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宋慶齡上海史跡尋蹤

天高云淡

<p class="ql-block">  宋慶齡(1893~1981),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愛國主義、民主主義、國際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偉大戰(zhàn)士。1893年1月27日,宋慶齡在上海出生,從此與上海結下了不解之緣。宋慶齡上海史跡很多,但又很分散,所以我在常年游走上海各個地方時,會留意到宋慶齡女士的足跡,順便拍下照片。正好近遇三伏,天氣炎熱,外出減少,于是靜心整理出宋慶齡上海史跡,并寫下本美篇與君分享。</p> <p class="ql-block">  在今浦東新區(qū)川沙新鎮(zhèn)北市街35號,有一座“宋慶齡文化展示中心”,我在2019年走訪川沙縣城時前去參觀過。因為通過專家的考證和層層分析,最終得出結論,上海川沙為宋慶齡的出生地。關于宋慶齡出生在哪里?一直眾說紛紜。有人說在海南,因為宋慶齡父親祖籍廣東文昌(今屬海南?。?;一般是說上海,而上海又有川沙和虹口的不同說法。聽說川沙有關方面曾通過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向晚年移居美國的宋美齡求證,宋美齡笑笑說了聲“我是浦東人”。就是說,這里不僅是宋慶齡的誕生地,也是她弟弟宋子文(1894~1971)、妹妹宋美齡(1897~2003)的誕生地,或許還是老五宋子良(1899~1987)的誕生地。</p> <p class="ql-block">  具體說來,宋慶齡應該是誕生于離宋慶齡文化展示中心約130米的“內史第”,原名沈家大院,由清咸豐舉人沈樹鏞(1832~1873)祖上于道光年間(1821~1850)始建,1859年因沈樹鏞官至內閣中書更名。宅院坐落于今浦東新區(qū)川沙新鎮(zhèn)新川路218號,坐北朝南二層三進兩廂兩庭院格局。建筑風格不僅富有清代建筑濃郁的江南民居特色,而且其建筑中的雕刻裝飾尤為突出。正中是作為客廳的立本堂,取意為做人要有根本的準則。這兒可是名人輩出的地方,中國毛巾業(yè)先驅、教育家沈毓慶(1868~1902)為沈氏后人,愛國民主人士、前國家領導人(政務院副總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黃炎培(1878~1965)出生于此,民主戰(zhàn)士、革命烈士王競武(1903~1949)和音樂家黃自(1904~1938)、水利專家黃萬里(1911~2001)等黃氏子弟亦出生于此,中國現(xiàn)代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胡適(1891~1962)則幼年隨母暫居于此?!包S炎培故居”和“宋氏家族居住紀念地”分別為上海市或浦東新區(qū)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1886年,從小隨養(yǎng)父赴美謀生的宋氏家族創(chuàng)始人宋嘉樹(別名宋耀如)被美國基督教監(jiān)理公會派回中國傳教。1887年,宋嘉樹(1864~1918)與出身于基督教世家的倪桂珍(1869~1931)結為夫婦。倪桂珍(又作倪珪貞)是一位自幼接受西式教育的大家閨秀,父親倪蘊山(1837~1889)為上海倫敦會天安堂牧師,母親徐氏的祖上即明代內閣次輔、天主教在華“三大柱石”之一、著名科學家徐光啟(1562~1633)。宋、倪婚后先是定居傳教地川沙,故租住在內史第沿街坊。作為虔誠的基督教徒,夫婦倆在內史第內開設了福音堂,供宋氏家族做禮拜和傳教。這么說來,“宋氏三姐妹”中的大姐宋靄齡(1889~1973)是否亦出生于此?</p> <p class="ql-block">  據說約在1904年,宋嘉樹一家從浦東川沙搬遷至虹口美租界東有恒路朱家木橋一帶的岳父母家。但網上有說,約在1891~1892年間,宋嘉樹便在倪宅旁購地建起了自己的住宅,門牌號為東有恒路628C,就是現(xiàn)在的虹口區(qū)東余杭路530號,含東余杭路526弄17號、23~31號宋氏老宅。正因這一時間早于宋慶齡的出生年份1893年,為宋家?guī)讉€子女“出生虹口”提供了重要依據。當然,出生于此可能性最大的,還是老六宋子安(1906~1969)。目前該段200多米的東余杭路南側建筑幾乎拆光變成了工地,其中就包括宋氏老宅。