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又是一年“八一”建軍節(jié),當(dāng)過兵人的情結(jié)。瞻仰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歷史的碎片,重溫人民軍隊創(chuàng)建的歷史,為我們偉大軍隊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在風(fēng)雨中成長壯大,近百年而驕傲和自豪,為八一軍旗從升起的地方,經(jīng)過戰(zhàn)火硝煙的洗禮而更加鮮艷、熠熠生輝而贊美傳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南昌起義總指揮部舊址:原為江西大旅社,1924年建成,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建筑面積4800平方米,是當(dāng)時南昌最高、最大、最豪華的旅社。1927年7月下旬,起義軍來到南昌后以國民革命軍第20軍第1師的名義將這幢大樓包租下來,領(lǐng)導(dǎo)南昌起義的中國共產(chǎn)黨前敵委員會就在這里成立,這幢大樓便成為領(lǐng)導(dǎo)起義的總指揮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紀念館籌建于1956 年,1958年陳毅元帥親筆題寫?zhàn)^名,1959 年 10 月 1 日正式對外開放,1961 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擴建,占地面積由原來的4207平方米擴展為 10155平方米,陳列面積由原來的2250平方米增至5875平方米。2008 年 1 月 30 日,紀念館向全社會永久免費開放。是南昌英雄城的標(biāo)志,每年吸引著數(shù)以萬計的國內(nèi)外游客來這里瞻仰參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走進大門口,映入眼簾的就是八一南昌起義的領(lǐng)導(dǎo)人: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同志的雕塑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八一”,在軍旗軍徽中閃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每年的八月一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紀念日,因此也叫“八一”建軍節(jié)。歷史導(dǎo)致遲來的紀念,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根據(jù)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6月30日的建議,決定8月1日為中國工農(nóng)紅軍成立紀念日。1949年6月15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發(fā)布命令。以“八一”兩字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和軍徽的主要標(biāo)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將此紀念日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ji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壯觀的紀念館大廳莊嚴肅目,場面震撼人心。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由此揭開了中國共產(chǎn)黨獨立領(lǐng)導(dǎo)武裝斗爭和創(chuàng)建革命軍隊的序幕。保存下來的起義部隊成為工農(nóng)紅軍的骨干之一,為后來的人民軍隊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偉大貢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用鮮血和生命書寫的一篇壯麗史詩,是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上的一座豐碑,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永恒里程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支南昌起義部隊在1928年5月以后,陸續(xù)改稱中國工農(nóng)紅軍,簡稱“紅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紀念館拍到的一幅感人肺腑的畫面,一個坐輪椅的老人在兒女的陪伴下參觀紀念館,與歷史對話,無聲勝有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八一起義》油畫,由著名畫家黎冰鴻1957年作。再現(xiàn)當(dāng)年歷史畫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八一”南昌起義歷史背景:1927年,國民黨右派蔣介石、汪精衛(wèi)先后發(fā)動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chǎn)黨人和革命群眾,導(dǎo)致國共合作的大革命失敗。在大約一年的時間里,被反動派殺害的共產(chǎn)黨人達2.6萬、革命群眾31多萬,還有許多共產(chǎn)黨員和工農(nóng)運動積極分子被捕,共產(chǎn)黨員的數(shù)量由近6萬人銳減至1萬多人。中國革命陷入低潮,在生死存亡的危機關(guān)頭,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了臨時政治局常委會議,決定利用中國共產(chǎn)黨掌握和影響下的國民革命軍(以賀龍為骨干的20軍)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起義部隊中,有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第二方面軍第二十軍全部,共6個團,賀龍時任第二十軍軍長、起義軍總指揮;第十一軍二十四師和十師一部,共8個團,由葉挺指揮;第四軍二十五師的七十三團和七十五團,由周士第指揮。還有第四集團軍第五方面軍第三軍軍官教育團的3個連和國民黨南昌市公安局2個保安隊,朱德時任軍官教育團團長和公安局局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起義部隊共2萬余人,實力最強的是賀龍領(lǐng)導(dǎo)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其次是葉挺領(lǐng)導(dǎo)的第十一軍第二十四師和周士第領(lǐng)導(dǎo)的第四軍第二十五師一部。