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難舍康藏情—1951年王仲的西藏記行(第二版)

雪山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王仲女士,1929年1月生,山東濟南人,1951年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yè),退休前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2024年6月因病逝世,享年95歲。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剛進入近代史研究所工作的青年王仲,即響應國家之急需,參加中央西藏工作隊遠赴西藏。由于高海拔的地理及旅途艱險、缺乏交通網(wǎng)絡,直至上世紀50年代初,西藏幾乎一直與世隔離,多年來它與內(nèi)地中央政權(quán)的關(guān)系也十分脆弱。為了新中國的統(tǒng)一及領(lǐng)土完整,中央西藏工作隊越千山萬壑,跨大江激流,克服風雪、缺氧、饑餓等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積極在藏區(qū)調(diào)研,為中央在西藏的工作提供了珍貴第一手資料。</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后她參考當時的日記,把這段傳奇的經(jīng)歷寫成《西藏記行》一文,登于2011年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的《回望一甲子—近代史研究所老專家談訪及回憶》一書,這也使我們得以了解這段苦難而光榮的歷史。作為王仲女士的親屬,近來我們在整理她的書籍時,發(fā)現(xiàn)了一些她在康藏調(diào)研時的珍貴照片、信件及日記等物品。對照《西藏記行》一文,那段70多年前的歷史一下子就鮮活起來。特此將這些照片、信件及日記結(jié)合《西藏記行》,以美篇形式以記之。美篇中的說明大多取自《西藏記行》一文及當時的日記,為了豐富閱讀,另從網(wǎng)絡上摘錄了一些相關(guān)照片, 特此說明。(2022.4初稿, 2023.7補充修改后發(fā)表,2025.7再次補充修改作為第二版發(fā)表)</p> <p class="ql-block">2015年初春,病床上86歲的王仲女士。</p> <p class="ql-block">當她看到64年前在甘孜與年輕的絨巴岔土司阿都澤呷的合影時,興致勃勃地講起了當年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1. 契機</p><p class="ql-block">1950年的年底,北大民主廣場上抗美援朝參軍的熱潮過后,校園里又恢復了昔日的平靜。這時距離王仲畢業(yè)僅有半年的時間了。</p><p class="ql-block"> 時不我待。她揀出因報名參軍而擱置的畢業(yè)論文,準備利用最后半年時間,將《英帝國主義侵略西藏史》的論文撰寫完,上好在校的最后一堂課。</p><p class="ql-block"> 這段時間來,西藏形勢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中央人民政府曾多次通知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來北京商談關(guān)于和平解放西藏的事宜,但原西藏地方政府遲遲不派出代表,并在昌都部署藏軍主力。1950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殲滅了藏軍主力,解放昌都,打開了進軍西藏的大門。昌都一戰(zhàn),迫使西藏地方當局丟掉擁兵自重的幻想,接受中央來京和談的意見。這對正撰寫這篇西藏相關(guān)近代史論文的王仲來說,無疑是一個極大的鼓舞。只是沒想到正是由于這篇論文,與西藏結(jié)下了人生一段難忘的情緣。</p><p class="ql-block"> 1951年5月中旬的一天,系主任鄭天挺先生介紹王仲與張振鶴等三位同學,到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面謁所長范文瀾,請他考慮可否接納他們?nèi)巳ピ撍鶑氖卵芯抗ぷ?。范老詳細詢問了三人在校的學習情況。當他聽說王仲的畢業(yè)論文是《英帝國主義侵略西藏史》時,十分鄭重地詢問她,現(xiàn)在中央人民政府為配合和平解放西藏的契機,決定責成中央文教委員會牽頭組織一個西藏工作隊,主要任務是勘查西藏地區(qū)的地下資源;除自然科學外,還有社會科學,問她是否愿意參加。王仲一聽,不啻天賜良機,喜出望外,當即表示樂意參加。于是寥寥數(shù)語,頃刻間,便決定王仲和張振鶴參加西藏工作隊的任務。