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離開東三省總督府步行幾分鐘就到了張氏帥府。又稱“大帥府”或“少帥府”,是張作霖及其長子張學(xué)良的官邸和私宅。路上還開玩笑,說張學(xué)良上班夠近的。</p> <p class="ql-block">張氏帥府始建于民國三年(1914年)9月,總占地3.6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為2.76萬平方米。民國五年(1916年)張作霖正式入住,以后又不斷擴(kuò)建,逐步形成了由東院、中院、西院和院外建筑等四個部分組成的的建筑體系。</p> <p class="ql-block">1985年,沈陽市人民政府依法以“張氏帥府”稱謂公布這一建筑群為沈陽市級文物保護(hù)單位。1988年,遼寧省政府也以“張氏帥府”名稱公布其為遼寧省級文物保護(hù)單位。1998年,遼寧省在此設(shè)立“張學(xué)良舊居陳列館”。</p> <p class="ql-block">帥府前張學(xué)良雕像展現(xiàn)了其戎裝形象,左手握白手套,右手扶腰間武裝帶,表情凝重。</p> <p class="ql-block">府內(nèi)陳設(shè)。</p> <p class="ql-block">張作霖夫人們的臥室。這種綠色的格調(diào)不知道是當(dāng)年原貌還是現(xiàn)代設(shè)計,反正覺得很另類。</p> <p class="ql-block">鈿螺家具。應(yīng)該價值不菲。</p> <p class="ql-block">磚雕。都是功名富貴、馬上封侯、三羊開泰之類的吉祥畫。</p> <p class="ql-block">大青樓是張氏帥府的標(biāo)志性建筑,建于民國七年(1918年)到民國十一年(1922年),為仿羅馬式建筑,因該樓采用青磚建造,故稱大青樓。大青樓融辦公與居住為一體,作為張作霖、張學(xué)良父子兩代主政東北時期的重要辦公場所。</p> <p class="ql-block">大青樓內(nèi)壁畫。傳聞大青樓內(nèi)曾擁有20幅精美壁畫,然而如今僅余9幅得以幸存。這些幸存的壁畫,主題多樣,其中人物、山水以及花鳥是主要的創(chuàng)作題材。</p> <p class="ql-block">張學(xué)良坐過的輪椅和穿戴過的衣帽。都是由張學(xué)良子女捐贈的。</p> <p class="ql-block">張學(xué)良收藏的鐘表。</p> <p class="ql-block">定遠(yuǎn)齋,作為張學(xué)良的珍藏室,是他收藏金石書畫藝術(shù)品的所在。</p> <p class="ql-block">老虎廳因曾擺放過老虎標(biāo)本而得名,它是張氏父子接待重要客人的地方。1929年1月10日,張學(xué)良以“阻撓新政,破壞統(tǒng)一”的罪名,下令將奉系元老楊宇霆、黑龍江省省長常蔭槐在此處決,這即是震驚全國的楊常事件。通過楊常事件張學(xué)良穩(wěn)定了自己在東北的政治地位,老虎廳也因此名揚(yáng)四海。</p> <p class="ql-block">小青樓位于張氏帥府的東院,由于地處張氏帥府花園的中心,又有“園中花廳”的美譽(yù),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二層磚木結(jié)構(gòu)小樓,建成于民國七年(1918年),因其采用青磚青瓦建筑而成,俗稱小青樓。它是張作霖為他最寵愛的五夫人壽氏專門修建的。一樓曾是張作霖的五夫人壽懿的居所,而二樓則被譽(yù)為“小姐樓”,這里曾居住過張家年長的女兒們。</p> <p class="ql-block">趙一荻故居,俗稱“趙四小姐樓”,位于張氏帥府的大院的東墻外,為一座二層中西合璧式建筑,因民國十七年(1928年)到民國十九年(1930年)間,張學(xué)良將軍的紅粉知己趙一荻(人稱趙四小姐)曾在此居住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琴房、書房。</p> <p class="ql-block">臥室。</p> <p class="ql-block">沈陽金融博物館和帥府是聯(lián)票。是利用民國時期張氏父子控股的邊業(yè)銀行舊址落成,該建筑由德國設(shè)計師設(shè)計,其主題陳列“走近金融世界”展現(xiàn)和詮釋了金融歷史的發(fā)展足跡和金融文化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邊業(yè)銀行資本總額超過2000萬元,而張家的股份占其95%以上,實際上邊業(yè)銀行就是張氏父子的私家銀行。</p><p class="ql-block">銀行業(yè)務(wù)辦理場景恢復(fù)。</p> <p class="ql-block">金燦燦的財神殿。