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美友昵稱:張興容</p><p class="ql-block"> 美篇號:41280083</p> <p class="ql-block"> 太倉又名婁城、婁東,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因吳王及春申君在此設(shè)立糧倉而得名。宋朝詩人陸游曾贊美太倉“人生天地間,太倉一稊米”。</p><p class="ql-block"> 太倉的園林被譽為蘇州園林皇冠上的一顆明珠,自古有“婁東園林之盛甲于東南”之說。每年的6一8月我總要找機會去太倉的園林一游,主要是沖著荷花而去的。江南的古典園林似乎與絢爛的夏花更加默契,其中太倉南園獨占鰲頭,故今年7月26日我又為“荷”而來。</p> <p class="ql-block"> 南園位于太倉城中心,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為明萬歷年間首輔王錫爵賞梅種菊處。清初其孫王時敏增拓南園,王本是著名山水畫家,他與造園大家張南垣強強合作使擴建后的南園成為一代名園。</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們由北門東側(cè)進入只見園內(nèi)景域遼闊、空間寬敞。中間一片湖域,周圍樓宇亭閣?;蜓刂L廊漫游,或站在知津橋上,荷色暈染的美景均可盡收眼底。</p><p class="ql-block"> 湖面上蓮葉田田,嫩綠的莖托著花苞,亭亭玉立、姿態(tài)優(yōu)雅;一波波心急的荷花悄然綻放,迎風(fēng)搖曳、俯仰生姿、惹人沉醉;荷葉起舞、花香四溢,為夏日增添了一抹獨特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荷葉、荷花和兩岸的亭、榭、堂、廊等古建筑相映給我們審美的體驗和享受。我忍不住吟詩宋代周紫芝的“傳語薰風(fēng)莫吹去,且容留眼看微波”。</p> <p class="ql-block"> 眼前如宋代詩人楊萬里描述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隨到之處荷花逐漸盛開,婀娜多姿、芳香四溢、色彩斑斕,正以最絢爛的美景迎接我們的到來。</p> <p class="ql-block"> 南園不大,按著游園行程我們先沿著長廊由北向南然后過知津橋去西端。長廊上的花窗特別美,里外都是景。如眼前這空窗正好讓我們欣賞到廊外依山傍水的知津橋。知津橋是南園最引人注目的一座單孔拱形石橋,橋面離水面3.4米,遠望如飛虹臨水、亦美亦壯。此橋仿北京頤和園玉帶橋,端的好氣派,而此時的知津橋與荷蓮相融既描繪了橋的靜謐景象,更呈現(xiàn)了花的初展生機。</p> <p class="ql-block"> 很快到了南園主廳、明代的繡雪堂。堂名題字出自王世貞之手,繡雪堂乃主人會客之處。明元啟七年(1627年)著名書畫家董其昌、陳繼儒來此雅集,飲酒彈琴、繪畫吟詩。酒酣未盡,董其昌欣然命筆題“話雨”墨寶流傳至今。</p> <p class="ql-block"> 繡雪堂前的手植松由藝術(shù)大家宋文治先生于1996年將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贈送的二盆白皮松移至。</p> <p class="ql-block"> 位于繡雪堂南側(cè)的婁東園林展示館是“畫龍點睛”之筆,尤其引人注目。婁東園林是蘇州園林的一部分,卻又有獨特之處。展示館通過城市山林、園林之樂、園林之美三個主題完整地介紹了婁東園林。</p> <p class="ql-block"> 館內(nèi)的大量文物展示了婁東園林的獨特之處。眼前半載“墨池”之碑流傳這樣的故事,弇山園爾雅樓前有一方形池沼為王世貞幼子洗滌硯臺之處,北宋大書法家米芾曾書寫“墨池”墨寶嵌于池沼北岸。此碑后移置南園,至今一半還深埋南園舊址地下。