡的外圍防守,屯堡寨中民居和巷道還可以獨自為堡,與敵人進行巷戰(zhàn),高大的碉樓和巷道民居隨處密布著射擊孔、梭標孔,可對入侵之敵造成致命威脅 !</b></p><p class="ql-block"><b> 在天龍屯堡中,也是巷道縱橫交錯,遍布于巷道中的深邃搶眼,石拱門“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的軍事功能,這一切無不顯示出戰(zhàn)爭的遺跡,屯堡人武備的思想。 </b></p> 屯堡建筑——防御為首! <p class="ql-block"><b> 屯堡人的建筑觀念,把防衛(wèi)放在首要的位置上。以天龍屯堡的"九道坎"巷為例 : 要先踏過“征定河”,才能穿過狹窄低矮、兩邊布置槍眼的過街門洞……</b></p> <p class="ql-block"><b> 入巷,僅夠倆人擦肩而過……</b></p> <p class="ql-block"><b> 石頭建筑的屯堡民居,具有強烈的軍事色彩,村寨內(nèi)部的巷子互相連接,縱橫交錯,巷子又直通寨中的街道,形成 " 點、線、面 "結(jié)合的防御體系。靠巷子的墻體,留著較小的窗戶,既可以采光,又形成了遍布于巷子中的深遂槍眼。低矮的石門,有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的軍事功能。這一切無不顯示當時戰(zhàn)爭所需的建筑構(gòu)式和屯軍備武的思想。 </b></p> <p class="ql-block"><b> 錚亮的石臺階,無不顯示出其近600年的歲月滄?!?lt;/b></p> <p class="ql-block"><b> 過道深邃,周邊槍眼密布……是個“關(guān)門打狗”的好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村寨內(nèi)部的巷子互相連接,縱橫交錯!</b></p><p class="ql-block"><b> 這是從"九道坎"拐到入另一巷道的“拐角”:厚厚的石板墻、一摞用于殺敵的碎石板……真正的攻守兼?zhèn)浒。? </b></p> <p class="ql-block"><b> 從巷道彎腰進入僅1.5米高的房門,發(fā)現(xiàn)屋有2層,內(nèi)部為木結(jié)構(gòu),而石墻厚達2尺,如同堡壘一般……只可惜,年久失修了</b>( 所以"九道坎"的巷口,才會貼上《危險:危房請勿靠近》的標識?。? </p> <p class="ql-block"><b> 這位“太婆”,當街在賣的是油炸豌豆餅、蘿卜餅</b></p><p class="ql-block"><b> 六百年前是為了長期存放和便于攜帶,以適應(yīng)戰(zhàn)斗和遷徙的需要,屯堡食品都具有易于長久儲存和收藏,便于長期征戰(zhàn)給養(yǎng)的特征:糍粑、糕粑、包谷粑,臘肉、香腸、血豆腐…… </b></p> <p class="ql-block"><b> 買了一塊豌豆餅,咬一口:呵呵……蹦脆、噴香,還抵飽哦! </b></p> 辦學(xué)堂,傳播文明! <p class="ql-block"><b> 這是“征定河”邊的“天龍學(xué)堂”! </b></p> <p class="ql-block"><b> 屯堡人不僅把江南先進的農(nóng)耕文明帶入了貴州,還根據(jù)朱元璋的思想“治國以教化為先,教化以學(xué)校為本”,“天有風(fēng)雨霜露,無所不施,圣人之教,亦無所不往”。在貴州各地興辦學(xué)堂書院,大力傳播儒學(xué),促使貴州這片土地從蠻荒走向文明 </b></p> <p class="ql-block"><b> 這是“天龍學(xué)堂”的圖書室。因文革的破壞,只能看見“圖書室”3個字,而前2個字就看不清了……</b></p> 屯堡人是“尚武的群體”! <p class="ql-block"><b> 屯堡人是一個尚武的漢族群體。最能體現(xiàn)這點的是“地戲”。地戲源于明代的“軍儺”,它是由征南大軍帶入黔中的。屯堡人的祖先跳軍儺不是娛人,而更多的是“娛神”!用這一種儺儀作出征的祭典,振奮軍威,恐嚇敵人。 </b></p> <p class="ql-block"><b> 演員們額上戴著簡煉夸張的“臉子”即木雕面具 </b></p> <p class="ql-block"><b> 常表演的有:《封神》、《楚漢相爭》、《三國》、《薛剛反唐》、《精忠傳》等中國古代忠義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b>都屬于“國家非物質(zhì)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b> 今天演出的是“三英戰(zhàn)呂布”!</b></p><p class="ql-block"><b> 演出者都是普通的屯堡人,額上戴著"臉子",身著長衫,背插小旗,腰系戰(zhàn)裙,手持短刀長槍,僅借一鑼一鼓的擊奏,在一人啟口,眾人接腔的伴唱下,以人物上下更換時空變換,借三、五步為萬水千山,就竹鞭為金戈鐵馬,依桌椅象征高山要塞,在揚、開、合的廝殺,擋、架、翻、竄的格斗中虛實結(jié)合,形神兼?zhèn)?,產(chǎn)生極具“擊鼓進兵、鳴金收兵”的古代戰(zhàn)爭景象 ! </b></p> <p class="ql-block"><b> 屯堡人來自經(jīng)濟文化較為發(fā)達的中原和江南地區(qū),其生產(chǎn)方式大大優(yōu)于當?shù)氐耐林瘛O鄬ο冗M的經(jīng)濟和文化,使他們之間自然產(chǎn)生了強烈的認同感,自為一脈,自成一體,在整體意識的驅(qū)動下,整合成一道厚厚的墻,不屑于周邊民族文化的滲入。加之,屯堡人是明王朝開疆拓土的功臣。對土著民族,他們是征服者、占領(lǐng)者; 對“填南的漢人”,他們又是先驅(qū)者、開拓者。特殊的社會地位,使他們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自豪感和優(yōu)越感,不僅歧視當?shù)孛褡澹褪菍?jīng)濟狀況好于他們而后來的商屯漢人,也不高看??偸棺约禾幱诰痈吲R下的態(tài)勢,去護衛(wèi)自己、詮釋自己、孤獨自己。所以,這一屯,就屯出獨特的屯堡文化,屯出了悠悠600年的 " 明代歷史活化石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