施工銘牌顯示,正在建設的是“新建路隧道唐山路匝道改建工程”。而另一塊施工銘牌則顯示,同步建設的有“虹口區(qū)文物保護點宋嘉樹舊居部分文物本體含東余杭路526弄17號、23-31號重建工程”。</p> <p class="ql-block">  1902~1907年,宋慶齡在中西女塾住讀。中西女塾,即原中西女中、今市三女中的前身,由美國基督教監(jiān)理會創(chuàng)辦于1892年,舊址位于1929年所建的今西藏中路316號基督教沐恩堂,當時東側與之相鄰的是建于1859年的監(jiān)理會堂、1887年重建的慕爾堂(今漢口路740號揚子精品酒店、始建于1932年的揚子飯店舊址),慕爾堂在1993年被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中西女塾的創(chuàng)辦人是美國衛(wèi)理會駐滬傳教士林樂知(1836~1907),首任校長是響應林樂知邀請前來中國的首位女傳教士海淑德(1845~1900)。中西女塾是近代上海最著名的女子學校,主要招收富家女子入學,宋氏三姐妹靄齡、慶齡和美齡都就讀于該校。</p> <p class="ql-block">  1917年中西女塾遷入滬西憶定盤路(今江蘇路155號),中西女塾舊址在2014年被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大約在1912年2~4月間,宋家遷居法租界寶昌路(今淮海中路)491號。由于該宅早已無存,以致具體位置始終無法確定。參照思南路口原寶昌路408號(今淮海中路650弄3號)孫中山(1866~1925)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至1913年3月在上海的行館位置,推測寶昌路491號恐怕要在今淮海中路701號以上方位,而思南路口以西的淮海中路南側門牌是671~755號,或許遺址就在今思南路口至瑞金二路口一段的淮海中路南側,原是一幢歐式洋房建筑。1914年1月,宋慶齡在給其大學同學的信中寫道:“我們的房子又寬綽又漂亮,而且備有各種現(xiàn)代化的設施。我們家里有許多臥室、浴池和盥洗室,將來你一定要到我這兒來看看?!?917年夏,宋氏全家在上海短暫團聚,曾在宋宅客廳合影留念,這是迄今僅見的一張宋氏家族全家照,也是僅有的直觀反映寶昌路491號宋宅面貌的歷史見證。</p> <p class="ql-block">  1914年3月,宋慶齡應父親宋嘉樹之召,離開上海去日本接替姐姐宋靄齡,繼任孫中山的秘書。1915年10月,宋慶齡在東京與孫中山結婚,成為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驅孫中山的革命伴侶和親密戰(zhàn)友。1916年5月初,宋慶齡隨中山先生回上海,在環(huán)龍路63號(今南昌路59號)住了幾個月,這個地址今為上??茖W會堂思南樓。</p> <p class="ql-block">  1918年5月,宋嘉樹病逝于寶昌路491號。不久之后,宋家遷往西摩路(今陜西北路369號)。此處后為上海宋慶齡基金會,這是中國福利會于1986年5月發(fā)起成立的非營利性公益慈善機構,以繼承與弘揚宋慶齡精神為核心,聚焦婦女、兒童等群體的健康發(fā)展,促進社會和諧。主要業(yè)務包括資助關愛婦女兒童的公益項目、活動,以及國際交流合作。緊閉的大門和爬滿蔓藤的高大籬笆墻,使得里面什么也看不見,只能透過隔壁的陜西北路375號基督教懷恩堂的鐵柵欄,從側面拍一張宋宅的局部照片。可不知為何,目前大門南側門柱上的基金會招牌已摘除,難道搬遷了?“陜西北路宋家老宅舊址”在2014年4月被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但北側門柱門牌下的銘牌也不見了。</p> <p class="ql-block">  1918年6月,宋慶齡隨孫中山入住法租界莫里愛路29號(今香山路7號)。這是一幢歐洲鄉(xiāng)村式小洋房,是孫中山和宋慶齡唯一共同的住所,由當時旅居加拿大的華僑集資買下贈送給中山先生的。1922年6月,宋慶齡在粵系軍事將領陳炯明(1878~1933)廣州兵變后乘輪經香港回滬,8月底在該住處陪同孫中山會見了中共領導人李大釗(1889~1927),助推第一次國共合作。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后,宋慶齡繼續(xù)在此居住至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宋慶齡移居香港、重慶。