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夏初時節(jié),相約好友到川南一游。昨日游宜賓,今天游李莊。早7點半,自駕從宜賓大學城出發(fā),沿長江邊公路順江而下。</p><p class="ql-block"> 坐在車上放眼四野,初夏的晨光灑向宜賓大地,給山巒、田野鋪上了一層紫紅的霞光;輕薄如白紗的晨霧,在陽光的輕柔撫摸下,掛在高樓,飛在江面,繞在山間,飄在田野。農(nóng)舍田園,煙濤微茫,影影綽綽,萬物微微模糊下卻清晰著我的心扉,令人心曠神怡。</p><p class="ql-block"> 東去的長江在晨光的逆照下,猶如飄在大地上渾黃而泛紅的絲帶,遠處的長江大橋,像一把絲弦古箏系上這飄逸的黃絲帶,在時而飛來的白色晨霧撥動下,靈動而具韻律,仿佛在奏響美妙的晨光樂曲,雖虛無縹緲,但卻入眼入心。一切,如此,盡顯初夏清晨的靜美和柔和。好一個美妙的宜賓,好一個美麗的川南大地!</p><p class="ql-block"> 近9時許,在一路美景的陶醉中,不知不覺已到達李莊古鎮(zhèn)景區(qū)停車場。</p> <p class="ql-block"> 李莊古鎮(zhèn)始建于南朝梁代大同年間,隸屬宜賓市翠屏區(qū),處長江南岸,20余公里水路、陸路均可達市區(qū)。號稱“萬里長江第一鎮(zhèn)”。</p><p class="ql-block"> 千年古風古韻的李莊,近代卻有史詩級的輝煌。早就知道李莊的古老特別和傳奇的過往。李莊的白酒、白糕、白肉令人垂涎;但更誘人的是李莊古鎮(zhèn)那些青瓦深巷中縈繞著的近代知識精英為復興中華的百年舊夢和片片青瓦覆蓋下的救國救民的寶貴財富;更有那些古老的廟堂,宗祠里存放著一心致力于中華復興的知識精英先輩們深情的追求和歲月的時光。今天我們將踏著這石板古道,穿越青瓦深巷,去追尋先輩們的遺夢,領(lǐng)略李莊人民的國家大義和愛國情懷。</p><p class="ql-block"> 心之向往,便行事匆匆。急急奔向那些久慕在心的青瓦深巷,弄的車窗都忘了關(guān)上,多虧保安人員電話成都交管查車追蹤,并派人值守,使其免遭損失。初到李莊便感覺到李莊人的質(zhì)樸擔當和責任,同時對李莊肅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一進入李莊,眼前是一高大的三門青石牌坊,典型的中式格局,飛檐翹角,雕刻精美,上書有“李莊”兩個鎏金大字。牌樓高大的身軀,斑駁的墻體,給人一種強烈的歷史和滄桑感。感覺高大的牌樓仿佛是一位遠古的武士威風凜凜在守衛(wèi)著古鎮(zhèn)的安寧;又像一位歷經(jīng)滄桑的老人在訴說著古鎮(zhèn)那些可歌可泣的舊夢史詩。</p> <p class="ql-block"> 穿過牌坊,就進入李莊鎮(zhèn)內(nèi),眼前青石板鋪成的寬闊街道,呈下坡勢,兩邊綠樹成蔭,青灰色的仿古建筑,粉墻黛瓦翹角,新打造的街道景觀,稀稀拉拉的游人,遠處的青山,山下的如帶的長江,好似進入一幅寧靜祥和的畫圖中。</p><p class="ql-block"> 從”李莊白酒坊”飄出濃烈酒味撲鼻而來,滿街飄香,令人憑生幾分醉意。腳下青石板路經(jīng)歲月的打磨,表面光滑,每一步都仿佛能感受到歷史的溫度。落腳時發(fā)出清脆的聲響,那應該是歲月與腳步的對話。聞著酒香,聽著悅耳腳步聲,望著前方街景,讓人有點飄飄悠悠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 街道兩側(cè)還有些富有詩意的人造景觀,匠心獨運,寓意深刻,讓人耳目一新。</p> <p class="ql-block"> 從映月巷進入古街,放眼望去,古巷深深而幽遠。石板路、青磚墻、拱形門,馬頭垛、充滿古韻的飛檐翹角,彩旗燈籠,讓人覺得穿越到了遠古。</p><p class="ql-block"> 古街十分古樸,青石板路面光潔锃亮,一些石墻上還長有綠色的青苔,轉(zhuǎn)角處還有青藤紅花爬在墻體,斑駁的磚墻,陳舊的木門,雕花的窗戶,隔一段又見水池蓮荷,此情此景,給人一種難得的寧靜和清新。