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涼州詞</p><p class="ql-block"> 【唐】王之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p><p class="ql-block">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威,古稱涼州,河西四郡之一。漢武帝時期,驃騎將軍霍去病遠征河西擊敗匈奴,為彰顯大漢帝國的“武功軍威”,此地始得名武威。</p><p class="ql-block"> 自漢代以來,武威一直是西北地區(qū)的軍事、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絲綢之路的開通,更是讓武威成為了連接東西方的重要樞紐。各國商人、使者、僧侶紛紛匯聚于此,帶來了不同的文化和藝術(shù)。</p><p class="ql-block"> 雷臺漢墓見證了武威在漢代的輝煌。出土的銅奔馬,又名“馬踏飛燕”,以其獨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藝,成為了中國旅游的標志。</p><p class="ql-block"> 文廟,西北規(guī)模最大,被稱為“隴右學宮之冠”。保存著眾多的古建筑和文物,古柏參天,環(huán)境清幽。</p><p class="ql-block"> 天梯山石窟則是中國石窟藝術(shù)的鼻祖。石窟中的佛像造型優(yōu)美,壁畫色彩鮮艷,展現(xiàn)了古代藝術(shù)家的高超技藝。</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武威,在展現(xiàn)歷史遺跡的同時,也在不斷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這座古老的城市正以嶄新的姿態(tài),迎接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威南城門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威南城門樓,又名昭武門,始建于隋代,完善于明代。據(jù)傳每在寂靜晴朗之夜,樓內(nèi)清晰可聞雨打頂瓦之聲——是為著名涼州內(nèi)八景之“夜雨打瓦”。后因自然和人為毀損,至20世紀末,城樓原狀盡失,僅殘存高約10米的兩座夯筑土門墩。</p><p class="ql-block"> 1999年5月,政府籌措并動員全市民眾捐資約1048萬元進行了復建,2001年12月20日竣工。復建城樓占地2907平方米,建筑面積4825.85平方米,總高39.60米,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層為三層重檐歇山頂仿明建筑,每層建有56根巨型立柱象征中國56個民族團結(jié),下部為仿古青磚砌成的底座,原城樓遺址被包裹在底座之內(nèi)。</p><p class="ql-block"> 南城門樓雄踞市區(qū)中軸線,位置優(yōu)越,崇峻巍峨,古樸莊重,大氣堂皇。會當?shù)桥R,則居高眺遠,極目遼闊,襟風袖云。追古撫今,蒼茫古涼州,繁盛新武威,一覽無余,盡收眼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蒼茫古涼州,繁盛新武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國旅游標識出土地——擂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馬踏飛燕,原名銅奔馬,因郭沫若認為銅奔馬蹄下是飛燕而得名“馬踏飛燕”。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現(xiàn)藏于甘肅省博物館,是該館的鎮(zhèn)館之寶。通說認為該銅馬為東漢時期的青銅器,通高34.5厘米,長45厘米,寬13.1厘米,重7.15公斤,銅馬三足騰空、昂首嘶鳴,落下的一足踏于飛鳥之上。塑造者攝取了奔馬三足騰空、一足超略飛燕的剎那瞬間,飛燕回首驚顧,更加增強奔馬急速向前的動勢。銅奔馬被認為是東西方友好交往的象征。1983年,銅奔馬被國家旅游局確定為中國旅游標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下第一馬——馬踏飛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銅車馬儀仗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銅車馬儀仗俑簡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雷臺漢墓出土的銅車馬儀仗俑包括武士俑17件,奴婢俑28件,銅車14輛(其中斧車1輛、軺車4輛、“小車”2輛、“董車”3輛、大車3輛、牛車1輛)銅牛1件,銅馬39匹,其中有銘文的8件,分別刻有冀張君騎一匹,牽馬奴一人;冀張君小車馬,御奴一人;冀張君夫人董車馬,將車奴一人,從婢一人;守張掖長張君郎君阿冉騎馬一匹,牽馬奴一人;守張掖長張君前夫人肇車馬,將車奴一人,從婢一人,守張掖長張君后夫人董車馬,將車奴一人,從婢二人;守左騎千人張掖長張君騎馬一匹,牽馬奴一人;守左騎千人張掖長小車馬,御奴一人。車、馬、俑均為范模鑄造,充分顯示出群工精雕的藝術(shù)水平。這批龐大的銅車馬儀仗俑氣勢恢宏,種類齊全、做工精良,是研究漢代西部政治、軍事、文化的重要史料。被史學界稱為“地下千年雄獅”。