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莫曉陽:蘭溪龍舟甲天下

亮子/星慧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蘭溪龍舟甲天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莫 曉 陽</b></p><p class="ql-block"> <b>由于史前文化的遙遠(yuǎn)和陌生,幾千年來,我們民族形成了一個普遍的錯誤觀念,總認(rèn)為端午的龍舟活動起源于屈原或伍子胥年代,盛于隋唐。而據(jù)筆者《南洞庭軒轅文化之初探》和大學(xué)問家聞一多先生《端午考》的考證認(rèn)為,這一活動應(yīng)該始于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晚期黃帝的《咸池》之樂。而且,其發(fā)祥之地就是南洞庭的赫山區(qū)(原益陽縣)!</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蘭溪鎮(zhèn)雙橈龍舟流布圖</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確實,唐代以來,我國的龍舟活動日益興盛。為了追求完美,各地對船身的制作、場面的設(shè)置以及劃船方法,無不千方百計地標(biāo)新立異創(chuàng)造驚人之作。我見過不少地方的龍舟,也見過不少江河中的龍舟賽事,往往是初看上去似乎也有閃光放亮之感。然而,只要略微思索和比較很快就會黯然失色,總覺得沒有一處比得上湖南省益陽市蘭溪的龍舟,就連那些交口稱贊、聲名遠(yuǎn)播的龍舟也無法與其相提并論。因為,蘭溪就是赫山區(qū)境內(nèi)龍舟文化的窩點,也是全國龍舟活動的真正源頭!現(xiàn)在,他們還傳承了只有史前時期才有的木棍竹片一樣的站橈和高聲演唱的《龍船歌》。劃船目的也不是為了追悼屈原,而是紀(jì)念開創(chuàng)龍舟活動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不過,非常遺憾,直到今天,蘭溪龍舟還如同“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的絕代佳人,外地人絲毫也不了解,而本地人又并未品味出自己龍舟的精彩和巧妙。所以,才埋沒了堪稱華夏一絕的甚至天底下最為燦爛的龍舟文化。</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修建于嘉慶年間的麻石楓林橋</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這樣說,并非言過其實嘩眾取寵,而是不折不扣恰如其分。因為蘭溪龍舟不管從哪個角度講,都有其熠熠生輝、引人入勝的特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首先,在制作的設(shè)計上就匠心獨具。蘭溪的船身至少在二十五米以上,而腰寬卻不到一點六米;船頭與尾部尖窄而又高翹,看上去好像有小巧之嫌,卻又不失威嚴(yán)之態(tài);劃船時,還要掛一顆雕刻精細(xì)的長頸木質(zhì)垂須龍頭。船艙的劃分,是按天上的星宿或神佛之?dāng)?shù)而定。一般是二十八艙,據(jù)說是應(yīng)二十八宿之?dāng)?shù);多的有三十二艙,是應(yīng)二十八宿和四大天王之?dāng)?shù);最大的有三十六艙,是應(yīng)三十六天罡之?dāng)?shù),這種船需要一百四十多個水手;少的也有二十四艙,是應(yīng)二十四位諸天之?dāng)?shù)。任何一種規(guī)格的龍船,長、寬的尺碼必須有個五的尾數(shù),長有個五,寬有個五,就正好應(yīng)了五月初五的雙五節(jié)。船的中間有兩根粗大的木方在艙面連接頭尾,與船艙成井字形。這種面方的設(shè)置,一是加固船身,二是為劃站橈的水手提供站立之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蘭溪龍舟除前四后三,七艙之外,每艙有四個水手,即兩坐兩站。船弦的外側(cè)和橈板還用油漆畫上大片醒目的鱗甲。每年四月下旬,龍船就開始下水。下水的第二天,就依照傳統(tǒng)的祭祀方法請禮賓哼讀告文,用三牲酒肉祭祀龍頭,希望水手平安和劃船勝利。有的還在船梢(即舵)的最中部位畫一太極圖作鎮(zhèn)邪之物。</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剛剛制作的蘭溪雙橈新龍船</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對劃船工具——橈板的制作也別具一格。