1945年底宋慶齡回到上海,將此寓所移贈給國民政府,作為孫中山的永久紀念地。1961年3月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3月作為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p> <p class="ql-block">  1932年1月28日淞滬抗戰(zhàn)爆發(fā)后,宋慶齡立即投入到支持十九路軍抗戰(zhàn)的活動,曾多次冒著炮火親臨前沿陣地,慰問戰(zhàn)斗在最前線的抗日將士。由于戰(zhàn)斗激烈,大量傷兵亟待救治,而當時的傷兵救治工作力量分散,一方面租界醫(yī)院遠離戰(zhàn)區(qū),傷兵無法及時送抵醫(yī)院,另一方面醫(yī)院的床位有限,難以容納大量的傷兵。于是,宋慶齡與何香凝(1878~1972)、楊杏佛(1893~1933)商量后,決定在上海交通大學(華山路1954號)建立一所具有一定規(guī)模和醫(yī)療力量且能給受傷官兵以精心治療的國民傷兵醫(yī)院。宋慶齡到現(xiàn)場視察后選中了由著名建筑師范文照(1893~1979)設計、1930年竣工的執(zhí)信西齋,整幢樓呈馬蹄形展開,外墻紅磚白縫,中間為三層,兩翼為二層,折衷主義風格。經各方鼎力相助,交通大學以最快的速度將執(zhí)信西齋內的學生全部遷出,以供傷兵醫(yī)院使用。又在社會各界的大力贊助下,一所擁有300張床位的國民傷兵醫(yī)院很快成立了。宋慶齡親任理事,主管醫(yī)院事務。在宋慶齡的感召下,上海、北平、香港等地一些著名醫(yī)師和港滬名媛均自愿前來擔任醫(yī)生和護士,上海本地民眾也紛紛攜帶慰問品到醫(yī)院慰勞傷員。1932年4月,國民傷兵醫(yī)院隨著救護傷員使命的結束而宣告解散。今為交大徐匯校區(qū)第一宿舍,位于淮海西路125號2號門和番禺路655號3號門之間的“飲水思源”景觀后。</p> <p class="ql-block">  1933年9月30日,國際反對帝國主義戰(zhàn)爭第二次大會(即上海遠東反戰(zhàn)大會)在上海市虹口區(qū)霍山路(原匯山路)85號秘密召開。是日凌晨,宋慶齡不顧安危,在交通員的帶領下,甩掉特務的跟蹤,在凌晨3點過后進入會場。如今這一區(qū)域已經成為動遷征收基地,居民都搬走了。但作為二戰(zhàn)時期猶太難民在上海避難期間的經濟和居住活動點,這排建于1920年代的歐洲古典風格毗連式建筑(霍山路71~95號),已在2005年被公布為上海市優(yōu)秀歷史建筑而將受到保護。</p> <p class="ql-block">  黃浦區(qū)南京西路108號華安大樓舊址,1924年建造,1939年起逐步改為金門大酒店,現(xiàn)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932年12月30日,宋慶齡與蔡元培(1868~1940)等人在華安大樓召開記者招待會,正式成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宋慶齡任主席。1933年2月1日,宋慶齡在此主持記者招待會,提議全國報紙停業(yè)一天,以抗議國民黨當局非法槍殺鎮(zhèn)江《江聲日報》經理兼總編輯劉煜生(1900~1933)。1937年7月18日,宋慶齡在此主持魯迅紀念委員會成立大會,并擔任主席。</p> <p class="ql-block">  新西蘭友人路易·艾黎(1897~1987),1927年來華,1933年與宋慶齡相識,兩人自此結下跨越50載的革命友誼。宋慶齡評價艾黎是“新中國的一位誠實忠誠、不屈不撓的朋友”。長寧區(qū)愚園路1315弄4號,為1932~1938年間路易·艾黎在上海的住處,一幢三層的西式住房,2014年被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弄口內還有個路易·艾黎微展廳,對面墻上則有1939年在香港成立的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ICCIC)的介紹,由宋慶齡與國際友人發(fā)起,1952年因故停止活動,1987年為服務國家改革開放恢復,當時的工合國際主席就是路易·艾黎。</p> <p class="ql-block">  徐匯區(qū)桃江路45號宋慶齡舊居。