</p> <p class="ql-block">2. 中央 西藏工作隊</p><p class="ql-block"> 五月中旬,中央文委責成中國科學院黨組負責調(diào)集各學科的科研人員,他們有自海外學成歸國的學術(shù)權(quán)威和業(yè)務骨干,以及少數(shù)民族干部共計56人,組成一個擁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精英薈萃、包羅地質(zhì)、大地測量、天文、氣象、農(nóng)業(yè)、畜牧、醫(yī)藥衛(wèi)生,和歷史、語言、民族、法律、文學藝術(shù)等十多個小組的龐大科技、人文科學隊伍,其中女性有護士黃雅芳和王仲二人。</p><p class="ql-block"> 西藏工作隊在組織上仍由中國科學院黨組領(lǐng)導,但在編制上則由西藏第十八軍負責工作隊的給養(yǎng)和設(shè)備等,并提供一切條件輔助工作隊各項工作任務的順利開展。從此西藏工作隊便成了一支佩戴《中國人民解放軍》標志、具有進行科學考察任務的工作隊。當下全隊隊員立即脫去舊時裝束,穿上劃一的草綠色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裝,胸前佩有《人民解放軍》的鮮明標志。 </p><p class="ql-block"> 五月二十三日,《西藏和平解放十七條協(xié)定》正式簽訂,中央在懷仁堂舉行慶祝招待會,以班禪為首的代表團和以阿沛·阿旺晉美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團應邀參加,西藏工作隊全體成員亦應邀參加。這是王仲第一次去懷仁堂。招待會上,朱總司令以及班禪和阿沛·阿旺晉美相繼發(fā)了言。在充滿民族團結(jié)祥和的氣氛中,大家頻頻舉杯慶?!段鞑睾推浇夥攀邨l協(xié)定》正式簽訂。當晚,他們還應邀去懷仁堂觀看了精彩的文藝演出。</p><p class="ql-block">1951年6月7日,中央西藏工作隊大隊人馬一行56人,浩浩蕩蕩自北京出發(fā)。前來為工作隊送行的有中央文委主任陸定一同志,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同志等,還有各單位的領(lǐng)導及隊員家屬,火車站上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好不風光。</p> <p class="ql-block">1951年5月,去西藏前夕穿上軍裝的王仲,英姿颯爽。</p> <p class="ql-block">當年在軍裝照片背面留下的字樣</p> <p class="ql-block">51年5月21日,科學院院長郭沫若設(shè)晚宴款待全隊工作人員,勉勵有加,鼓舞士氣。這是王仲一直珍藏的郭沫若發(fā)的請柬,信封上有“近代史研究所范文瀾所長轉(zhuǎn)王仲同志”毛筆字樣,蒼勁有力。</p> <p class="ql-block">隨請柬一起發(fā)出的還有一份該日下午召開赴藏籌備事宜會議的通知。</p> <p class="ql-block">這是王仲于1951.5.27日在日記本中留下的西藏工作隊第一次擴大會議記錄。會上首先發(fā)言的近代史研究所范文瀾所長講了中國革命的偉大意義以及西藏解放的重要性,它在中國革命中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王仲一直珍藏的當時西藏工作隊使用的信封。落款全稱是“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西藏工作隊”。</p> <p class="ql-block">3. 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甘孜調(diào)研“博巴伊特瓦”史,訪問留甘老紅軍戰(zhàn)士及藏胞</span></p><p class="ql-block"> 中央西藏工作隊一行從川西小城新津起, 一路翻二郎山,越大渡河抵康定;再翻折多山,工卡拉山,于1951年7月初到達了海拔3500余公尺的康北甘孜。甘孜位于雅礱江畔,為康北最大的縣治。境內(nèi)有黃教最大的甘孜寺,極盛時有喇嘛三千余人。在甘孜休息數(shù)日,各組即忙于開展工作。地質(zhì)組首先啟程去拉薩,接著大地測量組、氣象組、畜牧農(nóng)業(yè)組、醫(yī)療組等亦相繼出發(fā),只留下人文科學的各組在甘孜繼續(xù)開展工作。</p><p class="ql-block"> 王仲所在的歷史組首先開展的調(diào)研工作,便是采訪1935年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四方面軍駐扎鈩霍,并在甘孜建立“博巴伊特瓦”(藏族人民政權(quán),亦稱博巴政府)的經(jīng)過。王仲在《西藏記行》中這樣寫道:“我們先是訪問了當年紅軍北上抗日時滯留于當?shù)氐囊恍┘t軍戰(zhàn)士。