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三線建設的歷史洪流中,江西東風制藥廠淀粉車間宛如一顆閃耀的星辰,承載著無數(shù)建設者的熱血與夢想,見證了那個特殊時代的奮斗與輝煌。</p> <p class="ql-block"> 20世紀70年代,在國家戰(zhàn)略布局的指引下,江西東風制藥廠積極響應號召,投身于三線建設的偉大事業(yè)中。1974年,季炳章同志迎來了新挑戰(zhàn),和另外三人一起開始籌建葡萄糖車間。淀粉和葡萄糖項目當時沒有對口單位和部門給予技術支援,一切只能靠自己。他們沒有被困難嚇倒,懷著對國家和人民的高度責任感,踏上了艱難的探索之路。四處參觀學習,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借鑒的經驗,一點點摸索前行,為項目的后續(xù)發(fā)展奠定了基礎。</p> <p class="ql-block"> 1982年,淀粉項目基建工作正式啟動。除了土建由專業(yè)設計院設計,工藝設計、安裝培訓、試車等工作,全由本廠組織施工完成。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但建設者們憑借著頑強的毅力和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難。為了讓新招來的200余名工人掌握生產工藝和設備性能,1984年全員實地培訓,還將新工人送往石家莊、四川、上海等地。鮑伯環(huán)書記特地去實地視察指導實習狀況,給大家?guī)砹藴嘏c鼓舞,也讓工人們感受到了領導的關心和重視,更加堅定了他們學好技術、建好車間的決心。</p> <p class="ql-block"> 淀粉車間的建設標準極高,引進了全國最先進的生產工藝及設備,還有國外進口的離心機、曲篩等關鍵設備。廠房寬敞明亮,層高6米,外墻貼滿馬賽克,在當時堪稱一流。為了迎接外國專家來引進設備試車,也為適應現(xiàn)代化生產模式,淀粉和葡萄糖兩個廠房連為一體,中間假山、噴水池、花草樹林一應俱全,獨樹一幟,成為花園式車間。這不僅體現(xiàn)了建設者們對生產環(huán)境的重視,也展示了他們對現(xiàn)代化生產理念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 工人師傅們奮戰(zhàn)在生產第一線,他們的奉獻精神令人動容。鉆結晶罐除鐵銹、涂樹脂的場景,至今歷歷在目。結晶罐里密閉不透風,他們穿著分裝車間的舊無菌衣、戴著口罩進去,出來時幾乎要暈倒。但大家齊心協(xié)力,能自己干的絕不請人,既鍛煉了吃苦耐勞的精神,又加快了工程進度、節(jié)省了開支。經過兩年多努力,車間具備了生產能力,卻因供水、汽不足遲遲未能投產。直到1985年,因青霉素發(fā)酵及輔料需要,才正式投產,而且一次成功,別提多讓人激動了。實踐證明,這個項目為青霉素發(fā)酵提供液糖、玉米漿、麩質粉等輔料,不僅質量可靠,還降低了生產成本,達成了他們當初籌建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 淀粉車間,葡萄糖部分負責人是王硯洪;淀粉項目負責人是裘旭初、徐啟明、詹金寶、程建國等,淀粉車間各個崗位都安裝先進通訊設備和操作臺;每個崗位都有操作臺,每個操作臺上都可以通過內線電話機進行聯(lián)系。車間內部地面采用水磨石,既保證生產工藝需求,又增觀賞度。江西省醫(yī)藥總公司領導曾來車間視察指導工作給生產一線工人帶來很大鼓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各生產小組分工明確,協(xié)同合作,確保了車間的高效運轉。歷任書記季炳章、周廣元,歷任主任季炳章、王硯洪、周廣元,歷任副主任董俊芳、裘旭初、徐啟民、詹金寶、黃譜京、程建國等,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兢兢業(yè)業(yè),為車間的發(fā)展貢獻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他們的帶領下,淀粉車間不斷發(fā)展壯大,成為了江西東風制藥廠的重要生產部門。</p> <p class="ql-block"> 江西東風制藥廠淀粉車間的建設與發(fā)展,是三線建設的一個縮影。它見證了那個時代建設者們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無私奉獻、團結協(xié)作和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這種精神,不僅是三線建設的寶貴財富,也是我們今天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動力。讓我們銘記這段歷史,傳承和弘揚三線精神,在新時代的征程中砥礪前行。</p> <p class="ql-block">撰稿:吳 進</p><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3日寫于樂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