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話說洛陽(23)王城與成周</p><p class="ql-block">下圖為洛陽城今貌</p> <p class="ql-block"> 洛陽城市的興起,始于周公營建洛邑,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為伐紂,率軍路過洛陽,在孟津會盟八百諸侯,然后渡河,經(jīng)牧野(今河南安陽附近)一戰(zhàn),一舉推翻了殷紂王的殘暴統(tǒng)治,建立了周族統(tǒng)治的東周王朝。</p><p class="ql-block"> 建周后,由于周朝偏居于西方的豐、鎬,怎樣鞏固周朝的統(tǒng)治,怎樣有效的控制殷朝奴隸主勢力集中的東方地區(qū),周武王主張?jiān)卺栽馈⒁陵I之北,太行、黃河之南,伊河、洛河一帶建都。剛有了這個想法,在滅殷的第二年,周武王就死了。</p><p class="ql-block"> 武王死后,成王幼年即位。當(dāng)時的貴族勢力,認(rèn)為有機(jī)可乘,遂制造周公欲篡王位的謠言,挑撥管叔、蔡叔、霍叔與周公的關(guān)系,并聯(lián)合發(fā)動了武裝叛亂,妄圖恢復(fù)殷朝政權(quán)。因此迫使周公進(jìn)行了第二次東征。經(jīng)過三年激烈戰(zhàn)爭,平定了這次叛亂。</p><p class="ql-block"> 平叛后,周公意識到洛陽在政治、經(jīng)濟(jì)、軍事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向成王建議說:洛陽為“天下之中,四方入洛道里均”,懇請成王建都洛陽。</p><p class="ql-block"> 成王同意了周公的建議,就從殷(安陽)把九鼎遷到了洛陽,史稱“成王定鼎于郟鄏”。</p><p class="ql-block"> 郟鄏(jiaru)是西周時洛陽邙山的名稱。遷九鼎于郟鄏,即是定都于洛陽。</p><p class="ql-block"> 洛邑的興建,是周初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成王正式執(zhí)政的同年三月,太保召公(名奭shi)受命來到武王選定的地方,查看地形,測定城郭、宗廟、宮室和市場的位置,接著,周公也來到這里察看新邑規(guī)劃,史稱“周公相宅”。在各項(xiàng)準(zhǔn)備工作完成后,周公擇定吉日,舉行了祭祀和開工典禮。</p><p class="ql-block"> 一年的辛勞,新邑建成。成王特意從鎬京趕來慶祝。</p><p class="ql-block"> 從此,西周有了兩座都城,西方的鎬京、豐都,稱宗周;東方的洛邑稱王城、成周。</p><p class="ql-block"> 關(guān)于王城的規(guī)模,《晉元康地道記》說:“王城南北九里七十步,東西六里十步”。內(nèi)部建筑布局,排列井然。</p><p class="ql-block"> 1954年,對王城遺址進(jìn)行了勘察和部分挖掘,得知北城墻地下保存最為完好。全長2890米,其余三面有殘存遺存。其四隅是:西北角在東干溝村北,東北角在洛陽東站東一公里處,西南角在興隆寨東北,東南角已被洛河沖毀。估計(jì)城郭周長15公里,與文獻(xiàn)記載基本吻合。</p><p class="ql-block"> 王城到西漢時,為河南縣城,北魏以前已經(jīng)廢棄,至隋遷都洛陽以后十三年,城墻才徹底平毀?,F(xiàn)在的王城公園就建在了王城的舊址上。</p><p class="ql-block"> 由于歷史的變遷,王城與成周雖已不復(fù)存在,但卻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1963年文物工作者在洛陽老城北龐家溝兩側(cè),于三萬多平米的面積內(nèi),發(fā)掘了四百座西周貴族墓葬,出土了青銅器、瓷器、玉器等數(shù)萬件,還在成周城東北的金村,發(fā)現(xiàn)了舉世聞名的東周墓葬群,這些,對周代的歷史研究都具很重要的意義。</p><p class="ql-block"> (根據(jù)有關(guān)資料整理,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