</p><p class="ql-block"> 2002年投入資金280多萬元由西安仿古工藝品有限公司將銅車馬儀仗俑整體放大6倍后,安置于此供游客參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雷臺觀修建在晉代筑起的雷臺之上,臺高 8.5米,南北長106米,東西寬60余米。臺下是一座龐大的東漢墓穴。為武威著名道觀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雷臺漢墓簡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雷臺漢墓是中國旅游標志“馬踏飛燕”的出土地。</p><p class="ql-block"> 1969年9月在雷臺下發(fā)現(xiàn)了一座東漢晚期(公元186-219距今1800多年)的大型磚室墓,墓門向東,全長約40米,墓室面積約60平方米。斜坡土擴墓道兩側(cè)墻壁有用朱紅繪成的花卉圖案數(shù)組,筆法簡練粗獷。磚砌部分有墓門、道、前室附左右耳室、中室附右耳室和后室。墓門及墓室墻壁均以青磚和涂黑色磚組成各種菱形圖案,以紅、黑色線紋作為壁飾,前后室和中室墓頂為覆斗式,以墨線勾邊,并用紅、黃、灰、白等色繪成蓮花藻井圖案。雷臺漢墓是迄今為止河西規(guī)模最大的東漢墓葬,出土金、銀、銅、鐵、玉、骨、漆、石、陶等珍貴文物共231件,古錢幣近3萬枚,被史學界稱為一座豐富的"地下博物館"。在出土文物中最突出的是鑄造精致的99件銅車馬儀仗俑,藝術(shù)價值最高的是一匹銅奔馬。銅奔馬由于技藝雙絕,曾作為中國優(yōu)秀考古文化的代表,在1973年—1975年期間,先后前往英、美、法、日、意大利、香港等14個國家和地區(qū)展出,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和贊譽,為中國贏得了“天才的中國”的美譽,一時間興起了“四海盛贊銅奔馬,五洲爭說金縷衣”的熱潮。</p><p class="ql-block"> 1983年10月,銅奔馬被國家旅游局確定為中國旅游標志,1996年定為國寶級文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雷臺漢墓簡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雷臺漢墓發(fā)掘于1969年,墓門向東,呈正東西方向,全長約40米,墓室面積約60平方米。斜坡土擴墓道兩側(cè)墻壁有用朱紅繪成的花卉圖案數(shù)組,筆法簡練粗獷。磚砌部分有墓門、甬道、前室附左、右耳室,中室附右耳室和后室。墓門及墓室墻壁均以青磚和涂黑色磚組成各種菱形圖案,以紅、黑色線紋作為壁飾,前后室和中室墓頂為覆斗式,以墨線勾邊,并用紅、黃、灰、白等色繪成蓮花藻井圖案;從此墓的營建規(guī)模及231件隨葬品,反映出墓主人顯赫的社會地位。雷臺漢墓是迄今為止河西地區(qū)發(fā)現(xiàn)規(guī)模最大的東漢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漢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雷臺漢井深12米,直徑1米,井壁用漢磚壘砌而成,壁磚采用人字形砌筑。井壁呈腹鼓式。據(jù)考證,像這樣保持原貌的東漢古井,全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僅此一眼。更值得奇怪的是落在此井底部的東西會比原物放大一倍。因而常有人拋入錢幣。遂前(錢)程(沉)遠大之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銅奔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漢雷臺漢墓出土,國寶級文物。高34.5cm,長45cm,重7.15kg,它三足騰空,右后足踏一飛鳥。馬頭上一撮呈流線型的鬃毛指向彗星一般的翹尾出土后,被著名考古學家郭沫若定名為“馬踏飛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銅車馬儀仗俑簡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銅車馬儀仗俑,漢代,武威市雷臺漢墓出土共計99件,由39匹銅馬、1頭銅牛、1輛斧車、4輛軺車、3輛輦車、2輛小車、3輛大車、1輛牛車、17個手持矛戟的武士俑和28個奴婢俑組成。主車輿車通長36厘米,馬高40厘米,奴婢俑高19.5-24厘米。銅車馬出行儀仗,這是迄今發(fā)現(xiàn)數(shù)量最多的東漢車馬儀仗銅俑,氣勢宏大,鑄造精湛,顯示出漢代群體銅雕的杰出成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雷臺漢墓出土文物精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威文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威文廟由兵部右侍郎徐晞主持修建,始建于明正統(tǒng)二年(1437年),明正統(tǒng)四年(1439年)建成,之后多次重修擴建。武威文廟坐北向南,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198米,東西寬152米,總占地面積30096平方米。武威文廟保持著廟學合一、文昌宮與孔廟和而不同的“三足鼎立”整體格局,由三組建筑群組成,東為文昌宮、中為孔廟、西為涼州府儒學院(又稱“涼州府學”),是歷代文人墨客修學和祭祀孔子之地。