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走過獨(dú)庫公路,以為那是最美最險的公路了。但去了帕米爾高原,走過喀喇昆侖公路,才知道原來這條公路才是最美公路的NO.1, 雪山、草原、峽谷、戈壁、冰川、河流還有國門,各種景色變換著展現(xiàn)出來,一路的險峻和美麗讓人震撼。</h1><h1> 喀喇昆侖公路,就是314國道,以喀什為起點(diǎn),終點(diǎn)是巴基斯坦塔科特,全長約1224公里,是連接中國與巴基斯坦的戰(zhàn)略公路,所以又被人稱為中巴友誼之路。</h1> <h1></h1><h1> 這條友誼之路在中國境內(nèi)約415公里,剩下在巴基斯坦境內(nèi)的800多公里有600多公里都是我國援建的。這是一條世界公認(rèn)的修建難度系數(shù)最大的公路。為了建造這條公路,用了十多年時間,中巴兩國共犧牲700多人,幾乎是“一公里一條命”!致敬英雄的筑路人!</h1><h1> 這條公路,跨越了世界三大知名山脈:喀喇昆侖山脈、興都庫什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海拔超過7000的雪山有8座,海拔超過8000米的雪山有4座。</h1><p><br></p> <h1> 喀喇昆侖公路被世界各國媒體形容為“世界最美公路”、“全球最高聳的跨境道路”以及“世界最驚險的走廊”、“世界第八大奇跡”、“世界十大險峻公路”之一。</h1><h1> 很多人這樣形容:喀喇昆侖公路堪稱絕美公路的天花板。</h1> <h1> </h1><h1> 帕米爾高原,原先只是我腦海里的一個地理概念,最初來自小學(xué)常識課里的描述:“我國領(lǐng)土的最西端在新疆的帕米爾高原”。</h1><h1> 這次新疆之行前做功課時發(fā)現(xiàn)了帕米爾高原的很不一般。</h1><h1> 中國帕米爾即東部帕米爾,主要包括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全縣和阿克陶縣西部3個鄉(xiāng)鎮(zhèn),是祖國的西極。</h1><h1> </h1><h1> </h1> <h1> 帕米爾高原,雪山不絕、高原聳峙,被譽(yù)為“<b>萬山之祖</b>”,世界著名的幾座著名的高大山脈 ——昆侖山、喀喇昆侖山、興都庫什山、薩雷闊勒嶺、天山山脈在這里集結(jié),地理學(xué)稱之為“<b>山結(jié)</b>”。所以帕米爾高原被形象地稱之為“眾山的拴馬樁”。</h1><h1> 自然,這里也是“千河之源”,很多河流發(fā)端于此。冰川融化成雪水,從礫石堆里汩汩流下,涓涓細(xì)流匯成了河流,將地表切割出深邃的溝壑,呈放射狀向三個不同的方向奔流,形成了三大水系的源頭,分別是向東的塔里木河、向南的印度河和向西的阿姆河和錫爾河。這些河流不僅是地理分割線的標(biāo)志,更是中亞與南亞文明的生命線。</h1> <h1> </h1><h1> 帕米爾高原,是古絲綢之路南下印度、西去阿富汗、伊朗的重要通道。古代絲綢之路的南道、中道都從這里越過,而后向西通往西亞、南亞及歐洲各地。</h1><h1> 這里是人類文明的超級樞紐,歷史上最偉大的一批大自然的征服者和探險家都在這里留下了不朽的傳奇。</h1><h1> </h1> <h1> </h1><h1> 這里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走過的絲綢之路</h1><h1> 有歷代西行求法的高僧法顯和唐玄奘等高僧跋涉過的瓦罕走廊</h1><h1> 有馬可波羅和19世紀(jì)西方探險家們留下的腳印,</h1><h1> 更是東亞與西亞的天然分界線。</h1><h1> 也是是古代東亞文明、南亞文明、西亞文明和中亞文明的唯一融合點(diǎn)和天然分界線。