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高郵位于江蘇省中部,長江以北、江淮要沖之地。春秋時境屬吳地,越并吳后屬越,楚并越后屬楚,秦滅楚又屬秦。秦贏政二十四年(前223)在此處“筑臺置郵亭”,高郵地理位置四隅洼下,城基甚高,故名高郵,“高郵”由此得名。郵亭為秦王朝所設,又別稱秦郵。明隆慶《高郵州志》記載:"秦并楚,在高郵筑臺置郵亭",</p><p class="ql-block"> 高郵是連接中原與東南吳楚故地的咽喉。秦滅楚后,楚地反抗勢力仍存,且高郵位于邗溝(大運河前身)沿線,西鄰高郵湖,地勢低洼,屢遭洪水威脅,秦在此處筑臺既可監(jiān)控江淮水情又可防楚地叛亂勢力沿水路北上威脅中原。因此郵亭不僅是文書傳遞站,更是軍事?lián)c,可駐軍、傳遞軍情、調度兵力。</p><p class="ql-block"> 秦時要求緊急軍情“日行五百里”(《行書律》規(guī)定),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 )馳道高郵段筑成,高郵成為秦王朝整個迅捷而嚴謹?shù)慕煌ā⑿畔⒕W(wǎng)絡中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始置高郵縣,東漢末年戰(zhàn)亂一度縣廢,西晉初年復置,其建制至今已有2100余年,是中國唯一以“郵”命名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高郵因郵而始,因大運河而興,歷史上是漕運樞紐,依托運河形成了獨特的生態(tài)濕地和交通網(wǎng)絡。春秋時期吳王夫差開鑿的邗溝(大運河前身)流經高郵,使其成為軍事與經濟交流的重要節(jié)點。 ?高郵段大運河至今保留了“一湖、兩河、三堤”的古河道形制,是大運河水利遺產的典型代表。其中明清運河故道全長約26.5公里,包含平津堰、車邏壩等古代水利設施,2014年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 盂城驛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為知州黃克明開設,嘉慶三十六年(1557年)毀于倭火,隆慶三年(1569年)知州趙來亨又重建。是京杭大運河沿線保存較為完好的古代水陸兩用驛站遺存之一。</p><p class="ql-block"> 盂城驛作為京杭大運河沿線的重要樞紐,承擔南北官文傳遞、軍情通報、物資轉運、官員接待、換馬服務等職責。 ?明代通過驛站傳遞軍令、調遣兵力,清代則統(tǒng)一由驛站管理軍政文書傳遞。 鼎盛時期有驛馬130匹、驛船18條,并配備200多名馬夫和水夫,實現(xiàn)晝夜不停的信息傳輸,并設有鼓樓作為報時和警戒設施。 ?盂城驛是全國規(guī)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古代驛站之一,2014年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 皇華廳</p><p class="ql-block"> 通郵傳令,處理公文的場所,同時也是驛站的管理中心。古代的高郵州官也是在這里會見來往的上級官員。東廂房是驛丞的書房,西廂房是簽押房。</p><p class="ql-block">皇華,是對過往使節(jié)的尊稱。</p> <p class="ql-block"> 駐節(jié)堂</p><p class="ql-block"> 擔負接待任務的場所,兩邊是賓客寢房,供過往的官員因公務出差下榻所用。明代遺存,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廳、梁、瓦、柱都完全保持了當年的風格。</p> <p class="ql-block"> 禮賓軒</p><p class="ql-block"> 接待賓客的場所,位于皇華廳與駐節(jié)堂之間,主要用于處理公務接待及禮儀活動。 ?</p> <p class="ql-block"> 馬神廟</p><p class="ql-block"> 古代最快的交通工具是馬,古代驛站以馬為業(yè),驛馬常年在外奔馳,江湖上的風險,加上社會的動亂,還有貪官污吏的騷猶,使得從驛人員只得借助神的カ量的保護,祈求驛站人馬的平安。</p><p class="ql-block"> 古代馬神也過生日,它的生日是每年的陰歷六月二十三日,每年到這一天的時候,縣衙的大小官員都要到這里來拜祭。<span style="font-size:18px;">普通拜祭都是用豬,</span>它的祭祀品非常特別,是用羊,而不是用豬,這是因為羊和馬都是吃草的動物,用同類祭祀,這一點非常特別。</p> <p class="ql-block"> 古代通信之方式有三,一是“傳",為車遞;二是“郵”,為步遞;三是“驛”,為馬遞;綜稱“傳遽”(jù)。后因車遞費用太大,漸不使用,只剩步遞及馬遞,故改稱為“郵驛”站。</p> <p class="ql-block"> 郵驛時程里限</p><p class="ql-block"> 《光緒會典》載,日行三百里者,無分晝夜每一時行二十五里(按十二時一日計),四百里、五百里、六百里按此遞加,清朝後期,按不同的傅送要求,每一驛程同時有四種不同的時限指標,如湖南長沙府長沙縣至湖北江夏縣驛程九百里·由江夏縣至河南許州九百五十里,全程一千八百五十里:三百里限,六日二時到逹,四百里限,四日七時三刻三分到逹;五百里限,三日八時三刻三分到逹:六百里限,三日一時到逹,最高一晝夜可逹六百至八百里。</p><p class="ql-block"> 清軍機處設立后,重要文書(如軍報)通過驛站可實現(xiàn)“八百里加急”,即日行800里?。