會上這些老紅軍暢談了朱總司令為爭取北上抗日,與張國燾分裂黨中央的錯誤路線展開斗爭的史跡,并且囬憶了當年甘孜藏族人民政權(quán)建立的過程。另外歷史組還特地去距甘孜以西的白利寺訪問,寺里至今仍完好無損地保存著當年紅軍向該寺歸還借糧的收據(jù),由此說明中國工農(nóng)紅軍紀律嚴明,買賣公平,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優(yōu)良軍紀和民主作風,深得藏族人民的愛戴和擁護。該寺格達活佛在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工農(nóng)紅軍北上抗日政策的感召下,與當?shù)夭刈迦罕娊M織“甘孜博巴伊特瓦”,積極支援紅軍北上抗日,與我黨和我軍的領(lǐng)導人結(jié)下了深厚的情誼。解放后,格達活佛致力于西藏和平解放事業(yè),被任命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暨西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1950年遭英帝國主義特務毒害身亡。我在1952年發(fā)表的《1936年甘孜地方的博巴政府》一文,對此作了詳盡的評述。”</p> <p class="ql-block">五世格達活佛像</p> <p class="ql-block">位于甘孜的朱德與格達活佛聯(lián)誼塑像</p><p class="ql-block">據(jù)甘孜縣史料記載,紅軍在甘孜期間,朱德先后九次與格達活佛促膝交談。一次又一次的交心懇談,使得朱德和格達活佛成為了親密的朋友。</p> <p class="ql-block">3.1訪問留甘老紅軍</p><p class="ql-block">王仲當時的日記留下了訪問滯留甘孜老紅軍戰(zhàn)士的記錄,披露了更多細節(jié),紅軍戰(zhàn)士苦難的經(jīng)歷讀之難以釋懷。</p><p class="ql-block">“51.7.28 </p><p class="ql-block">吃罷早飯去縣府。十時半在前紅軍戰(zhàn)士張玉成同志的家中聊天,講過去與現(xiàn)在,聽下不勝感慨惜之。他約我們下午去茍秀英及孫富安兩同志處,斯時正值他們學習,真正是當年紅軍戰(zhàn)士匯聚一堂,大家追古憶今間,仿佛不勝感慨?!?lt;/p> <p class="ql-block">留甘紅軍戰(zhàn)士張玉成談紅軍留甘經(jīng)過</p><p class="ql-block">“51.7.28 在甘紅軍戰(zhàn)士張玉成同志家中</p><p class="ql-block">1935年至甘,于1936年退卻,先后共七、八月光景。當時一部分傷病員因無法退卻,而留居甘孜,大多數(shù)住在關(guān)帝廟中。即以醫(yī)藥條件之差,死亡達百余人。時張同志病愈后喬裝返川,然走至康定時,即財物耗盡,留康定以操手工業(yè)為生,再二年返甘,然后不再離甘。及二十四軍入甘后,即誘留住甘孜的紅軍戰(zhàn)士加入反動軍隊,不加入的(康人)或稱呼為紅軍娃娃。當時所留之紅軍戰(zhàn)士,病勢較輕的即自尋出路,為康人做活以覓糊口。另外還有很多是張國燾故意拋留西康地方,即在爐霍等地便有當時所留的年青紅軍同志,尚生存至今有百余人?!?lt;/p> <p class="ql-block"> 王仲的日記中有一份留甘老紅軍戰(zhàn)士座談會的記錄:“現(xiàn)甘孜留有紅軍戰(zhàn)士18人,據(jù)調(diào)在爐霍有近百人。自紅軍主力北移后,部分無法轉(zhuǎn)移的紅軍戰(zhàn)士為圖生計,為康人當娃子(注:佃戶,苦力),以圖糊口,故當時很受康人迫害。另外亦有一部分同志被24軍抓壯丁抓去,一連中即占三分之一?!ぁぁぁぁぁがF(xiàn)留甘的紅軍同志主要經(jīng)營零星商務,有的開理發(fā)店,有種菜園,還有租用磨坊經(jīng)營生計等,······有的已與藏女結(jié)婚生娃,尚能維持生計?!蓖踔僭谌沼浿袑懙?。</p><p class="ql-block"> 下圖是留甘老紅軍戰(zhàn)士座談會后在王仲日記本上留下的珍貴簽名。讓我們記住這18位歷經(jīng)苦難,可敬的老紅軍戰(zhàn)士:茍秀英、孫富安、茍興財、王杜元、候緒忠、徐萬章、袁華清、馬元貴、朱金山、劉延富、盛聯(lián)高、楊明喜、蔡永富、何秀英、杜振基、陳士昌、李正德、杜學道。</p><p class="ql-block">如果沒有這份70多年前的簽名,他們的名字也許早已消散在歷史的風中。借助于王仲的日記我們知道了他們,也仿佛看到了他們堅韌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3.2尋訪參加或經(jīng)歷過“博巴政府”的藏胞</p><p class="ql-block">“博巴伊特瓦”是1935年紅軍幫助藏胞建立的民族自治政府,若能找到當年參加博巴政府的藏胞,聽他們講述親身經(jīng)歷的事實,可得到許多可貴的史料與細節(jié)。