</p><p class="ql-block"> 青石板、綠青苔、藤植紅花,木門雕窗,庭院深深,這巷內(nèi)每一個角落都有著不同的風景,仿佛都烙有歷史的印記;這里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一巷一院,都像是在訴說過去的故事;太陽的光芒斜射入街巷內(nèi),一束束光線如金線編織的門簾,掛在巷內(nèi),憑添幾分浪漫。不覺讓人想起,可能這些光影里似乎還印有昔日同濟大學那些精英們的背影和腳印。</p> <p class="ql-block"> 穿過幾條小巷來到“中國營造學社”舊址。這是一座土墻圍起來的長方形院子。青瓦房、烏木門、泥巴墻,幾間一模一樣連在一起的狹小屋子,這就是民國才子梁思成、民國美女林徽因的住處。室內(nèi)擺著一個古色陳舊、看上去比較笨重的衣柜,一張古舊的木床,較寬大的寫字桌,幾只小木凳,真沒想到這就是民國才子與民國美女的居所,而且當年林徽因還拖著病身,貧窮而艱苦的生活。他們不為國外高薪豐厚的物質(zhì)條件所心動,在這么艱苦的條件下,他們依然攜手完成了歷史巨著《中國建筑史》。</p><p class="ql-block"> 站在梁、林故居前,仿佛能聽見林徽因在病榻上的讀書聲,能看見梁思成伏案著書的情景,時光仿佛在這里凝固,讓人感受到他們堅韌不拔的精神和為復興中華而對學術(shù)的追求,更能感受到那段艱苦歲月里中,他們那一代知識精英,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理想的堅守。</p> <p class="ql-block"> 從梁林故居出來,還不知這里已是月亮田景區(qū)。據(jù)介紹月亮田景區(qū)是近年打造的仿古建筑群。因景區(qū)有兩塊月牙形農(nóng)田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進入月亮田景區(qū),仿佛進入了江南水鄉(xiāng)。近百棟仿古建筑依水而建;白墻黛瓦與碧水相映;金黃的葵花與粉色荷花搖相呼應;亭臺樓榭、小橋流水相得益彰;美女搖舟楫、仙女入畫圖;大片的葵花向陽而開,幾朵稻草茅屋,如開在花海中流動的蘑菇船,浪漫而又耀眼。</p> <p class="ql-block"> 站在小橋上,放眼四望,遠山、農(nóng)田、農(nóng)舍,一派田園風光;近處碧水映樓閣,舟櫓畫船,楊柳扶風,葵花向陽。碧綠的荷葉鋪滿水面,初綻的荷花點綴其間?;蚍刍蚣t或白的荷花,微風吹過,送來陣陣幽香。</p> <p class="ql-block"> 據(jù)介紹,若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月亮田景區(qū)燈光流光溢彩,古街古巷,亭臺樓閣在斑斕燈光映照下,防佛一幅夢幻畫卷,此時乘坐搖槽小船,穿梭于水街橋亭,欣賞夜景,仿若在天上人間。</p> <p class="ql-block"> 月亮田景區(qū)盡頭,便是“中國李莊文化抗戰(zhàn)博物館”。博物館造型獨特,莊嚴肅穆,屹立于長江邊。占地面積達一萬多平米,地上兩層,地下一層。</p><p class="ql-block"> 李莊文化抗戰(zhàn)博物館 以“文化脊梁,中國李莊”為主題,從一個播撒紅色火種的千年古鎮(zhèn),一群耕耘中華文化大師學者和一方胸懷家國大義的黎民百姓的三個維度,對李莊從1940年到1946年期間的文化抗戰(zhàn)歷史回顧展覽。</p> <p class="ql-block"> 抗戰(zhàn)時期,李莊作為中國重要的文化避難地,接納了同濟大學、中央研究院、中國營造學社等十余家高等學府和科研機構(gòu),被譽為“中國文化的折射點,民族精神的涵養(yǎng)地”。一大批文化精英匯集李莊,博物館記錄了那一段重要歷史時期,弘揚抗戰(zhàn)時期文化人“學術(shù)報國,文化救國”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博物館分五大部分,通過實物,老照片,書信手稿,古老的科研儀器等,生動地展示了抗戰(zhàn)時期文化界人士堅守家國情懷,賡續(xù)民族文脈的感人事跡。