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莫高窟詠</p><p class="ql-block">佚名〔唐代〕 </p><p class="ql-block">雪嶺干青漢,云樓架碧空。</p><p class="ql-block">重開千佛剎,傍出四天宮。</p><p class="ql-block">瑞鳥含珠影,靈花吐蕙叢。</p><p class="ql-block">洗心游勝境,從此去蒙塵。</p> <p class="ql-block"> 穹宇蒼蒼,大漠茫茫,</p><p class="ql-block">有一個地方,</p><p class="ql-block">風沙吹了幾千年,</p><p class="ql-block">見證了盛世之興,</p><p class="ql-block">目睹了亂世之衰,</p><p class="ql-block">如今在蒼茫的西北沙漠,</p><p class="ql-block">巍然矗立。</p><p class="ql-block">那個地方有個非常好聽的名字,</p><p class="ql-block">敦煌</p><p class="ql-block">茫茫戈壁,烈烈西風,</p><p class="ql-block">大漠孤煙,長河落日,</p><p class="ql-block">遙遠的敦煌大漠之上,</p><p class="ql-block">藏著荒蕪卻美好的風景。</p><p class="ql-block">絲路明珠,璀璨古今。人類敦煌,千年莫高??缭绞鄠€朝代,每一處建筑、彩塑、壁畫都訴說著不朽的傳奇。</p> <p class="ql-block"> 千年風沙,</p><p class="ql-block">未能吹散敦煌的壯美,</p><p class="ql-block">時至今日,</p><p class="ql-block">依然是令人魂牽夢縈的存在,</p><p class="ql-block">千年一瞬,一眼千年。</p> <p class="ql-block"> 漢唐雄風吹拂著西域絲路駝鈴吟詠著敦煌,原來真的有一個地方在這里時間和空間交疊歷史與現(xiàn)實穿插讓我們一起走進敦煌去感受敦煌的美景與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 敦煌,古稱沙洲,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其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古代文化,遍地的文物遺跡、浩繁的典籍文獻、精美的石窟藝術、神秘的奇山異水……使這座古城至今仍流光溢彩。</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的藝術是融建筑、彩塑、壁畫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它是我國也是世界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1991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p><p class="ql-block">敦煌石窟又名莫高窟,千佛洞,位于敦煌東南25公里處的鳴沙山東麓崖壁上,是舉世聞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代表了我國規(guī)模最大、內容最豐富、藝術價值最高的石窟藝術,有“絲路明珠”之稱。</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創(chuàng)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相傳當時有一個名叫樂尊的禪師,途經此地歇息,正值黃昏夕照,突然抬頭望見三危山金光萬道,仿佛有千萬尊佛顯身其間。樂尊以為是佛顯圣,便把此處當作圣地,滿懷虔誠,雇人在這個斷崖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其后又有一個名叫法良的僧人,效法樂尊,開鑿了第二個洞窟。莫高窟的歷史就從此開始了?!√拼悄呖咚囆g的黃金時代,石窟的開鑿和造像活動達到了空前的規(guī)模,是莫高窟藝術的極盛時期。開鑿于初唐的96窟的彌勒像,高33米,是莫高窟第一大佛像,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泥塑佛之一。開鑿于盛唐時期的130窟彌勒像,高26米,是莫高窟的第二大佛像。開鑿于中唐的158窟的臥佛,規(guī)模亦相當大,而且在藝術上都有杰出的表現(xiàn)?! 」?900年6月22日(清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圓箓在清理今編第16窟的積沙時,于無意間偶然發(fā)現(xiàn)了藏經洞(即今第17窟),從中出土了公元4~11世紀的佛教經卷、社會文書、刺繡、絹畫、法器等文物5萬余件。