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i><u>廬陽周末:合肥包公祠游客爆棚</u></i></b></p><p class="ql-block"> 合肥,作為享譽世界的“包公故里”,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與時代精神?,F(xiàn)今,位于包河區(qū)蕪湖路相倚的包公祠,既是各級黨政和事業(yè)機關(guān)反腐倡廉的思想教育研學基地,又是慕名而來的海內(nèi)外游客打卡點,更成為廣大市民周末休閑度假的福地。</p><p class="ql-block"> 夏日的周末,即便是烈日當空,氣溫居高不下,包公祠里本為寬闊的園區(qū),游人摩肩接撞,道路仍顯得擁擠,一池清荷,含苞待放,洋溢著一片勃勃生機。</p><p class="ql-block"> 史料記載,包拯生于合肥,長于合肥,葬于合肥,與合肥這座城市有著“血肉”般的緊密聯(lián)系。包拯一生堅持“清心治本、直道處世”,既是立身處世的根本,更是家鄉(xiāng)故土孕育的優(yōu)秀品格。千百年來,包拯在民生、經(jīng)濟、政治、法治以及邊防等方面的思想主張,一直滋養(yǎng)后人身心,涵養(yǎng)社會風氣。這里采擷了一點包公祠園區(qū)的花絮,但愿能夠為還沒有到此一游的朋友提前吊一下胃口。</p><p class="ql-block"><b> 鐵面魚、無絲藕的詮釋</b></p><p class="ql-block"> 包河里的魚脊背漆黑,被稱為“鐵面魚”。包河里的藕為七孔紅花藕,鮮嫩而且斷之無絲,稱為“無絲藕”。合而為一即是“鐵面無私”,凸顯包公一身正氣、大公無私的高貴品質(zhì)。</p><p class="ql-block"><b> 廉泉井的傳說</b></p><p class="ql-block"> 原名包公井,光緒年間,李國蘅撰寫《香花墩井亭記》中記載: 有一太守喝了此井之水后頭疼不止,后查明他是一個貪官。所以改名為廉泉井,寓意清廉之泉,以此表達對清官的愛戴及對贓官的憎惡。 </p><p class="ql-block"><b> 洋洋灑灑十萬言的《包公奏議》</b></p><p class="ql-block"> 包拯為官數(shù)十年,著有奏折累計十萬余言,涉及治國理政、經(jīng)濟、軍事、民生、外交全范疇。</p><p class="ql-block"> 包公奏議,如同一座穿越時空的橋梁,連接了千年前的匕宋官場與我們今日的思緒。其是一部北宋的政治史詩,也是包拯一生的精神寫照。我們從中看到了包拯的剛正不阿、清正廉明,看到了他對國家的忠誠、對百姓的關(guān)切。他的直言敢諫、他的憂國憂民,為后世樹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這些奏議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愿包公形象永遠在我們心中熠熠生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