</p><p class="ql-block"> 緊依展示館的是“太倉市家風(fēng)館”,館前對聯(lián)“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呈現(xiàn)出太倉深厚的人文底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南園東側(cè)的最南面是古城墻盆景園景區(qū)。古城墻指的是始建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張士誠建的太倉城墻?,F(xiàn)城墻系在舊址上局部修繕還原了當(dāng)年的面貌。古城墻依山傍水、氣勢雄偉。我們邊由山路攀登上太倉城樓,邊想象當(dāng)年森嚴壁壘、金戈鐵馬的場面。</p><p class="ql-block"> 盆景區(qū)依城墻而設(shè)置,盆景不多,其中不乏荷蓮的缸、盆景。我對盆景園總有一種特別的感情,“荷”與“和”諧音,古今以來人們常以荷花作為和諧的象征,也以荷花比喻和氣生財?shù)脑⒁?。許多人家都有把打著荷花烙印的盆景布置在家里顯要位置的習(xí)慣以表示對和諧美好、興旺發(fā)達、家道昌盛的吉祥祝福。</p> <p class="ql-block"> 由太倉城樓沿山路而下即是知津橋底,跨越知津橋即可來到南園西部景區(qū),站在橋上我們飽覽了湖中潭影軒、香濤閣、寒碧舫等古建筑被荷蓮包圍的美景。只見湖中蓮葉不斷、碧綠無邊;荷蓮送香、荷花頜首,物、花、人融為一體成為一幅美的畫卷。</p> <p class="ql-block"> 南園西部最主要的建筑是元代的大還閣和明代的鶴梅仙館。我們先來到大還閣。大還閣前的青石井欄是元代滄冮風(fēng)月樓的舊物。滄江風(fēng)月樓曾是太倉最繁華所在,文人騷客在此常飲酒吟詩。青石古井則既滌洗過文人雅士的筆硯也梳選過佳人歌女的長發(fā),從元至今淹沒了多少浪漫風(fēng)流故事?,F(xiàn)在這里成為一座蓮花池,我們在這里看到了“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大還閣到鶴梅仙館之間是個小竹院,擺滿著各種類型的荷花盆景,長著茂盛竹葉的竹子叢林。在這里我們停留了好久,我在想唐代詩人白居易以為“古典園林”應(yīng)當(dāng)“一片瑟瑟石,數(shù)竿青青竹。問我如有情,依然看不足”。眼前的小竹院正是這樣的“無聲的詩,立體的畫”。被荷蓮暈染的小竹院又恰似宋代詩人吳潛描述的“習(xí)習(xí)薰風(fēng)回竹院,疏疏細雨灑荷漪,萬綠結(jié)成帷”。</p> <p class="ql-block"> 和南園其他地方一樣,小竹院的花窗也很美?;ù胺譃椤翱沾啊迸c“漏窗”兩類,空窗僅有窗洞沒有窗欞,亦窗亦門亦景,你站在窗內(nèi)看“荷”景,看“荷”景的人在窗外看你,內(nèi)外景致融為一體。</p> <p class="ql-block"> 漏窗的窗欞、窗洞之中裝飾上了各式各樣紋飾圖案,它“既漏又隔,似通還隔”,除能給游客想入非非、聯(lián)想翩翩的感受外,還由于其圖案為“荷”色點綴,使荷色之美更受人喜愛。</p> <p class="ql-block"> 大還閣中有明末著名琴家徐上瀛的塑像,還陳列一塊靈巧的碧石和一些琴譜。出大還閣不遠就是鶴梅仙館。其名源自一個感人的故事。王錫爵喜梅,傳說當(dāng)年他手植的一株梅樹不幸枯死,于是他把它扎成鶴形,以資紀念。</p> <p class="ql-block"> 出了洞門不遠就回到了南園的北門。此時此地我想之所以自己每年總要外出觀賞荷花,常為此樂而不倦,主要還在于荷花雖不名貴,卻如宋周敦頤《愛蓮說》之言“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荷花始終帶著冰清玉潔、高雅怡人的姿態(tài),在人生道路上我要以其自勉生如荷花,清醒獨立、不放浪形骸、不隨波逐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