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戴繼民》</p><p class="ql-block"> 黃磊</p><p class="ql-block"> 八月的天,好似火一樣的臉。驕陽下的熱浪緊貼著人們的肌膚,如同炙烤中熊熊騰起的熱氣,儼然沒有了女人的味道,倘若用了心思揮一揮伸出的手臂,依然抓不住一絲的溫柔。盡管如此,我還是忍不住于悶熱中提起手中的筆,沾上濃稠永宜的墨汁,伏案之中略做一些思考,便有了多寫幾筆的沖動。</p><p class="ql-block"> 我浸在炎炎的夏季還能坐于書桌旁,用了些心思寫上幾筆幾畫,全然不是為了別的目的,只是為了寫一寫我所認識的戴繼民先生。</p> <p class="ql-block"> 戴繼民先生是軍隊培養(yǎng)的一名攝影家。他于上世紀60年代末參軍入伍,從此常年耕耘于新聞事業(yè)和攝影專業(yè),幾十年來,他的文章和攝影作品散見于各大報刊,其中部分作品成書成冊。前不久,他將自己當年參與建設(shè),并拍攝收藏的重要國防工程——530工程的歷史照片,全部捐獻給拉薩市檔案館永久收藏,這些歷史照片是他以攝影為職業(yè)的成名作,凡是參與了530工程建設(shè),或觀看了他所拍攝的歷史罕見照片的人,無不為之震撼,他以一個攝影家的角度捕捉530工程建設(shè)中的點點滴滴,還原和歌頌了人民解放軍戰(zhàn)士當年建設(shè)530工程,戰(zhàn)天斗地抗風傲雪的英雄氣概,同時也展現(xiàn)出了他的攝影風采,這是他以自己的獨特方式完成的歷史追求,矢志不渝,終成大器。</p><p class="ql-block"> 我與戴繼民先生既是戰(zhàn)友又是摯友。在我決定要寫一寫他的為人風骨之時,他的風趣與文雅就不時的在我眼前出現(xiàn)。不得不說自從與他為伍并攀為摯友,他的睿智和趣談就時常感染著我,而我又不得不由衷的佩服和欣賞他的執(zhí)著和追求。不知為何當我的腦海中不斷的回放著,我與戴繼民先生相處的日子里的故事,便又想起了清末民初的王國維先生。王國維先生是中國近現(xiàn)代著名學者,在哲學、美學、文學、史學等領(lǐng)域均有卓越貢獻,王國維先生的這種大家風范著實的讓我十分的欽佩,他的代表作《人間詞話》、《觀堂集林》等堪稱人生范本。王國維先生在他所著的《人間詞話》里表述:“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说谝痪骋病!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说诙骋??!娎飳にО俣龋喝换厥?,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蓖鯂S與我們非同一時代人物,但他的思想境界和基本精神是值得我們贊嘆的。他自描寫樹木從秋一枝一葉,到一人登上高樓,再看到一條漫長的路,一直引到天邊并且還不知曉路有多長,借以形容一個人如果立有志向,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具象,都要立定從遠。同時,在追求中一定要努力奮斗,刻苦鉆研,日夜不停,以致身體消瘦也在所不辭。而且,努力也好,追求也罷,一定要在不懈的艱難環(huán)境中尋找出規(guī)律性的事物,并借以成功自己的努力和追求,這是何等的情懷。在我看來,王國維先生雖距我們久遠,但他描寫的人物特征和追求在我心里就如同戴繼民先生一樣。因為,戴繼民先生對待工作認真的態(tài)度和孜孜不倦的追求,絕非一時的興趣所然,他有自己追尋的人生坐標,以及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精神定力。</p> <p class="ql-block"> 在某基地政治部宣傳處工作的日子里,有一次我正在辦公室寫材料,忽然聽到宣傳處辦公室的走廊里有了喧嘩和呵斥聲。我開門來到走廊正看到戴繼民手上拿著一摞攝影圖片,訓斥一位年輕的干事:圖片的尺寸怎么能如此的隨意呢?我們的規(guī)矩和規(guī)范性要求到哪里去了?隨后,便按要求和規(guī)定重新印制。原來,基地剛剛開完一次重要的會議,按照上級指示宣傳處將出一期重要的圖片展示,以及對外報紙圖片報道。但是,年輕的干事心急手快之中將幾位副司令員的圖片人物比例放大不一,這種圖片人物職務(wù)相同,而圖片比例不同的“小問題”的問題,在如今的自媒體時代比比皆是,可是在我們那個時代是絕不允許出現(xiàn)的。新聞攝影有嚴格的規(guī)范性要求,圖片的大小尺寸以及人物拍攝的角度和排版等等,甚至圖片使用的時間要求,都是有著十分的具體和嚴格的規(guī)范性。按照戴繼民先生的說法和意見,攝影工作來不得半點的虛偽和馬虎,在攝影的實踐中一次失誤將終身悔恨。</p> <p class="ql-block"> 人,如果將理想追求作為自己的畢生選擇,不能不說這是一種享受。當然,或許也是一種艱難而又“苦澀”的享受。戴繼民先生就是這樣一種人,他將攝影事業(yè)作為自己的畢生追求,而且從無懈怠,從無終止,始終如一。</p><p class="ql-block"> 若干年以后,戴繼民調(diào)到南京軍區(qū)某省軍區(qū)政治部工作。有一年,我隨工作組到南京某下屬部隊檢查工作,利用工作的空余時間,來到了省軍區(qū)政治部大院看望戴繼民,我們已經(jīng)有好幾年沒見面了,相見甚歡,興奮之余我們無話不談。