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北京城的心臟地帶,隱藏著一條無形卻極具象征意義的“龍脈”——全長7.8公里的中軸線。它如同一根貫穿古今的定海神針,串聯(lián)起元、明、清三朝的皇權(quán)密碼,而永定門,正是這條軸線最南端的起點,承載著整座城市的精神脊梁。</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軸線北起鐘鼓樓,南至永定門,是統(tǒng)領整座老城規(guī)劃格局的重要軸線。這條中軸線始建于13世紀,形成于16世紀,并在之后的數(shù)百年中不斷演進完善。它不僅是一條地理上的軸線,更是一條由皇家宮苑、祭祀建筑、禮儀設施、管理機構(gòu)和道路遺存共同構(gòu)成的城市文化脈絡。</p> <p class="ql-block">永定門,形制獨特,造型精美,巍然矗立于北京中軸線最南端,是這條千年軸線上的標志性建筑。明清時期,皇帝南巡、出征等重大活動皆由此門經(jīng)過,賦予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作為明代對北京城中軸線建設的重要貢獻之一,永定門不僅是一座城門,更是歷史的見證者。</p> <p class="ql-block">永定門,又名正陽外門、永安門、永昌門,是北京外城規(guī)模最為宏大的一座城門,其名寓意“永遠安定”,寄托了古人對國家長治久安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在中軸線的眾多節(jié)點中,天安門與正陽門尤為關鍵。天安門位于中軸線中段,是紫禁城的南大門,象征皇權(quán)的至高無上;而正陽門則是京城九門之首,連接著皇城與市井,是帝王與百姓交匯之地。它們與永定門遙相呼應,共同構(gòu)筑起這條城市軸線的精神骨架。</p> <p class="ql-block">永定門作為中軸線的南端終點,與北端的鐘鼓樓遙相呼應,共同構(gòu)成了這條7.8公里長城市軸線的完整格局。它不僅是地理上的終點,更是文化上的起點,象征著北京城的秩序與尊嚴。</p> <p class="ql-block">永定門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初建之時即為外城九門中最為宏偉的一座。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建,并增建箭樓,進一步強化其防御功能。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門樓被改建為重檐歇山三滴水式樓閣建筑,灰筒瓦綠剪邊,琉璃脊獸點綴其間,盡顯皇家氣派。</p> <p class="ql-block">永定門的命運并非一帆風順。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天壇被用作軍營,侵略者為運輸軍需物資,開始拆除永定門西側(cè)城墻,并將鐵路從馬家堡延伸至天壇西門。自此,這座歷史名門開始遭受人為破壞,昔日莊嚴逐漸被歲月侵蝕。</p> <p class="ql-block">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從永定門浩浩蕩蕩開進北京城,象征著新中國的誕生與城市的新生。然而,隨著城市交通的發(fā)展,1950年甕城城墻被拆除,至1957年,永定門城樓與箭樓也相繼被拆除,這座承載歷史的城門一度消失在城市版圖之中。</p> <p class="ql-block">進入新世紀,人們對歷史文化的重視日益增強。1999年3月,北京市政協(xié)常委王燦熾在第九屆政協(xié)會議上提交提案,呼吁重建永定門,以恢復北京中軸線的完整性。這一提案成為后來永定門復建工程的重要起點。</p> <p class="ql-block">2004年,北京市正式啟動永定門復建工程。工程以乾隆年間的建筑樣式為藍本,參考民國時期的測繪資料,力求原貌復原。復建的永定門城樓為重檐歇山樓閣式建筑,灰筒瓦綠琉璃剪邊,面闊七間,通寬24米,進深三間,通深10.5米,樓連臺通高26米,建筑面積達數(shù)千平方米,成為中軸線整治工程的南端起點。</p> <p class="ql-block">2005年9月,一座嶄新的永定門城樓巍然屹立于北京中軸線南端,重現(xiàn)古都風貌。新永定門雖為復建,卻延續(xù)了歷史的風骨,成為連接古今的橋梁,為這座城市增添了一道古樸典雅的文化風景。</p> <p class="ql-block">在永定門復建過程中,特別保留了兩段石板古道,它們是北京中軸線御道的重要歷史遺存,見證了昔日帝王南巡、百官朝拜的莊嚴場景。這些石板路不僅是交通遺跡,更是中軸線文化記憶的珍貴載體。</p> <p class="ql-block">今年正值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一周年,眾多市民與游客紛紛前來參觀永定門,緬懷歷史,感悟文化。正如人們所說:“城市失去歷史標志,等于失去了記憶。保護好這條中軸線,就是使后人不至于看到一個失去記憶的城市?!庇蓝ㄩT,作為中軸線的南端起點,正是這座城市記憶的守護者。</p> <p class="ql-block">美篇共賞,期待與您共勉,謝謝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