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2024西北東北34:臨江到集安——鴨綠江邊中朝印象

老菜根

<h1>  清晨的臨江,天氣格外寒冷,我們口和鼻都呼著熱氣來到鴨綠江邊。太陽還沒完全升起來,江水在晨光中泛起了粼粼波光。<br>  岸邊的觀光道上已經有了不少晨練的人。不久前鴨綠江發(fā)大水,江心公園被水沖毀了不少,還沒對外開放。<br></h1> <h1>  江的對岸是朝鮮。<br>  朝鮮的村莊與中國的農村景象十分相似,錯落有致的房舍,屋頂上飄著炊煙,田地間依稀可見收割后的痕跡。只是和中國農村相比,這里明顯少了許多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的喧囂,多了一份質樸與寧靜。<br></h1> <h1>  鴨綠江,“綠”字念“l(fā)u”,是中朝界江,發(fā)源于長白山,向西南方向流到遼寧丹東出海。鴨綠江的名字我們從小便知,因為它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出發(fā)地。但站在岸邊,如此近距離地審視江和江對岸的朝鮮,我還是第一次。<br>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wèi)祖國,就是保家鄉(xiāng)”。在我們心中,鴨綠江是英雄江,見證了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始終是神一般的存在。<br></h1> <h1>  上午參觀四保臨江戰(zhàn)役紀念館。紀念館莊嚴肅穆,序廳中陳云、肖勁光、肖華同志的塑像并肩而立,氣宇軒昂。館內珍貴的歷史圖片、文物、槍械和浮雕,生動再現(xiàn)了1946年冬那段烽火硝煙的歲月。<br>  當時,國民黨軍隊為實現(xiàn)其“先南后北”的東北戰(zhàn)略,向臨江地區(qū)發(fā)動了四次大規(guī)模進攻。在陳云同志的力挽狂瀾和“堅持南滿,鞏固北滿”戰(zhàn)略方針的指導下,東北民主聯(lián)軍與數倍于己的敵人浴血奮戰(zhàn)108天,最終擊退敵人的進攻,殲敵四萬余人,收復11座城市。不僅保住了南滿根據地,更徹底粉碎了國民黨的戰(zhàn)略企圖,為后來的遼沈戰(zhàn)役乃至全國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br></h1> <h1>  10時許,我們返回鴨綠江邊,來到鴨綠江大橋附近。據說大橋建于1935年,但現(xiàn)場沒有看到有人或是車輛通過。江對面的朝鮮的房屋有樓房,更多是典型的普通民居。<br>  我用相機長焦鏡頭把對岸的場景推近來看,發(fā)現(xiàn)有一些人在勞動,江岸邊有卡車,村里公路上也有小車。要是沒有那些紅色標語,其實也很難分辨出那是朝鮮的村鎮(zhèn)。<br></h1> <h1>  我們沿著G331去集安,沿途欣賞著鴨綠江對岸的朝鮮風光。鴨綠江兩岸山巒疊嶂,江水清澈,風光如畫。<br>  站在鴨綠江邊看對岸,想起我曾經站在廣西的漓江邊看對岸,主要的不同就在于這的江面沒有從事旅游生意的游船和竹筏。<br></h1> <h1>  在一個在建的觀景臺停車,此處視野開闊,對岸是朝鮮的“三月五日青年礦山”。<br>  據說1968年3月5日,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日成在視察中江郡時,得知鴨綠江對面的中國臨江大栗子有鐵礦,便指示朝鮮的技術人員在本地進行探礦,結果探出亞洲第二大的銅礦,后該礦被取名為“三月五日青年礦山”。<br></h1> <h1>  據說礦山設備由沈陽機械廠進行制造、安裝和調試,年產銅精礦16200噸。礦山規(guī)模不小,依山而建的房屋排列整齊,高層建筑辦公樓和賓館,排列整齊的房舍為礦區(qū)統(tǒng)一建設的公寓和公有住房。