</p> <p class="ql-block">金頁子、金元寶、銀元寶。</p> <p class="ql-block">印幣廠、金庫。</p> <p class="ql-block">銅錢銀錠。</p> <p class="ql-block">世界紙幣文化展。該展覽匯集了當(dāng)今世界21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600余枚色彩繽紛、圖案各異的紙幣品種。</p> <p class="ql-block">離大帥府不遠(yuǎn)還有個旗袍博物館,我們到時已關(guān)門了。</p> <p class="ql-block">晚上李連貴熏肉大餅吃飯。</p><p class="ql-block">大餅用煮肉的湯油加面粉調(diào)成軟酥,抹在餅內(nèi)起層,便于夾肉而食。再配以蔥絲、面醬同食,別有風(fēng)味。</p> <p class="ql-block">作為遼寧省級非遺項目,其熏肉采用20余味中藥材調(diào)制老湯,經(jīng)煮、燜、熏等七道工序制成。成品棕紅透亮,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夾餅食用時搭配蔥絲、面醬,兼具肉香與果木熏香。??</p> <p class="ql-block">素燴湯以炸土豆絲和菠菜為主料,口感清爽。</p><p class="ql-block">竟然還有自己釀的酒。</p> <p class="ql-block">D4:7月15日早8:20打車去沈陽故宮,參觀至中午12時老邊餃子館午飯。午飯后坐地鐵到遼寧省博物館,參觀至18時打車返回賓館。稍事休息后騎共享單車又到故宮門前打卡,晚上狼口誘惑吃棒骨。</p><p class="ql-block">沈陽故宮附近停車位緊張,決定打車去。事實證明這個決定是正確的。</p><p class="ql-block">這是出口。</p> <p class="ql-block">沈陽故宮,又稱盛京皇宮,為清朝初期的皇宮。沈陽故宮始建于清太祖天命十年(1625年),建成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已有400年歷史??傉嫉孛娣e63272平方米,建筑面積18968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它不僅是中國僅存的兩大皇家宮殿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國關(guān)外唯一的一座皇家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沈陽故宮共經(jīng)歷努爾哈赤、皇太極、乾隆三個建造時期,歷時158年。入關(guān)以后,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相繼十次“東巡”時作為駐蹕所在。</p><p class="ql-block">下馬碑。</p><p class="ql-block">在沈陽一定要喝八王寺梨汁汽水,當(dāng)?shù)靥柗Q“大白梨"。曾被我一度看成王八寺汽水,還想怎起這個名來。大白梨歷史可追溯至1920年民國時期,曾因外資并購一度瀕臨滅絕,現(xiàn)由民族企業(yè)復(fù)興。產(chǎn)品以梨味汽水為主,具有清甜解渴的特點(diǎn),口感甚佳,物美價廉。</p> <p class="ql-block">沈陽故宮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分為3個部分:東路、中路和西路。東路包括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與十王亭,是皇帝舉行大典和八旗大臣辦公的地方。中路為清太宗時期續(xù)建,是皇帝進(jìn)行政治活動和后妃居住的場所。西路則是清朝皇帝“東巡”盛京時,讀書看戲和存放《四庫全書》的場所。在建筑藝術(shù)上承襲了中國古代建筑傳統(tǒng),集漢、滿、蒙族建筑藝術(shù)為一體,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shù)價值。</p> <p class="ql-block">上午我們參觀時人山人海,根本無法拍一張相對干凈的照片。這是我們等到閉園后又騎共享單車來拍的。雖然說還是有無數(shù)的太后格格們在旅拍,但還是有機(jī)會能拍的。</p> <p class="ql-block">沈陽故宮正門。也許是要下雨,天空中燕子翻飛,燕鳴啾啾。</p><p class="ql-block">對過是沈陽故宮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故宮厚重的歷史感在這只石獅子上有所體現(xiàn)。