這是一幢兩層樓英式花園別墅,為宋慶齡在上海的另一處重要故居。在宋慶齡的來往書信中,很多的通訊地址是寫靖江路45號、恩利河路45號,也就是現(xiàn)在的桃江路45號。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宋慶齡從重慶返回上海,居住在該址4年,也有一種說法是1947年下半年因國民黨特務監(jiān)視而遷出。這處獨立花園住宅由德僑建于1920年,采用英國都鐸風格元素。1946~1947年間,周恩來(1898~1976)曾兩次在此與宋慶齡會晤。聽說1950年代起作為新滬鋼鐵廠職工宿舍使用,2012年時仍保持多戶混居狀態(tài),現(xiàn)在不知歸屬誰了,反正近年我沒有見到大門打開過。據說該宅已在2006年被公布為徐匯區(qū)文物保護單位,可門前未見銘牌,總有一種神神秘秘的感覺。這次巧了,有輛轎車停在了大門前,門衛(wèi)開了小門出來阻止,我總算瞧了一眼內部實景,似乎東、南至少各有一幢洋房,可惜沒來得及拍照門又關上了,無奈只能借用一張網上下載照片。</p> <p class="ql-block">  抗戰(zhàn)勝利后,中國福利基金會亦由重慶遷往上海,但國民政府不給辦公室,宋慶齡把寓所當作基金會的辦公場所,致力于各項救災工作和兒童福利工作,她先后創(chuàng)辦了兒童福利站、保健站、閱覽室、識字班以及第一個兒童劇團等。為支持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戰(zhàn)爭,宋慶齡還募集了大批醫(yī)療器械、藥品及其他物資支援解放區(qū)。后來,中國福利基金會搬去了南蘇州路175號,是宋慶齡通過頤中煙草公司董事、英國人史密斯先生的關系借用的。建筑年代存在1908年?與1920年?兩種說法,因此亦有原為晉隆洋行辦公樓或英美煙公司總部兩種說法,1930年代因英美頤中煙草公司入駐而得名?頤中大樓。1958~1978年曾為上海照相機廠及海鷗照相機門市部?,2003年改建為滬辦大廈,今有多個省、市、自治區(qū)人民政府駐滬辦事處入駐,各省市自治區(qū)和中央各部駐滬辦事處經濟合作協(xié)會也在樓內辦公。這座大樓以其新古典主義風格和對稱的三段式構圖立面設計而令人囑目,靜靜矗立在虎丘路口蘇州河乍浦路大橋旁盡顯古樸和典雅,1999年被公布為上海市優(yōu)秀歷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  黃浦區(qū)思南路73號(原107號)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舊址,又稱周公館。這處始建于20世紀20年代的西式花園樓房,1946~1947年曾作為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進行國共談判的重要場所。周公館常有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到訪,宋慶齡亦親臨周公館拜訪過周恩來(時稱周副主席,外國人則稱周將軍)。前面說了,周恩來也曾在同期兩次前往靖江路45號與宋慶齡會晤?!爸袊伯a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舊址”早在1959年就被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又被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靜安區(qū)華山路643號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由宋慶齡于1947年4月親手創(chuàng)辦。長久以來,劇院創(chuàng)作出《馬蘭花》等近300個題材各異的優(yōu)秀劇目,并多次獲得國家級大獎。近年來,兒藝又推出了一系列的新劇目,著重關注現(xiàn)代少年兒童的審美情趣,深受小觀眾的喜愛?,F(xiàn)分為大劇場“馬蘭花劇場”,小劇場“多功能小劇場”(又名“黑匣子”)。華山路639號中國福利會托兒所與兒童藝術劇院為鄰,由宋慶齡于1950年創(chuàng)辦,是新中國首家寄宿制托兒所。</p> <p class="ql-block">  1947年10月1日晚,由宋慶齡發(fā)起,中國福利基金會在上海中央銀行俱樂部(今淮海西路338號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特色醫(yī)學中心、原空軍四五五醫(yī)院門內西側8號樓),舉辦了一個盛況空前的中秋游園會。