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由于全國現(xiàn)存元代以前木構(gòu)建筑總量的75%都在山西,而全國僅存的四座唐代建筑全部都在山西,八大遼構(gòu)有三座在山西,所以就有了“地上文物看山西”一說。山西的古建涵蓋了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各時期,整個三晉大地如同一座碩大、浩瀚的古代建筑藝術(shù)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盡管我們多次去過山西,比如大同、渾源、應縣、平遙、太原、運城……但基本上都是去看大院兒、去一些著名的景點,卻忽略了山西各縣市保留下來的不同朝代、風格各異的廟宇樓閣。這次我們到山西,就是專門去看古建,計劃從晉北到晉南、自晉東到晉西,將比較有特點、比較知名的古建捋著走一走,充實自己、長長見識,開開眼界。</p><p class="ql-block"> 第七“樂章”,山西長治。長治古稱上黨、潞州,地處晉冀豫三省交界處,東倚太行山,西屏太岳山。周顯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48年)韓國在此首置上黨郡;明嘉靖八年(1529年),取“長治久安”之意得名長治。掐指算來,長治也有近2500年的歷史了。歷史的久遠,造就了燦爛的文化,也留下了眾多古跡,觀音堂便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觀音堂山門。長治觀音堂創(chuàng)建于明萬歷九年至十一年(1581—1583年),清代屢有修葺,已有400多年歷史。觀音殿內(nèi)滿天描金彩繪的彩塑、懸塑異常精美,儒釋道三教和諧同處。小小的殿堂內(nèi),現(xiàn)存約500尊塑像,有佛教中的“三大士”,有釋迦牟尼、老子、孔子儒、釋、道三教鼻祖,有羅漢有菩薩有神仙,有花草有動物有故事??傊?,有極樂世界一切的美好!這里被稱為“懸塑瑰寶”。</p> <p class="ql-block">文保碑。</p> <p class="ql-block">山門處的獅子為明代遺存。</p> <p class="ql-block">這里也是《黑神話·悟空》的取景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山門背面的戲臺。</p> <p class="ql-block">戲臺的彩繪與脊飾。</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及鐘樓。</p> <p class="ql-block">鼓樓。</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始建于明萬歷十年(1582年)?,懸山頂建筑,面闊三間。</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內(nèi)供奉四大天王像,分別為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和北方多聞天王,彩塑造型威嚴,色彩鮮艷,是明代彩塑的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四大天王分別手持不同法器,象征“風調(diào)雨順”:南方增長天王?持劍(象征“風”);東方持國天王?抱琵琶(象征“調(diào)”);北方多聞天王?舉寶傘(象征“雨”);西方廣目天王?握蛇或龍(象征“順”)。</p> <p class="ql-block">觀音殿,又稱正殿或主殿,單檐懸山頂。觀音殿與整個寺院同為明代建筑,始建于明萬歷九年(1581年),于萬歷十一年(1583年)建成。門楣上懸掛的“觀音堂”三個鎏金大字的匾額,為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誥封兵部侍郎郜欽所題。</p> <p class="ql-block">觀音殿殿頂?shù)狞S綠兩色琉璃吻脊,紋飾為蟠龍與西番蓮紋樣,形象逼真,典雅大方,屬明代遺物。</p> <p class="ql-block">觀音殿漂亮的磚雕、木雕及斗拱。</p> <p class="ql-block">觀音殿前的側(cè)柏。側(cè)柏的樹齡達1100年,樹高15米,見證了觀音堂400多年的歷史變遷。</p> <p class="ql-block">觀音殿內(nèi)三面墻壁及屋頂梁架上、門窗頂部,皆是描金彩繪的泥胎彩塑、懸塑。小小的三間殿堂內(nèi),現(xiàn)存明代塑像約500尊。彩塑、懸塑相間,儒、釋、道三教共融,或坐壇上,或依山墻,或懸椽望。殿內(nèi)彩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層次清晰,雕塑手法細膩,色彩艷麗,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p> <p class="ql-block">殿內(nèi)正中的佛壇上,是佛教中的“三大士”,即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三位菩薩后面的正壁則是取自《華嚴經(jīng)入法界品》中關(guān)于善財童子四處拜師求教、歷訪五十三位“善知識”的五十三參、即生成佛、靈山會等佛教故事。