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金澤古鎮(zhèn)歷史悠久,古稱“白芋里”,始建于唐宋年間,至今已有1300多年史,有“興于宋,盛于元”之說,相傳昔日有“穡人獲澤如金”,也因此地為水鄉(xiāng)澤國,且盛產魚米賽金,得金澤之名。</p> <p class="ql-block">金澤古鎮(zhèn)位于上海青浦區(qū)西南部,與江、浙兩省交界,是進出上海的西部門戶。這里湖塘星羅棋布,河港縱橫交叉,是個典型的江南魚米水鄉(xiāng)。太浦河貫穿古鎮(zhèn)核心區(qū),是通往江蘇、浙江的重要航道。318國道和G50高速公路貫穿全鎮(zhèn),交通便利,讓人輕松踏入這片水鄉(xiāng)的靜謐時光。</p> <p class="ql-block">金澤古鎮(zhèn)擁有源遠流長的橋廟文化,承載著“橋橋有廟,廟廟有橋”的獨特文化景觀。至今鎮(zhèn)上還保存著宋元明清所建的七座古橋梁,分別是迎祥橋、如意橋(祖師橋)、放生橋(總管橋)、普濟橋(圣堂橋)、天皇閣橋、萬安橋(亭橋)與林老橋(關爺橋)。宋代的普濟橋是上海地區(qū)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的單孔石拱橋。金澤古橋分布之密集、形式之豐富、年代之久遠,為其它古鎮(zhèn)所無法比擬,故被譽為“江南第一橋鄉(xiāng)”“古橋梁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金澤古鎮(zhèn)導覽圖詳細標注了多個景點和設施,包括景區(qū)入口、公交電話、問訊處、停車場、醫(yī)療點、衛(wèi)生間等,地圖上還標有推薦線路。背景是古鎮(zhèn)的建筑和河流,周圍有櫻花樹,環(huán)境優(yōu)美。兩排懸掛的燈籠在綠植前顯得格外醒目,燈籠有紅色和黃色兩種,掛在木質架子上,背景是傳統(tǒng)的建筑,陽光明媚,環(huán)境寧靜。</p> <p class="ql-block">金澤古鎮(zhèn),自宋以來,寺廟迭建,至民國還有一觀,二寺,三閣,四庵,十三廟建筑。建于宋朝景定初年的“頤浩禪寺”曾以5048間宏偉建筑稱雄江南?!端山尽贩Q“雖杭之靈隱,蘇之承天,莫匹其偉”。</p> <p class="ql-block">走進頤浩禪寺,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時光。石牌坊靜靜佇立,陽光灑在青石板上,斑駁而溫暖。三位女士站在牌坊前拍照留念,笑容洋溢,仿佛也被這座古剎的寧靜所感染。</p> <p class="ql-block">頤浩禪寺是南宋宰相呂頤浩的故宅改建的寺廟,雖小但五臟俱全。寺廟門前懸掛著紅色的燈籠,兩側綠意盎然,石獅子守衛(wèi)著入口,整個環(huán)境顯得莊重而寧靜。微風拂過,香火繚繞,仿佛能聽見歷史的低語。</p> <p class="ql-block">寺中有一塊珍貴的古石碑,碑名為《頤浩禪寺記》,由元牟巘撰文,記載了頤浩禪寺的建造年代和發(fā)展歷史。碑文行楷流暢,字跡清晰,仿佛在訴說著這座寺廟的輝煌過往。它不僅見證了頤浩禪寺的興衰,也成為研究金澤文化史的寶貴史料。</p> <p class="ql-block">林蔭小道上,陽光透過樹葉灑下斑駁光影。幾盞色彩鮮艷的燈籠掛在樹下,為這條古道增添了幾分生氣。幾位行人緩緩走過,腳步輕盈,仿佛不愿打擾這片寧靜。</p> <p class="ql-block">古色古香的街道兩旁,是黃色的墻壁和雕刻精美的石欄桿。街道盡頭,一座牌坊靜靜佇立,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故事。行人和車輛緩緩經過,天空晴朗,樹木繁茂,一切都顯得那么和諧自然。</p> <p class="ql-block">在一座寫有“橋見金澤 畫中江南”的木制長椅前,兩位老人并肩而立,面帶微笑。他們穿著樸素,神情安詳,仿佛在回憶著年輕時的點滴。背景中白墻紅窗的建筑,為這幅畫面增添了江南水鄉(xiāng)的韻味。</p> <p class="ql-block">一位女士站在寫有“橋見金澤 畫中江南”的木制長椅前,她穿著黑色上衣和米色長褲,手持手機自拍。背景是白墻紅窗的建筑和一盆盛開的紅花,陽光灑在她的臉上,顯得格外明媚。</p> <p class="ql-block">另一位女士站在寫有“橋見金澤 畫中江南”的木制標志前,她穿著休閑裝,戴著帽子和太陽鏡,手指向標志,似乎在向遠方的朋友介紹這個地方。身后是白墻紅窗的建筑,與她的輕松姿態(tài)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普慶橋是1999年按照《清明上河圖》中的汴水虹橋復制而建。全橋長168米,采用古法營造,既不用榫頭,也不用釘子,全靠捆綁固定。橋兩端還雕有獅虎頭像,極具民族特色。站在橋上,遠眺清澈的河流,綠樹與白墻黑瓦的建筑交相輝映,仿佛置身畫中。</p> <p class="ql-block">橋邊,兩位女士站在木質橋旁,背景是藍天和綠樹。她們穿著時尚,戴著帽子,顯得非常開心。陽光灑在橋面上,也灑在她們的笑容上,仿佛這一刻,時間都慢了下來。</p> <p class="ql-block">一座古色古香的石橋上裝飾著紅色的彩帶,兩側有紅色的柱子和燈籠。