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上海這座充滿歷史韻味與時代氣息的城市里,黃浦區(qū)的云南中路171-173號,靜靜地佇立著一幢二層鋼筋混凝土建筑。它緊鄰天蟾逸夫舞臺,與周圍繁華熱鬧的街市融為一體,看似普通,卻承載著一段波瀾壯闊、驚心動魄的紅色歷史。</p> <p class="ql-block"> 時光回溯到1928年4月的某一天,上海公共租界的云南中路171號-173號門前車水馬龍,熱鬧非凡。一家新商號——“福興布莊”舉行著隆重的開張儀式。只見一位身穿長衫馬褂、頭戴禮帽的中年男人,正滿臉笑容、彬彬有禮地接待著四方來客,他就是熊瑾玎。一旁,眉清目秀、落落大方的朱端綬女士,以“老板娘”的身份,熱情地招呼著眾人,舉手投足間盡顯從容。往來的賓客們歡聲笑語不斷,殊不知,這看似尋常的商號開張背后,實則是剛從武漢秘密轉(zhuǎn)移到上海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機關(guān)的啟動之時。在前來“祝賀”的來賓中,有當時主持中央政治局工作的周恩來,還有瞿秋白、鄧小平、李維漢等黨的重要領(lǐng)導。</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后,中國共產(chǎn)黨被迫轉(zhuǎn)入地下活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后,中共中央決定中央機關(guān)從武漢遷回上海。1927年9月底,中央機關(guān)各部門都陸續(xù)轉(zhuǎn)移到上海。1928年4月,中央根據(jù)黨地下活動必須要確保安全的原則,要求各級黨的機關(guān)都要以商店、醫(yī)院、學校、住宅的形式開展工作。周恩來作為當時黨中央主持工作的負責人當即指示在上海中央地下黨擔任會計工作的熊謹玎,以商人身份租下了云南中路171號~173號的生黎醫(yī)院樓上三間房間。開設以經(jīng)營湖南紗布生意的“福興布莊”。并選擇了充滿革命熱情的年輕女黨員朱端綬以“老板娘”身份在這里掩護黨中央機關(guān)的各項工作。</p> <p class="ql-block"> 云南中路171號是一幢二層鋼筋混凝土建筑,坐南朝北,建筑面積214平方米。外表的青色水刷石的墻面和旁邊緊挨著的天蟾逸夫大戲院外立面渾然一體,十分莊重漂亮。站在二樓東面大開幅玻璃窗,可以清楚地脁望周邊的街區(qū)。一樓的醫(yī)院大門后面有一處不為人注目的弄堂,爬上路梯,可直接走到二接的客廳。</p> <p class="ql-block"> 這是一條隱匿在弄堂后面的安全通道。</p> <p class="ql-block"> 1928年下半年,參加黨的六大的黨中央領(lǐng)導從莫斯科先后回到上海,這里便成了黨中央開會辦公的核心場所。中央主要負責人周恩來、瞿秋白、李立三、彭湃、鄧小平幾乎每個星期都來此處辦公開會。鄧小平時任中央秘書長,每次會議他總習慣坐在房間朝西窗下的小桌上,認真地做好會議記錄。在那段艱難的歲月里,他們就在這看似普通的布莊里,秘密商討著黨的重大決策,為中國革命的前途出謀劃策。</p> <p class="ql-block"> 中央政治局在這里領(lǐng)導全黨貫徹執(zhí)行中共六大路線,積極開展各項工作。他們努力恢復和發(fā)展黨的組織,使全國黨員人數(shù)從大革命失敗后的1萬多人,逐漸恢復發(fā)展到12萬余人;鞏固和擴大農(nóng)村革命根據(jù)地,為革命的星星之火提供了燎原之勢的根基;指導黨和紅軍建設,發(fā)出了許多重要文件和指示信,其中1929年9月發(fā)出的“九月來信”,對克服非無產(chǎn)階級思想、把黨建設成為無產(chǎn)階級先鋒隊、把紅軍建設成一支新型人民軍隊給出了正確指示,有力地促進了革命根據(jù)地的鞏固和擴大;還領(lǐng)導了革命文化運動,在思想文化戰(zhàn)線上與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斗爭,為革命事業(yè)凝聚了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 這是時任中央政治局秘書長鄧小平記錄的會議記要</p> <p class="ql-block"> 從1928年4月至1931年4月,整整三年的時間里,熊瑾玎和朱端綬在布莊、戲院、醫(yī)院等場所的掩護下,工作細致謹慎,中共中央政治局機關(guān)在白色恐怖的腥風血雨中安然無恙。這里見證了無數(shù)次重要會議的召開,作出了許多影響深遠的重要決策,三年內(nèi)一共形成了138個重要文件,在黨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危險始終如影隨形。1931年4月,中央特科負責人顧順章被捕叛變,中共中央政治局機關(guān)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暴露危險。周恩來當機立斷,親自帶領(lǐng)特科和中央機關(guān)工作人員緊急轉(zhuǎn)移。熊瑾玎和朱端綬迅速行動,將中央文件、賬簿等重要資料妥善轉(zhuǎn)移到別處隱藏。幸運的是,在他們的努力下,云南路上黨中央秘密機關(guān)和福興布莊都安全撤離了此地,未被敵人察覺。</p> <p class="ql-block"> “福興布莊”雖然結(jié)束了它短短三年的歷史使命,但它的功績永遠不會被忘記。熊瑾玎和朱端綬在朝夕相處的工作中,互生情愫。在周恩來、鄧小平的熱情關(guān)心下,他們終于結(jié)成了一對紅色伉儷。據(jù)說,不少中央主要領(lǐng)導都參加了他們的婚禮。1946年,周恩來率中共代表團駐在上海,特地安排司機送熊瑾玎夫婦重訪舊地拍照留念,這份深厚的革命情誼和對歷史的銘記,令人動容。</p> <p class="ql-block"> 這是熊瑾玎夫婦的臥室。</p> <p class="ql-block"> 歲月流轉(zhuǎn),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為了充分發(fā)掘上海的革命遺址,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上海黃浦區(qū)委于2018年6月開始對這座革命遺址進行修舊如舊的修繕和保護。經(jīng)過近二年的努力,這里以嶄新的面貌對外開放,成為了上?!包h的誕生地”的紅色傳統(tǒng)工程一個重要載體。</p> <p class="ql-block"> 如今,經(jīng)過修舊如舊的修繕,舊址里的一切都保持著當年的模樣。熊瑾玎的算盤、朱端綬的鋼筆、鄧小平坐過的那張小桌,都在無聲地講述著那段歷史。年輕的參觀者們站在復原的會議場景前,仿佛能聽見當年的爭論與共識,看見那些為信仰堅守的身影。這鬧市中的紅色地標,早已超越了建筑本身的意義,它像一座橋梁,讓今天的人們得以觸摸那段艱辛卻閃耀的歲月,明白每一份安寧的背后,都曾有人以生命守護、以智慧堅守。</p> <p class="ql-block"> 陽光透過東窗灑進房間,正好照在掛在墻面“福興布莊”復刻牌匾上的"福"與"興"二字,我頓時恍然大悟:對新時代里我們承擔的責任有了更深刻的注解——正是當年那些隱秘而偉大的堅守,換來了今日的福澤與興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