這一震驚世界的發(fā)現(xiàn),為研究中國及中亞古代歷史、地理、宗教、經濟、政治、民族、語言、文學、藝術、科技提供了數(shù)量極其巨大、內容極為豐富的珍貴資料,被譽為“中古時代的百科全書”、“古代學術的海洋”。 藏經洞文物發(fā)現(xiàn)不久后,英國人斯坦因、法國人伯希和、日本人橘瑞超、俄國人奧登堡等西方探險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從王道士手中騙取大量藏經洞文物,致使藏經洞文物慘遭劫掠,絕大部分流散海外,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國的眾多公私收藏機構,只有大約三分之一留在了中國,造成中國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敦煌莫高窟雖然歷經長期的自然和人為的破壞,至今仍保留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各個朝代的洞窟492個,其中保存歷代壁畫4.5萬平方米(不包括重妝后覆蓋在內壁的),彩塑2400余身(不包括影塑),唐宋木構建筑5座,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p><p class="ql-block">莫高窟外觀↓</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開鑿在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南北全長1680米,分布于15-30多米高的斷崖上,上下分布1—4層不等??邇扔懈鱾€朝代壁畫和彩塑,還有唐宋時代木構窟檐等,由于壁畫彩塑年長日久,抗衰能力十分脆弱,尤其禁不起閃光燈照相的輻射,所以幾乎所有洞窟都是封閉的,平時窟門緊鎖,窟內無任何燈光,只有當講解員帶領有配額的游客參觀時才臨時打開窟門入內,但不開燈光,全屏講解員手持微弱的電筒光照明講解。當然更是絕對禁止拍任何照片,這是參觀莫高窟的一大特點,本文的彩塑造像及壁畫照片來自于網(wǎng)絡。</p> <p class="ql-block"> 季羨林先生曾說過:“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qū),再沒有第二個?!甭淙拯S沙,駝鈴聲響,莫高窟將世界繪盡其間,九色鹿的傳說不絕于耳,玉門關默默訴說歷史……</p> <p class="ql-block"> 九層樓 洞窟編號第96號,初唐(618~705)。 此窟開鑿于初唐,窟內的大佛高35.5米,兩膝間寬度為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根據(jù)敦煌遺書《莫高窟記》記載,這尊大佛為唐代武周證圣元年(695年)由禪師靈隱和居士陰祖所建。是佛國三世中的“未來佛”彌勒佛,即釋迦牟尼的“接班人”。大佛的制作方法為石胎泥塑,即在崖壁的石沙巖體上鑿出佛像的大體形狀,再用草泥壘塑、用麻泥細塑,最后著色而成。這尊大佛因多次重修,已非唐塑原貌,但仍不失雄偉壯觀的氣勢。 窟前的建筑為九層樓,因其共有九層而得名,原為四層,晚唐(874~879)年間建成五層,宋初(966年)重修,九層樓是1935年建造,它攢尖高聳,檐牙錯落,鐵馬叮咚,已成為莫高窟的標志之一。 </p> <p class="ql-block">景區(qū)內的飛天雕塑</p> <p class="ql-block">景區(qū)內的飛天雕塑</p> <p class="ql-block"> 1900年6月22日,中國甘肅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被發(fā)現(xiàn)。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圓箓在清理積沙時,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藏經洞,并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紀的佛教經卷、社會文書、刺繡、絹畫、法器等文物4萬余件。這一發(fā)現(xiàn)為研究中國及中亞古代歷史、地理、宗教、經濟、政治、民族、語言、文學、藝術、科技提供了數(shù)量極其巨大、內容極為豐富的珍貴資料。后經英、法、日、美、俄等國探險家的盜竊掠奪,藏經洞絕大部分文物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僅剩下少部分留存于國內,造成中國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p><p class="ql-block">藏經洞↓</p> <p class="ql-block"> 敦煌莫高窟第45窟的大勢至菩薩,此尊頭戴寶冠,發(fā)梳高髻,上身半裸,肌膚圓潤光潔,佩飾披巾、瓔珞、臂釧、手鐲等物,俊美中蘊含著女性的嫵媚。