這次游園會,是為籌募文藝救濟基金、救濟貧困文化人士的義演義賣活動,到會多達4、5千人,幾乎整個上海文化界、藝術界知名人士都投入了這次活動。此為一座國內罕見的美國南方莊園式古典花園住宅,原是交通銀行外方董事佛蘭克林別墅,后用作中央銀行俱樂部,1999年被公布為上海市優(yōu)秀歷史建筑,列入市級建筑保護單位。南立面的塔司干柱式敞廊墻上銘牌顯示,這里也是1927~1946年的宋慶齡舊居,還是宋慶齡兒童福利基金會舊址。</p> <p class="ql-block">  徐匯區(qū)淮海中路1843號上海宋慶齡故居,這棟花園洋房曾多次易主,原是來華經營內河航運的希臘籍船主鮑爾的別墅,后轉給德國醫(yī)生菲爾西里,1929年又為上海近代金融家朱博泉(1898~2001)購得。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朱博泉因被控有附逆之嫌疑,財產為國民政府沒收,該宅先由蔣介石(1887~1975)次子蔣緯國(1916~1997)居住,后作為中央信托局招待所。宋慶齡因已將莫利愛路29號(今香山路7號)寓所移贈國民政府作孫中山紀念地之用,根據蔣介石手諭,國民政府行政院將此宅撥歸宋慶齡使用,產權亦歸其所有。1949年春,宋慶齡從靖江路(今桃江路)45號遷居此處,并在這里迎來了上海的解放,且一直住到1981年離世。宋慶齡曾在故居會見過許多外國元首和貴賓以及黨和國家領導人,她領導的保衛(wèi)世界和平運動和中國福利會的許多重大活動也都在該處舉行。宋慶齡逝世的當年10月揭牌建館,1988年5月對外開放,陳列完全按照宋慶齡生前布置,陳列品也均為原物。這是始建于20世紀20年代初期的花園別墅,主樓為兩層磚木結構的西式洋房,整體仿船形,綠色木窗上裝飾著帆船和鐵錨圖案,屋頂煙囪亦仿輪船煙囪,2001年6月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1948年冬天,無家可歸的流浪兒大量涌入上海,不少流浪兒因貧病饑餓而死去。面對這些情景,宋慶齡借畫家張樂平(1910~1992)筆下的《三毛流浪記》中流浪兒童“三毛”的影響力,于1949年4月4~9日,在黃浦區(qū)南京東路830號大新公司(今第一百貨)4樓,舉辦了“三毛樂園會”和“三毛生活展覽會”,向海內外社會各界人士籌集善款,幫助上海的眾多流浪兒童渡過難關。她還把“三毛”當成“小先生”運動的形象代言人,救濟貧困兒童、推進掃盲工作。</p> <p class="ql-block">  徐匯區(qū)五原路314號小白樓,1932年建的外觀具哥特復興風格特征、室內外細部體現(xiàn)裝飾藝術派特征的花園住宅,2005年被公布為上海市優(yōu)秀歷史建筑。此地的中國福利會,前身是1938年6月創(chuàng)立于香港的保衛(wèi)中國同盟、1941年12月遷往重慶,1945年12月改名中國福利基金會并遷來上海,1950年8月改今名。這里原為宋慶齡在1949年7月親手創(chuàng)辦的中國福利基金會托兒所,1953年改名中國福利會幼兒園。當年宋慶齡和周恩來總理共同為中福會確立了“愿小樹苗健康成長”和“實驗性、示范性”的方針,成為中國福利會幼兒園的辦園目標及方針。宋慶齡曾多次到園檢查工作,并和教師們一起研討教養(yǎng)結合的重大問題,還為該園編寫出版的《我們是怎樣培養(yǎng)祖國花朵的》一書作序。1996年前后,幼兒園搬到金橋再到康橋,2009年又在新江灣城開設新園。1997年,中福會本部機關及兒童時代社遷入本址。</p> <p class="ql-block">  相近的五原路288弄3號即為“三毛之父”張樂平故居,屬帶花園的獨幢英式小洋樓,建于1930年代(有說建于1947年)。1950年6月至1992年9月,張樂平一直在此2樓居住,期間創(chuàng)作了大量漫畫、國畫、年畫、速寫和彩墨畫等作品。2008年12月,張樂平故居被公布為徐匯區(qū)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徐匯區(qū)常熟路157號1938年建成,先后是匯豐銀行?高級白領公寓及?帝國咖啡館、中國福利會舊址,2樓曾是宋慶齡辦公室,2015年被公布為徐匯區(qū)文物保護點?,F(xiàn)在此設立了宋慶齡兒童發(fā)展中心、中國福利會信息與研究中心、中國中福會出版社和中國福利會兒童時代社等機構。