當時的交通工具遠沒有現(xiàn)在發(fā)達,即使在現(xiàn)在來看,這個“八百里加速”算是相當快了。</p> <p class="ql-block"> 明朝南京至北京兩京相距3300里,共置驛站46個。</p><p class="ql-block"> 大運河沿線多設水驛,或水馬驛,盂城驛就是水馬驛,水馬驛是明代驛傳體系中兼具水陸轉運功能的驛站。據(jù)《明會典》規(guī)定,驛站標準設置為每六十里至八十里設一所,接力傳郵。重要樞紐處配備驛馬三十至八十匹,普通站點則為五至二十匹。</p> <p class="ql-block">鐘樓</p> <p class="ql-block"> 據(jù)《高郵州志》記載,公元前223年,秦王贏政在此處“筑高臺、置郵亭”,故名高郵。1997年,高郵市政府于孟城驛旁的運河大堤上重建秦郵亭,亭四面開敞,中置“秦郵亭”碑刻一通。</p> <p class="ql-block"> 高郵清明運河故道位于現(xiàn)京杭大運河的西側,起于高郵鎮(zhèn)石工頭,止于界首四里鋪,全長26.5公里,始建于明代,經清代擴建,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1956年大運河拓寬時,在里運河東堤外另開新河,即現(xiàn)在的京杭大運河,形成“一湖二河三堤”,上世紀80年代為保運堤的安全,基本填平了里運河故道,但河道形狀仍清所可見。</p><p class="ql-block"> 高郵清明運河(即高郵里運河)的前身為古邗溝,是反映大運河河湖關系的“活化石”。2006年,高郵明清運河故道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p><p class="ql-block"> “一湖二河三堤”</p><p class="ql-block">一湖:高郵湖(古樊良湖);</p><p class="ql-block">二河:高郵明清運河(里運河)、京杭大運河;</p><p class="ql-block">三堤?:由高郵湖與運河交匯形成的三個自然堤壩,老西堤、中堤、東堤。</p> <p class="ql-block">高郵湖</p> <p class="ql-block">高郵里運河故道遺址</p> <p class="ql-block"> 西堤</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初年(1368-1398年)為抵御高郵湖風浪,朝延在高郵州北門至張家溝修筑湖岸防線,稱為“老西堤”,明初修建,長40里,這是“兩河三堤”格局的基礎。</p> <p class="ql-block">御馬頭(北門碼頭)</p> <p class="ql-block"> 平津堰遺址</p><p class="ql-block"> 平津堰遺址位于大運河高郵鎮(zhèn)國寺塔對岸。 唐李吉甫任淮南節(jié)度使(駐今揚州)期間多次察訪高郵水情,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實施了重大水利工程,在高郵湖東筑起一道攔湖堰即平津堰,攔湖蓄水,便利漕運,變水害為水利。宋代至元代,平津堰曾多次荒廢,多次修復。明洪武年間以磚加固。至今尚存一段近百米的明代條石砌成的古石堰。平津堰是大運河申遺過程中在淮揚運河段發(fā)現(xiàn)的唯一保存完好的古堰遺址,對研究唐代水利設施、河道變遷以及高郵湖與明清古運河的關系,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2014年,平津堰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鎮(zhèn)國寺地處高郵市京杭大運河中間,東臨高郵市區(qū),西近高郵湖,有“運河佛城”之稱。 鎮(zhèn)國寺始建于874年。唐僖宗宗弟看破紅塵,出家為僧,他遍訪名山古剎,一日云游至高郵,來到運河邊,只見運河流水汩汩,珠湖雪浪滔滔。俗念塵思,頓然消失。遂在此結茅禪修,禪師精通佛理,專心弘揚佛法。法務之盛傳至朝廷,僖宗撥款修建寺院,賜寺名“鎮(zhèn)國禪院”,寓意“鎮(zhèn)守國土,護佑王朝”,并賜與“舉直禪師”稱號。</p> <p class="ql-block"> 鎮(zhèn)國寺塔始建于唐僖宗時期,是一座方形七層樓閣式磚塔,塔高35.36米。塔的底層有南北拱門,二層到七層均有塔門,層層之間都有疊砌磚出檐,塔頂為四角攢尖式,頂端塔剎為一青銅鑄葫蘆,葫蘆表面刻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八字。鎮(zhèn)國寺塔雖歷經幾次修葺,但仍留存唐代古塔的建筑風格,與西安大雁塔建筑風格類似,故鎮(zhèn)國寺塔又被人們譽為“南方大雁塔”</p><p class="ql-block"> 1956年國家實施京杭大運河蘇北段拓寬工程,以改善航運條件。原規(guī)劃中,河道需直線拓寬,而鎮(zhèn)國寺塔(位于運河東岸)正處航道中心線,按方案需拆除。高郵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門認為,鎮(zhèn)國寺塔是唐代遺存,具有極高歷史文化價值,遂向江蘇省和中央申請調整方案。工程爭議上報至國務院后,周恩來親自過問,明確批示:“保塔讓道”。如今古塔成為大運河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塔身古樸莊嚴,與周邊的鎮(zhèn)國寺及運河風光構成“運河佛城”景觀。??2014年作為大運河組成部分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京杭大運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