他目光低垂,神情專注,仿佛正在側耳聆聽朝拜者的傾訴。他是慈悲和善良的化身,是理想和藝術創(chuàng)作的完美結晶。</p> <p class="ql-block"> 中國五千年文明就像是人類的大舞臺,一朝一代走著過場,每朝每代都給人類留下豐富的。敦煌石窟就像一個小舞臺,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民 族 不同的服飾,不同的文化,襯托出共同的信仰與追求,無數(shù)的能工巧匠,善男信女,無論高低貴賤,共同演奏著一曲贊美神的交響樂,融貫東西,氣勢磅礴,歷經千年,為人類留下神傳的文化。</p> <p class="ql-block"> 敦煌莫高窟的石窟造像主要是泥塑,因均施彩繪,故稱彩塑。顏料取之于天然礦石,色澤艷麗,顏色長久不變。彩塑是洞窟的主體,一般位于正廳中間,主要塑佛像或菩薩像,四壁和頂上才是壁畫,早期的洞窟,壁畫只是作為裝飾和陪襯出現(xiàn)的。</p> <p class="ql-block"> 從彩塑的藝術風格發(fā)展來看,可以分三個時期。隋唐以前的發(fā)展期,包括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四個時代,歷時一百八十年。隋唐時期的頂盛時期,包括隋唐兩個時代,歷時三百多年。隋唐以后的衰落期,包括五代、宋、西夏、回鶻、元幾個時代,歷時四百六十多年。</p> <p class="ql-block"> 雕塑造像主要有:佛像,包括釋迦、彌勒、藥師、阿彌陀以及三世佛、七世佛;菩薩像,包括觀音、文殊、普賢及供養(yǎng)菩薩等;弟子像,包括迦葉、阿難;尊神像,包括天王、力士、羅漢等,另外還有一些鬼神、神獸等動物塑像。塑像是石窟的主體,壁畫在石窟中雖然對建筑起裝飾和美化作用,對雕塑起補充和陪襯作用,但其數(shù)量最多,規(guī)模最大,藝術技巧最精湛,內容最豐富,涵蓋了社會生活與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面面俱到,無所不包,充分體現(xiàn)了古人不同時期的文化生活,表現(xiàn)神及天、地、人、動物、的方式,表現(xiàn)友誼與恩的方式。豐富多彩,井然有序。</p> <p class="ql-block"> 第45窟位于莫高窟南區(qū)中段下層,據(jù)學者們推知,其營建時間應在盛唐時期。此窟平面方形,覆斗藻井頂??哒冢ㄎ鞅冢╅_一平頂敝口龕,龕內塑佛、弟子、菩薩、天王七身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5窟的彩塑是彩塑黃金時代唐朝的典型代表,代表著莫高窟彩塑的最高水平,原來一共有九尊,是典型的佛陀說法群體塑像組合。釋迦牟尼世尊在中間說法,右邊的大弟子迦葉和左邊的小弟子阿難在旁聽法,再往外是兩尊菩薩塑像,最外側的是天王,龕外兩側力士像已經不在了。佛龕的四周墻壁都畫滿了八弟子、諸菩薩、天龍八部和飛天,虛實結合,表現(xiàn)了凈土碩大的完整場面?,F(xiàn)存的七尊彩塑的藝術水平都非常高,而最精美絕倫的是菩薩像,是唐代彩塑菩薩的上乘之作。此窟彩塑形如真人,寫實性強,為盛唐彩塑精品之一。釋迦莊嚴肅穆,迦葉老成持重,阿難溫順恭謹,觀音、大勢至健美熱情,南、北天王威武雄健,各具性格特征。其中尤以迦葉及菩薩的形象情態(tài)為佳?!?lt;/p> <p class="ql-block">釋迦莊嚴肅穆↓</p> <p class="ql-block">迦葉老成持重↓</p><p class="ql-block">佛像左側的弟子迦葉,內著錦襦,外披田相山水衲衣,胸部半袒,俯首直立,面貌清癯,嘴唇抿合,嘴角深陷,濃眉糾結,雙眼下視,眸子半露,目光有神,神情老成練達,沉毅矜持。此像造型嚴謹,比例準確,技法純熟,刻畫細膩,曲盡形神之妙。塑造出一個資歷高深、精研佛法、思想深邃、令人敬仰的高僧大德形像。</p> <p class="ql-block">菩薩↓</p><p class="ql-block">兩旁的菩薩像,更是唐代彩塑菩薩的上乘之作。婷婷婀娜的姿態(tài),豐盈健美,冰清玉潔的肌膚,瑩潤細膩,團花密繡的錦裙,輕柔稀疏的衣紋,猶如音樂的旋律一般。菩薩面相豐滿圓潤,云髻高聳,長眉入鬢,雙目微啟,眉目間似笑而非笑,有慈眼視物,無可畏之色,神情恬靜慈祥。作者為使菩薩嫵媚嬌嬈,更借助主要構成人體動態(tài)的頭、胸、臀三部分在空間的扭傾關系,遂成“一波三折”節(jié)奏鮮明的波浪形動態(tài)。并賦予菩薩一種嬌滴滴的大家閨秀的風度,塑造了理想中慈悲為懷、垂憐眾生的菩薩形象。</p> <p class="ql-block">↓ 阿難</p><p class="ql-block">佛像右側的弟子阿難,上身后傾,腰胯微向上側斜挫,兩手相交置于腹前,頭部右傾微俯。舉止閑適瀟灑,面目英俊秀朗,神情聰明,又含有恭順、靦腆的神態(tài),猶如現(xiàn)實生活中有情有欲的世俗少年后生。明亮華麗的錦繡裙襦和色彩熱烈的紫袈裟,更為青年僧人的俊秀之美增色。