其中的兒童時代社是宋慶齡于1950年4月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少兒報刊社,以出版《兒童時代》月刊為核心,原址位于林森中路(今淮海中路)988號A,同年8月遷來本址,文化大革命中停刊,直到1978年4月復刊,1997年12 月社址又遷往五原路314號,2005年3月由華人華僑領袖、社會活動家陳香梅(1925~2018)擔任名譽社長,2006年6月社址再遷回本處。</p> <p class="ql-block">  普陀區(qū)長壽路170號,是一處有故事的老房子,2011年被列為普陀區(qū)文物保護單位。普陀人都知道,這里原是區(qū)婦嬰保健院。院內共有4棟建筑,其中建于1927年的1號樓是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舊址。這棟樓初為米商兼建筑商潘源泰的宅邸,之后成為民國時期第一個專以救濟婦孺為目的的全國性慈善救濟組織——中國婦孺救濟會醫(yī)院,新中國成立之初曾為孤兒院。1951年宋慶齡榮獲“加強國際和平”斯大林國際獎金,她將所獲10萬盧布全部捐贈給了中國福利會籌建婦幼保健院。1952年,中福會以膠州路婦幼保健站和滬西女工保健站為基礎,在此正式成立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簡稱“國婦嬰”)。1956年國婦嬰遷至徐家匯,原址組建為普陀區(qū)產院,1961年更名為普陀區(qū)婦嬰保健院。2014年普婦嬰又遷至長風新址,長壽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接棒入駐。</p> <p class="ql-block">  而后來的徐家匯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迅速發(fā)展為一所集醫(yī)療、保健、科研、教學為一體的三級甲等婦幼保健院,與一婦嬰、紅房子、長婦嬰并稱上海四大婦幼保健院。今國婦嬰的主出入口,已由衡山路910號改到華山路1961號了。</p> <p class="ql-block">  靜安區(qū)延安西路64號中國福利會少年宮,是由宋慶齡于1953年親手創(chuàng)立的新中國第一家少年宮,長期致力于少兒校外教育與藝術培養(yǎng)?。少年宮宮內建筑建于1918~1924年,現(xiàn)已從1989年上海市文物保單位升級為2019年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靜安區(qū)延安中路1000號上海展覽中心,為1955年在20世紀初上海首富、猶太裔房地產大亨哈同(1851~1931)的私家花園“愛儷園”即抗戰(zhàn)時期遭日軍損毀的哈同花園廢墟上建造的中蘇友好大廈舊址,2005年被列入上海市優(yōu)秀歷史建筑。作為新中國成立后上海首座大型公共建筑,呈現(xiàn)俄羅斯古典主義風格,主體包括南廣場、中央大廳、友誼會堂等,中軸線對稱設計,鎦金鋼塔和紅五角星為標志性元素,是中蘇友好時期的象征。宋慶齡從1949年中蘇友好協(xié)會成立起就出任副會長,后連任會長直至1966年。1958年6月14日中國福利會成立20周年,隆重而熱烈的慶祝大會在上海中蘇友好大廈舉行,1000余人出席大會,宋慶齡發(fā)表了題為《永遠和黨在一起》的講話,回顧了自己領導的事業(yè)與中國共產黨的關系。1968年5月中蘇友好大廈更名為上海展覽館,1984年6月組建成立上海展覽中心,南部以序館、中央大廳、東一館、西一館組成展覽區(qū),北部以友誼會堂和東二館組成會議區(qū),現(xiàn)擁有大小40多個多功能會議室和會議廳。去時,南廣場臨時搭了“劇好玩”集市,中央大廳則正在舉辦“2025國際影視市場”。</p>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懷著崇敬的心情瞻仰了宋園路21號宋慶齡陵園。前身為1914年遷此的萬國公墓(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建有以宋慶齡墓為中心的紀念設施(紀念碑、紀念廣場、宋氏墓地),名人墓園、外籍人墓園和三個室內場館(宋慶齡生平事跡陳列館、上海兒童博物館、“虹·1286”展館)。