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六天駕車自主游 <br> 十個景點一眼收 <br> 若想欣賞好河山 <br> 還需再活七十秋</h3> <h3> 2025年7月23一一28日,兒子一家從廣州回來,兒子駕車一路從南向北自主游,六天游覽了十個景點:1. 洪洞大槐樹2. 王家大院3. 平遙古城4. 綿山5. 山西博物館6. 應縣木塔7. 雁門關(guān)8. 恒山懸空寺9. 大同古城10. 云岡石窟 (已游過的景點,如壺口瀑布,云丘山冰洞,臨汾堯都,太原晉祠等,就開車繞過去了。) 下面浮光掠影,蜻蜓點水,一一記之:</h3> <h3> 一 洪洞大槐樹 “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 久聞大名,未有親見。今次孩子開著小車,載著全家,從陽城出發(fā),長途跋涉到了洪洞大槐樹景區(qū)門口,仿真大槐樹造型撲面而來。大槐樹虬結(jié)如龍,古樸滄桑,郁郁蔥蔥,生機勃勃。大槐樹入口大門上寫著“大槐樹尋根祭祖園?!睂в谓榻B,第一代大槐樹早已枯死,這是后人制作的仿真古樹。景區(qū)內(nèi)有第二代、第三代大槐樹,枝繁葉茂,生機蓬勃。有感于大槐樹造型的滄桑古樸,我和老伴在此拍照留影。</h3> <h3> 元朝末年,戰(zhàn)爭頻繁,天災不斷,以至于有的地方方圓數(shù)百里沒有人煙,曹操當年描述的“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慘景再次出現(xiàn)。山西山高溝深,易守難攻,“左手一指是太行,右手一指是呂梁?!敝虚g還有汾河水,所以受戰(zhàn)亂影響較小。當時全國約有5900萬人口,而河南河北各有180萬人,山西一省就有400多萬,比其他兩省加起來人口還多。</h3> <h3> 朱元璋登基后,為了平衡各地人口,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一直延續(xù)到朱棣手,前后50年,先后移民18次,從山西移民100多萬人,移 至 全國18個省市,計500多個縣域。而洪洞縣大槐樹就是當時移民的集散地,中轉(zhuǎn)站。當時為了鼓勵移民,頒布了不少優(yōu)惠政策,例如發(fā)放安家費,另發(fā)一頭耕牛,免除三年的田賦雜稅等。即使這樣,誰家愿意骨肉分離,背井離鄉(xiāng),遠赴他鄉(xiāng)?山西民俗有“餓死不挪窩”的民情民風,我們陽城人也同樣,不像河南人背個大包袱,就可浪跡天涯,云游他鄉(xiāng)。</h3> <h3> 后來朝廷規(guī)定,四口之家可留一人,六口之家可留二人,八口之家可留三人,其余必須強行移民,而且同姓氏的不能移居一地,必須分開移居。今朝一分手,何時能相見?于是一家兄弟打破一個鍋,各持一塊碎片,以便他日對片相見。我國古代有“破鏡重圓”的故事,沒想到當年在洪洞發(fā)生了“破鍋重圓”,令人唏噓不已,感慨萬千。</h3> <h3> 為了防止移民中途逃跑,官兵把移民的雙手用繩子捆綁起來,移民若要上廁所,便要求官兵把手解開。這個說法隨著移民的遷移而廣為傳播,我們陽城人也稱上廁所為解手。在洪洞,凡是衛(wèi)生間全部標示為解手間,這也算作有地方特色的民間風俗吧。</h3> <h3> 明朝初年的移民政策對平衡全國各地人口,醫(yī)治戰(zhàn)爭創(chuàng)傷,恢復國民經(jīng)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這使我想起了毛偉人的一句名言: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各級領導務必充分注意。歷史現(xiàn)實,如出一轍。<br><br> 附:孩子請了一個一級導游,陪我們游覽講解了75分鐘,付費180元(二級導游付費100元),導游小姐人長得美,講的更美,普通話特好,聲情并茂,抑揚頓挫,像詩朗誦一般。</h3> <h3> 二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位于晉中市靈石縣,歷經(jīng)元、明、清三朝,至今已有700余年的歷史,總面積25萬平方米,號稱民間版故宮,游客有“王家歸來不看院”一說。明眼人可以聽出這是“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九寨歸來不看水” 的翻版。