武威文廟東邊的文昌宮以桂籍殿為中心,前有山門、戲樓,后有崇圣祠,中為二門戲樓,左右有牛公祠、劉公祠;西以大成殿為主,前有伴池、狀元橋,后有尊經(jīng)閣,中有欞星門、戟門,左右有名宦、鄉(xiāng)賢祠。武威文廟僅有東面文昌宮及中部圣廟保存完好,所剩建筑平面呈長方形,占地面積15300平方米,屬全國三大孔廟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整個文廟最震撼的景象卻是文昌宮桂籍殿外掛著的44塊匾額,其上字體各具特色,內(nèi)容豐富多樣,就連顏色都各不相同,卻又搭配得剛剛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匾額書寫時間最早在清康熙三十四年,最晚是民國二十八年?!盎鞓小薄ⅰ叭f世文宗”、“書城不夜”、“聚精揚紀”等內(nèi)容有贊頌文昌帝君的,有鼓勵后輩勤奮讀書的,也有贊揚武威地區(qū)繁盛文風和人文精神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抬頭仰視,一塊塊匾額看下來,有種隔著漫長歲月與古人對話的感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成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成殿,始建于明正統(tǒng)二至四年(公元1437-1439年)是孔廟主體建筑,歇山頂 ,面寬五間,進深五間,周圍繞廊,檐下施二翹五踩斗拱。是供奉“萬世師表”孔子的地方??鬃邮侵袊糯乃枷爰?、教育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石窟鼻祖” ——天梯山石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石窟源頭”</span> —— 天梯山石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梯山石窟,亦稱涼州石窟,位于武威市涼州區(qū)城南50公里處的張義鎮(zhèn)燈山村,始建于東晉十六國晚期的北涼(沮渠蒙遜時期),距今有1600余年的悠久歷史,被史學界尊譽為“石窟鼻祖”、“石窟源頭”。</p><p class="ql-block"> 《十六國春秋.北涼錄》記載:“先是蒙遜王有涼土,專弘事佛,于州南百里崖中大造形象,千變?nèi)f化,驚人眩目”。唐道宣《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記載:“涼州石窟瑞像者,昔沮渠蒙遜以晉安帝隆安元年據(jù)有涼土二十余載,隴西五涼,斯最久盛……于州南百里,連崖綿亙,東西不測,就而斫窟,安設尊儀,或石或塑,千變?nèi)f化。有禮敬者,驚眩心目”??梢姰敃r天梯山石窟規(guī)模之宏大,佛事活動之盛。明正統(tǒng)十三年(1448年)《重修涼州廣善寺碑銘》記載:“諸佛之龕,二十有六”。民國十六年(1927年)大地震致使部分洞窟坍塌,現(xiàn)存18窟。</p><p class="ql-block"> 天梯山石窟作為一國之君主持開鑿的石窟,有石窟世早期石窟藝術(shù)的杰出代表,它的開鑿對同時期周邊或更遠地區(qū)的石窟開鑿具有示范和啟蒙作用,形成了我國佛教石窟造像藝術(shù)史上有名的“涼州模式”。雖歷經(jīng)歲月滄桑,但依舊保存了長達千年的佛教藝術(shù)精華,其開鑿年代之久遠,時間跨度之綿長,保存文物之豐富,當屬我國石窟開鑿史上的一部恢弘巨制。天梯山石窟在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被中共甘肅省委宣傳部公布為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21年被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為中國石窟文化之旅線路上的重要一站,是一處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于一體的旅游景區(qū)。天梯山石窟兼盡大西北的雄渾和江南的柔美,猶若西域仙境,令人神往,吸引著國內(nèi)外的專家學者和游人前來考察、研學和觀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梯山石窟第13號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梯山石窟第13號窟,此窟為穹窿式敞口窟,窟高30米,面闊19米,進深6米。內(nèi)有7尊石胎泥塑造像。主尊釋迦牟尼佛高28米兩側(cè)分別是二弟子(迦葉和阿難)、二菩薩(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二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和西方廣目天王),兩側(cè)塑像均高21米。南北兩壁為歷代壁畫,內(nèi)容豐富,精妙絕倫,堪稱古代塑像、繪畫藝術(shù)的精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佛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主尊釋迦牟尼造像高28米,大佛巍然端坐,有氣吞煙霞、揮斥乾坤之勢,大佛左右兩側(cè)有迦葉、阿難、文殊、普賢、多聞、廣目天王6尊造像,神態(tài)逼真,形象各異,塑造精致。窟前碧波蕩漾,薄云纏繞其身,構(gòu)成了一幅山、水、佛、云渾然一體的壯觀奇景,是涼州頗負盛名的旅游勝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黃羊河水庫周圍景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霍去?。