</p> <p class="ql-block">匾額郭沫若題寫的。</p><p class="ql-block">大清門是沈陽故宮的正門,俗稱午門。</p> <p class="ql-block">中路:</p><p class="ql-block">崇政殿在中路前院正中,俗稱“金鑾殿”,是沈陽故宮最重要的建筑。整座大殿全是木結(jié)構(gòu),面闊五間進(jìn)深三間。</p> <p class="ql-block">殿柱是圓形的,兩柱間用一條雕刻的整龍連接,龍頭探出檐外,龍尾直入殿中。此殿為清太宗皇太極陛見臣下,宴請外國使臣以及處理大政的常朝之處。</p> <p class="ql-block">飛龍閣位于崇政殿東側(cè),五間硬山頂二層樓房。飛龍閣內(nèi)上層,原用作存放清歷朝皇帝所用武備。</p><p class="ql-block">翔鳳閣位于崇政殿西側(cè),五間硬山頂二層樓房。翔鳳閣內(nèi)貯存的,主要是供皇帝東巡期間使用和賞賜的物品。</p> <p class="ql-block">二閣內(nèi)收藏古玩字畫。</p> <p class="ql-block">鳳凰樓坐落于沈陽故宮中路建筑群的中軸線上,始建于清太宗天聰年間(1627-1635年),此樓為盛京最高建筑,故有《盛京八景》之一“鳳樓曉日”、“鳳樓觀塔”等傳稱。鳳凰樓上藏有乾隆御筆親題的“紫氣東來”匾。正在維修,博物館專門掛上布景,便于游人拍照,考慮周祥點(diǎn)贊!</p><p class="ql-block">鳳凰樓前這個不銹鋼大鐵球不知道干啥用的。</p> <p class="ql-block">清寧宮為五開間前后廊硬山式。是清太宗皇太極和皇后博爾濟(jì)吉特氏居住的“中宮”。室門開于東次間,屋內(nèi)西側(cè)形成“筒子房”格局,東梢間為帝后寢宮。</p> <p class="ql-block">房內(nèi)設(shè)計均為源自滿族民間的傳統(tǒng)風(fēng)格。</p> <p class="ql-block">關(guān)雎宮位于帝后寢宮區(qū)域清寧宮之東,是清太宗皇太極最寵愛的宸妃(海蘭珠)所居住的寢宮,始建于天聰年間。</p> <p class="ql-block">南墻設(shè)有神位,東西兩炕放置各種炕桌、坐墊、搖車等各種器物。</p> <p class="ql-block">永福宮坐落在沈陽故宮鳳凰樓高臺之上,是孝莊文皇后(莊妃)居住、輔政和養(yǎng)育皇子福臨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臨門處設(shè)有鍋灶,在室內(nèi)復(fù)原了萬字炕,使陳列場景盡量接近真實,體現(xiàn)皇太極時期的面貌。</p><p class="ql-block">大鍋除了取暖,但更重要的是薩滿祭祀煮黑豬的?;屎笠膊蝗菀?,大早晨就跳薩滿還煮豬,這動靜、這味道,呵呵!</p> <p class="ql-block">麟趾宮位于沈陽故宮清寧宮西側(cè),亦稱西宮,建于清太宗天聰年間(1627—1635),崇德元年(1636)定名麟趾,是清太宗皇太極貴妃娜木鐘的寢宮。</p> <p class="ql-block">繼思齋是清代皇室處理政務(wù)的場所,承載著承續(xù)祖先功績、深謀致遠(yuǎn)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敬典閣?。始建于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1746—1748年),專門用于收藏愛新覺羅家族的宗譜——清代玉牒。 ?這些玉牒記錄了清代皇室28次纂修宗譜的歷史,涵蓋從順治到光緒年間的皇室戶籍信息。 ?</p> <p class="ql-block">東路:</p><p class="ql-block">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筑,俗稱八角殿。始建于天命十年(1625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營建的重要宮殿,初稱大衙門。八角重檐攢尖式,八面出廊,其下為須彌座臺基。殿頂滿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正中相輪火焰珠頂,寶頂周圍有八條鐵鏈各與力士相連。</p> <p class="ql-block">景區(qū)貼心的在大殿西邊安裝了一面鏡子拍倒影,只是人太多需排隊。</p> <p class="ql-block">殿前兩明柱各有金龍盤柱,殿內(nèi)為梵文天花和降龍藻井。殿內(nèi)設(shè)有寶座、屏風(fēng)及熏爐、香亭、鶴式燭臺等。大政殿用于舉行大典,如皇帝即位,頒布詔書,宣布軍隊出征,迎接將士凱旋等。