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5.7.27 第六天 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是日照游的最后一天。參觀日照博物館。也是日照6日里唯一的一個人文景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博物館離我們住的酒店只有三四公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去時博物館剛開門,已來了不少參觀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日照博物館是一座地方綜合性博物館,1986年成立,1999年新館投入使用。占地建筑面積9260平方米,外觀呈等腰三角形,主體建筑四層,局部五層,主要展廳在二三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幾個展區(qū),分展幾個主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二層的《考古圣地聞名中外——日照考古歷程陳列》,我們看到了日照包括山東考古界的成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記得幾年前參觀河南澠池的仰韶文化博物館,它使我對中國的考古工作的歷史有了初步的認識。中國現(xiàn)代考古誕生于1921年。那一年瑞典學者安特生發(fā)掘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遺址,發(fā)現(xiàn)并確立了仰韶文化,標志著中國現(xiàn)代考古學的誕生。1928年,中央研究院考古工作者重點發(fā)掘豫北的安陽小屯遺址,發(fā)現(xiàn)晚商都城“殷墟”。同時,調(diào)查和發(fā)掘了多處分散于各地的古遺址。中國考古學逐漸走上科學的軌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日照地區(qū)的考古工作起步也較早。1936年春,劉耀和祁延需對兩城鎮(zhèn)遺址的發(fā)掘,拉開了日照考古工作的序幕。經(jīng)過近一個世紀幾代考古工作者的努力,日照地區(qū)的考古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尤其是兩城鎮(zhèn)遺址,作為日照地區(qū)龍山文化的代表,被中外考古學家譽為“考古圣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展廳里懸掛著考古工作者們的照片,陳列著眾多的文物,那些破碎文物被修復的累累痕跡,包含了考古工作者的心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層的另一個展廳為《漢風遺韻瑰麗華章》,主要展出在日照海曲漢墓群出土的文物。海曲漢墓群被稱為“王墳”和“娘娘墳”,其墓主人的身份尚未確定,但考古發(fā)現(xiàn)找到了一些線索。首先,擁有高大的封土堆;其次,出土多枚銅印章,包括私印和一枚刻有吉祥用語的龜形印章。私印顯示墓主可能屬于“公孫”、“淳于”、“從”三個姓氏。再次,出土的精美漆器和其他隨葬品,如龜座鳳形燈,顯示出墓主人的財富和地位,墓主人身份非同尋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海曲漢墓不以墓主身價增榮,也不以出土重器寶物著稱,而是以墓葬群落眾多和保存完好得到專家的特別青睞。它出土的大量帶有民間工藝色彩的日用品很多都是難得一見的漢代器物,不僅有文物價值,更有文化價值,對于研究漢代一般民眾的生活和習俗、了解漢代社會文化的豐富多彩有重要意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東方文明五千年——日照史前文化陳列》和《東夷古國鼎立齊魯——日照夏商周文化陳列》兩個展館,了解到日照作為東夷之國的悠久歷史,尤其是對我們未去的古城莒縣的了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展館投影一個大屏幕“勿忘在莒”。讓我想起20幾年前游臺灣,在大擔二擔森嚴的防空堡壘墻上蔣介石的題詞。當時尚不能理解。也不知“莒”指什么。現(xiàn)在明白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毋忘在莒”出自戰(zhàn)國后期的一個典故。當時,燕國聯(lián)合秦、楚、趙、魏、韓共同攻打齊國,6國之兵長驅(qū)直入,很快攻占了齊國的國都臨淄,齊桓公小白被迫退至莒避難。后來齊國以莒為反攻基地,經(jīng)過5年的生聚和努力,終于打敗燕國,收復了全部失地。齊桓公一心成就一番霸業(yè),勤學苦練,廣攬賢能。成為國君之后,他選賢任能,改革齊政,“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使齊國國富兵強,成為春秋時期的五霸之首。在治理國家過程中,以管仲為首的扶臣常提醒齊桓公,毋忘在莒,毋忘初衷,毋忘崢嶸歲月,對齊桓公成就大業(yè),起到了很大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2年1月,蔣介石題寫“毋忘在莒”4個字,讓人刻在金門太武山的懸崖上。蔣介石題詞的意思,就是要以臺、澎、金、馬為基地反攻大陸。歷史證明:蔣介石反攻大陸就是癡心妄想,失敗是必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三樓還有兩個展廳印象深刻,一個是《山海雄觀漁鹽利饒》,一個是《鐘靈毓秀代多名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前者的內(nèi)容似曾相識,是因為此前專門參觀過鹽城的《中國海鹽博物館》對“煮海為鹽”略知一二。臨海的日照亦有產(chǎn)海鹽的傳統(tǒng),說明日照地區(qū)不僅土地的肥沃,又得漁鹽之利,是當時全國經(jīng)濟較為發(fā)達的地區(q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后者讓我們了解了日照的歷史人物。比如西周開國元勛姜尚(姜太公),曾在渭水之濱的寶雞磻溪,用直鉤不設餌釣魚,終被周文王發(fā)現(xiàn),成為千古美談。比如劉勰,南朝杰出的文學理論家、文學批評家。其著作《文心雕龍》,是中國最早的文學理論批評巨著,也是我在大學里接觸到的古代文論之一。比如張行簡,日照第一位狀元。居金代禮部尚書、太子太保、太子太傅等要職。比如王獻唐,近現(xiàn)代杰出的國學家、學術(shù)宗師。比如王盡美,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先驅(qū)者,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始人之一,等等,展館里有他們的塑像。日照可謂人杰地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博物館里還有一個永久性的日照農(nóng)民畫展廳。內(nèi)容及風格與陜西戶縣農(nóng)民畫異曲同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層大廳,剛剛結(jié)束了一場李京波中國畫畫展的開幕儀式,巨型的背景墻與小椅子組成的觀眾席尚未撤下。上網(wǎng)查詢,李京波是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線描藝術(shù)研究會副秘書長,山東省日照市美術(shù)家協(xié)會主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走進展廳觀看李京波的畫,大約有近百件作品,既有山水,又有花鳥,畫風大氣磅礴,又不失細膩靈秀。畫展前言稱之為“道器共尊”的當代實踐,達到了“藝道合一”的境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一層,還有一個現(xiàn)代科技的體驗館??傊@個博物館的綜合性強,彌補了我對日照人文歷史了解的不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當然,女兒與小丫的集章活動是萬萬不可少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午,乘2點半的高鐵,5小時后回到熱氣蒸騰的西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很懷念海邊的涼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寫于2025.7.31</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