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漫步于日喀則的白居寺,萬佛壁的莊嚴與神秘,與扎什倫布寺的雄渾肅穆交相輝映。在這片藏地古寺中,歲月沉淀出的靜謐與神圣,如同一杯醇厚的酥油茶,浸潤著每一個到訪者的心靈。震撼之余,人們在這里尋得內心的安寧與靈魂的滌蕩。</p><p class="ql-block">文案/攝影:福哥</p><p class="ql-block">美篇號:115509</p> <p class="ql-block">沿著318國道一路前行,海拔逐漸攀升至4000米左右,目的地是日喀則江孜縣。沿途風光壯麗,牛羊點綴在廣袤的草原上,遠處巍峨的雪山仿佛在訴說著這片土地的古老與神秘。</p> <p class="ql-block">一路上,濃郁的藏族風情撲面而來,藏民們臉上洋溢著的笑容與他們虔誠的信仰,讓旅途充滿了溫暖與感動。</p> <p class="ql-block">抵達日喀則江孜縣宗山廣場,這里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與民族的驕傲。宗山位于江孜縣城中心,曾是舊江孜宗政府所在地。廣場上的江孜宗山英雄烈士紀念碑,銘記著1904年西藏各族人民團結一心,英勇抗擊英帝國主義侵略的壯烈事跡,江孜也因此被譽為“英雄之城”。</p> <p class="ql-block">宗山廣場旁,矗立著著名的白居寺,藏語稱“班廓曲德”,意為“吉祥輪大樂寺”。它坐落于日喀則市江孜縣江孜鎮(zhèn),三面環(huán)山,四面臨水,海拔3900米,是一座融合了薩迦派、夏魯派、格魯派的藏傳佛教寺院。</p> <p class="ql-block">入口處兩側,轉經(jīng)輪排的整整齊齊。</p> <p class="ql-block">白居寺始建于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歷經(jīng)十年方才竣工。這座塔寺結合的建筑,是藏傳佛教寺院建筑的典范,其獨特的風格展現(xiàn)了13世紀末至15世紀中葉后藏地區(qū)寺院建筑的藝術魅力。</p> <p class="ql-block">白居寺由寺院、吉祥多門塔、扎倉和圍墻四大建筑單元組成,每一部分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p> <p class="ql-block">白居塔,亦稱“十萬見聞解脫大塔”,是西藏現(xiàn)存最雄偉華美的建筑之一。始建于1414年,耗時十年,用工日百余萬才得以完成。塔高9層,達42.4米,由塔基、塔腹、覆盆、塔幢等部分組成,氣勢恢宏。</p> <p class="ql-block">塔座占地2200平方米,呈四面八角形,共5層,線條流暢,造型獨特,莊嚴而穩(wěn)重。塔內底層設有20個佛殿,每一處都蘊藏著無盡的宗教智慧。</p> <p class="ql-block">5層塔座之上是圓形塔瓶,塔頂為銅皮包裹的錐形十三天。全塔下大上小,逐層遞減,開有108個門,實辟佛殿76間,門楣飾有精美的象、獅、飛龍浮雕,內藏十萬余尊佛像和近千幅壁畫,故有“十萬佛塔”之稱。</p> <p class="ql-block">措欽大殿高三層,底層主要為大經(jīng)堂,有48根柱子,立柱上懸掛著古老的絲織唐卡。殿內北側有一尊高8米的釋迦牟尼銅像,據(jù)傳以1.4萬公斤黃銅鑄成;北為覺康正殿,供奉三世佛銅像。兩側的東、西凈土殿則融合了薩迦派、格魯派、噶舉派的藝術風格。</p> <p class="ql-block">寺內珍藏眾多佛像、唐卡、壁畫、法器、佛經(jīng)等文物,包括用金粉書寫的大藏經(jīng),每部有111卷;還有明清時期內地生產的緙絲、刺繡、織錦等絲織縫制的藏戲服裝,約有100件。</p> <p class="ql-block">白居寺壁畫是寺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題材涵蓋顯宗、密宗、歷史人物三類,藝術價值極高。白居寺與布達拉宮并稱“雪域藝術雙絕”,其壁畫、雕塑和建筑是研究13-15世紀西藏藝術的重要資料,也是藏地宗教文化多元共生的縮影。</p> <p class="ql-block">白居寺內匯聚多個教派,各教派和諧共處,這種現(xiàn)象在西藏其他寺院中極為少見。</p> <p class="ql-block">每一尊佛像都仿佛在訴說著千年的故事,每一幅壁畫都在講述著西藏的傳奇。這里不僅是信仰的圣地,也是藝術的殿堂。無論是對于信仰者還是藝術愛好者,白居寺都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去處。</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白居寺看到不是虔誠的藏民,能感受到一種神秘而又莊嚴的氛圍。</p> <p class="ql-block">江孜宗山,其歷史與文化價值與白居寺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這片土地上的文化瑰寶。</p> <p class="ql-block">毗鄰白居寺的江孜古堡,氣勢磅礴,與白居寺相映成趣,共同構成了這片土地上的文化瑰寶。</p> <p class="ql-block">08~0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