我跟他談到:我看到了你們省軍區(qū)在《解放軍報》頭版的新聞稿和新聞圖片,確實很好。你們供稿刊登的這版文章文理清楚,思辨能力很強,配文的圖片很生動,很有沖擊力。我們?yōu)樗诠ぷ髦腥〉玫某煽冇芍缘母吲d,戴繼明既高興又十分的謙虛。在我看來,他依然是一個充滿活力的人,他依然是一個對待工作孜孜不倦的人。</p> <p class="ql-block"> 承諾不僅僅是一種態(tài)度,更是一種精神,反映和折射出的是這個人的人生世界。</p><p class="ql-block"> 戴繼明先生是真正的熱愛攝影世界的,并且傾盡全力將攝影這門學科作為了自己的畢生追求。對于戴繼民先生而言,熱愛著的這門攝影學是一種承諾,更是一種擔當。</p><p class="ql-block"> 常人很難想象一個專門家對待本學科的事業(yè)所投入的熱愛。戴繼民先生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不斷的鉆研攝影學,甚至將對攝影學的研究和熱愛達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我們也很難想象,這是一種什么樣的人品和人生態(tài)度所能達到的人生追求。</p> <p class="ql-block"> 七月下旬,我看到林路先生撰寫的《戴繼民的影像實驗與冒險 》一文。林先生是上海師范大學影視傳媒學院教授,他成就了自己的藝術(shù)攝影等攝影著作,專長于風光攝影、人體攝影和暗房特技制作。林先生認為:戴繼民的影像實驗和冒險首先就是視覺上的呈現(xiàn),這樣一種由具象到抽象的蛻變,讓人想到了一個話題,就是“有意味的形式”——英國文藝批評家克萊夫?貝爾在19世紀末提出這一理論時,西方現(xiàn)代主義已經(jīng)出現(xiàn),其各美學流派雖然觀點駁雜,但視覺形式比內(nèi)容更重要,則是其普遍的理論傾向,進而追求藝術(shù)形式的不斷創(chuàng)新。而戴繼民先生則認為:這些年以來,呈現(xiàn)給人們的攝影照片,是我和相機以及被攝主體(人)三者互動的一次性現(xiàn)場生成。也就是在掌控的時間內(nèi),相機連續(xù)不停地采集物體在場行為軌跡的標本。相對于“紀實”而言,這個“標本”只能是現(xiàn)實真相的蛻變——印痕,即由記錄的具象走向了記錄的抽象?!?lt;/p><p class="ql-block"> 林路先生與戴繼民先生別開生面的一番對話,是攝影家與攝影家之間的心靈溝通。</p> <p class="ql-block"> 真實與虛構(gòu)是來自于兩個不同層面,甚至于對立的事物之間嗎?或許真的如某些人所認識的,它們是兩個互不聯(lián)系、各自獨立的事物嗎?不,不是。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產(chǎn)生著聯(lián)系,無論是真實的還是虛構(gòu)的,無論是你看見的、觸摸到的事物;還是未看見的、未觸摸到的事物。但是,事物之間都按照特定的規(guī)律和運行軌跡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或者作用與反作用于彼此之間。在藝術(shù)的真實與虛構(gòu)的交融之中,閃耀的是人們對事實真相以及真理的不懈追求。</p> <p class="ql-block"> 在我看來戴繼民先生的攝影風格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轉(zhuǎn)換和躍升,他的攝影作品也已經(jīng)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高度。我每一次觀摩他的攝影作品都有一些新的不同的認識,這種認識來自于一種欣賞,來自于對同類人和同行人于文學藝術(shù)孜孜不倦的追求。有些人或許也會覺得不可思議,在創(chuàng)作文學藝術(shù)的窄路上擠滿了許許多多的人,而且在人與人之間以及周邊環(huán)境或許還有“懸崖絕壁”,稍不留神就會有人落伍掉隊。但絕不缺乏在創(chuàng)作優(yōu)秀文學藝術(shù)的“懸崖絕壁”的小路上,一些人經(jīng)過自己的努力和追求,走上了一條屬于自己的成功的藝術(shù)之路。</p><p class="ql-block"> 毫無疑問,戴繼民先生就是屬于這一類人。戴繼明先生的攝影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上的成功,讓我們?yōu)樗吲d,為之喝彩。</p><p class="ql-block"> 追求不變,但風格可以轉(zhuǎn)換。我相信,戴繼民先生所追求的攝影風格,承載了文學藝術(shù)的高尚品格,他將以不同的藝術(shù)形式體現(xiàn)著這種精神追求,直致定格瞬間,躍然紙上,流墨留痕。</p><p class="ql-block"> 精神歸位,藝術(shù)還鄉(xiāng)。</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2日于上海</p> <p class="ql-block">我這張正在閱讀的照片,是戴繼明先生給我拍攝的。那時,我與他同在某基地政治部宣傳處工作。因此,我們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