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注:攝于上海黃浦區(qū)古城公園附近街區(q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路游途觀——</p><p class="ql-block"> 境由心生</p><p class="ql-block"> 天空一碧如洗</p><p class="ql-block"> 大地光影明麗</p><p class="ql-block"> 建筑猶如音樂</p><p class="ql-block"> 琴聲帶來靜謐</p> <p class="ql-block">古城公園地處市中心,景好人少(1)</p> <p class="ql-block">遐思隨想——</p><p class="ql-block"> 游完了古城公園,行走在上海豫園附近的街道轉角處,在臨近傍晚的寂靜中,落日的余暉與街邊琴鍵般的建筑立面,加上不急不緩的過街行人,構成了一幅和諧的都市生活畫面,愜意甚至陶醉,由此生出一點感想;</p><p class="ql-block"> 在我們的感覺和認知里,城市中只有喧囂而難覓幽靜,即便是更深夜沉的時候也沒有在鄉(xiāng)村里萬籟俱寂的感覺,所以很難讓自己徹底靜下心來,其實也未必盡然,古人說“心靜自然涼”,“境由心生”還是有一定道理的;</p><p class="ql-block"> 要把城市的喧囂盡量擯棄在自己生活之外,心靜最關鍵,而“心靜”的前提是“心凈”(指少有“雜念”);</p><p class="ql-block"> 如何做到心凈,也就是如何做到意念相對簡單,許多老上海人的秉性值得一究,對此筆者略有體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城公園地處市中心,景好人少(2)</p> <p class="ql-block"> 總體而言,老上海人比較理性而少意氣用事,人際交往重情義也界線分明,親兄弟明算賬,管好自己少給他人添麻煩,重規(guī)則不越矩少抱怨少爭執(zhí),專注于自己的小日子等等,這些都使他們少了很多費神費力費事還不討好的磕磕絆絆,顯得相對心凈,也因此少了很多憂慮和焦慮 ;</p><p class="ql-block"> 為什么“包容開放”是海派文化與生俱來的重要特征,其根源就在這里,奧妙也在這里;</p><p class="ql-block"> 換個角度說,上海的人均壽命憑什么多年來都排在全國榜首,有人說主要是醫(yī)療條件好,但權威專家認真分析后說中國醫(yī)療條件最好的并不是上海,氣候環(huán)境上海也很少能上各種宜居城市的榜單,由此看來,老上海人相對長壽很可能與人這種“明智”的秉性有關;</p><p class="ql-block"> 因為凈,所以靜,因為靜,所以寧,因為寧,所以安,因為安,所以壽,換句話說就是,生命康養(yǎng)的前提是智養(yǎng),心不靜神不寧,被憂慮和焦慮裹挾,再清幽再涼爽的環(huán)境也無法換來身體的健康;</p><p class="ql-block"> 一家之言,供自己與朋友們參考分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