橋下是清澈的河水,周圍有樹木和白色的房子。橋旁設有石桌和傘,天氣晴朗,陽光明媚,讓人忍不住想坐下來,靜靜感受這份寧靜。</p> <p class="ql-block">一條河流蜿蜒穿過小鎮(zhèn),河面上有幾艘木船,船上有人在劃槳。河岸邊綠樹成蔭,石橋橫跨水面,橋下是平靜的河水。兩岸是白墻黑瓦的建筑,顯得古色古香,仿佛時光在這里停駐。</p> <p class="ql-block">普濟橋位于金澤鎮(zhèn)中部,始建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是上海現(xiàn)存最古老的單孔石拱橋。橋體采用與趙州橋相同的并列拱券技術,坡度平緩的橢圓弧拱設計具有典型宋代橋梁特征。</p> <p class="ql-block">水鄉(xiāng)兩岸的建筑風格一致,白墻灰瓦,屋頂是傳統(tǒng)的瓦片結構。樹木茂密,綠意盎然,為畫面增添了自然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放生橋明代始建,崇禎時修繕,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陸開誠重建,民國時加砌護欄及望柱。2001年9月再次修繕。這座橋見證了無數(shù)放生活動,也承載了人們對自然與生命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如意橋始建于元至元年間(1271-1294年),后經多次修繕,現(xiàn)為青浦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存如意橋為單孔石拱橋,花崗石材質。橋長28.5米,寬2.96米。橋身古樸,橋下流水潺潺,是古鎮(zhèn)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p> <p class="ql-block">天皇閣橋始建于明代,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因橋北堍曾有天皇廟而得名。如今,廟宇已不復存在,橋兩岸已成為了民居的聚集地。這座橋是金澤唯一的三孔石拱橋,橋上的望柱上,雕刻著栩栩如生的石獅,仿佛訴說著往昔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天皇閣橋的望柱上,雕刻著栩栩如生的石獅,仿佛訴說著往昔的故事。這些石獅歷經風雨,依舊神態(tài)威嚴,仿佛守護著這座古鎮(zhèn)的安寧。</p> <p class="ql-block">一條寧靜的水鄉(xiāng)河道,河岸邊是典型的江南風格的白墻黑瓦建筑,屋頂覆蓋著青瓦,窗戶上裝飾著紅色的窗欞。河面上停泊著幾艘小船,船上有人在晾曬衣物。遠處可以看到更多的房屋和樹木,天空晴朗,陽光明媚,水面平靜如鏡,倒映著周圍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萬安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萬安橋</span></p><p class="ql-block">是金澤最大的古石橋,建于宋代,經明清多次重修,其結構與普濟橋相似,故有“姐妹橋”之美譽。它宛如一位飽經風霜的長者,靜靜凝視著古鎮(zhèn)的興衰榮辱。</p> <p class="ql-block">迎祥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迎祥橋</span></p><p class="ql-block">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間(1335-1340年),為五孔連續(xù)簡支梁橋,全長34米,寬約2米,采用青石橋柱、楠木橫梁與水磨方磚橋面的混合結構,橋體無欄無階,縱向呈弧形坡面。該橋因元代蒙古騎兵通行需求而設計,橋面斜砌磚塊形成防滑構造,其"連續(xù)簡支"原理被視為現(xiàn)代公路橋技術雛形。</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金澤古鎮(zhèn),既有江南古鎮(zhèn)共有的小橋流水、曲徑通幽之韻,又獨具一格。其與眾不同之處,在于完好留存了宋、元、明、清時期的諸多古橋,享有“金澤古橋甲天下”的盛譽,當之無愧地被譽為“橋鄉(xiāng)”。橋,是金澤的靈魂,它因橋而生,因橋而興,橋之魅力,成就了金澤古鎮(zhèn)獨有的風華。</p> <p class="ql-block">除了古橋,金澤古鎮(zhèn)還留存著諸多明清時期的老宅,以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舊址。這些建筑,或古樸典雅,或帶著時代的印記,共同為金澤古鎮(zhèn)增添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讓每一位踏入古鎮(zhèn)的人,都能感受到歲月沉淀的獨特魅力,沉醉在這千年的時光畫卷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