蘭溪龍舟有兩種橈板,一種是坐橈,一種是站橈(蘭溪人稱為插橈)。坐橈又短又寬,拿橈的水手都是坐在艙面的井字橫線上,故稱為坐橈;站橈又長又窄,拿橈的水手一只腳站在艙面的井字豎線上,一只腳踩在船弦邊。不過站橈隊只在龍船競賽或轉(zhuǎn)圈時下橈,其他時間都是讓坐橈水手去劃,而他們只把兩米多長的橈板倒豎在自己腳邊的井字方上,隨著鑼鼓和龍船歌的節(jié)奏作前后擺動之狀。這樣一分工,坐橈水手就成了船上的常備隊,站橈水手成了增援隊。顯然,這種站橈是史前時期的劃船工具。當(dāng)時,還沒有龍船,只能用木牌竹筏當(dāng)船用,水手也只能站著劃。至于坐橈,那是到了漢代有龍船之后水手的腳可以放在船艙內(nèi),才產(chǎn)生的另一種劃船工具。</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蘭溪雙橈龍舟下水之前,插上橈板,祭祀龍頭</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除了坐橈和站橈,還有一種甩橈,蘭溪人稱為晏橈。甩橈形狀和坐橈一樣,背面畫鱗甲,正面畫太極圖和八卦。四個水手舉著橈板分別坐在船頭的第三間和第四間的艙面上,緊靠船弦,兩手緊握橈把,依照鑼鼓的“咚鏘”之聲,180度地在空中作前后甩動之狀。甩到前面的終點時,橈板正好落在鼓聲的“咚”字上;甩到后面的終點時,橈板又正好落在鑼聲的“鏘”字上。橈板一閃一頓,水手身子也跟著前俯后仰,那種形態(tài)與舞臺上演員的唱、做、念、打所應(yīng)的鑼鼓毫無區(qū)別。有的甩橈在進入比賽時像站橈一樣增援坐橈,有的則自始至終只作甩橈動作。這種甩橈的安排在整個船上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無異于一幅精美的書畫作品上加蓋的一個紅色金石圖章,看起來韻味無窮,這就是蘭溪龍舟的特色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其次,在場面設(shè)計上也是自成一體、超群脫俗。任何地方的龍舟只是一種純脆單一的體育運動的競爭。其激烈場面和比賽結(jié)果也像其他體育運動一樣,無非是給觀眾精神和視覺上的緊張和刺激。盡管這種運動帶有濃厚的紀(jì)念性色彩,但始終與文化藝術(shù)掛不上鉤,甚至還風(fēng)馬牛不相及。而蘭溪龍舟不同,從頭到尾處處都體現(xiàn)了溫馨醉人的文化藝術(shù)。誰都知道,我們民族很多活動的號令器就是鑼鼓,以鑼鼓來統(tǒng)一動作發(fā)號司令。但用鑼的則不用鼓,用鼓的則不用鑼。劃龍船當(dāng)然也需要統(tǒng)一,不過,一般都是用鼓來統(tǒng)一的。蘭溪龍舟卻打破了這種古今不變的慣例。他們?yōu)榱嗽鎏泶系乃囆g(shù)色彩,繼承了軒轅時期《咸池》中“擊石拊石”的競渡傳統(tǒng),大膽地開創(chuàng)了鑼鼓并用的先河。使其形成了一種和諧且富有進行節(jié)奏的“咚——, 鏘——,咚咚,鏘——”的專用于劃船的打擊音樂。這種音樂非常獨特,無論遠(yuǎn)近,也無論在什么場地,只要聽到這種聲音,就連三歲小孩都知道這是蘭溪地域的龍船鼓,聽起來極為舒暢,甚至還會不由自主地產(chǎn)生一種站在大堤上看龍船的感覺。</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蘭溪雙橈龍舟競賽前,舟上展示的彩色長幡和黃羅傘</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為了加強活動氣氛和鼓勵水手,船尾還配備有若干支三眼銃助威。一般情況下,是斷斷續(xù)續(xù)地放,一進入比賽,則如連環(huán)炮響,聲音又大得出奇,十里之外都能聽見,火藥沖擊的氣浪把船尾高掛的繡龍三角緄邊旗沖得一招一展。旗幟的顏色是按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色而定,旗面都繡著該船行政地域之名。水手著裝之色又與該船旗色一致,頭上還系著一塊像太平軍一樣紅色和桔黃色的頭巾,看起來整齊劃一,又有藝術(shù)風(fēng)采和地方特色。明清時期,還有特別講究的龍舟,在競賽之前舉著幾條紅紅綠綠的長幡和一把杏黃色傘蓋在江中來回展示自己的靚麗風(fēng)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尤為完美的是:蘭溪龍舟都在中艙豎一根比大姆指粗的四五米長的竹竿,竹尾留著濃密青翠的枝葉,在船頭用一根繩子連接竹竿的中部。劃船時,一個手持蒲扇、揩花臉、著彩裝的小丑式人物即粉墨登場。小丑站在第七艙的井字方上,手舞足蹈,并根據(jù)鑼鼓的節(jié)奏一邊高聲吶喊:“嗬喂,劃董!”一邊使勁上下?lián)u蒲扇,還一邊將繩子一拉一放,竹尾的枝葉也隨著一彈一閃。蘭溪人稱此為打閃篙。