起義軍的標(biāo)志是白天佩戴紅領(lǐng)帶、晚上系白毛巾,馬燈和手電筒貼紅十字,起義口令為“河山統(tǒng)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朱德在南昌起義期間使用的警用型德國毛瑟短管 M96 手槍。起義后,朱德在手槍上刻上了“南昌暴動紀念. 朱德自用”以作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南昌起義原定8月1日凌晨4時發(fā)動,卻因7月31日晚出現(xiàn)叛徒告密,周恩來果斷決定提前至凌晨2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以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共前敵委員會及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領(lǐng)導(dǎo)下,起義部隊按照預(yù)定的部署,向駐守南昌的敵軍發(fā)起猛烈進攻,經(jīng)過4個多小時的激烈戰(zhàn)斗,占領(lǐng)南昌城,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光與影的畫面中,仿佛看到了當(dāng)年起義戰(zhàn)斗的激烈場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起義激烈戰(zhàn)中,戰(zhàn)士們以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斗志,與敵人展開了殊死搏斗。他們不畏強敵,不怕犧牲,全殲守軍3000余人,繳獲大量武器裝備。彰顯了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下軍隊的強大戰(zhàn)斗力,也讓人們看到了革命的希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先烈們的雕塑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南昌起義部隊經(jīng)過長途跋涉和多次戰(zhàn)斗,損失慘重,有最初的2萬多人,僅剩下4000余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中2000余人隨周恩來、賀龍、葉挺等進入贛東北地區(qū),后來參加了秋收起義;2000余人隨朱德、劉伯承等進入閩西地區(qū),后來參加了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的創(chuàng)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朱德、劉伯承于1928年4月到達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賀龍與毛澤東領(lǐng)導(dǎo)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會合的場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八一”南昌起義,由此揭開了中國共產(chǎn)黨獨立領(lǐng)導(dǎo)武裝斗爭和創(chuàng)建革命軍隊的序幕。八一軍旗,將星閃耀,從這里走出了開國將帥,走出了國家重要領(lǐng)導(dǎo)人,是中國共產(chǎn)黨和全國人民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參加南昌起義的開國元帥分別是:朱德、賀龍、林彪、陳毅、劉伯承、葉劍英、聶榮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參加南昌起義的開國大將分別是:粟裕、陳賡、許光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參加南昌起義的開國上將分別是:陳奇涵、蕭克、楊至成、趙爾陸、周士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參加南昌起義的開國中將分別是:郭化若、聶鶴亭、彭明治、譚甫仁、譚家述、唐天際、趙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參加南昌起義的開國少將:分別是李逸民、廖運周、王云霖、袁也烈、周文在、張樹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們當(dāng)時年齡最大的是賀龍、41歲,大都是20多歲的年輕人,年齡最小的是張樹才、13歲。一群年輕人,成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的中流砥柱,中國人民軍隊的將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時光飛逝,轉(zhuǎn)眼間,人民軍隊98華誕。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建人民軍隊的那一段烽火歲月,依然深刻地鐫刻在我們腦海里。九十多年來,由中國共產(chǎn)黨親自締造和直接指揮的人民軍隊,為黨和人民建立了偉大的歷史功勛。永遠牢記那一段紅色歷史;永遠牢記那一段烽火歲月;永遠牢記,一個政黨、一支軍隊,為什么出發(f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人民軍隊繼承和發(fā)揚八一南昌起義的光榮傳統(tǒng),堅持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政治建軍鑄牢軍魂,改革強軍激發(fā)活力,科技強軍提升戰(zhàn)力,依法治軍嚴明紀律。在黨的堅強領(lǐng)導(dǎo)下,人民軍隊正朝著建設(shè)世界一流軍隊的目標(biāo)奮勇前行,成為維護國家主權(quán)、安全、發(fā)展利益的鋼鐵長城,成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的戰(zhàn)略支撐。八一南昌起義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人民軍隊在強軍之路上砥礪前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謹以此篇獻給八一建軍節(jié),獻給現(xiàn)役和退役軍人!節(jié)日快樂!</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