主入口南側的宋園路61號就是上海兒童博物館,1991年5月29日宋慶齡逝世十周年紀念日舉行奠基儀式,1995年5月竣工,1996年5月建成開放,由綜合樓、航天館、航海館、環(huán)幕電影廳4部分組成,是全國首家兒童博物館,首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入園一條東西向主干道,莊嚴肅穆。主干道東段建有宋慶齡紀念碑,正面鐫刻著鄧小平(1904~1997)的“愛國主義、民主主義、國際主義、共產主義的偉大戰(zhàn)士宋慶齡同志永垂不朽”題詞,背面為“宋慶齡同志碑文”,3300余字記載了宋慶齡光輝的一生。中心廣場,五星紅旗飄揚。1982年2月,宋慶齡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右轉向北直通宋慶齡墓,墓前一座漢白玉宋慶齡雕像。早在1918年,宋氏家族就在上海萬國公墓購買了墓地,宋慶齡父親宋嘉樹當年逝世后安葬于此。宋慶齡母親倪桂珍1931年病逝后,宋慶齡兄弟姐妹6人于次年修建了父母的合葬墓。1966年文革初宋墓遭到破壞,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關心下得到上海方面的妥善處理,于次年修復了宋墓。1981年 2月5日,從16歲開始在宋慶齡身邊提供保姆服務、與宋慶齡患難與共50余年的李燕娥(1911~1981)在北京逝世,宋慶齡悲痛萬分,上海市政府根據宋慶齡的委托,將李燕娥骨灰安葬在了宋氏墓地。想不到同年5月29日宋慶齡又在北京逝世,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發(fā)布公告宣布為其舉行國葬,6月3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了宋慶齡追悼大會并全國下半旗志哀,隨后宋慶齡的骨灰專機空運上海,于次日上午在萬國公墓舉行了隆重的宋慶齡葬禮?,F(xiàn)場看到,宋慶齡墓在其父母合葬墓的東側,李燕娥墓并列在主墓的西側。根據宋慶齡的遺囑,她的骨灰不與孫中山合葬在南京中山陵,部分原因是她認為紫金山是為“偉大人物”服務的,自己“德不配位”,不愿借丈夫的名望抬高殯葬規(guī)格;另一原因源于她對家族的深厚情感,尤其是早年因執(zhí)意與大她27歲的孫中山結婚而與父母產生隔閡,晚年希望長眠父母身邊以彌補內疚。宋氏家族墓地原留有一家八穴,宋慶齡尊重家族約定,選擇了“葉落歸根”以象征家族團圓。</p> <p class="ql-block">  宋慶齡陵園西北部的名人墓園,主要用于歸葬在民主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做出過重大貢獻的著名人士以及國內外有廣泛影響的港、澳、臺地區(qū)著名愛國人士和在國際上有名望的愛國華僑。前排可見前述的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總干事、后遭國民黨特務暗殺的楊杏佛(1893~1933)和被稱為“革命左派先驅”的實業(yè)家、后遭軍閥盛世才秘密處死的杜重遠(1898~1944)及其夫人侯御之(1912~1998)的墓冢。后面還有原葬于萬國公墓卻在文革中被平毀的的辛亥革命早期活動家黎仲實(1886~1919)和遷葬的復旦大學創(chuàng)始人、愛國老人馬相伯(1840~1939)的墓冢,清末民國歷史人物楊度(1875~1931)和民國著名外交家顏惠慶(1877~1950)的墓冢,其中也包括先后擔任過上海市副市長的民建中央副主任委員兼民建上海市委主任委員盛丕華(1882~1961)和報刊工作者、國際問題專家卻在文革中遭迫害去世的金仲華(1907~1968)的墓冢,抗日愛國志士王屏南(1893~1951)和抗日英雄謝晉元(1905~1941)的墓冢,以及著名金融家周作民(1882~1955)和現(xiàn)代作家、編輯家靳以(1909~1959)的墓冢。</p> <p class="ql-block">  1990年代后新葬的有:前述“三毛”形象創(chuàng)作者、杰出的漫畫家張樂平(1910~1992)和當代劇作家、散文家杜宣(1914~2004),書畫家謝雅柳(1910~1997)和油畫家陳逸飛(1946~2005),兒童教育家陳鶴琴(1892~1982)和被稱為“兒童戲劇拓荒者”的中福會兒童藝術劇院創(chuàng)始人之一任德耀(1918~1998),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大師周信芳(1895~1975)和著名京昆劇表演藝術家、戲曲教育家俞振飛(1902~1993)及其同為京劇表演藝術家的夫人、程派青衣李薔華(1929~2022),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孫道臨(1921~2007)及其以越劇《紅樓夢》中“林妹妹”一角聞名的花旦夫人王文娟(1926~2021)和中國評彈藝術代表人物蔣月泉(1917~2001),著名醫(yī)學家與世界顯微外科奠基人之一陳中偉(1929~2004)和中國消化病學科奠基人之一江紹基(1919~1995),以及當代中國書法大家胡問遂(1918~1999)等知名人士之墓。