ㄇ?40年一前117年),西漢名將。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官至驃騎將軍,封冠軍候。</p><p class="ql-block">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兩次大敗匈奴貴族,控制河西地區(qū),打開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元狩四年,又和衛(wèi)青共同擊敗匈奴主力。漢武帝曾為他建造府第,他拒絕說:“匈奴未滅無以為家?!彼昂罅纬鰮粜倥?,解除了西漢初年以來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威,古稱涼州,河西四郡之一。漢武帝時期,驃騎將軍霍去病遠征河西擊敗匈奴,為彰顯大漢帝國的“武功軍威”,此地始得名武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威,曾是六朝古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站在武威南城門下,抬頭望著“涼州”二字的匾額,風吹過河西走廊,卷起的沙粒,拍打在斑駁的城墻磚上。</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21年,二十歲的霍去??;兩次遠征河西,殲滅匈奴,近十萬鐵騎。年輕的漢武帝,意氣風發(fā),在此設郡;立州——“武功軍威”,武威由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在武威最為輝煌的那個年代,它有著一個在絲路之上都能被響亮喊出的名字——涼州。</p><p class="ql-block"> 東晉十六國之際,這片地方迎來了極為輝煌的時段。前涼、后涼、南涼、北涼、大涼這五個政權(quán)先后在此設立都城,而且西夏王朝亦將此地當作副都,總共持續(xù)了37年。其實史書中記載的“六朝古都”這一美譽從那時起便開始流傳,到如今已然有一千多年了。</p><p class="ql-block"> 當時的姑臧城(今武威涼州區(qū))何等氣象?</p><p class="ql-block"> 七座城池相連,如那北斗般;二十二座城門,晝夜皆敞開。宮閣臺榭,裝飾著自西域傳來的金玉珠璣,街市之上,駝鈴叮當作響,波斯商隊與長安客商,摩肩接踵。</p><p class="ql-block"> 這里曾是全國位列第三的大都市,其地位僅僅次于長安以及洛陽。在北魏建都洛陽的時候,工匠們特地依照姑臧城的規(guī)制去營造新都,而這座西北的雄城,簡直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古代都城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 雷臺漢墓中,曾出土了一件震驚世界的銅奔馬,也就是中國人所熟知的“馬踏飛燕”。而這件中國旅游標志的原型,如今卻在千里之外的蘭州博物館熠熠生輝,故鄉(xiāng)僅僅留下了那空蕩的墓室。</p><p class="ql-block"> 鳩摩羅什寺的舍利塔里,供奉著中國佛教翻譯第一人的舌舍利。白塔寺見證過,改變中國版圖的“涼州會盟”——西藏正是從這里,正式并入華夏。</p><p class="ql-block"> 西北規(guī)模最大的武威文廟里那44塊由朝廷賜予的匾額高高地懸掛于梁間;輕輕訴說著,儒家文明究竟是怎樣在這片土地上扎根的呢?46萬件文物沉睡于市博物館之中,其數(shù)量僅次于甘肅省博物館。它們仿佛是被遺忘的明珠一般,等待著游人的腳步來將其喚醒。</p><p class="ql-block"> 武威人骨子里帶著河西走廊所特有的那種堅韌。在甘肅的人口當中,武威有一個好聽的別稱叫“銀武威”。這個簡潔的說法,實際蘊含著濃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含義。它就好像,在慢慢呈現(xiàn)出武威那獨有的迷人風貌與價值,讓人不由自主地對這座城市產(chǎn)生了向往之情。</p><p class="ql-block"> 它擁有河西走廊最大的綠洲,那沃野平疇,一望無際。當汽車穿越祁連山的崇山峻嶺之時,突然就撞進了這片塞上江南,任誰都會驚嘆,“西北天府之國”,名不虛傳。</p><p class="ql-block"> 涼州市場里飄著面食的香氣?!叭总嚒薄忻?,配之以鹵肉,佐以冰糖、紅棗與茯茶,仍是西北最為實在的早餐在那三十塊錢管飽的柴火雞、手抓肉之中,藏著西北漢子那豪爽之氣。</p><p class="ql-block"> 甘肅省“美麗城市建設”計劃中武威亮出“天馬故鄉(xiāng)·醉美涼州”的新名片。天馬湖公園的晚霞中,越來越多游客舉起手機,拍下銅奔馬故鄉(xiāng)的黃昏。</p><p class="ql-block"> 南城門的“涼州”匾額在暮色中泛著微光。兩千年前,霍去病策馬而過的那片土地,今日依然在生長著,倔強的希望。此地的土地承載著歷史的印記,那過往的馬蹄聲,居然還在耳畔隱隱回響,而現(xiàn)今希望仍舊在這片土地上頑強地生長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涼州詞</p><p class="ql-block"> 【唐】王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p><p class="ql-block">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