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這棵生長巖石中的松樹, 早已是枝繁葉茂。</font></b></h5> 我已不是第一次游天柱山了,除了對山的陡峭、云的變幻、石的奇妙欣賞外,更對松樹的根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我發(fā)現(xiàn),那些虬曲的根須從花崗巖的傷口里探出來,像老人布滿褶皺的手指,似乎在試探著觸摸這個尚未成形的世界,而石縫深處傳來細微的爆裂聲,是新生的根尖頂開凝固了億萬年的巖石,如同嬰兒掙開子宮時的啼哭。 <h5><b> <font color="#167efb">就是沒有生存的空隙, 樹根也要沿著巖石的表面不斷延伸, 一直找到適合的環(huán)境。</font></b></h5> 我分明看見每道裂痕都在緩慢蠕動——不是巖石在移動,是根系正用柔韌的舌頭舔舐大地的傷口。那些被雷電劈裂的斷根并沒死去,反而在傷口處萌發(fā)出更多的氣根,如同靜脈破裂時涌出的新血,蘊育著新的根系。而此時的我則想起,在成都自然博物館的標本柜里,陳列著一截松根化石。鈣化的根須仍保持著攀巖的姿態(tài),碳酸鈣沉積物在顯微鏡下呈現(xiàn)出珊瑚狀的紋路。從解說中看到,這現(xiàn)象需要兩萬年光陰,而此刻我似乎覺得這“活根”,正在用每年0.3毫米的速度向地心挺進——比冰川運動快三倍,比鐘表齒輪慢十倍, 恰如生命應有的節(jié)奏。 <h5> <b> </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它們相互支持、相互鼓勵、相互攙扶著向地殼深處一點點一寸寸地延伸。</b></h5> 此時我站在崖邊俯瞰,巖石中生長的松樹,它的根系在暮色中舒展成發(fā)光的神經(jīng)網(wǎng)絡,而每道巖縫都是通向地心的甬道,每條根尖都在尖粒砂礫的擠壓下發(fā)芽。這些看不見的地下森林比地面的樹冠更壯麗,因為它們用年輪記錄板塊運動的軌跡,可能這就是天柱山——被稱為世界地質(zhì)公園的秘密之一吧。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有根的毅力,才有松的雄偉。</font></b></h5> 我俯身窺探那些巖石與根系的合謀,似乎聽到它們在交談如何生存的私語,巖石之間讓出狹小空隙,讓細密根須恍若千百根探索的手指,有時似鐵斧劈鑿,把堅石劈開兩半,有時如繡針穿插,扎進細微的縫隙中,有時更像是把血肉揉碎了嵌進巖石的嶙峋瘦骨,于是它們形成相互依靠相互生存的依靠。 而我的耳邊似乎響起唐代詩人張松在喃喃自言道<b><font color="#167efb">“瘦根盤地遠,香吹入云清?!?lt;/font></b>同時也在想,人在短暫的生命之中,要學習松樹根的精神,不怕環(huán)境惡劣,不被困難嚇倒,不追求外在的華麗,堅韌不拔,學會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生存和繁衍的技能,成為逆境中的強者。 <b><font color="#b06fbb">此文采寫只是個人行為,有不對之處可提出但莫責怪。<br>微信號:HUJIANSHEN1952<br>胡建生 攝影報道(13013163110)</fon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