<br>  主體思想塔高高聳立,靠近山體的巨大標語“我的祖國真好”格外醒目。從外觀上看,這個礦區(qū)與中國的某些資源型城鎮(zhèn)有些相似,規(guī)劃整齊,但在人員集中的廠礦居然也見不到什么人,說明他們確實是有其自成一體的封閉與獨特。<br></h1> <h1>  繼續(xù)前行,抵達了二道溝村,中朝邊境一個寧靜而祥和的小村子。我們遇到了幾位熱情的當地婦女,她們熱情地與我們交談。我們隨其中一位參觀了她的家,簡樸的屋舍,院子里晾曬的小魚,外觀難看但吃起來味道不錯的土蘋果,一切都是那么真實而貼近生活。<br>  原來以為這是一個朝鮮族人的村落,結果不是。<br></h1> <h1>  離開村莊時,又遇到兩位老人用車拉著蘿卜準備回家。當我用手機拍攝他們時,兩位老人臉上立即綻放出了爽朗的笑容,那份純真與快樂,讓我們感到了任何語言都無法形容的一種溫暖。<br>  在與這些村民的接觸中,我們能感受到中國這邊的村民盡管并不富有,但溫飽早已解決,人們的精神面貌都很平和。<br></h1> <h1>  臨近傍晚,我們終于抵達集安,一座歷史久遠的邊境小城。漢武帝滅衛(wèi)氏朝鮮,在朝鮮半島和鴨綠江兩岸設四郡,當時集安這個地方隸屬玄菟郡的高句麗縣。后扶余人高朱蒙在此地建立地方政權(即后來的高句麗),并遷都于此,從此集安成為高句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400多年,至北魏時期高句麗遷都平壤。<br>  集安,曾用名“輯安”,起始于清光緒年間在這設立輯安縣。1965年,輯安被當作有礙睦鄰的縣名被改為“集安”,原因眾說紛紜,我反正都不相信。<br></h1> <h1>  集安鴨綠江國門景區(qū),同時擁有鐵路、公路兩個口岸。<br>  1937年,日本侵略者為掠奪中國資源開始修建鐵路大橋,為了確保列車正常運行,還在橋頭修建了一座鋼筋水泥結構的四層碉堡。<br></h1> <h1>  國門莊嚴雄偉,鐵軌延伸的方向是朝鮮。<br>  1950年代抗美援朝戰(zhàn)爭爆發(fā)后,輯安鴨綠江鐵路大橋始終是中國向朝鮮輸送軍隊、作戰(zhàn)物資和給養(yǎng)的大動脈。因搶修及時,人員、彈藥、武器從這里晝夜不停地輸往前線,為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這座橋被譽為“抗美援朝第一渡”。<br></h1> <h1>  公路口岸國門,據說這是鴨綠江上唯一的一座由朝方出資出力修建的公路橋。2011 年 5月開始施工,2012 年 6 月竣工。<br>  大橋建成后,我國建了與之配套的口岸設施。具備現(xiàn)場查驗、行政辦公、視頻監(jiān)控、防沖關、旅游觀光等多種功能的公路口岸國門,是目前東北地區(qū)整體跨度最寬、建筑面積最大、建設標準最高的邊境國門,被譽為“東北第一國門”。<br></h1> <h1>  四樓為游客觀光廳,據說可看到對岸朝鮮滿浦市的國境通行檢查所、兒童交通公園、金日成-金正日主義研究室、女子炮兵營等朝鮮建筑。<br>  夕陽西下,我用相機長焦推近去看,分辨不出哪是哪,只是第一次看到了帶槍的朝鮮哨兵和騎自行車走在路上、聚集在路邊的朝鮮人。<br></h1> <h1> 到達入住的酒店,天已全黑了。<br>  這一天的行程,不僅讓我欣賞到了鴨綠江邊美麗的自然風光,更讓我對中朝邊境地區(qū)的歷史、文化和人民生活有了更直觀和深入的了解。<br>  鴨綠江,這條承載著歷史與和平的界江,兩岸風光旖旎,秋色迷人。它不僅是一條地理的分界線,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中、朝兩國不同的發(fā)展軌跡與人文風貌。也正是這些,構成了我對鴨綠江邊中朝邊境地區(qū),特別是對朝鮮的最初的印象。<br></h1> <h1><font color="#9b9b9b">  (謝謝瀏覽,順祝吉祥?。?lt;/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