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留甘老紅軍戰(zhàn)士的幫助,王仲找到了他們。</p><p class="ql-block">在51年8月1日的日記中,王仲寫道他們被邀請參加紀念八一建軍節(jié)大會,大會上來了若干留甘的紅軍戰(zhàn)士?!案麄兩先チ牧藭⒄J識過去參加過“博巴政府”的藏女才青錯,與她商議好,將來準備跟她的小娃子學拉薩話。據(jù)說伊父系漢人,母為藏人。丈夫又為漢人,曾經(jīng)當班禪行轅小隊長職,后又去拉薩任駐藏辦事處人員,現(xiàn)留縣府學習?!砩闲◇夼c我們的小藏文老師來了,小小的年紀,長的模樣兒好生動人?!?lt;/p><p class="ql-block">參加過博巴政府活動的才青錯,出身于藏漢結(jié)合的家庭,丈夫又是一位與藏關(guān)系密切的漢人,通過她了解當年博巴政府的情況再合適不過了。而向他們的會說拉薩話、模樣好生動人的女娃學藏語,又一下拉近了王仲與才青錯的關(guān)系。</p><p class="ql-block">果然,王仲很快與才青錯熟悉起來,并通過她約到了當年參加過博巴政府的女藏胞,在才青錯家開了訪談會,并在日記中留下訪談會記錄。她在51.8.8的日記寫道:“晚飯后去才青錯家了解當年博巴政府的情況,回來時已是月上樹梢頭的時分了。天際有星,晚空中聽見號角在悠鳴。”</p> <p class="ql-block">女藏胞談博巴政府成立前后經(jīng)過</p><p class="ql-block">1951.8.8,有6位當年參加過博巴政府活動的藏女在才青錯家與王仲一起座談,她們是(名字后的數(shù)字是年齡):</p><p class="ql-block">才青錯 36 , 白瑪琪佐 31 婦女部長(博巴政府),乍瑪琪佐 31, 如歹西 39,如阻拉姆 36 婦女副部長,白瑪康珠 34</p><p class="ql-block">從年齡看,6位藏女在1936年博巴政府成立時都只是16到20出頭的青年,白瑪琪佐當時僅16歲,已是博巴政府的婦女部長了。她們談了當時紅軍在甘孜,爐霍一帶的活動,博巴政府成立前后所見所聞,談到紅軍北上后敵人的殘酷報復:“當時參加博巴政府的婦女有近30余人,男的約有50—60人,然生存至今不多。后被反對博巴政府的康人殺死甚多,亦有逃亡去拉薩的。博巴政府委員名香檳贊拉,年紀輕,為土司的“莊房”(差民),事后全家被殺。拉刻活佛,為首席委員,后被國民黨的甘孜縣長所殺?!?lt;/p><p class="ql-block">這些躲過報復,盼到解放軍再來的藏女說道:“待解放時,當時參加過博巴政府活動的藏民皆像盼太陽、見到父母一樣喜歡,但以言語不通,不能訴說自己苦待十幾年思念紅軍的心情??h府成立后,留甘紅軍及參加過博巴政府的藏民皆聚一起舉行娛樂晚會?!?lt;/p><p class="ql-block">紅軍在甘孜幫助藏民建立博巴政府一事,無疑是甘孜藏區(qū)近代史上重要事件。這些經(jīng)歷過的藏女講述親身參加的事實和細節(jié),是十分可貴的史料?;鼐┖螅踔俑鶕?jù)采訪藏女及留甘紅軍的記錄,寫了《1936年在甘孜地方的博巴政府》一文,登于“大公報”的史學周刊第102期(1953.1.15)。</p> <p class="ql-block">4. 采訪甘孜孔薩土司 </p><p class="ql-block">其次,為了考察康北地區(qū)土司制度的嬗變過程,王仲等人特地采訪了甘孜孔薩土司德欽旺姆,從她的身世和經(jīng)歷,集中地反映出近百年來康北土司制度的演變和興衰。</p><p class="ql-block"> 孔薩土司的轄區(qū)原有孔撒和麻書兩個鄉(xiāng)(現(xiàn)中國地圖標為孔色鄉(xiāng)及麻孜鄉(xiāng)),地居雅礱江及其支流鮮曲沿岸(藏名“曲”為河之意,中國地圖現(xiàn)標識為“鮮水河”),為農(nóng)牧業(yè)富饒的地帶。它財力雄厚,極盛時擁有槍支馬匹五千左右。因其地處軍事交通要沖,在康北居有舉足輕重之勢??姿_土司的家族繁衍已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至德欽旺姆時,因其祖父及父親早逝,她即繼其祖母代理土司之后,正式任孔薩土司。她的叔父孔薩香根活佛則依慣例,主持甘孜寺堪布,從而使政教合一的集權(quán)統(tǒng)治愈臻鞏固。</p><p class="ql-block"> 德欽旺姆及笄之年,以其財富及美貌招致國民黨第二十四軍駐甘部隊軍官的覬覦和垂涎,后以德欽旺姆招贅班禪行轅衛(wèi)隊長益西多杰為婿之事,藉故將她扣押拘禁年余,為此激起孔薩香根活佛及其屬下的無比忿怒,遂聚集三千余人馬,包圍國民黨第二十四軍駐甘團部,絕其糧秣水源,迫使其繳械,并釋放孔薩女土司。后國民黨不甘心失敗,乃以平息叛亂為托辭,增派大批軍隊攜重炮槍械進攻甘孜,孔薩土司兵力不支,乃偕其夫益西多杰逃亡青海。