弘揚了抗戰(zhàn)時期文化人“學術(shù)報國,文化救國”的精神,感受我中華民族在逆境中百折不屈、敢于斗爭拼搏,實現(xiàn)中華復興的夢想,激勵今天的人們銘記歷史,在新時期繼續(xù)傳承中國文脈,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精神。</p> <p class="ql-block"> 出博物館順長江街,便到同濟廣場場。高大“文化脊梁”碑屹立廣場中央?!拔幕沽骸彼膫€黃色大字,寓意李莊人民在抗戰(zhàn)時期展現(xiàn)出的民族大義、對國家科學文化傳承所作出的重要貢獻。1940年,李莊鄉(xiāng)紳們以“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給”十六字電文向同大內(nèi)遷的高校和科研機構(gòu)伸出援助之手。三千人的小鎮(zhèn)接待安置了一萬二千余人的師生和科研人員,而且長達六年之久,為保護國家科學文化做出了卓越貢獻。游人到此無不住步,對李莊的大義無不敬仰。</p> <p class="ql-block"> “文化脊梁”碑對面的東岳廟。始建于明朝,坐南朝北,占地達1200平米。磚木石結(jié)構(gòu),為四進深合圍式院落。這里地處古鎮(zhèn)上河街中心位置,這是李莊古鎮(zhèn)重要景點和重要歷史事件景點。這就是1940年抗戰(zhàn)時期同濟大學的校址。</p><p class="ql-block"> 東岳廟山門古樸壯觀,其建筑風格體現(xiàn)了清代川南地區(qū)的建筑特色,有炳靈殿,玉皇樓,岱宗廟十二廟等建筑,具有較高的建筑藝術(shù)價值和歷史價值。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東岳廟作為同濟大學工學院、法學阮舊址,見證了抗戰(zhàn)時期同濟大學師生在艱苦環(huán)境下的求學與科研,是“中國文化的折射點,民族精神的涵養(yǎng)地”的重要組成部分?,F(xiàn)在東岳廟是抗戰(zhàn)文化陳列館。</p> <p class="ql-block"> 這個“同濟大學舊址陳列館”。通過文字、圖片、地圖等形式,介紹抗戰(zhàn)時期同濟大學遷徙歷程,以及李莊人民對同濟大學內(nèi)遷的援助和貢獻。</p> <p class="ql-block"> 陳列館有歷史背景、教學場景、人物事跡、學生生活、成果展示五大展示區(qū)。</p><p class="ql-block"> 參觀這些教室、實驗室場景,看到這些古老的課桌椅,墻上的課程表、教學大綱,還有各類實驗器材、圖紙、書籍,仿佛能聽到當年學生們朗朗讀書聲和教授們精彩的授課聲,感受到當時那種艱苦歲月師生們文化救國,一心致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p> <p class="ql-block"> 還有那些知名教授和學者,如周均時、葉雪安、梁思成、林徽因,通過他們的照片、手稿、著作等,講述他們在困境中堅持教學和科研,為國培養(yǎng)人材,推動學術(shù)進步的故事。他們的學術(shù)成就和愛國情懷,永遠鼓舞和感染著后代世人。</p> <p class="ql-block"> 帶著萬千感慨出陳列館,正好遇見李莊中學的學生們課間體育活動,學生們生龍活虎像流水一樣沖向江邊的田徑場。同濟大學舊址旁邊便是現(xiàn)在“李莊中學”。據(jù)說同大現(xiàn)在每年都獎勵李莊幾個大學招生名額。</p> <p class="ql-block"> 沿著街道前行,眼前出現(xiàn)一大石碾,還有老牛雕塑。石碾對當今年青人可能都不懂了,對五六十年代的人便不陌生。</p><p class="ql-block"> 李莊的大石碾和老牛應該是李莊的大功巨。它們碾稻谷、扎小米、破玉米,滿足李莊人的稻禾加工成入口細糧,承載著李莊人太多的回憶和情感。石碾對老一輩人來說,它是歲月的見證者。很多年長些的游人都走近石碾,撫摸觀看,我也如此。看看巨大的石碾,框木推桿,撫摸著石碾表面密密麻麻,深淺不一的鑿石紋線,仿佛是在與過去的時光對話,一種鄉(xiāng)愁涌上心頭,因為我兒時常跟大人一塊趕牛碾稻谷,那些過往已成為我最美好的記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李莊“席子巷”也是必打卡之地。