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興許是因為“石門”這個地名,給人以篤實安全穩(wěn)如泰山的感覺。</p><p class="ql-block"> 全國叫“石門”的地方好多,湖南有,湖北有,四川有,安徽有,甘肅有,臺灣島也有。</p><p class="ql-block">這些叫石門的大多是縣市。</p><p class="ql-block"> 像以前“石家莊”就叫“石門市”。</p><p class="ql-block">還未統(tǒng)計過,但感覺全國叫“石門”最多的地方應該是我們浙江。(按村鎮(zhèn)名算大約有三十來個石門)</p><p class="ql-block"> 浙北有豐子愷的緣緣堂在桐鄉(xiāng)石門鎮(zhèn),浙北還有已經消失的崇德縣,今在的桐鄉(xiāng)市的崇福鎮(zhèn),以前也叫石門縣。</p><p class="ql-block"> 浙東有臺州的石門。</p><p class="ql-block">浙南有溫州的石門,縉云石門,浙中有風景秀麗的江山石門。</p><p class="ql-block"> 我們這里,浙江諸暨,生我養(yǎng)我的地方也叫“石門”。不過她只是一個小山村,</p><p class="ql-block">但不起眼的小山村因為她特殊的地理位置(桐廬,富陽,浦江,杭州的交界地),成為了浙江人民解放軍金蕭支隊的成立地,大本營總指揮地。</p><p class="ql-block"> 從小就愛搬個板凳安靜地聽爺爺奶奶講他們的故事過去的往事。</p><p class="ql-block">所以雖然那些年代離我很遠,但一些人名和故事他們講過,我就記下。</p><p class="ql-block">萬青,潘芝山,周芝山,蔣忠,蔣明達,楊光,楊青山,馬洪伯等等這些名字,我都很熟悉。</p><p class="ql-block"> 特別是楊光(金蕭支隊政委,路西縣縣長)開始住在爺爺老房子隔壁,后來長住金崗坪張小炳管山的山莊。</p><p class="ql-block"> 二爺爺張小炳(爺爺同母異父的兄弟)一家,是諸暨最早的共產黨員,夫妻兩人又是金崗坪十兄弟成員之二,他們的二女兒紫娟是通訊員長期負責給山里的金蕭支隊轉移掩護送信送飯。那時候紫娟也只有十三四歲。</p><p class="ql-block"> 雖然現在村里還有一個小紀念館,但村里大多數人完全不知道在這一小片地方,曾經藏龍臥虎,那曾是無數革命志士的大本營庇護所和總指揮地。</p><p class="ql-block"> 最近幾天翻看楊光編著的回憶錄,里面一個個鮮活生動的人物雖都已經成為歷史。結合以前聽說的故事,我在腦子里一遍又一遍勾勒出他們那段艱苦歲月。</p><p class="ql-block">感動了又感動,眼淚不自覺流下。</p><p class="ql-block"> 意難平??!</p><p class="ql-block"> 村里那么多為革命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卻沒有一人真正享受到革命勝利的成果。有的卻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的長期的污蔑和陷害。</p><p class="ql-block">如果一定要算有幾個享受到革命帶來的勝利果的話,那其中二奶奶陳夏蘭便算其中一個,張小炳一家從開始到結束幾乎承包了整個金蕭支隊的吃住和通信。</p><p class="ql-block"> 陳夏蘭還是那個時代千萬江姐中的其中一位江姐,被抓時受過各種刑罰坐過老虎凳,后來活了到了97歲,享受過幾年政府每個月百元津貼。也算老三人員政策吧。</p><p class="ql-block">魚干嶺腳的金蕭支隊通訊員張定生,活到106歲,也算享受了幾年每月百元津貼。</p><p class="ql-block"> 高邱的張才金失去了耳朵和一只手臂,得到了一點點補貼,沒有被安排工作,一輩子沒娶妻生子,孤獨終老。</p><p class="ql-block"> 蔣忠司令員的警衛(wèi)員朱宗明(爺爺的親堂弟),跟著蔣忠出生入死,蔣忠犧牲時他冒著生命危險把蔣忠的尸體背回蔣忠老家,文化大革命時卻被污蔑說是因為他的出賣導致蔣忠被殺,后又害蔣忠尸體被砍去頭顱到城墻懸掛。文化大革命時被批斗到死去活來。</p><p class="ql-block"> 他們都是英雄啊,都是每天都提著腦袋革命的革命者,應該被后世永遠記住??沙吮慌?,他們什么也沒有,人死燈滅,一切被遺忘。</p><p class="ql-block"> 想起了那個動漫電影《尋夢環(huán)游記》。生前他們沒有得到應用的尊重和照顧,死后也許他們正在另一個空間里,無比期待被人們惦記。</p><p class="ql-block"> 可都是沒有。</p><p class="ql-block"> 有子孫后代的,清明時節(jié)會去墳上祭拜??赡切┻B后代也沒有的呢?</p><p class="ql-block">就永遠的灰飛煙滅了。</p><p class="ql-block">意難平…</p><p class="ql-block"> 今天八一建軍節(jié)回鄉(xiāng)下去參觀了家鄉(xiāng)金蕭支隊紀念館,里面擺滿了先烈的照片,其中好幾位金蕭支隊隊員后期都參加了著名的長津湖戰(zhàn)役。那些生命永遠被定格在二三十歲,一張張年輕青澀的面孔呀,他們應該被永世傳頌和紀念!</p><p class="ql-block"> 合上書本,以此隨筆向你們致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