</h3> <h3> 關(guān)于王家大院,我不想多說,建筑風格和我們陽城的皇城相府大同小異,風格相近。另需注明的是“王家大院”四個字是朱镕基當政時游覽后留下的墨跡。</h3> <h3>三 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漢族城市范例,始建于西周,現(xiàn)有格局成型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此后歷經(jīng)26次修繕,成為了現(xiàn)存的風貌。</h3> <h3> 城墻周長6.4公里,高12米,建有72座城樓,象征孔子72賢人;3000個垛口,代表孔子3000弟子。整個城池形似龜狀,南門為龜首,北門為龜尾,東西四門似龜足,體現(xiàn)了古代的風水理念。</h3> <h3> 有關(guān)平遙古城的詩意金言: <br> △每一塊磚,每一片瓦,都有故事,每一步都能踏響歷史的回聲。 <br>△青石板路在腳下延伸,仿佛是通向過去的時光隧道。</h3> <h3> △古磚古瓦訴千年,鐘樓鐘聲如古城的心跳。 <br> △ 城墻倒映護城河,波光粼粼似流動的水墨。</h3> <h3> 近幾年我們陽城縣也著手修建陽城古城,東門城樓早已竣工,頗有古香古色古韻味。東門城墻和北城城墻氣勢恢宏,蔚為壯觀。期待著陽城古城的重現(xiàn),能成為游客向往的旅游勝地。</h3> <h3> 四 綿山 綿山位于介休市。北方的山大都巍峨雄偉,綿延不絕。綿山因為有介子推的歷史傳說,更顯得樸朔迷離,神秘玄奧。</h3> <h3> 介子推,原籍魯國人,孔子的學生,春秋時期晉國大臣。晉國發(fā)生內(nèi)亂,他追隨公子重耳顛沛流離,流亡在外,歷經(jīng)艱險,饑寒交迫,曾以“割股奉君”的傳說表其忠誠。后來重耳翻了盤,時來運轉(zhuǎn),成了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h3> <h3> 曾為晉文公立下汗馬功勞的介子推淡泊名利,拒絕封賞,攜母隱居綿山。有個大臣出了個餿主意,你可放火燒山,就可把介子推逼出山林。但介子推心如鐵石,堅不受封,最后抱樹而死。</h3> <h3> 歷史上幫助君主建功立業(yè)之后,而拒絕榮華富貴隱居山林的大有人在。像越王勾踐的大臣范蠡,漢高祖劉邦的軍師張良,還有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的陶淵明等,而像介子推那樣決絕、決然的卻不多見。</h3> <h3> 五 山西博物館 名曰博物館,其實不是百物、千物、萬物,而主要是地下出土文物,也就是從死人墳墓里挖出的東西,上面若有文字,則更顯珍貴。從這些文字可以反映、應證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從成千上萬個墳墓里挖出的東西,就可拼湊、對接出一部上下五千年史。</h3> <h3> 中華歷史源遠流長,滄桑厚重,窮其終生而不得萬一。我關(guān)注的是陽城流傳甚廣的湯帝,陽城河北鎮(zhèn)下交村就有建立的湯帝廟。但遺憾的是山西省地圖上標注的湯帝活動區(qū)域在垣曲一帶,而陽城是個空白點。由于我孤陋寡聞,井底之蛙,弄不清湯帝究竟在什么地區(qū)活動過,有多大的活動范圍。翹首以盼有識之士指點迷津。</h3> <h3> 六 應縣木塔 是朔州市應縣的一座遼代木結(jié)構(gòu)佛塔,建于1056年,高67.31米,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高、最古老的純木結(jié)構(gòu)樓閣式建筑,無釘無箍,榫卯結(jié)構(gòu)而聞名于世,與意大利比薩斜塔,法國埃菲爾鐵塔并稱 “世界三大奇塔”。歷經(jīng)40余次地震,軍閥混戰(zhàn)中200余發(fā)炮彈襲擊仍然屹立不倒,堪為奇跡。塔身懸掛52塊牌匾,大都為歷代書法家的墨寶,其中尤為注目的是朱棣題寫的 “峻極神工”。</h3> <h3> 我們通往應縣木塔的步行街,路標上標示“遼金步行街”,表示應縣曾是遼國的管轄地。以雁門關(guān)為界,關(guān)南為宋朝所轄,關(guān)北為遼國所轄。我們中原地區(qū)的民族自稱是炎黃子孫。前幾年去湖南旅游,當?shù)伛v民自稱我們是蚩尤子孫,而不是炎黃子孫。