</p> <p class="ql-block">主殿正東臺上塑有三尊高約2米的菩薩像,分別為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居中,頭戴寶冠,身穿通肩大袖衫裙,右手置于曲居于蓮蓬的右腿之上,左臂下垂,左腿向前踏在坐騎朝天吼背部一蓮篷之上,面部表情恬靜自然;文殊菩薩居左,結(jié)跏趺坐于蓮臺之上,前面是象征智慧、辯才銳利、威猛的坐騎青獅;普賢菩薩居右,結(jié)跏趺坐于蓮臺之上,前面是代表其愿行廣大、功德圓滿的坐騎六牙白象。</p> <p class="ql-block">觀音菩薩。</p> <p class="ql-block">文殊菩薩。</p> <p class="ql-block">普賢菩薩。</p> <p class="ql-block">當心間正面后金柱頂部,釋迦牟尼、老子、孔子儒、釋、道三教鼻祖共坐中央。釋迦牟尼居中,老子、孔子分列左右,體現(xiàn)了自唐宋以來,儒、釋、道三教共融的文化現(xiàn)象。釋迦牟尼結(jié)跏趺坐,左手橫置左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環(huán)形,為“說法像”;老子為道長裝束,仿佛在講經(jīng)論道;孔子儒生服飾,正襟危坐向從眾弟子講學。大梁和平梁上,巧妙地利用梁架的高差塑出金碧輝煌的樓閣,以西方極樂世界為題材,數(shù)十位佛端坐其中。</p> <p class="ql-block">殿內(nèi)兩側(cè)的佛臺上,分別塑十八羅漢,有睡羅漢、啞羅漢、靜羅漢、長眉羅漢、伏虎羅漢、彌勒羅漢、病羅漢等。羅漢之上為二十四諸天尊神,二十四諸天為包括四大天王在內(nèi)的佛國守護神。</p> <p class="ql-block">觀音堂內(nèi)壁三層塑十二圓覺菩薩,南北各六尊,分別乘坐白象、青獅、麒麟等瑞獸。由于歷史原因,現(xiàn)十二圓覺菩薩中有五尊頭部已失(南一尊,北四尊)。十二位菩薩分別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凈慧菩薩、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凈諸業(yè)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p> <p class="ql-block">在十二圓覺菩薩再往上的第四層,南壁為道教人物故事,有玉皇大帝、西王母、八仙等;北壁為儒教人物,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在殿的門窗之上,南面有道教中最著名的八仙慶壽和唐王接經(jīng)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玉皇大帝。塑于南次間正面(東壁)的頂部,位于文殊菩薩華蓋的上方。在高大的樓閣中,玉皇大帝身著長袍,頭戴官帽,手持笏板,端坐其中。威嚴肅穆,雙眼正視前方,一副關(guān)注世間萬物、洞察天上人間一切變化的神情。整個建筑金碧輝煌,門柱雙龍盤繞,氣勢恢弘。</p> <p class="ql-block">八仙慶壽。</p> <p class="ql-block">最上面是王母娘娘。西王母在道教中是掌管女子得道成仙的最高女神。神號為“太真西王母”,是太陰之精,女仙之宗,與太陽之精東王公相匹配,共理陰陽二氣。西王母在民間被稱為王母娘娘,也是長壽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釋迦牟尼佛。</p> <p class="ql-block">中間為釋迦牟尼佛,左側(cè)為老子,右側(cè)為孔子。</p> <p class="ql-block">殿內(nèi)梁架上也滿是彩塑。</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諸天。位于南、北供臺的第二層即十八羅漢的上部。他們均為站姿,身軀略微前傾,神態(tài)各異,塑造十分精美。二十四諸天是佛教的護法神群體,主要職責為護持佛法。</p> <p class="ql-block">孔子。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儒教至圣先師。位于釋迦牟尼佛右側(cè),端坐于祥云之上。左右兩側(cè)有四位弟子。右側(cè)后上方塑有“貫古今”,左側(cè)后上方塑有“配天地”。</p> <p class="ql-block">老子。道家學派(道家學說)創(chuàng)始人。其核心主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位于釋迦牟尼佛左側(cè),端坐于祥云之上。在其前后兩側(cè)各站立一位弟子共四人。右側(cè)塑“道德至尊”,左側(cè)塑“出三界外”。</p> <p class="ql-block">靈山一會。發(fā)生于云南大理的雞足山。雞足山自古就是與五臺、峨眉、普陀、九華齊名的佛教圣地,是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之一,以迦葉道場馳名中外。雞足山由于靈山一會、佛祖拈花、迦葉入定、待慈佛降世等眾多神話般美妙的佛脈傳承史事被載入了中國佛教史冊。</p> <p class="ql-block">騎獅子的文殊菩薩。</p> <p class="ql-block">道教仙樂。位于南壁第四層西側(cè)。不同的人物手里持有不同的樂器及手持彩旗。人物中持有的樂器有:笛子、鼓、塤、嗩吶、長號等,其后跟有不同形象的出行人物。表現(xiàn)的場景實際上就是上黨地區(qū)的“八音會”,這為研究上黨地區(qū)明代道教音樂和民間音樂提供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p> <p class="ql-block">王母娘娘。