“席子巷”因自古加工銷售草床而得名,是古時李莊商業(yè)特色和手工業(yè)發(fā)展的體現(xiàn)?,F(xiàn)在的席子巷已不見草席,只有一些酒鋪和小商店,有些門面已關(guān)門大吉,但還是有不少游人光臨。</p> <p class="ql-block"> 僅60米長的席子巷,寬僅2·5米,被譽為李莊的“一線天”。狹窄的青石板街道給你一種古樸、幽深的感覺。席子巷是李莊古鎮(zhèn)保存最完好的古巷,被評為“四川省十大最美古街巷”。</p> <p class="ql-block"> 走進席子巷,踏上歲月打磨光滑的青石板街,深深的歲月印痕躍然眼眶,兩側(cè)清代風格木質(zhì)房屋,飛檐翹角,雕花的古獸,斑駁陳舊的門窗,屋檐下褪色的紅燈籠,再望一線天光,使人感受到濃郁的歷史和古樸生活氣息,仿佛穿越了時空,回到清朝,體驗到那份古老寧靜與祥和。</p> <p class="ql-block"> 走完席子巷便到張家祠。張家祠建于清代道光年間,為張氏族人祖廟。占地面積達4000平方米。原為二進院硬山抬梁加穿斗式木構(gòu)造,小青瓦屋面,青石地面。分為前殿、中殿、后殿,現(xiàn)前殿已改現(xiàn)代建筑。最經(jīng)典的是現(xiàn)存的20多扇廳窗門,每扇窗門全是上等楠木,每扇窗門雕刻兩只仙鶴,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四周刻以飛彩流云,稱之為“百鶴祥云窗”。</p><p class="ql-block"> 據(jù)介紹張家祠是李莊古鎮(zhèn)宗祠建筑的杰出代表,充分體現(xiàn)了清代川南民居建筑特點。整個建筑群簡潔明快,木結(jié)構(gòu)樸實,沒繁復華麗裝飾,建筑色彩低調(diào)典雅,與周圍民居建筑渾然一體,利用百鶴窗為進入主體建筑的點晴之筆,使其建筑簡約大氣,樸實靜美。</p> <p class="ql-block"> 參觀張家祠,如同覽一卷歷史畫卷。張家祠作為川南特色的民俗文化祠堂,它既蘊涵淳樸的傳統(tǒng)文化內(nèi)容,也沉淀著深厚的人文根基,還能從這里尋找人類前進的足跡,更能顯示中華文化經(jīng)久不衰的強大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更是令人驚嘆的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央博物院及所屬千箱國家級珍貴文物曾歷經(jīng)艱辛轉(zhuǎn)運來李莊,就放置在張家祠內(nèi)保存長達六年之久。這里也是抗戰(zhàn)后方的文化中心之一。</p> <p class="ql-block"> 游罷張家祠,已是正午時分。與朋友一行尋得李莊白肉店。一份白糕、一盤白肉、一杯白酒,幾碟小菜;白酒醇,白糕甜,白肉香,推杯把盞,細品慢咽,李莊懷古,笑談感慨中算是給此次李莊游畫上了一個句號。</p><p class="ql-block"> 當然李莊還有文昌宮、奎星閣、禹王殿、九龍碑等景點,還有月亮田的夜晚,期待下次再游。</p> <p class="ql-block"> 離開李莊,我再次走過那些青瓦巷,斑駁的陽光從樹葉縫中給石板路灑下片片金光,街上店鋪生意興隆,游人如織,古樸滄桑的石板街煥發(fā)著勃勃生機。</p><p class="ql-block"> 古老的歲月,千年的青瓦,百年的舊夢,在這滾滾長江邊的小鎮(zhèn)上交織成永恒。李莊古鎮(zhèn)不僅是一座保存完美的建筑博物館,更是一本記載歷史之書藉,記錄著中華民族在外敵入侵的艱難歲月中的文化堅守、記錄著那些知識精英為復興中華的百年舊夢,更記錄著李莊人民的家國情懷。</p><p class="ql-block"> 滾滾長江東逝水,歲月的喧囂已漸行漸遠,李莊的每一條街巷,每一片青瓦,每一塊青石板,都在靜靜地訴說著那些不應被遺忘的歷史故事。舊夢雖遠,卻從未真正消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