</p><p class="ql-block">殿內(nèi)匾額遮擋不全,字為“泰交景運(yùn)”?,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御筆題寫。木底銅字,邊緣雕九龍,語出《易經(jīng)》和《詩經(jīng)》,意為“隨著天地之氣相交萬物通達(dá),清朝的宏大國運(yùn)由此產(chǎn)生”。 ?</p> <p class="ql-block">配套楹聯(lián)亦被遮擋不全:</p><p class="ql-block">?上聯(lián)“神圣相承恍睹開國宏猷一心一德”?</p><p class="ql-block">?下聯(lián)“子孫是守長懷紹庭永祚卜世卜年”?</p><p class="ql-block">均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御筆,木底銅字,邊雕龍紋,表達(dá)對先祖功業(yè)的敬仰及守業(yè)決心。 ?</p><p class="ql-block">此殿為清太宗皇太極舉行重大典禮及重要政治活動的場所。順治元年(1644年)順治皇帝福臨在此登基繼位。</p> <p class="ql-block">殿前石獅子神態(tài)各異。</p> <p class="ql-block">殿前十王亭。十王亭位于大政殿兩側(cè)八字形依次排列,是滿族八旗制度在宮殿建筑的反映。其東側(cè)五亭由北往南依次為左翼王亭、鑲黃旗亭、正白旗亭、鑲白旗亭、正藍(lán)旗亭;西側(cè)五亭依次為右翼王亭、正黃旗亭、正紅旗亭、鑲紅旗亭、鑲藍(lán)旗亭。其建筑格局乃脫胎于少數(shù)民族的帳殿。</p> <p class="ql-block">西路:</p><p class="ql-block">嘉蔭堂和戲臺。是皇帝于此賜宴賞戲時王公大臣等設(shè)座之處。正北為嘉蔭堂五間,主要是作為賜宴賞戲時皇帝臨御之處,其東西稍間均有暖閣,亦可于此小憩。嘉蔭堂正前方庭中即為戲臺。</p> <p class="ql-block">頤和殿是皇太后接受命婦朝拜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介祉宮是皇太后清宮。</p><p class="ql-block">西路還有比較重要的文溯閣,是存放《四庫全書》的地方。正在維修,全部隔離,無法拍照。</p> <p class="ql-block">館藏文物。</p> <p class="ql-block">中午老邊家餃子館吃飯。</p><p class="ql-block">老邊餃子是遼寧省沈陽市傳統(tǒng)特色名菜,始創(chuàng)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餃子制作技藝被列入市級非遺名錄,多次獲評“中華名小吃”等稱號。鄧小平、侯寶林等人品嘗后都給予高度評價。</p> <p class="ql-block">來東北少不了的鍋包肉,也是閨女的最愛,吃了得有四五次,各地風(fēng)味稍有不同。</p> <p class="ql-block">餃子以湯煸餡工藝為核心,將肉餡煸炒后加入骨湯慢煨,使湯汁浸入餡料,包制時每個餃子加入蝦仁,形成皮薄餡飽、鮮香不膩的獨(dú)特風(fēng)味,涵蓋蒸、煮、煎等多種制作形式。</p> <p class="ql-block">煨的菌湯。</p><p class="ql-block">也少不了的東北大涼皮。</p> <p class="ql-block">吃完飯,坐地鐵去遼寧省博物館。</p><p class="ql-block">遼寧博物館為1949年7月7日開館的東北博物館,是新中國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館。素以藏品豐富,特色鮮明而享譽(yù)海內(nèi)外。尤以張旭的《草書古詩四帖》《簪花仕女圖》《虢國夫人游春圖》、北宋徽宗的《草書千字文》《瑞鶴圖》等晉唐宋元書畫精品聞名??上У氖强赡茏之嬓杼厥獗Wo(hù),都沒有見到。</p> <p class="ql-block">古玉。</p> <p class="ql-block">紅山女神雕像是1983年出土于遼寧省朝陽市牛河梁遺址的泥塑女性頭像,屬新石器時代祭祀遺存,距今約5500年,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起源實證。 ?被考古學(xué)家蘇秉琦認(rèn)定為紅山文化的“女祖”,即中華民族的共祖象征。 ?原件現(xiàn)藏于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p> <p class="ql-block">玉豬龍高15、寬10.2、厚3.8厘米,是紅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這件是已知紅山文化玉豬龍中形體較大,形制最規(guī)整的一件。