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各民族之間既有和平共處,互惠互利;也有金戈鐵馬,刀光劍影。至于應縣屬遼國治地,他們的歷史源淵,發(fā)展脈絡,究竟是誰的子孫,我孤陋寡聞,井蛙之見,就不得而知了。</h3> <h3> 七 雁門關(guān) 原來以為雁門關(guān)是一個點,類似于長城上的一個烽火臺,或某個關(guān)隘的一個城樓。到了雁門關(guān)才知它是由一個點延伸到了一條線(雁門關(guān)長城),又擴展為一個面(雁門關(guān)防區(qū))。因為關(guān)內(nèi)即關(guān)南是宋朝轄地,關(guān)外即關(guān)北是遼國轄地。雁門關(guān)已有2500多年歷史,是中原民族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關(guān)隘,也是昭君出塞和蔡文姬歸漢的一個通道。</h3> <h3> 在通往景點的大路旁,有豎立的楊家將眾英雄的雕像,有楊老令公楊業(yè)和八個兒郎、楊宗保、穆桂英,騎著戰(zhàn)馬,手持刀槍的英姿。當年金戈鐵馬的鐵蹄聲仿佛回響,歷史上刀光劍影的拼殺仿佛再現(xiàn)。</h3> <h3> 我們在回憶抗日戰(zhàn)爭之時,日寇侵我國土,殺我同胞。我抗曰軍民不畏強敵,浴血奮戰(zhàn),用血肉之軀重大犧牲趕跑了日本鬼子,可謂是一寸山河一寸血。我們的目光放遠了放長了、向歷史的縱深看,歷朝歷代都有保家衛(wèi)國為國捐軀的英雄好漢,可謂是萬里山河萬里血。北宋的楊家將滿門忠烈就是典型代表。</h3> <h3> 我們看楊家戲,聽民間傳說,說是楊老令公帶兵同遼兵交戰(zhàn)時,中了埋伏,兵困兩狼山,又得不到后方及時援助,身受重傷,他不甘被俘,最后撞死在李陵碑,英勇殉國。</h3> <h3> 今次到了雁門關(guān),我有意核實這一史實。我仔細拜讀了楊老令公塑像上的文字說明,介紹了楊老令公身受重傷,被遼兵所俘。遼國滿朝文武大臣對楊業(yè)極為敬重,苦口婆心勸說楊業(yè)投降遼國。但楊老令公忠心報國,絕不投降,最后不吃不喝,絕食而亡,保全了忠義一生。</h3> <h3> 在撞碑而死和絕食而亡的兩種說法中,我當然相信后者。因為前者有 “戲說” 的成份,它經(jīng)過戲劇演繹和百姓傳說,撞碑而死符合儒家思想理念中不成功便成仁、殺身成仁的封建倫理道德,也含有不當俘虜不甘受辱的人格尊嚴??谷諔?zhàn)爭中我狼牙山五壯士寧愿跳崖自盡,也絕不做敵人俘虜,也是這種道德觀念的體現(xiàn)</h3> <h3> 戲說中提到楊業(yè)撞到李陵碑上而亡,有必要多花點筆墨說說李陵。他是漢武帝手下一員大將,滿身武藝,一心為國。曾率五千步兵出關(guān)與匈奴決戰(zhàn),恰遇七八萬匈奴騎兵。在冷兵器時代,步兵對陣騎兵,必敗無疑,李陵所率五千步兵全軍覆沒,李陵身受重傷被匈奴所俘。消息傳回朝堂,漢武帝大驚,怨恨李陵怎么沒有為國捐軀盡忠,反被敵人所俘,敗了大漢王朝的興。滿朝文武眾口鑠金,落井下石,跟著漢武帝數(shù)落李陵的不是,批判李陵的不忠。司馬遷是當朝史官,他嚴守職業(yè)操守,和朝內(nèi)百官的關(guān)系不遠不近,不冷不熱,警惕個人感情影響筆下的實錄。當大臣們看著漢武帝的臉色察言觀色、投其所好,爭說李陵的不是,抨擊李陵的不忠,只有司馬遷客觀公正的為李陵說話:他受了重傷實在沒有辦法了才被敵人俘虜,我想他以后有機會一定會跑回來,繼續(xù)為國效忠。漢武帝正在氣頭上,一怒之下殺了李陵全家,并要賜死司馬遷。按當時的法律,凡犯了死罪的,可以用重金贖身,或者接受宮刑頂罪。司馬遷家貧無金,只好挨了那屈辱的一刀,斷了男人的命根子。李陵全家被殺,斷了他的念想,他萬念俱灰,從一開始的無奈被俘到后來的鐵心投降,成了真正的叛國者,效忠匈奴,同漢王朝作對。</h3> <h3> 當年李陵的困境正考驗著楊老令公,他想我絕不能當叛國者,不能前半生是革命派,后半生成了反革命,成了當年的李陵,落下千古罵名,讓子孫后代背黑鍋,于是他毅然決然的撞死到李陵碑上。戲劇戲說和民間傳說升華了楊老令公,使楊家的忠烈留芳百世,揚名千秋。</h3> <h3> 八 恒山懸空寺 位于大同市渾源縣境內(nèi),建于北魏年間,公元491年。距地60多米,僅靠N多根木柱支撐,猶如懸在空中一般,歷經(jīng)1500多年屹立不倒,真佩服老祖宗的巧妙構(gòu)思和鬼斧神工的建筑技術(shù)。游覽時令人驚出一身冷汗,生怕出個意外,自己的小命就掛了。