</p> <p class="ql-block">  陵園東北部的外籍人墓園,今主要用以歸葬對中國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給予支持的外國友人,其中有長期從事對華友好事業(yè)并做出了重大貢獻的外籍人士,參加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并做出了重要貢獻的外籍專家,以及臨時來中國旅游、學習、工作時逝世的各國著名人士。現(xiàn)葬于該墓園的有魯迅朋友、日本友人、日本中國友好協(xié)會理事長內山完造(1885~1959)及其夫人內山美喜子(?~1945),日本大阪府日中友協(xié)創(chuàng)始人、上海與大阪之間民間往來的奠基人之一雨宮禮三(?~1987)及其夫人雨宮富美子(?~1985),中國福利會顧問、宋慶齡生前摯友、美籍專家耿麗淑(1896~1995),第六、七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外文局老專家魏璐詩(1908~2006),杰出的國際主義戰(zhàn)士、羅馬尼亞醫(yī)生柯列然(1904~1975)。1936年的魯迅先生(1881~1936)原葬地亦在此,1956年后遷去虹口公園(今魯迅公園)。</p> <p class="ql-block">  主干道盡頭的西部則是宋慶齡生平事跡陳列室,以宋慶齡生平事跡的時間脈絡為主線,突出她在和平運動和兒童事業(yè)方面的主要活動和貢獻。陳列內容分為:一、勤奮好學,立志報國;二、革命伴侶,風雨同舟;三、繼承遺志,堅持革命;四、團結八方,抗日救亡;五、迎接解放,開國元勛;六、肩負重任,人民公仆;七、和平使者,廣結友誼:八、關愛婦幼,締造未來;九、生活情趣,豐富多彩;十、國之瑰寶,日月同輝,共10個部分。共展出照片340幅,實物155件。整座建筑呈方形,庭院式結構,分為6個展廳,1個錄像廳和1個庭院,展線依建筑呈“口”字形分布。</p> <p class="ql-block">  “虹·1286”展覽館,位于宋慶齡陵園東北角的虹橋路1286號北門。該展館于2023年11月建成開放,以“大道不孤 大愛無疆——宋慶齡與國際友人”為主題,是國內首個全景式展示國際友人光輝事跡的線下圖片展。2021年9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復信斯諾(1905~1972)、馬海德(1910~1988)、艾黎(1897~1987)、愛潑斯坦(1915~2005)等國際友人的親屬,向那些曾經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風雨同舟、同甘共苦、并肩戰(zhàn)斗,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yè)作出寶貴貢獻的國際友人致以深切緬懷。而這些國際友人的背后,都有一個共同且偉大的名字——宋慶齡。</p> <p class="ql-block">上一篇:<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5eudx3ow"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上海人民廣場深度游</a></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下一篇:</span><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5fhl1i8e"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秘境探訪(續(xù))</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