</h1><h1> 而現(xiàn)代,因?yàn)槠谝挥缍兊冒察o神秘,成為與世隔絕的天涯故土,一條多姿多彩的文化走廊!游人的向往之地! </h1> <h1> 這次的目的地主要是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那天我們走了從喀什到塔縣的這一段公路。</h1><h1> 從喀什出發(fā),我們沿著314國道前行,到塔縣全長300km左右,單程大概需要5-6小時。</h1><h1> 路況非常好,沿途山戀起伏、雪山冰川湖泊,還有河流和高山草原。行進(jìn)在這樣的路上,眼睛不夠用了。</h1> <h1> 喀什出發(fā),開始一段路很平坦,車子右側(cè)的巖石五顏六色的,山腳有不少樹木,每一幅照片都是一幅美圖,一開始就讓人興奮不已。</h1> <h1> 又看到鮮紅的巖石。</h1> <h1> 原來是阿克陶縣的克州冰川公園,又名奧依塔克冰川公園。</h1><h1> 百度了一下:奧依塔克冰川公園是我國海拔最低的冰川,也是世界上最為壯觀的眾多冰川之一,其海拔為2800~5000米之間,冰川面積224.8平方公里。這海拔對有高反和老年人比較友好。</h1><h1> 新疆可看的景區(qū)太多了,以至于很多去旅游的人都看不過來。我們沒去看冰川,只是在回程時去門口的觀景臺上轉(zhuǎn)了一圈。</h1> <h1> 這里不用門票,觀景臺就在公園入口內(nèi)。其實(shí)冰川離這里還有一段路呢,這里有一個紅色的山谷,叫奧依塔克紅山谷,這么漂亮的紅巖,只是整個公園的“開胃菜”或者說是小“點(diǎn)心”,妒忌了。</h1> <h1> </h1><h1> 再駛過一段路后,進(jìn)入山谷,開始緩慢地爬坡了,公路修在兩山的峽谷間,因此并沒有獨(dú)庫公路那種急彎和陡路,路面很好,車輛不多,駕駛員和乘客都很愜意。</h1> <h1> </h1> <h1> 這里的山峰屬于卡斯特地貌,很陡峭。公路像條灰色的綢帶,在峽谷里向前蜿蜒。起初是單調(diào)的灰色山體,偶爾掠過幾叢低矮的紅柳,枝椏卻瘦得像蘸了墨的筆。</h1><h1> 雪山在云朵下若隱若現(xiàn),上億年的風(fēng)吹雨打?qū)⒋笊降褡恋赖篮圹E,那是大自然的饋贈。</h1> <h1> 我將隔著車窗拍的下圖發(fā)到一個閨蜜群,寫了一句話:大山的褶皺。馬上有人留言:這風(fēng)景也太美了吧!</h1><h1> 是呀,山站在那兒,沉默如古老的哲思者,云在它頭頂,像絮絮叨叨的舊友。云影投在山的褶皺里,給冷峻的巖石添了幾分溫柔。</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山是這里的脊梁,硬邦邦地?fù)沃?;云是天空的游子,輕飄飄地逛著人間。它們相遇時,山不再是單調(diào)的灰褐,云也有了??康陌?。云在山頂聚了又散,山看著云的變幻,一聲不吭,可這無聲里,像是藏著千年的對話。</span><br></h1><h1> 或許天地間的大美,本就是這般,無需言語,只需靜靜望著,心便被這山云的默契填滿,滿得要溢出些對自然的敬畏,對這奇妙相遇的感恩 。</h1> <h1> 藍(lán)天白云,能見度不錯。</h1><h1> 越往前走,兩邊的山峰越來越陡峭,左右兩邊是連綿起伏的群山,很多是高大的雪山,有種強(qiáng)大的壓迫感,如果有巨物恐懼癥的人可能會覺得心慌的。</h1> <h1><p> 轉(zhuǎn)過一個彎道,白沙湖突然就撞進(jìn)了眼簾。</p> 這哪里是湖?分明是一塊被天空揉碎的藍(lán)玉,輕輕擱在戈壁灘上。白沙山環(huán)著它,山體泛著珍珠母貝的光澤,像是被誰用月光反復(fù)擦拭過,連沙粒都細(xì)得成了銀粉。湖水卻比想象中更善變:靠近岸邊的地方是薄荷青,再遠(yuǎn)些成了松石綠,水中央又沉淀出靛藍(lán)色,像是誰把調(diào)色盤打翻在風(fēng)里。 </h1> <h1> </h1><h1> 白沙湖屬于阿克陶縣西部的布倫口鄉(xiāng), 又名“恰克拉克湖”,原是木吉河、布倫口河和康西瓦河的交匯處,后人工筑起堤壩,攔蓄三條河的河水,形成了一個面積44平方公里的高原人工水庫。</h1> <h1> </h1><h1> 湖對面岸邊的山地有白沙覆蓋,被稱為“白沙山”;山腳的湖,也就被稱為“白沙湖”了,湖水清澈見底,在藍(lán)天的倒映下顯得非常素潔,而湖邊的白沙,猶如潔白的雪,讓人感到寧靜而安詳。</h1><h1> 很多驢友會到湖對面,沿著湖邊徒步,近距離感受白沙湖獨(dú)特的美麗。</h1><h1> </h1> <h1> 這里的湖水顏色是會變化的,上午下午因順光和逆光顏色不一樣,春夏秋冬也不一樣。我們看到是典型的湖藍(lán)色,回程時看到的卻又是湛藍(lán)色了。</h1><h1> 景區(qū)很大,游人不多,好愜意呀!</h1><h1> 我蹲在湖邊,指尖剛觸到水面,就有細(xì)碎的波紋漫過來,把倒映的云影揉成一片。風(fēng)乎乎地響這,幾只白鷺撲棱棱飛起,翅膀掠過水面時,帶落幾點(diǎn)碎鉆似的水沫。</h1><h1> </h1> <h1> 大家走向湖邊,拿起手機(jī)和相機(jī),橫的、豎的拍了個夠。</h1><h1> 有些人還不懼寒冷換了裙裝擺姿勢拍照,也有人騎牦牛,我拍了幾張照片后找了一個人少的地方靜靜地欣賞。</h1><h1> 白沙襯托著湖水,湖水倒映著白沙,還有遠(yuǎn)處的雪山襯托著。湖光山色,交相輝映,宛若仙境。</h1><h1> 藍(lán)天、雪山、藍(lán)湖、白沙,這樣的美景,記憶里不曾有過,應(yīng)該是湖泊的天花板了,好好感受吧!</h1><div> </div> <h1> 這里的氣候變化很快,一會兒藍(lán)天白云,湖面和山峰靜如處子;一會兒大風(fēng)刮來,又吹得人站不穩(wěn),我們到的時候藍(lán)天白云,很溫和的氣候,不到半小時便有厚厚的云朵翻滾而來了。</h1><h1> 等到我們走去上車時,薄云飄來,籠罩在白沙山河湖面上,分不清哪是白沙哪是云。車子剛開動,還下了一陣小雨呢。</h1> <h1> 回程時我的座位剛好可以看到白沙湖,到這里已是午后,那天天格外的藍(lán), 隔著玻璃也擋不住白沙湖的美麗。</h1> <h1> 近距離看到了白沙灘。</h1> <h1> 我在車上拍了不少照片。 </h1> <h1> 這一汪碧水,猶如一顆璀璨的藍(lán)寶石,鑲嵌在帕米爾高原上。</h1> <h1> </h1> <h1> 車?yán)^續(xù)往帕米爾深處開,窗外的山體漸漸多了雪峰。大約三四十公里后,遠(yuǎn)遠(yuǎn)望見一片幽藍(lán)的水面,像塊被揉皺的絲絨,才知道喀拉庫勒湖到了。</h1><h1> 這里海拔3600米,有幾個人已經(jīng)有高反癥狀了。 </h1><h1> 這個湖沒有白沙湖大,面積只有10平方公里,水深30多米,因湖水深邃幽黯,故名“喀拉庫勒”(柯爾克孜語意為黑湖)。其實(shí)這湖周圍是一片濕地,湖的南面是一片草原,這里水清草豐,湖光山色,碧綠的草地,一頂頂白氈房星羅棋布,與澄澈的湖水中皎潔的冰山倒影相輝映。據(jù)說夏日里這里經(jīng)常是牧歌陣陣,湖面上野鴨款款,讓人如夢如幻。</h1><h1> </h1> <h1> 這湖也算圣湖了,它被著名的公格爾峰、公格爾九別峰和慕士塔格峰三座著名的雪山環(huán)抱著。</h1><h1> 湖的東面就矗立著“冰川之父”慕士塔格峰,天氣晴朗的時候,不僅能清晰看到“冰川之父”慕士塔格峰,運(yùn)氣好時還能拍到慕士塔格峰在湖中的倒影。</h1><h1> 據(jù)說,王母娘娘的宮殿就在這上面的天上呢。