多年后事態(tài)平息,孔薩土司偕其家人始返甘孜。然經(jīng)此兵燹,其勢逐漸衰微。</p> <p class="ql-block">圖為孔薩土司德欽旺姆,傳記文學《最后一個女土司》對她的生平有詳細描述。作者降邊嘉措,藏族,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p> <p class="ql-block">孔薩夫婦及子女??姿_土司的丈夫原名益西多吉,婚后更名孔薩益多,正式成為孔薩家族成員。西康解放后孔薩土司任甘孜藏族自治區(qū)政府委員,孔薩益多任區(qū)政府副秘書長。</p> <p class="ql-block">王仲在她的進藏日記中多次記錄了與孔薩女土司德欽旺姆的交往。她在1951年7月25日的日記中寫道:“上午去孔薩女土司德欽旺姆家中,并送她北京特產(chǎn)景泰藍別針一枚,被招待以果食茶點?;貋頃r領(lǐng)她家女娃兒去衛(wèi)生所看病?!?lt;/p> <p class="ql-block">王仲在1951年8月19日的日記中寫道:“天陰翳,仿佛有雨意。早飯后去德欽旺姆家,請益多先生代為敘述她的往事。談來天晚,外面竟自落起雨點來。主人盛情地留吃晚飯,吃了貓耳朵,云南火腿,四川醬豆腐。另外女土司還為我盛了一碗酸奶子,加了許多糖,味道還好?!?lt;/p> <p class="ql-block">下圖是1951年8月9日王仲采訪孔薩女土司的記錄,標題處注:孔薩益多,德欽旺姆共述。王仲在日記中曾提到打算回北京后整理記錄,將孔薩女土司跌宕起伏的人生寫成文章,但因種種原因未能如愿,也是遺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5. 采訪絨巴岔土司阿都澤呷</span></p><p class="ql-block">在采訪孔薩土司的同時,王仲還結(jié)識了正在甘孜參加縣政治協(xié)商會議的絨巴岔土司阿都澤呷(絨巴岔在甘孜城以西,現(xiàn)中國地圖標為“絨壩岔”)。這個年輕美貌、小烏依人的女土司年方十六歲,正值豆蔻年華。若不是她那一身華麗的藏族服飾,真會被認定是一位漂亮的文工團演員。她說一口地道的四川話,還能閱讀漢文書報和文件,這引起王仲濃厚的興趣和極大的好奇心,決計采訪她。阿都土司因參加會議期間無暇暢談而深表歉意,邀王仲會后去絨巴岔土司官邸采訪她。</p><p class="ql-block">豆蔻年華的甘孜絨巴岔土司阿都澤呷</p> <p class="ql-block">九月初的一天,高原上的秋天和煦宜人,王仲搭乘第十八軍后勤司令部的一輛軍車,去絨巴岔采訪阿都土司。</p><p class="ql-block"> 阿都土司的官寨竚立在公路北面一座綠茵如畫的小山崗上。流經(jīng)官寨前的溪水清澈見底,團簇似錦的二月蘭吐露著清新的芬芳,好一派陶然令人心醉的田園風光。</p><p class="ql-block"> 王仲下了車,徑直朝土司官寨走去。這是一座高四層的土司官寨,規(guī)模較孔撒土司的官寨小,卻也幽雅別緻,另具一格。她在官寨前停住腳步,只聽得一陣銀鈴般的歡笑聲,伴著匆促的腳步聲頃刻而至,阿都澤呷飛也似的來到王仲的面前??吹剿歉毕矎奶旖档臍g快笑顏,深深地感染了王仲,她倆在官寨前合影留念,背后的景色如畫。</p> <p class="ql-block">在官寨樓上的誦經(jīng)堂,阿都澤呷向王仲引見了她的叔父阿都活佛。阿都活佛年約五十歲上下,體軀略顯肥胖,面貌慈祥和善,當他面對澤呷時,臉上洋溢著慈父般的笑容。這時門外閃進一位面龐紅彤彤的藏族兒童,他是澤呷的表弟,見到來客,便悄悄地偎依在澤呷的身旁。一位中年藏族女管家忙獻上茶,她是澤呷的貼身女仆兼閨中蜜友賽硇巴西。</p> <p class="ql-block">阿都澤呷土司的叔父阿都活佛</p> <p class="ql-block">照片背面的說明</p> <p class="ql-block">阿都澤呷與其表弟樂康</p> <p class="ql-block">照片背后的說明</p> <p class="ql-block">寒喧過后,阿都活佛等人告退,房中只留下澤呷和王仲,在黝暗的燈光下,澤呷向王仲陳述了她的傳奇般的身世和經(jīng)歷。</p><p class="ql-block"> “我的母親是爐霍一位頭人的妹妹。由于天生麗質(zhì),美貌絕倫,被國民黨第二十四軍駐甘115團團長張某強納為妾。1935年紅軍長征路經(jīng)康北鈩、甘時,國民黨軍隊不支,敗退雅安,我的母親遂倉惶逃至阿都土司官寨躲避,后與阿都土司生女澤呷。澤呷自幼即隨母至雅安及成都張某家中生活,七歲入漢族小學讀書,生活習慣完全漢化,偹受張某寵愛?!?lt;/p><p class="ql-block"> 1946年,阿都土司與玉隆土司夏格刀登械斗身亡。其弟阿都活佛以繼嗣為由,上書西康省主席劉文輝,聲稱澤呷系乃兄阿都土司與爐霍頭人妹所生之女,要求張某將澤呷送還絨巴岔繼承土司職位。