打閃篙并非是畫蛇添足之舉,而是恰到好處的藝術(shù)安排,它與電視劇里濟公手中的道具——爛蒲扇及搖扇的動作有異曲同工之妙,使人有情趣盎然之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同時,在小丑身邊的第六艙艙面上還配有一個手持折扇或彩巾的年輕花旦,花旦邊舞邊唱龍船曲,唱的內(nèi)容都是蘭溪龍船歌和山歌?;ǖ┣?靠龍頭還站著一個面對水手、嘴含口哨、兩手揮舞令旗的指揮官,其動作和姿態(tài)比交響曲的指揮員更為生動有趣,但他并不負(fù)責(zé)指揮。真正指揮全船的是司鼓手,這個人物的設(shè)置也與甩橈和打閃篙一樣,是作表演用的。以上一系列獨特的帶有藝術(shù)性的配置早把兩岸觀眾陶醉得如醉如癡、垂涎欲滴了。這就是蘭溪龍舟的特色之二。</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雙橈龍舟在楓林橋前競渡</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此外,在水手劃船的方法上更是別開生面。任何一條龍船初次進入觀眾集中點時都要起嗩吶曲牌中《朝天子》的打擊樂朝拜軒轅;同時,還要拋撒粽子、糯米入江。然后,再轉(zhuǎn)兩個圓圈,轉(zhuǎn)圈與比賽一樣,要全力以赴,鑼催鼓急銃炮喧天。其目的之一是向觀眾報到,其二是顯示自己的威力,其三是朝拜洞庭龍王。隨后在江中不緊不慢地來回劃游船,進行表演,并尋找對象對唱山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蘭溪人很懂藝術(shù),把演唱看得比賽事還重。像站橈隊,與其說是增援補充隊,倒不如說是演唱藝術(shù)隊更為恰當(dāng)。水手們手持倒豎的橈板,一邊有節(jié)奏地作前后擺動,時而又變換造型姿態(tài),作左右擺動;還一邊高聲領(lǐng)唱輕松歡悅的龍船歌:“龍船喏——鼓響哪——鬧哇洞喏庭哩?!苯又撕吐暫铣骸皠澙矂潊姥搅ā獎澙矂潊姥洁篮?!”為了添加更多的藝術(shù)含量,船上的嗩吶隊自始至終跟著伴奏。整個江面的鼓樂聲、銃炮聲、歌唱聲匯成一體,如同一支歡快、雄渾的交響曲。</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蘭溪龍舟在資江的小河口地段劃游船尋找對手</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有的水手還故意尖著嗓門用高八度的聲調(diào)夾雜其中,更是妙趣橫生。歌詞自然是雅俗共賞。曲調(diào)雖然簡單且只有一種,但百聽不厭,應(yīng)不失為高雅之作。不過,筆者樂理知識淺薄,無法闡述雅在何處?當(dāng)然,對于歌詞也只是略知一二,但還是看得出其內(nèi)容豐富生動,又富有形象。像“新造龍船兩頭尖,敲鑼打鼓到江邊;插橈下水拼勝負(fù),歌聲響亮震云天”。這首龍船歌雖然只有四句話,但把蘭溪龍舟的鑼鼓、插橈、船歌等幾大特點都真實地反映出來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更為有趣的是:龍船歌中還夾雜著本地情歌。像“情郎哥哥上龍船,劃到小妹眼跟前;你我偏愛龍船曲,江中岸上兩心連”。還有“大雨不落小雨稀,郎在外面喊蓑衣;妹說我的哥,蓑衣還在棕樹上,斗笠還在竹山里,小妹還在娘屋里”。以及“妹愛耍來郎愛撩,游刁子愛耍水面上飆;呂洞賓愛耍游四海,嬌蓮姐愛耍伴郎妖”。這些歌詞,都是反映男女互相愛慕的地方山歌,居然也在龍船民歌之列,實在是舉世無雙的雅趣!誰都熟悉,高亢、抒情的蘭溪山歌早就聞名遐邇。因為,它也是產(chǎn)生于蘭溪龍舟的同一時期,而且,二者都是來自于中華民族最早的文化活動──《咸池》之樂,所以,二者一直互相通融。</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蘭溪龍舟在江中對唱山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各船演唱之后,接著就是競渡。蘭溪地域不像其他省、市短距離的賽船。他們的劃船目的主要是錘煉水手的拼搏意志和凝聚力,賽程起碼是三公里,如果拖長水,則在五公里以上。有時七八條船同時爭競,銃炮之聲立即振聾發(fā)聵,船尾的江面上伸吐著長長的火舌,一股股硝煙騰空而起。各色船隊都是你追我趕、奪秒爭分,時而齊頭并進,時而三前五后,逐漸拉開距離。而落伍者一點也不示弱,司鼓手把鼓一緊,連環(huán)銃馬上“轟隆轟隆”跟著助威鼓舞士氣,水手們借著銃炮的反推力,一聲發(fā)喊又風(fēng)馳電掣地飛速而上。真是彼似長蛟猛進,此如巨蟒狂奔,下橈齊刷刷,著力勁沖沖。整個賽場:橈翻水沸,銃炮齊鳴,大有氣逼九重,威凌五岳之勢。劃到兩三千米時,水手們一個個都是氣喘吁吁、汗流浹背了。有的胳膊酸痛得無法抬舉,有的手掌布滿了血泡,有的眼睛被汗水蒙刺得睜都睜不開了。