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甘肅省臨夏市古稱河州,早在唐朝這條絲綢之路上,大食、波斯等國商人和宗教人士就在臨夏來往經(jīng)商、傳教和定居,元明以后逐步修建了八座清真寺及教坊,形成了一個“圍寺而居、圍坊而商”的聚居區(qū),因此得名“八坊”,經(jīng)過一千多年的發(fā)展歷程,臨夏積淀了深厚而具有鮮明特色的歷史文化,在主流文化與民族文化的交融中,不斷傳承與發(fā)展,聚居區(qū)不斷延伸與拓展,形成縱橫交錯的十三條巷子,這就是著名的八坊十三巷。</p> <p class="ql-block"> 一大早,我們就從擁政巷進入八坊十三巷老街區(qū),絲綢之路上的茶馬隊銅塑,再現(xiàn)了昔日的繁忙。</p> <p class="ql-block"> 導游牌上簡介著八坊十三巷的古往今來,“八坊”指的是大寺坊、祁寺坊、西寺坊、北寺坊、鐵家寺坊、前河沿寺坊、老王寺坊、新王寺坊;“十三巷”指的是大旮巷、小南巷、壩口巷、北巷、沙尕楞巷、專員巷、大南巷、仁義巷、細巷、擁政路、鐵家寺巷、王寺街、石橋巷,這里的居民中98%為以回民為主的少數(shù)民族。</p> <p class="ql-block"> 老街區(qū)呈現(xiàn)濃厚的歷史人文、原生態(tài)的民俗風情,悠久的回商文化、獨有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特色的清真美食,各種主題場館散布在小巷各處,綻放出臨夏源遠流長的人文芳馨。</p> <p class="ql-block"> 走在八坊十三巷,沿街建筑融合回族磚雕、漢族木刻、藏族彩繪等特色,堪稱西北民族文化建筑的博覽園。</p> <p class="ql-block"> 壁雕街塑,無不散發(fā)出濃烈的回民的生活氣息。</p> <p class="ql-block"> 街區(qū)通過多種方式展示古絲綢之路上的河湟重鎮(zhèn),牡丹滿城的“花兒之鄉(xiāng)”、磚雕、木雕等各種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 和全國各地的古街一樣,街上學生上早學的時段,遇見一些匆忙接送的家長,現(xiàn)在安靜了許多,商鋪、場館都尚未開門營業(yè)。</p> <p class="ql-block"> 這是八坊之一的清真西寺,我們進去游覽一下。寺內(nèi)花卉夾道,先拍幾朵臨夏花兒。</p> <p class="ql-block"> 清真寺是伊斯蘭教穆斯林舉行禮拜等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并稱為世界三大宗教,普遍認為伊斯蘭教約于唐永徽二年(651年)沿海、陸“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在中國有回、維、哈、柯、烏、塔等10個少數(shù)民族普遍信仰伊斯蘭教。</p> <p class="ql-block"> 這爆米花制作場景,全國各地都一樣吧!</p> <p class="ql-block"> 八坊十三巷,大巷套小巷,四通又八達,從壩口巷轉(zhuǎn)悠到大南巷,又見一處清真寺,為清真大祁寺,據(jù)考清康熙皇帝曾給八坊清真大祁寺掛了御題的“顯揚正教”的匾額,寺內(nèi)有傳統(tǒng)的大殿等建筑,飛檐斗拱、雕梁畫棟,體現(xiàn)了精湛的建筑工藝,呈現(xiàn)出中國古典建筑風格。</p> <p class="ql-block"> 清真北寺始建于明永樂年間,清代、民國多次重修和擴建,1978年等又多次修繕和擴建。原寺為中國古典式四合院建筑風格,現(xiàn)重建融入阿拉伯風格,寺院為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和磚混結(jié)構(gòu),局部兩層,布局緊湊大方。</p> <p class="ql-block"> 清真老王寺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因一位姓王的穆斯林賢士出資擴建而稱老王寺,寺院屢建屢圮,現(xiàn)建筑是1980年由寺坊穆斯林捐資重建。禮拜大殿為中國傳統(tǒng)宮殿式,分前殿、正殿和后殿,三殿有機聯(lián)為一體,飛檐翹角,殿頂呈歇山形,殿內(nèi)雕梁畫棟,有水泥仿磚雕刻。邦克樓為五層六角木質(zhì)塔式樓,彩飾華麗,是甘肅清真寺中較為高大雄偉的邦克樓。