時值劉文輝亦欲伺機向康北地區(qū)擴充勢力,乃指令張某以迫擊炮兩座護送澤呷返絨巴岔繼承土司職位。于是這位年方十四童齡、尚不諳世事的幼女,便在一場權(quán)勢利害攸關(guān)的政治交易中,被當作籌碼,懵懂地送回絨巴岔,當上了一名小土司。</p><p class="ql-block"> 聽罷阿都澤呷的一席自述,王仲不禁為她那凄涼的身世和迷惘的末來一灑同情之淚。也祝福她能在未來的歲月中獲得自己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圖中右面那位“天生麗質(zhì)”的藏婦是阿都澤呷的母親,左邊藏女懷抱的幼兒即為阿都澤呷。</p> <p class="ql-block">照片的背面有“澤呷的媽媽”的注釋。</p> <p class="ql-block">與絨巴岔土司阿都澤呷(中)在甘孜解放軍第十八軍后勤司令部大樓前的合影。左邊的藏女可能是澤呷的貼身女仆兼閨中蜜友賽硇巴西。</p> <p class="ql-block">照片背面的說明</p> <p class="ql-block">王仲在她的進藏日記也多次詳細記下了與阿都女土司交往的生動過程。她在1951.8.12的日記中寫道:</p><p class="ql-block">“十二時許,由騎兵支部一位同志送到阿都家門口,熱烈犬吠聲中被澤呷手挽手兒攙進寨子中。一進門看到巴西(即賽硇巴西) 在織毛襪,伊告我這是預備抗美援朝支援前線的副業(yè)生產(chǎn)。進得廂房,正遇見喇嘛跟大金寺一位道友談天,只聽澤呷不斷為人介紹我:毛主席派來的。場面笑容間,仿佛得到不少贊許。</p><p class="ql-block">中午吃飯,有肉炒豌豆,豌豆尖湯,炒油菜,拌蘿卜,主人盛情地給盛了兩碗飯。</p><p class="ql-block">午飯后澤呷吹口琴,我送伊,巴西,弟弟各手帕一枚(原文如此)。弟弟經(jīng)菜園帶來園根(芫根,當?shù)毓?,脆嫩,微甜),味道頗為鮮美。巴西煮來咖啡,呷食間由她一邊織著毛襪,邊為我們唱丹巴民歌。</p><p class="ql-block">晚飯前與弟弟、澤呷攝影門前,晚飯吃的豌豆尖肉絲面,另外還加了一盤園根拌豆芽兒。</p><p class="ql-block">睡時澤呷強留在伊的床鋪上,弟弟轉(zhuǎn)到地鋪上去了。夜里被耗子撹得完全不能入睡。”</p> <p class="ql-block">1951.8.21那段寫前去阿都女土司澤呷家中作客的日記也非常感人。此日由于車子因故晚到,中途又出了故障,到澤呷家已近傍晚。王仲在日記中寫道:</p><p class="ql-block">“至絨巴岔已快4點。澤呷告訴我,他們一家人今早天還未亮即爬起來,打點著在等候著我們了。經(jīng)我仔細一看,屋內(nèi)裝飾的煥然一新,到處鋪著地毯,連為我們準備好的面食也下鍋里了。樂康弟弟還告我:“我跟叔叔在房頂上張望你們一天了!” 真慚愧,如果今天不來,豈不辜負了主人盛情!</p><p class="ql-block">澤呷今天準備真周全,桌上端端正正擺了四盤糖果,有米花糖,冰糖,水果糖,另外還有酥油點心。</p><p class="ql-block">最后大家覺得無禮物可饋贈主人,便將毛主席一張像片送給她。吃面前,大家爭先恐后給澤呷及弟弟拍照片及攝電影。澤呷今天也裝飾得分外漂亮,紅上衣,藍背心,拉薩捎來的小紅繡花鞋,花圍裙,婆娑起舞間,姿態(tài)很是動人?!?lt;/p> <p class="ql-block">70多年前王仲作客二位女土司寨子的鮮活畫面,經(jīng)由王仲進藏日記給定格下來了。如拜訪阿都土司的那天:室內(nèi)煥然一新,表弟樂康說,我跟叔叔在房頂上張望你們一天了!阿都女土司澤呷換上盛裝,腳穿拉薩捎來的繡花鞋。為了留住王仲晚宿,甚至讓出自己的床鋪。至于一晚被耗子撹得不能入睡的窘態(tài),也讓人啞然失笑。</p><p class="ql-block">彼時西藏剛和平解放,多年的民族隔閡,對新政權(quán)的疑惑,民族工作的困難顯而易見。那時王仲只是一個剛出校門,尚無工作經(jīng)驗的年輕人。然而作為中央西藏工作隊一員,使命在肩,她抓住契機,利用自己年輕女性的優(yōu)勢,與孔薩,阿都二位女土司交上朋友,受到她們的歡迎與接納,能傾心交談,訴說自己及家族的經(jīng)歷。稱之奇跡也不為過。</p> <p class="ql-block">除了調(diào)研甘孜地方的博巴伊特瓦以及康北土司制度外,王仲還實地調(diào)研康北地區(qū)概況及社會風貌。為了解宗教在藏民生活中的影響,她考察了喇嘛教的源流并參觀甘孜最大的寺廟甘孜寺。還應邀參觀藏民舉行的天葬殯禮等活動,以了解當?shù)氐纳鐣L貌。</p> <p class="ql-block">工作之余,王仲的進藏日記也記錄了在甘孜時的生活細節(jié)。她在51.7.19的日記中寫道:“連日來下河去洗衣服,結(jié)識了不少藏女,一番“洋腔”溝通了彼此間的語言不通,現(xiàn)在我們已成了很好的朋友了”。