<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h1> <h1> "那是慕士塔格峰。"不用導(dǎo)游介紹,我能一下子認(rèn)出這座山峰 多次在視屏上見過的。</h1><h1> 看見湖對面慕士塔格峰,我的心尖突然顫了一下——那哪里是山?分明是一位披著銀甲的老者,端坐在天地之間。雪線以上的山體潔白如刃,冰川像凝固的瀑布,從山頂傾瀉而下,在陽光下泛著冷冽的藍(lán)。最妙的是山腰處,暗褐色的巖石與冰雪糾纏,像老獵人皮襖上的補(bǔ)丁,倒添了幾分煙火氣。</h1> <h1> 這天天氣不算差,但東邊白云朵朵,與山頂?shù)谋竭B為一體,山頂部分在白云間若隱若現(xiàn),冰山之父有點(diǎn)害羞,不讓我們看得太清楚。</h1><h1> 至于倒影,幾乎看不到了。</h1> <h1> 我們登上一個小山包,試圖看到峰頂。但云霧剛好在峰頂,也是分不清哪是雪山哪是云。</h1> <h1> 牧民說,這湖水有七種顏色,從黎明到星夜,每分每秒都在換妝。</h1><h1> 我們到的時候是午后,湖水呈現(xiàn)出淡綠色,雪山倒影有時能隱隱約約可見,可當(dāng)一陣風(fēng)掠過,湖面立刻翻起的波浪,雪山曚昽的影子被撕成碎片,又慢慢在浪尖重新拼合,但我們用手機(jī)卻拍不出倒影。</h1> <h1> </h1><h1> 等到我們要上車時,轉(zhuǎn)身一看,山頂露出來了!冰山之父終于向我們展示了它的真容,趕快下車拍了幾張照片。</h1><h1> 那天我發(fā)了朋友圈,文案是:看過帕米爾高原上的白沙湖和喀拉庫勒湖,其他湖泊也就成為了將就。</h1> <h1> 其實(shí),我們一路過去,都能從不同角度看到這座冰雪巨人。</h1><h1> </h1> <h1> 回程時我們路上停車,那天天氣特別好,清晰地拍到了這座雪山。</h1><h1> 這一帶并列著三座雪山。 從慕士塔格峰過去不遠(yuǎn)的地方,還可以看到另外兩座著名的雪山:公格爾峰和公格爾九別峰。這三座雪山的海拔分別是:公格爾峰7719米、公格爾九別峰7595米、慕士塔格峰7509米。也就是說,名氣最大的“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從海拔來說,僅僅為第三。</h1> <h1> 離開這里不遠(yuǎn)的地方有個慕士塔格冰川公園,我曾看過十樓直播,很震撼的景觀。(上下圖為十樓直播截屏)。不過我們沒有去,很遺憾。</h1> <h1> 曾經(jīng)看過十樓在喀拉庫勒湖的直播。這畫面,太震撼了?。ㄉ蠄D為公格爾峰、下圖為公格爾九別峰,都來自十樓直播畫面截圖)</h1> <h1> 下圖是十樓直播鏡頭里無人機(jī)拍攝的的喀拉庫勒湖,能看到清晰的慕士塔格峰的倒影。</h1> <h1> 喀拉庫勒湖邊上有大片的濕地,野鳥成群。</h1><h1> 一路欣賞美景,忘記了吃中飯,當(dāng)然也沒有中飯可吃,攜帶的面包和囊可以充饑。</h1> <h1> 過了喀拉庫勒湖,沿途有了一些開闊地,有的地方是荒漠,也有一些是草原。</h1> <h1> 慕士塔格峰看著很近的。</h1> <h1> 沿著慕士塔格峰山腳,公路向前蜿蜒著,我們一路看一路拍,幾位原先有高反的人也似乎被沿途的景色治愈了。</h1> <h1> </h1> <h1> 還看到一個水利工程工地。</h1> <h1> 我們一路上看到都是慕士塔格峰,也就是說,很長的道路,我們都是沿著慕士塔格峰山腳走。畢竟,這雪峰,太大了!</h1> <h1> 傍晚時分,我們到了塔縣縣城。</h1><h1> “ 最美的風(fēng)景在路上”,這對于去塔縣的這條路上的體驗(yàn)尤為深刻。</h1><h1> 其實(shí)這一路還有不少美景,可惜有些我們沒有去看,留個再去的理由吧。</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