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精美的石頭會唱歌”,這首歌耳熟能詳,寓意深刻,贊美勤勞、智慧與善良……而在秦皇島,一位80后青年周永峰拜篆刻大師劉鐵峰為指導,發(fā)現(xiàn)秦皇石后,潛心創(chuàng)作著與秦皇為主題,與瓦當為載體,穿越古今的石頭藝術(shù)之歌。 </p><p class="ql-block">2023新年伊始,周永峰報給恩師劉鐵峰的第一份祝福,就是傳遞著他們研發(fā)傳承的“秦皇硯制作技藝”被批準獲得秦皇島第六批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十年刀刻雕琢,十年打磨歷練,每一塊大自然的精美石頭,成為講述歷史,再現(xiàn)人物,綻放篆刻工匠與大師藝術(shù)的奮斗歌聲,回味無窮!</p><p class="ql-block">說起秦皇石,有著神奇的故事。十年前,而立之年的周永峰,總是利用閑暇時間去秦皇島北部山區(qū)燕山山脈、長城兩岸戶外穿越,他享受大自然的鐘靈毓秀,觸摸雄偉的長城圖騰,汲取著中華智慧與力量。突然,他發(fā)現(xiàn)群峰峻嶺之中,有很多奇石怪片,在陽光的照射下,綻放不同的顏色,綠的,紅的,褐色的……而且有的石頭被大自然打磨的就是神態(tài)可掬的作品。他把收集的一些石頭搬回家,得知秦皇島書法篆刻行業(yè)有一位名家劉鐵峰老師,帶著激動又忐忑的心情,急不可耐地把寶貝石頭一一展示給鐵峰老師。劉老師與石頭打交道半個多世紀,在篆刻方面堪稱國寶級大咖,他被當代學界泰斗啟功先生譽為“鐵峰鐵筆”,在50多年的創(chuàng)作中,曾應求為朝鮮領(lǐng)袖金日成、金正日、香港政商界名人曾憲梓、霍英東、董建華、何厚鏵等要員命名制印。當鐵峰老師看到眼前虎頭虎腦的年輕人竟對石頭如此癡迷青睞,這種探秘大自然的精神,讓鐵峰老師發(fā)自內(nèi)心的贊賞。但嚴謹?shù)闹螌W精神,要求他們要對石頭進行解剖和化驗。經(jīng)過對石頭切割、檢測及硬度實驗,發(fā)現(xiàn)這些石頭不亞于廣東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是不可多得的制硯佳材。周永峰問:“劉老師,這個石頭做硯臺,咱得給石頭命名呀”。鐵峰老師想了想說:“因為石材來源于千古一帝秦始皇命名的港城北山,這個石頭就叫秦皇石吧”。從此,周永峰開始做“大自然的搬運工”,囤積了很多石料,開始研發(fā)硯臺制作,并拜訪了很多書法篆刻方面大師,認真學習刀刻工筆的技藝。為了豐富工作室的文化與歷史,周永峰開始收集從新石器時期研磨器(硯臺雛形)到漢、魏、晉、唐、宋、明、清等不同朝代古硯珍品。通過收藏,在古人的作品中探究與推敲,也能通過方寸硯臺傳遞中國文字久遠的墨寶飄香。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周永峰還經(jīng)常拜訪 “漢魏六朝古磚硯”非遺傳承人苑貴珉老師,通過苑老師收藏的2000多年來完整版的文物磚,學習中國歷史沿革中的文字演進和中華文化精髓,提升自己的歷史知識和文化修養(yǎng),也在苑老師創(chuàng)作古磚硯中汲取了很多智慧與靈感。</p><p class="ql-block">周永峰一心扎在石頭創(chuàng)作上,集數(shù)年之力,出色完成了以中華文化為主題的一系列石硯、茶臺、瓦當及文玩。這些作品曾多次獲得國家、省部級等獎勵,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和收藏價值,這其中最令周永峰驕傲的,是一組以“秦皇文化”為素材的作品。而在這組作品構(gòu)思與創(chuàng)作中,查閱典籍資料,竟然驚奇的發(fā)現(xiàn),宋朝咸淳年間進士俞應僉就撰寫過題為《秦皇石》的詩詞,詩中描繪到:“祖龍盛氣役神鞭,壁立無移只屹然。