</p><p class="ql-block">甘孜地區(qū)民風能歌善舞,藏漢文化相互影響,愛好文藝的王仲在日記中收集了不少當?shù)孛窀?,都充滿了濃郁的地方情調(diào)及生活氣息(參見下面日記截圖)。如表達一位姑娘的美麗:</p><p class="ql-block">太陽出來十盆花,端端照在咱家門。</p><p class="ql-block">咱家大姐人才好,十人見了九人夸。</p><p class="ql-block">富爺看見忙下馬,和尚見了不出家。</p><p class="ql-block">連和尚見了也想還俗不出家了,可見姑娘之美貌驚艷。</p><p class="ql-block">又如寫一位遠嫁的女兒思念娘家:</p><p class="ql-block">核桃開花節(jié)節(jié)長,隔山隔水想爹娘。</p><p class="ql-block">想起爹娘路程遠,想起姊妹不團圓。</p><p class="ql-block">語言生動,感情真摯,聽者動容。</p> <p class="ql-block">6. 艱難的行軍</p><p class="ql-block">從四川前往世界屋脊的西藏地區(qū),須經(jīng)過一系列南北走向、緊密排列的險峻山脈和湍急大江,即有名的橫斷山區(qū)。在上世紀50年代初,川藏公路剛開始興建,從川西到昌都的1千多公里路程多數(shù)要靠驛馬,甚至步行。西藏工作隊克服了高原缺氧、冰川激流、風雪嚴寒、懸崖深谷、疾病饑餓等難以想象的困難,行軍十分艱辛。這在王仲的《西藏記行》中有多處記載。例如渡金沙江天險:</p><p class="ql-block"> “ 9月27日中午時分抵達金沙江畔。遠遠地便聽見聲似雷鳴、勢同千軍萬馬的江濤奔騰咆哮而來,聞之令人心驚膽戰(zhàn)??拷哆?,只見斷崖峭壁兀立,寬不過百余米的江面上濁浪翻滾,惡浪滔天,有人將一根木棍信手拋向江中,瞬間便被洶涌的洪流給淹沒了。------ 藏民乘渡的牦牛皮筏子,是用堅硬木料扎成方型的骨架,然后用牦牛皮密縫而成。一般載重量300公斤左右,可容納4一5人。由于容積小,構(gòu)造技藝落后,其承受的渡江安全系數(shù)很低。只見它在湍急翻騰的驚濤駭浪中,猶如一匹脫韁的野馬,時而在浪尖上上下顛簸,時而又跌入起伏的旋渦中,幾經(jīng)險阻,終于越過洪峰天險,俯沖抵達彼岸。此場景,令岸旁的觀望者,莫不心驚膽戰(zhàn),手心里揑了一把冷汗。------ 9月29日,我們來到金沙江畔等候兵站準備渡江皮筏。何參謀長執(zhí)意邀我同筏漂渡,我當即欣然從命,跳上皮筏,乘驚濤駭浪,駛向彼岸。上岸時,何參謀長連聲贊揚我:“不愧女英豪”,聞之不禁令我汗顏?!?lt;/p><p class="ql-block">文中還記載了翻越雀兒山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 雀兒山海拔3200米,素有“自古少人煙,終年雪不斷”之諺。舉目眺望,雀兒山宛若一尊氣勢宏偉,飽經(jīng)滄?zhèn)纳n龍,昂然矗立在青藏高原迤東的邊緣地帶。山上怪石遍布,險象環(huán)生。巔峰終年積雪,冰堅似磐,鳥獸罕至,行旅絕跡。常年溫度在零下30度以下。可謂人類生命極限。------翌日,全體動員,號召輕騎過雀兒山。驛馬行駛在積雪沒膝,冰堅似磐的驛道上,幾度馬失前蹄,跌撲在地。為避免閃失,方副隊長命令大家棄馬扶杖結(jié)伴而行。眾人沿著陡峭濕滑的驛道,匍匐行過,不時傳來人體失重摔在地上的驚呼聲。短短14公里的路程,竟然跋涉了多個小時。這可謂我們康藏征程中最艱辛,最驚心動魄的一段險惡的歷程了?!?lt;/p> <p class="ql-block">川藏界河金沙江,流急坎陡,江勢驚險。</p> <p class="ql-block">雀兒山藏語叫"絨麥俄扎",意即"山鷹飛不過的山峰",是青藏高原的一座雄關(guān),雀兒山山勢挺拔,壁立于周圍十座5500米 的群峰之上。故有"爬上雀兒山,鞭子打著天"之說。雀兒山終年積雪不化,整座山系峰巒跌宕,危聳入云。</p> <p class="ql-block">真正艱難的進藏行軍是從四川天全縣開始的。天全縣以東是成都平原,往西便是二郎山,大渡河,折多山…,險峻的高山大川連綿不絕。圖片中的工作隊員在天全縣的一個茶田中,前排帶眼鏡的女隊員即為王仲。</p> <p class="ql-block">照片背面的說明:在天全縣臨池子附近茶田中攝,前即二郎山也</p> <p class="ql-block">這是在甘孜行軍途中,工作隊員們壘起簡易石灶野炊。前排帶眼鏡的女隊員即為王仲。</p> <p class="ql-block">照片背面的說明:五一年秋在甘孜行軍途中</p> <p class="ql-block">這是王仲當年在進軍西藏途中,于川西新津購買的中國分省地圖冊,封面有王仲的題詞:王仲購于新津新華書店 51.6/22</p> <p class="ql-block">在此地圖冊的西康省這一頁(西康省于1955年撤銷,金沙江以東并入四川省,以西并入西藏自治區(qū)),當年王仲用紅筆勾出了進軍西藏的路線及途中停留的鄉(xiāng)鎮(zhèn)。