附帶的圖片更直觀,更好看,比我的文字介紹強似一百倍。</h3> <h3> “天下巨觀”為徐霞客所題。我妄自推測徐霞客在當時不是個大地主,也是個小土豪,反正不為衣食所憂。否則他只能面朝黃土背朝天,土里刨食度日月,哪有什么閑情雅致東奔西跑去觀景賞景寫什么游記?就像現(xiàn)在的游客,你只有吃飽了喝足了,口袋里有了銀子,才能出來游山玩水賞美景。時代不同了,道理卻相同。</h3> <h3> 關(guān)于名山,有“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之說。早年曾立下一個宏愿,有生之年一定要踏遍五岳,過過“山高我為峰”的癮,飽飽“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眼福,如今黃山和四岳已被我踩在腳下,只有南岳衡山還在期盼之中?!皼]有比腿更長的路,沒有比腳更高的山?!? 我相信,南岳衡山一定會踩在我的腳下,屆時一篇游記隨即問世了。</h3> <h3> 九 大同古城 最早的歷史可追溯到秦漢時期,為抗擊匈奴而建。明代洪武年間重新加修。</h3> <h3> 比之平遙古城,面積更大,城墻更高,更氣勢恢宏,令人震撼,我們在大同古城墻上僅轉(zhuǎn)悠了一個角,手機上顯示走了17000多步。我在城外隨手拍了幾個鏡頭,可一睹風采。</h3> <h3> 城外護城河橋頭上雕刻的小石獅子,紋理清楚,栩栩如生,這使我想起北京一句俗語:盧溝橋的獅子數(shù)不清。至于橋墩護欄上為何要雕刻獅子,而不雕刻老虎,或者龍,鳳凰,麒麟,鴿子,熊貓等,這我就不得而知了。</h3> <h3> 十 云岡石窟 我國有三大石窟:大同云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甘肅敦煌石窟。石窟雕刻的都是佛像。甘肅敦煌石窟沒去游覽過,云岡石窟比龍門石窟規(guī)模要大,佛像多。有的石窟是里外兩層,頗像有的民居里外院。外層受風吹雨打,風化嚴重。而里層受外界影響較小,佛像保護較好。</h3> <h3> 云岡石窟始建于北魏時期,約在公元400多年,至今已有一千五六百年歷史。我猜想當時的北魏皇帝是個狂熱的佛教徒,情愿花費巨資,耗費民力來雕刻佛像。弄不清這些帝王用意何在。假如把這些巨資、人力,用于富國強兵,改善民生,老百姓定會感恩戴德,擁護你穩(wěn)坐皇椅。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難道他們不懂這個道理?</h3> <h3> 六天時間游覽了十個景點,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所記所錄,掛一漏萬。好在是兒子開車自主游,不受旅行團約束,不受旅游線路左右,可以我行我素,自由選擇。有些游過的景點,如臨汾堯都,壺口瀑布,云丘山冰洞,太原晉祠,直接就繞過去了。</h3> <h3> 旅途所見所聞,大開眼界,大漲見識,城市廣場老人跳廣場舞蹁躚起舞,愛樂器的吹拉彈唱,愛打拳的騰挪閃躍,愛唱歌的引吭高歌。好一派國泰民安,安居樂業(yè)的幸??鞓肪跋蟆O胂攵頌鯌?zhàn)爭的炮火連天,加沙地帶的水深火熱,我慶幸,我生活在和平安祥的中國,我生活在幸??鞓返墓释?。</h3> <h3> 奉勸老年朋友,能轉(zhuǎn)就轉(zhuǎn)吧!能瘋就瘋吧!千萬不要抱著“以后再說”的想法,年逾花甲古稀之人,已經(jīng)沒有“以后”了,現(xiàn)在就是以后,當你腿腳有了毛病,只好窩在家時,你去買后悔藥吧!</h3> <h3> 我自豪,我欣慰,當?shù)侥菚r我行動不便只好窩在家時,我雖不能像《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保爾?柯察金留下警示名言,我卻可以大言不慚的說一一不枉此生!不虛此生!<br> 一一2025.7.29</h3> <h3>附 景區(qū)門票洪洞大槐樹 80元王家大院 55元綿山 110元 景區(qū)交通 50元雁門關(guān) 90元 景區(qū)交通 10元。懸空寺15元(僅在山下觀看) 100元(進寺內(nèi)門票) 20元(景區(qū)交通)應縣木塔 48元云岡石窟 120元<br>我和老伴已年逾古稀,門票全免。孫女剛考完大學憑學生證,免半票。兒媳是大學老師憑教師證,有的景區(qū)可免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