</p> <p class="ql-block"> 入夜從細巷沿紅水河兩岸逛去,燈火輝煌,景色迷人,人聲鼎沸,滿街美食飄香,令人垂涎欲滴。</p> <p class="ql-block"> 廈門夕陽紅旅游行社的三位帶隊小姐妹們,一路辛苦陪伴這些七老八十的團客,千里走甘南,噓寒問暖,呵護有加,馬上就要打道回府了,以果汁代酒為旅途平安而干杯!</p> <p class="ql-block"> 在臨夏的行程中本來有東公館這一景點,因閉館修繕,所以就改走東郊公園,一行游客意猶未盡,馬上就要從蘭州返閩了,抓緊時間到此一游。</p> <p class="ql-block"> 在東郊公園內(nèi)一隅,胡廷珍烈士紀念館,如豐碑巍然屹立,鮮紅的展板上介紹著胡廷珍烈士生平。</p> <p class="ql-block"> 建國伊始的1949年10月21日,周恩來總理就給甘肅省的主要領導打電話詢問中共蘭州特別支部書記胡廷珍的下落。</p> <p class="ql-block"> 胡廷珍,1902年出生在導河縣(今臨夏市)大柳樹巷一個思想開明、經(jīng)濟殷實的商人家庭。17歲畢業(yè)于鳳林高等學堂,后考入甘肅公立法政專門學校(今蘭州大學),1921年赴北平朝陽大學(今中國人民大學)求學,1924年在李大釗同志介紹下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成為甘肅早期的黨員之一。</p> <p class="ql-block"> 1926年,胡廷珍南下廣州參加黃埔軍校工作,在周恩來同志直接領導下任政治部教官,北伐時派任北伐軍總政治部擔任宣傳股長。同年6月,參加毛澤東同志在廣州舉辦的第六屆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p> <p class="ql-block"> 1926年底,他從廣州來到西安,在“國民聯(lián)軍”總政治部主任、中共黨員劉伯堅同志領導下工作,1927年3月,受劉伯堅、鄧小平派遣,以國民黨“西北政治委員會特派甘肅省黨務委員”身份來到蘭州,開展黨的工作,恢復并組建中共蘭州特別支部,任書記。</p> <p class="ql-block"> 1927年,蔣介石發(fā)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奉系軍閥張作霖殺害了李大釗同志,胡廷珍領導臨夏各族民眾六百多人在東關(guān)廟廣場舉行追悼大會,抗議其暴行,發(fā)揚烈士的革命精神。</p> <p class="ql-block"> 1927年秋,導河縣反動當局抄沒胡廷珍家產(chǎn),日夜搜胡廷珍,胡廷珍被迫離開家鄉(xiāng)化名何文,轉(zhuǎn)離到永靖、永登和青海循化、保安等地活動,并組織農(nóng)民暴動,終因敵我力量懸殊而失敗。</p> <p class="ql-block"> 1930年,胡廷珍遠赴張掖、新疆,繼續(xù)進行黨的地下革命活動,被捕于新疆。1933年3月,在新疆瑪納斯縣被反動當局殺害,時年31歲。</p> <p class="ql-block">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無數(shù)革命先烈的熱血,鑄就中華民族今天的輝煌,我輩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p> <p class="ql-block"> 有人說夕陽紅旅游,是一群領著退休金、吃飽了閑著沒事干的老人成群結(jié)隊的游蕩,其實不是,每個人都從童年、少年、青年一路走過來,讀過的課文、聽過的故事,都想通過旅游來驗證,用自己的腳步來丈量寬廣美麗的祖國大地。人老了,不可能用那種獨自背包、深度漫游的旅行來體驗異地的生活,只能是參加偏向休閑的旅游團隊,走馬看花、蜻蜓點水般地圓夢。</p><p class="ql-block"> 用美篇記錄那些曾經(jīng)走過的風景,分享給一起去過,未曾去過,也想去看的朋友,不為炫耀而是豐富我們的談吐、氣質(zhì)和胸襟,不管是旅行還是旅游都是自我挑戰(zhàn)與自我療愈的歷程,它就象一劑良方,治愈我們的心靈,讓我們的心智變得更加強大。</p> <p class="ql-block"> 廈門夕陽紅旅游集團“崛起號”九色百人貴賓團暢游九色甘南行程圓滿成功!再見蘭州!Z128列車將載著我們凱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