白色蛇紋葉巖,肥首大耳,圓睛、吻部前突,口微張,獠牙外露,體蜷曲如環(huán),扁圓厚重,背部有一穿孔。玉豬龍明確出土于墓葬中,而且成對佩戴在墓主人胸前,是社會地位、等級、權(quán)力的象征,是按照一定規(guī)格制成的原始“禮器”。</p> <p class="ql-block">陶器。</p> <p class="ql-block">史伐卣、寬帶紋貫耳壺。</p><p class="ql-block">鴨型尊、卷體夔紋蟠龍蓋罍。</p> <p class="ql-block">商晚期饕餮紋大圓鼎、彩繪陶鈁。</p><p class="ql-block">牛紋罍、鹿首銅刀、牛首銅削。</p> <p class="ql-block">帶天線的豆。</p> <p class="ql-block">石棚墓?是遼東地區(qū)青銅時代的典型墓葬形式,主要分布在遼寧東部及半島南部,具有獨(dú)特的建筑結(jié)構(gòu)和文化意義。</p> <p class="ql-block">花樹狀金步搖?。三燕(前燕、后燕、北燕)貴族專屬飾品。純金打造,呈花樹狀,枝干綴有心形或桃形金葉片,行走時搖曳發(fā)聲。</p> <p class="ql-block">龍紋石棺板、虎紋石棺板。</p><p class="ql-block">虎子。</p> <p class="ql-block">石像。</p> <p class="ql-block">元代白釉魚藻盆。</p> <p class="ql-block">定遼大將軍銅炮。身呈竹節(jié)式,中有三道隆起的銅箍。炮身中部有凸出的圓柱狀耳,炮尾如螺。炮口與炮底部正上方各置有準(zhǔn)星、照門及放孔。炮身前部有宋體書陰刻銘文:“欽差提督軍務(wù)鎮(zhèn)守遼東總兵官左都督吳捐資鑄造”“定遼大將軍”,等6行59字。銘文中左都督吳即為鎮(zhèn)守遼東的定遼大將軍吳三桂,他為向朝廷表示忠心而捐資鑄造的這門大炮。</p> <p class="ql-block">張三豐像、據(jù)說張三豐祖籍遼寧。</p><p class="ql-block">道教女官銅像、香柏雕金漆圣賢、陶戧獸。均為明代</p> <p class="ql-block">送子觀音。</p><p class="ql-block">王治道墓石像生。王治道系今錦州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為遼東副總兵,進(jìn)署都督僉事,充總兵官。死后,贈少保左都督,謚忠愍王、立祠賜祭。墓穴封士已不可見,墓前的石像生僅此翁仲兩像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龍袍。</p> <p class="ql-block">各式銅鏡。</p> <p class="ql-block">佛像。</p> <p class="ql-block">滿族民俗展:九千歲</p><p class="ql-block">尼莫息瞞爺(肋軟骨疼)神像、尼莫忽瞞爺(肚子疼)神像。</p> <p class="ql-block">雞腿壺和各式雞冠壺。</p> <p class="ql-block">敦煌展。</p><p class="ql-block">石灣和景德鎮(zhèn)瓷器聯(lián)展。</p> <p class="ql-block">遼博還有一件鎮(zhèn)館之寶一一鴨形玻璃注。該器長20.5厘米,腹徑5.2厘米,是當(dāng)時從羅馬帝國輸入的玻璃制品。</p><p class="ql-block">此器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外交往的實物資料,也是中外歷史上早期玻璃器中的珍品。 器表梢閃淡綠色,半透明,體橫長。此器重心在前,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時,因后身加重,才放得穩(wěn),造型生動別致,在早期玻璃器中十分罕見。這只玻璃注于遼寧朝陽北票西官營子北燕馮素弗墓出土。</p><p class="ql-block">該器是皇帝用來置于座右以為戒的容器,若注水“滿則覆,中則正,虛則欹”,其功用相當(dāng)于今人“座右銘”。鴨形玻璃注重心在前,不注水時,器身不穩(wěn)。用時,將水由鴨嘴注入,當(dāng)鴨腹中水量充至一半時,前后方才平衡,器身才能放穩(wěn)。這件鴨形玻璃注應(yīng)該是產(chǎn)于今敘利亞至地中海沿岸一帶的古羅馬帝國,其傳入途徑是由西域經(jīng)過草原之國——柔然,再傳進(jìn)馮氏北燕的。</p><p class="ql-block">遺憾的是我們?nèi)r該器外展,唯有圖片,不見實物。</p> <p class="ql-block">傍晚時分,我們夫妻二人騎共享單車又到故宮周邊遛了一圈,回來在賓館附近品嘗棒骨,味道不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