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從延安坐上火車,大約3個小時后就到了榆林,晚上,我在火車站附近的派酒店入住。</p> <p class="ql-block">榆林是陜西最北的地級市,區(qū)域總面積42920平方公里,人口386萬,為國務院1986年命名的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p><p class="ql-block">這里有九曲黃河和萬里長城;有大漠風光和黃土高原;還有游牧文化和農(nóng)耕文化相互交融的歷史遺跡……這里人文薈萃,風姿獨特,景色壯美,應該是陜西游覽的必到之處。</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2025年4月17日),我吃過早飯,便從所住的派酒店打車前往第一個景點鎮(zhèn)北臺游覽。</p> <p class="ql-block">不到20分鐘,就到了景區(qū)的門口。此時,工作人員正在打掃衛(wèi)生(因還不到開門時間),但還是讓我刷身份證提前進入里面游覽。</p> <p class="ql-block">鎮(zhèn)北臺位于榆林城北4公里的紅山山頂上,面積5056平方米,修建于明萬歷三十五年至三十六年(1607—1608年),為明長城的一處觀察哨所,還用于監(jiān)管明代長城線上的貢市情況。</p> <p class="ql-block">鎮(zhèn)北臺是明代長城遺址中最為宏大、氣勢最磅礴的建筑,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東有山海關,西有嘉峪關,中有鎮(zhèn)北臺)之一和“萬里長城第一臺”之稱。</p> <p class="ql-block">它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是陜西省的一處文化遺址公園。</p> <p class="ql-block">鎮(zhèn)北臺景區(qū)主要包括超然亭、長城博物館、款貢城、御井亭等景點,我們依次游覽。</p> <p class="ql-block">進入景區(qū)大門不遠,就是一塊毛主席詩詞“不到長城非好漢”石刻,再順著臺階走百余米,就到了鎮(zhèn)北臺的前廣場。</p> <p class="ql-block">廣場上有一亭子名“超然亭”,為現(xiàn)代建筑。亭內(nèi)有一塊巨石刻有“萬里長城第一臺”字樣,旁邊還有一塊明代劉敏寬的鎮(zhèn)北臺石刻。</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走七、八十米,就到了鎮(zhèn)北臺跟前。我眼前的鎮(zhèn)北臺呈正方形,臺體為內(nèi)夯黃土外包磚石的實心構造,總高30多米,分為四層,由下至上分層減小,每層周圍都設有女墻、垛口及瞭望孔,形成一套完整的防御體系。</p> <p class="ql-block">第一層高度為10.7米,為守城將士營房所在地,并設有洞門通往第二層。</p> <p class="ql-block">另外,長城博物館也在鎮(zhèn)北臺的第一層,它也是陜西省唯一一座展示明長城的主題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分六個展廳,通過實物、圖片、文字與場景再現(xiàn)等形式,展示了鎮(zhèn)北臺、款貢城、易馬城與中國長城的歷史與現(xiàn)狀,使人們對長城這一世界文化遺產(chǎn)有一個整體的、大致的了解和認識。</p> <p class="ql-block">鎮(zhèn)北臺的第二層高11.4米,周長130米,四邊向中心沿伸形成三層臺階。</p> <p class="ql-block">第三層高度4.2米,周長88米,周圍再向中心沿伸三米為第四層臺基。</p> <p class="ql-block">第四層為鎮(zhèn)北臺的頂層,這里原有一磚木結構的方形望哨棚,可惜的是清末已坍塌。</p> <p class="ql-block">登臨鎮(zhèn)北臺之巔,可遠眺榆林古城、長城遺跡及大漠景觀,感受祖國山河之壯美……</p> <p class="ql-block">離開鎮(zhèn)北臺,我步行前往紅石峽游覽。兩個景區(qū)相隔不遠,中間還要經(jīng)過易馬城遺址。</p> <p class="ql-block">易馬城其實就是個買賣城,又叫紅山市,當時漢商交易以茶、布、綢緞、煙、鹽等,禁易糧食、鐵器。蒙民則以皮張、絨毛、牛羊等交易,禁止易馬。每年正月十五后,擇日開市,隔日互易,人畜聚會,交易興旺。商賈們就地挖窯、搭帳,住宿貿(mào)易,呈現(xiàn)一派“當貢市期,萬騎幅輳”的盛況。</p><p class="ql-block">而現(xiàn)在呈現(xiàn)在我眼前的易馬城,真的就像一處“遺址”,諾大個城池,只剩下了三座角樓且損毀嚴重,不知什么時侯才能“修舊如舊”,重現(xiàn)當年盛景。</p> <p class="ql-block">不大會的功夫,紅石峽就出現(xiàn)在了我的面前。</p> <p class="ql-block">紅石峽以摩崖石刻著名,為陜西省文保單位。</p> <p class="ql-block">在景區(qū)的入口處有一座吊橋,連接著榆溪河兩邊的山崖。</p> <p class="ql-block">而橋的旁邊就是景區(qū)的售票處和門樓了。</p> <p class="ql-block">門樓的前額刻有“紅石峽”三個大字,旁邊是文保單位的標示。