這份珍貴的地圖冊見證了王仲的西藏記行。</p> <p class="ql-block">為清楚起見,根據(jù)王仲當年在西康省分頁地圖勾出的行軍線路及她的《西藏記行》中記載,并參照當今的中國地圖冊,另繪了這份當時西藏工作隊進軍西藏的線路。這一千多公里的路程集中了高山深壑和急川大江,天險重重,算得上中國最艱險的路途了。</p> <p class="ql-block">7. 到達昌都</p><p class="ql-block">自6月20日從川西新津出發(fā),邊行軍邊調(diào)查,一路風餐露宿,征服一道道關(guān)山險阻,歷時近4個月,終于在10月17日到達西藏東部重鎮(zhèn)昌都。</p><p class="ql-block">王仲在昌都停留期間,參加了昌都地區(qū)首屆政協(xié)代表大會,拜會了昌都寺活佛帕巴拉及率部起義的前駐昌都藏軍第九代本,還與藏農(nóng)牧民代表坐談交流,并參觀了昌都小學。</p><p class="ql-block">十月末,西藏高原進入了隆冬。接連的暴風雪將昌都通向四處的道路統(tǒng)統(tǒng)封鎖了。從甘孜出發(fā)的地質(zhì)、大地測量等勘測小組也因大雪封山,野外勘測被迫停頓返回昌都。在高原非常氣候條件制約下,西藏工作隊已無法繼續(xù)開展工作,中國科學院黨組研究后決定全體隊員班師回京。于是工作隊大隊人馬從昌都東返,經(jīng)川、陜在12月25日返京,結(jié)束了長達半年之久的康藏之行。</p> <p class="ql-block">1951年末,王仲在昌都解放委員會駐地前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照片背面注:一九五一年底在昌都解放委員會,即前薩王府</p> <p class="ql-block">很可惜下面這張照片拍得模糊,最左邊的王仲僅拍出半個多身影,推測這是王仲在昌都調(diào)研時與藏族婦女的合影。從大家的笑臉看,氣氛很融洽。</p> <p class="ql-block">照片背面的說明:五一年于昌都</p> <p class="ql-block">后記</p><p class="ql-block">西藏工作隊返京后,正逢當時的“三反五反運動”,近代史所也不例外。從王仲日記看,她每天的工作基本都是開會,學習及查賬,然她仍抽空完成西藏之行中的二項調(diào)研。其中《1936年甘孜地方的博巴政府》于1953.1年發(fā)表,《康北土司制度》的撰寫,一直得到近代史所長,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的關(guān)心與指導。王仲在她的日記中寫道(注:括號內(nèi)是日記時間):“昨天將土司制度的提綱擬定出來了,請范老代為審查,他稱道還可。(52.5.8)”; “近日開始看書寫康北土司制度,范老給我很多鼓勵與教誨,我要堅持寫下去,如果組織照顧的話。我想這是可能的事實。(52.5.22)” ;“范老對我寫的東西提了很多建設(shè)性意見(52.6.7)”。 其實康北土司制度的研究,何嘗不是整個中國近代史研究的一個方面!范老的關(guān)心與指導正是證明。只是當時近代史所的重心是三反運動,這樣的事反倒是業(yè)余做。后來事情的進展也并不順利,“據(jù)說康北土司制度的稿子已被民族事務委員會拿去了(52.8.16)”。由于土司制度涉及到當時西藏上層人士,民委提出了反對意見,這篇重要的文章未能發(fā)表,不能不說是個遺憾。</p><p class="ql-block">下圖是王仲于52.5.22寫的日記</p> <p class="ql-block">1952年“八一”建軍節(jié),王仲獲得了一枚金燦燦的解放西藏紀念章。她在《西藏記行》中寫道:“近六十年來,我一直十分珍惜地保存著這枚和平解放西藏紀念章。每逢見到它,總會牽動起我對康藏高原上那一段難舍的未了情懷。”</p><p class="ql-block">紀念章正面圖案是閃閃發(fā)光的紅星,毛澤東的紅旗牢牢插上了祖國西南邊陲國土西藏,下有“解放西藏紀念”的漢、藏兩種文字,背面有“西南軍區(qū)頒發(fā) 1952.8.1”字樣。紀念章的設(shè)計體現(xiàn)了那個時代的特征,見證了那段崢嶸歲月,銘刻了前輩為完成國家統(tǒng)一,解放西藏的不朽傳奇,彌足珍貴。</p> <p class="ql-block">與這枚紀念章一起珍藏完好的是一封1952年4月18日中國科學院計劃局寫給王仲的毛筆字信件:“茲為頒發(fā)紀念章事,文委要知道赴西藏工作人數(shù),共分幾批,工作時間”等,要王仲協(xié)助填寫。短信字體行楷結(jié)合,氣韻連綿,書法之美躍然紙上。</p><p class="ql-block">七十多年過去了,物是人非,這二件珍藏的物件也可成文物了。它們也幫助我們見證了王仲那段難忘的康藏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