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洛陽白馬寺,是中國佛教的發(fā)源地,始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中國第一座官辦寺院,被譽為“佛教祖庭”。 </b></p> <p class="ql-block"><b>作為佛教傳入中國后的首個官方寺院,白馬寺建立之后,中國“僧院”便泛稱為“寺”,確立了“寺”作為中國佛教場所的專稱,并推動了佛教在亞洲及全球的傳播。</b></p> <p class="ql-block"><b>廟前廣場上,“中國第一古剎”牌坊被圍起來維修,白馬寺內的典藏文物,主要有2顆釋迦牟尼佛舍利、中華古佛、元代十八羅漢夾纻像等,而每年一度的“馬寺鐘聲”活動,入選“洛陽八大景”,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寺”。</b></p> <p class="ql-block"><b>提到佛教,少林寺名聲在外,但若論及資歷,還得是中國首座由朝廷敕建的洛陽白馬寺,這名頭可不是浪得虛名,比如</b><b style="font-size:18px;">目前寺內印、緬、泰、斯里蘭卡四國風格的佛殿,是國際化程度最高的佛教寺院之一。 ?</b></p> <p class="ql-block"><b>白馬寺山門,為牌坊式拱券三門洞,中門洞高3.08米,寬2.35米,深3.60米,兩側門洞較小,正面鑲嵌“白馬寺”匾,由中國佛教協(xié)會原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b></p> <p class="ql-block"><b>山門前兩尊石馬,高1.8米,長2.2米,頭戴轡絡,身置鞍韉,雕工精細,相傳為漢代的馱經之馬,實為北宋太師太保魏咸信墓前的石像,1935年德浩法師住持白馬寺,將石馬遷置于山門前。</b></p> <p class="ql-block"><b>1961年3月,白馬寺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被確定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2001年1月,首批被命名為四A級景區(qū)。</b></p> <p class="ql-block"><b>歷史上,白馬寺原建筑規(guī)模極為雄偉,但因屢經戰(zhàn)亂,數度毀建,古建筑所剩無幾,一九四九以后,主要是一九八四年以后,進行過多次修葺擴建,現有五重大殿和四個大院以及東西廂房,分為“中國古建區(qū)、齊云塔院、印度佛殿苑、泰國佛殿苑、緬甸佛塔苑、斯里蘭卡苑”。</b></p> <p class="ql-block"><b>位于山門內南北中軸線東側和西側的</b><b style="font-size:18px;">鐘鼓樓,同為方形角樓,高7米,重檐歇山式,上覆灰色筒瓦,額枋彩繪,同建于石砌臺基之上,</b><b>鐘鼓樓的建成,寺院晨鐘暮鼓的禮佛儀式,恢復了歷史悠久的洛陽八大景之一——“馬寺鐘聲”。</b></p> <p class="ql-block">鼓樓懸“釋源鼓音”匾額。</p> <p class="ql-block"><b>今天游人香客爆棚。</b></p> <p class="ql-block"><b>排隊摸香爐。</b></p> <p class="ql-block">排隊摸石桃。</p> <p class="ql-block"><b>排隊用素齋。</b></p> <p class="ql-block"><b>接引殿,須彌座上供奉三尊立像。正中主尊阿彌陀佛,高約3.5米,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眾生狀,左手指向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左側為其脅待觀世音菩薩,手執(zhí)凈瓶;右側為其脅侍大勢至菩薩,手托蓮花,合稱西方三圣”,均為清代泥塑造像。</b></p> <p class="ql-block"><b>清涼臺,白馬寺六景之首,是漢明帝少時讀書乘涼之處,后為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譯經之所,兩位高僧一直在清涼臺修行直到去世,東漢以后,清涼臺成為白馬寺的藏經之所。清涼臺中心是毗盧閣,周圍環(huán)繞著配殿、僧房和廊廡等,在白馬寺整個古建筑群中自成格局,被人譽為“空中庭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清涼臺東側藏經閣,一樓“</b><b>釋源美術館”,是白馬寺內的佛教文化展示空間,以書法、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弘揚佛教文化?。</b></p> <p class="ql-block"><b>清涼臺東側二層古建筑。 “釋源展陳館”,主要展示白馬寺的歷史文獻、規(guī)劃圖、佛教名畫及禪意書法作品,呈現寺廟的文化傳承與歷史脈絡。 ?</b></p> <p class="ql-block"><b>泰國佛殿苑,長寬各108米,有四座苑門,東西南北各一座,其中東門為正門。苑內的主要建筑有舍利塔、四面佛、大佛殿、博物館、流通處、鐘鼓樓、涼亭等,建筑錯落有致、張弛有度。舍利塔二層供奉有釋迦牟尼佛舍利。</b></p> <p class="ql-block"><b>1992年,泰國善信瓦塔納·阿薩瓦先生詣白馬寺朝拜后,向白馬寺敬贈了一尊高7.2米、重8噸的銅質鍍金大佛,后又出資與白馬寺共同修建泰國佛殿,1995年竣工。</b></p> <p class="ql-block"><b>2009年,泰國代理僧王、曼谷金山寺方丈頌德帕普塔贊大長老及瓦塔納·阿薩瓦先生,為進一步豐富和彰顯泰國佛教文化元素及建筑風格,對佛殿進行翻修擴建,工程主要包括新建的舍利塔、藏經閣、四面佛、鐘樓、鼓樓及相關附屬設施,2014年全部工程完工。</b></p> <p class="ql-block"><b>這四座分別由中國、印度、緬甸和泰國修建的寺廟,每一座都有著濃郁的異域風情,但由于這些寺廟的建筑風格和裝飾,都是由各自的國家設計和裝修的,所以如果認為佛殿不夠美觀,請不要責怪白馬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