但這時候,誰也不愿偷懶泄氣而影響本船的進展,在鼓聲和銃炮聲的催促之下,只能咬緊牙關(guān),抖擻精神堅持到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兩岸觀眾,無論男女老少也跟著高聲吶喊,一邊助威,一邊緊追不舍地觀看熱鬧,這就是蘭溪龍舟的特色之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以上特點,可以說是蘭溪人民別出心裁的獨創(chuàng)。正是由于這些異乎尋常的獨創(chuàng),才改變了蘭溪龍舟單一的體育運動競爭的性質(zhì),溶注了大量的文化藝術(shù)成份。蘭溪龍舟既是體育活動的競賽工具,又是文化藝術(shù)的表演舞臺。劃船的水手既是運動健將,又是演唱藝人。他們給觀眾精神和視覺上的感受自然也是多層次多角度的。如果仔細(xì)品味了蘭溪龍舟的人,一定會領(lǐng)會出賞心悅目這個成語的真實含義和境界,也一定會激動地發(fā)出:“此樂只該天上有,人間再到何處尋?”的感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敢斷定:如此載歌載舞、文體兼?zhèn)涞母咂肺积堉?,是國?nèi)外所有龍舟中鶴立雞群的佼佼者。即使再精彩的龍舟,也不可與其同日而語,他應(yīng)該是天下之最!</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本文作者莫曉陽先生</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史學(xué)專家莫曉陽先生簡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莫曉陽先生系赫山區(qū)蘭溪人,自幼崇尚孔孟,長期從事儒學(xué)和南洞庭新石器晚期軒轅文化的研究,同時,還熱心文藝創(chuàng)作。早在上世紀(jì)九十年代初期,他就針對社會日益衰退的道德問題精心編著了一本醒悟人心的《新編增廣》,并在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2015年,通過修改,他又重新在文藝出版社再版。十多年前,他創(chuàng)作的《龍舟賦》被收入了《中國詞賦奇葩》。去年,又創(chuàng)作了山歌情景劇《迎親路上》,參加全省建國七十周年文藝會演,榮獲省委宣傳部和省文化廳的特等獎。尤其對軒轅文化的研究,這是一個五千年來都無人涉足的課題,也是全國最大的文化品牌!他從1986年開始研究,至今30多年了,沒有科研經(jīng)費,靠自己袋子里掏。其間,經(jīng)歷過很多不為人知的艱難,卻一直沒有放棄這個課題,仍然在苦苦地堅持探索。到了二十一世紀(jì),他的研究已有突破性的進展。2009年,他在湖南城市學(xué)院學(xué)報發(fā)表《熊湘山考辯》,從語法的角度推翻了歷代史學(xué)家們把司馬遷的“黃帝登熊湘”分裂為熊耳山和湘山的嚴(yán)重錯誤。他的論文引起了國內(nèi)外史學(xué)界的高度重視。在國外,還被譯成了英、法、德、日四個國家的文字。同年十二月,益陽日報也拿一個整版刊登了他學(xué)術(shù)論文《碧云峰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fā)祥圣地》。2013年,由益陽市委宣傳部主辦,赫山區(qū)委區(qū)政府承辦,成功地召開了全省知名學(xué)者參加的“益陽市第一屆軒轅文化學(xué)術(shù)研討會?!?014年,益陽市政府還給他頒發(fā)了社會科學(xué)的科研成果獎。為了傳承和推介蘭溪文化,2015年,莫曉陽先生利用自己幾十年來的科研成果,編寫了蘭溪雙橈龍舟和蘭溪山歌兩個省級非遺項目書,并順利地獲得了省里評委專家們的認(rèn)可,為市里一次性爭取了兩個省級非遺項目。2017年,赫山區(qū)委安排他專門編撰《益陽與軒轅文化》的書稿。他為了論證該書中《淺談端午和龍舟的真實源流》這篇文章的論點,不辭勞苦長途拔涉,歷時十個月,分別到南方有龍舟活動的二十多個省市進行調(diào)查和考察。莫曉陽先生一生光明磊落、正直無私,尤其不計榮辱得失艱苦探索,為我們益陽與上古文明的對接作出了重大貢獻(xià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相關(guān)鏈接:莫曉陽《揭開桃江縣崆峒村的神秘面紗》,請點擊下方鏈接查看。</b></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4zwnyjsk" target="_blank">莫曉陽:揭開桃江縣崆峒村的神秘面紗</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