</p> <p class="ql-block">第17窟 藏經洞 洪鞏像 晚唐</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259窟是莫高窟早期的代表洞窟之一,大約開鑿于北魏太和年間(公元477—499 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本窟的塑像和壁畫基本都為北魏時期的原作,是了解佛 教美術史的重要實物遺存。中鐫一龕,內塑釋迦多寶二佛并坐。南北兩側及半塔的轉角處,各塑菩薩一身,塔西存留有浮雕供養(yǎng)菩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259窟-人字披殿堂窟</p><p class="ql-block">其中北壁東側的禪定佛像是莫高窟塑像中的代表作之一。禪定佛頭生肉髻,身上穿通肩袈裟,兩眉細長,雙眼略開,嘴角露出一絲微笑,似乎體味著參禪悟道后的滿足和愉悅。此尊塑像表現(xiàn)出民族審美情趣與傳統(tǒng)技法純熟的運用,是敦煌石窟中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被譽為“東方的蒙娜麗莎”?!?lt;/p> <p class="ql-block">張大千臨摹的敦煌莫高窟壁畫</p> <p class="ql-block">張大千臨摹的敦煌莫高窟壁畫</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飛天壁畫。</p><p class="ql-block">敦煌飛天是誰?他(她)來自哪里?慢慢行走在一個個石窟里,在一面面壁畫里,穿越古今。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畫有飛天。據(jù)常書鴻先生在《敦煌飛天》大型藝術畫冊序言中說,“總計 4500余身”。其數(shù)量之多,可以說是全世界和中國佛教石窟寺廟中,保存飛天最多的石窟。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上,飛天姿態(tài)各異,或捧瓔珞,或擎香爐,或持箜篌,或奏羌笛,飄逸的裙裾,飛舞的彩帶,凌空翱翔,手捧花盤,揚手散花……。這些飛天究竟是誰?這要從一個神話故事說起。</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飛天壁畫。</p><p class="ql-block">相傳敦煌飛天是乾闥婆與緊那羅的復合體。乾闥婆是樂神,周身散發(fā)香氣。緊那羅是歌神。這對恩愛的夫妻載歌載舞、形影不離。后來被佛教吸收,化為天龍八部眾神中的兩位天神。樂神乾闥婆在佛教凈土世界里散香氣,為佛獻花、供寶、作禮贊,棲身于花叢,飛翔于天宮。歌神緊那羅在佛國凈土世界里,為佛陀、菩薩、眾神、天人奏樂歌舞,居住在天宮,不能飛翔于云霄。后來乾闥婆和緊那羅的職能混為一體;乾闥婆亦演奏樂器,載歌載舞;緊那羅亦沖出天宮,飛翔云霄。乾闥婆和緊那羅男女不分,合為一體,化為后世的敦煌飛天。北涼時期,云游到敦煌三危山的樂樽和尚,敲擊開石壁,完成了在這里的第一個石窟的開鑿。從此,這里開鑿洞窟的叮當聲一直持續(xù)了一千多年。在開鑿洞窟的叮當聲中,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在此碰撞融合,于是就有了中國文化特色的飛天。沒有翅膀,不生羽毛,憑借飄曳的衣裙和飛舞的彩帶而凌空翱翔。敦煌飛天,一舞千年。</p><p class="ql-block"> 敦煌飛天的鼎盛時期,即整個唐代,敦煌飛天形象達到了最完美的階段,是完全中國化的飛天。唐代大詩人李白詠贊敦煌飛天仙女詩:“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霓裳曳廣帶,飄拂升天行。</p> <p class="ql-block"> 九色鹿,繪于北魏時期,位于莫高窟第257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九色鹿的故事不少人都聽過,敦煌的九色鹿壁畫稱為《鹿王本生圖》,釋迦牟尼前生是一只九色鹿王,他在江邊救了一個快要溺水而死的人。被救的人要給鹿王為奴,鹿王拒絕了并叮囑他說,“如果將來有人要捕我,你不要說見到過我。”但當國王懸賞時,被救的人貪圖財富還是向國王報告了九色鹿王的行蹤。在包圍中,九色鹿跳到國王面前,講述了救人與遭人背叛的經過,國王聽后放了鹿王,壞人也得到了懲罰。</p> <p class="ql-block"> 華夏文明,悠悠千年,</p><p class="ql-block">可若想找一個地方能“行五十步穿越百年,行百步穿越千年”</p><p class="ql-block">那一定是敦煌。因為敦煌承載著的璀璨文化它歷經千年,在茫茫大漠中幾經枯榮,幾度興衰卻一直保持著不朽,書寫著華夏的燦爛輝煌的藝術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