</p> <p class="ql-block">進入景區(qū),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一大片氣勢恢宏的摩崖石刻群。這些石刻分布在東西兩崖(壁)之上,東崖壁高11.5米,西崖壁高13米,上面的石刻密密麻麻,琳瑯滿目。據(jù)說這些石刻都是古代的文人墨客和守衛(wèi)邊疆的武將們用以抒發(fā)他們的邊塞豪情壯志的,因此紅石峽不僅是長城書法藝術的寶庫,更是榆林古時“九邊重鎮(zhèn)”地位的見證。</p> <p class="ql-block">我沿著陡峭的石階拾級而上,就來到了東崖壁的石刻區(qū)(這是常規(guī)的游覽路線,游覽東崖壁,還可以看到西崖壁的石刻)。</p> <p class="ql-block">崖壁上的石刻或高或低,或大或小,涵蓋了真草隸篆等各種書體,內(nèi)容豐富多樣,有詩詞歌賦,有游記題記,也有對山川景色的贊美和對歷史事件的記載等。</p> <p class="ql-block">其中的“榆溪勝地”、“天外奇峰、”蓬萊仙島”等大字石刻更是筆力雄渾,大氣磅礴,每一個字都蘊含著無窮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紅石峽原有宋元石窟40余處,現(xiàn)仍存33窟,包括圣母殿、大雄殿等,是當時釋、道、儒三教文化并存的產(chǎn)物,現(xiàn)里面仍保留一些石雕和泥塑等。</p> <p class="ql-block">離開紅石峽,我打車前往榆林老街游覽,老街其實是榆林古城的一部分,而且是最核心的部分。</p> <p class="ql-block">榆林古城是明代修建的合圍式城堡,總面積約4.2萬平方米,包含城墻、城門及城內(nèi)的一些歷史建筑,而這些歷史建筑又大部分處在榆林老街上。</p> <p class="ql-block">老街為南北走向,全長2.5公里,貫串整個古城的中心區(qū)域。</p> <p class="ql-block">在這條街上,由南到北依次排列著文昌閣、萬佛樓、星明樓、鐘樓、凱歌樓和鼓樓等六座歷史建筑,形成獨樹一幟的“六樓騎街”歷史風貌格局,從而使榆林老街美名遠揚。</p> <p class="ql-block">文昌閣,建于清乾隆年間,1958年被拆除,為2006年復建。閣樓共分三層,整個樓體由4組28根立柱支撐,頂部為十字歇山式,三層樓檐下均有匾牌,分別為“五星會垣”、“天下宗師”和“文昌閣”,據(jù)說為當?shù)刂麜胰~蘭一家三代所題。</p> <p class="ql-block">萬佛樓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是榆林唯一一座寺院式樓閣,也是此街上唯一一座對外開放的樓。它因二層通殿內(nèi)供奉有20公分高的佛像近萬尊而得名。萬佛樓不僅承載著榆林人古老質樸的宗教文化,也是欣賞榆林市豐富館藏文物和眺望古城南部風光的絕佳地點。</p> <p class="ql-block">老街上最有名氣的建筑當屬星明樓了。它初建于明嘉靖年間,共三層,高20米,與應縣木塔一樣,整個建筑全部為木料卯接而成,梁架精巧,結構合理。樓的底層為文化墻,展示了榆林的前世今生,也是榆林發(fā)展的歷史見證。</p> <p class="ql-block">星明樓后面就是具有近代西洋建筑風格的鐘樓。鐘樓建于1921年,共三層,高24米,長20米,寬15米。底層為不規(guī)則六邊形,上面兩層為環(huán)形的西式建筑,樓頂中心有木質重檐八角亭,內(nèi)懸大鐘。門洞上方懸掛著“蜚英騰茂”、“北臨燕塞”、“南控烏延”、“芹水流芳”“駝峰擁翠”、“萬流仰鏡”等匾額。</p> <p class="ql-block">凱歌樓始建于明代,上世紀70年代被拆,九十年代重建。它以華美著稱,樓基為磚拱洞口,配有門樓,南北通達大街,樓基高8米,穩(wěn)重大氣。木樓上有鏤空雕花的門窗,設有彩繪的祥云、梁枋。建筑四角均有角樓,可以瞭望四方。相傳,舊時邊塞戰(zhàn)爭結束后,往往在此舉行祝捷、獻俘、慶功等活動,有“凱歌”之名傳世。</p><p class="ql-block">重建的凱歌樓既有明代樓殿的形制,又有家宅的影子,讓人嘖嘖稱奇。</p> <p class="ql-block">大街上緊靠北門的地方就是鼓摟了。鼓樓始建于明成化年間,也是上世紀七十年代被拆、九十年代又重建的,它是榆林的標志性建筑之一。鼓樓造型奇特,結構別致,上部有兩座配殿,如四合院的耳房,守護著居中的兩層重檐殿宇,殿宇雕梁畫棟,飛檐翹角,中央由四塊大磚扯連構成穹頂,如一只展翅欲飛的雄鷹,為國內(nèi)所罕見。</p> <p class="ql-block">我在榆林老街上漫步,老街兩旁阡陌縱橫,數(shù)十條街巷大多形成于明代嘉靖初年至清代乾隆末年,每條巷子的名稱都有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走進巷道,舊時的四合院建筑躍然眼前,這些四合院大都修建考究,有造型各異的門樓、院墻,照壁上都有青磚磨刻的山水人物和花鳥蟲魚……在這里,只有在這里,才能真切感受到老舍先生譽為“老榆林,小北京”的古城意韻,才能在悠然時光中細細品味塞上古城的滄桑歷史,感受這里厚重的文化古韻。</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7日于陜西榆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