</p> <p class="ql-block">殿內(nèi)游客多,光線昏暗,拍攝效果欠佳,權(quán)當留個影像吧。</p> <p class="ql-block">觀音殿別致的山影。</p> <p class="ql-block">瘟神閣。明萬歷九年(1581年),山西長治發(fā)生大規(guī)模疫情,民眾在觀音殿旁修建瘟神閣以祈求驅(qū)除瘟疫。</p> <p class="ql-block">瘟神閣為一座兩層的磚砌閣樓,閣內(nèi)供奉的瘟神包括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等五位司瘟疫的神靈。但此閣并未開放。</p> <p class="ql-block">瘟神閣后墻上鑲嵌著“紫氣東來”。</p> <p class="ql-block">北配殿內(nèi)關(guān)于觀音堂懸塑的展覽。</p> <p class="ql-block">序。</p> <p class="ql-block">儒。儒教,以夏商周的五教和祭禮為本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以天子為宗教領(lǐng)袖,以孔子為先師,以詩書禮樂易春秋中的神道設(shè)教。儒教正統(tǒng)始自漢武帝獨尊儒術(shù),漢靈帝正式把儒教定為國教。漢代末年被奉為官學,其后各主要朝代或歷史時期,都是官方指導思想。儒教有著顯著的中國文化特點,反映了中國文化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釋。佛教,由印度人釋迦牟尼于公元前六世紀到前五世紀創(chuàng)立,大約在西漢末年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在中國流行,唐朝時達到鼎盛。 </p> <p class="ql-block">一葉一菩提,一花一世界。</p> <p class="ql-block">道。在我國五大宗教中,道教是唯一發(fā)源于中國、由中國人創(chuàng)立的宗教,所以許多人稱其為“本土宗教”。道教對我國封建時代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思想都發(fā)生過深刻的影響。 </p> <p class="ql-block">西大乘教。明英宗(1436—1449年在位)親征瓦剌時,呂祖化為瘋婆,當路勸阻,不果。后英宗于土木堡(察哈爾懷來縣西)兵敗被俘,呂祖為帝送飯果腹,掘泉止渴,于帝被釋還朝途中,復勸帝閉口藏舌。及帝復位,于京郊黃村敕建保明寺(即順天保明皇姑寺),供養(yǎng)呂祖菩薩,為西大乘教所在地。明世宗嘉靖年間,朝廷毀此寺。</p> <p class="ql-block">結(jié)束語。觀音殿內(nèi)塑像的做法,因地制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間和位置,運用各種各樣的手法,塑造了一組又一組的人物塑像,把小小的三間觀音殿渲染成佛國凈土、道家仙境、 儒家圣殿。 </p> <p class="ql-block">觀音堂被民間稱為“全神廟”,反映了明代上黨地區(qū)宗教與民俗信仰的多元性。??</p> <p class="ql-block">觀音堂內(nèi)的放生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國有不少古寺廟中保留有懸塑,但最著名的懸塑主要集中在山西,而每座寺中的懸塑都各具特點,展現(xiàn)了明清時期懸塑的巔峰技藝。</p><p class="ql-block"> 比如被譽為“中國懸塑藝術(shù)絕唱”的隰縣小西天?,以明代懸塑著稱,大雄寶殿內(nèi)密布千余尊彩塑,高者3米,小如拇指,金箔貼飾,歷經(jīng)400年仍光彩奪目。其懸塑前傾設(shè)計可自然避塵,懸塑以多層重疊、金碧輝煌的立體效果,成為明代佛教彩塑的巔峰之作?;</p><p class="ql-block"> 又比如被稱為“東方彩塑藝術(shù)寶庫”的?平遙雙林寺?,以動態(tài)懸塑聞名,千手觀音法器各異,十八羅漢神態(tài)生動,衣帶飄動如臨其境,展現(xiàn)了泥塑的敘事性藝術(shù)。??千佛殿內(nèi)500尊彩塑與懸塑渾然一體,形成了極為震撼的視覺效果?;</p><p class="ql-block"> 再比如融儒、釋、道三教代表人物于一體的長治觀音堂?,在30平方米的殿堂內(nèi)匯聚儒釋道三教彩塑,2米高的觀音與2厘米的童子共存,二十四諸天造像細節(jié)精致,色彩艷麗,成為了明代上黨地區(qū)宗教融合的典范?,被譽為“立體神佛空間”、“懸塑藝術(shù)寶庫”;</p><p class="ql-block"> 而位于陜西藍田的水陸庵?,是以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和精湛的工藝聞名,代表了中國懸塑藝術(shù)的杰出成就?,與山西的三處懸塑并稱“中國四大懸塑”。</p><p class="ql-block"> 藏在長治市一個新建居民小區(qū)旁的觀音堂,小廟不大也不起眼,卻有著可以比肩隰縣小西天的懸塑瑰寶!滿堂的懸塑造型精美,結(jié)構(gòu)設(shè)計精妙,制作手法精湛,尤其是將儒、釋、道三教共融,再加上民間故事、神話傳說,使這座小小的殿堂成為了一本厚重的歷史教科書。</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注:文中關(guān)于懸塑及古建的知識參考寺中說明。</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