定見先朝陳寶化,陰靈寂寂笑求仙。”冥冥之中命名的“秦皇石”有了歷史考證,與先人不謀而合呀,真是無巧不成書。為了更好的開發(fā)秦皇石的研究和制作,周永峰在恩師的支持下,成立了“品硯堂”工作室,劉鐵峰老師親自潑墨賜名。從此“二峰”師徒成為忘年的亦師亦友。為了不負恩師們的引領(lǐng),具有濃郁的秦皇島地域歷史文化特色的一組硯臺,傳情地唱著動聽的詩歌。瓦當硯系列作品——“夔紋大瓦當硯”(以北戴河秦始皇行宮遺址出土的夔紋大瓦當為素材設計創(chuàng)作),“卷云紋夾貝瓦當硯”(以北戴河秦始皇行宮遺址出土的卷云紋夾貝瓦當為素材設計創(chuàng)作),“撫寧酈城千秋萬歲瓦當硯”(以撫寧酈城遺址出土的千秋萬歲瓦當為素材設計創(chuàng)作)……每件作品都蘊含著秦皇島獨有的歷史文化元素,具有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和收藏價值。秦皇硯被專家們鑒定評判:溫潤細膩如嬰兒肌膚,石品豐富,發(fā)墨而不損毫,磨而不滑,呵氣即潤,色澤艷雅,質(zhì)地優(yōu)良,硬度適中,具備了端、歙二名硯的特點,是硯臺佳品。很多書法篆刻愛好者前來到“品硯堂”參觀、交流。</p><p class="ql-block">著名青年作家、故事大王劉劍老師慕名而來,提筆寫了長篇報道,他這樣描述:來到“品硯堂”,就像是置身于中華文化的一隅,處處可見中華古文化的精髓。每一塊硯石,都于寧靜中透著靈動,靜默中迸發(fā)著光輝。那高士硯——采薇圖刻畫的伯夷叔齊禪讓之德綻放千年風采;枯木逢春系列茶臺閃耀著生命之光;甲骨硯的古樸低沉中散發(fā)著歷史的芬芳;美好寓意的秦漢文字和紋飾瓦當硯,傳遞著平安吉祥;每一款都讓來訪者眼前一亮,感嘆年輕人的手藝功夫…… </p><p class="ql-block">品硯堂工作室十年磨礪,一路走來,周永峰特別感謝同道的師長。他說:很幸運遇到劉鐵峰老師、苑貴珉老師和民協(xié),非遺以及東北大學、燕山大學、市文旅局、文聯(lián)、社會組織等多方面的良師益友,在他們的鼓勵支持下,在專業(yè)大師的幫助下,每一部秦皇硯作品都折射著前輩們的傳承、引領(lǐng)與點剝!</p><p class="ql-block">周永峰按照“必須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精神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的“非遺”工作方針,在恩師們的引領(lǐng)下,創(chuàng)作更多代表港城文化品牌的作品,讓大自然饋贈給我們的精美石頭唱出時代的主旋律,為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全面建設國際一流文化旅游、智慧康養(yǎng)城市作出新貢獻。</p> <p class="ql-block">在北戴河秦行宮遺址博物館做拓片活動</p> <p class="ql-block">瓦當拓片作品</p> <p class="ql-block">向東北大學吉羊教授請教</p> <p class="ql-block">贈給吉羊教授拓片作品</p> <p class="ql-block">去莊河村研學考察</p> <p class="ql-block">市級證書</p><p class="ql-block">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秦皇硯制作技藝</p> <p class="ql-block">秦皇硯非遺工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