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自序</b></p><p class="ql-block"> 自6月25日結束了輾轉8000余公里,一共42天一路向北的旅程回歸十余天來,記憶還時常停留在一路的點點滴滴,似乎難以回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狀態(tài),覺得有什么該做的沒做。細一想,認為應該把這途中的所見所聞用文字記錄下來,這也是這些天在途中一直想著回來應該做的一件事。既然想到了而沒有去做,自然就會覺得是一種缺憾,那就來個說寫就寫,當為上策。</p><p class="ql-block"> 其實在這42天的一路上,也寫過十篇文稿,那些文稿所寫的基本都是針對哪一段行程的記述,只是一個點,并不全面?,F(xiàn)在要記錄的應該是對整個行程中一個主題的記錄,可以說是一條線或者一個面,可能更為系統(tǒng),也更有其邏輯性。</p><p class="ql-block"> 《遇見篇》對一路遇到的所有幫助過我或者對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人作了詳細的記錄。因為人物是所有作品中最重要的要素,必不可少。</p><p class="ql-block"> 風景是我們外出旅行最想感受的因素,而風景卻又千變萬化,各有其美,各有所愛。故分《土地篇》、《森林篇》和《草原篇》,各表其華。</p><p class="ql-block"> 要去遙遠的北方跑兩場官方馬拉松是這次旅行的“導火索”,所以才有了《馬拉松篇》。</p><p class="ql-block"> 騎行更是這次旅行的重頭戲,跨越四個省區(qū),2700公里。回望這車輪一路碾過的轍印,一定又會讓人再次進到那浩瀚的千里林海和一望無際的綠色草原,還有那通向天邊的公路。這是《騎行篇》所要完成的使命。</p><p class="ql-block"> 雖然只下過三次水,但游泳也是這次行程的計劃之一,故《游泳篇》同樣不可少。</p><p class="ql-block"> 除了旅行,到外地獻血也是一種難忘的體驗。只是在長春獻過一次,而且感受很深,在其他三個城市都因異地獻血記錄不能聯(lián)網而被拒,因此又有了另外的感受,這些都是《獻血篇》所應該記錄的。 </p><p class="ql-block"> 城市是任何一次旅行都一定會讓人關注的點,《城市篇》記錄了所經過且停留的主要城市,雖然掛一漏萬,卻也可以點帶面,姑且算到過,人稱打卡。</p><p class="ql-block"> 文字之于記憶,也許缺少色彩,但卻能永恒。再過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五十年,只要我還在這個世界,只要我的眼睛還能看,翻開今天記下的文字,那一路的風景一定又會浮現(xiàn)在我眼前。有耐心的讀者朋友愿意跟著下面的文字走一走,也等于足不出戶不花一分錢地游歷了我所經過的每一個地方,就當這篇《漫記》的價值吧。</p><p class="ql-block"> 是為序。</p> <p class="ql-block">出發(fā)時朋友們到火車站給我送行</p> <p class="ql-block"><b> 北行漫記(一)遇見篇</b></p> <p class="ql-block"> 人生本就是一趟旅行,從起點到終點,沒有返程。在這個旅途中,會遇見很多人,如同乘坐公交車一樣,一路有上有下,絕大多數(shù)人和你素不相識擦肩而過,可能也有人會給你一個微笑或者一個回眸,有的人似有一面之交卻又無從憶起,還有人完全是陌路相逢卻能一見如故。</p><p class="ql-block"> 這次42天的旅行,經過9個省區(qū),行程達8000余公里,遇見各種各樣的人。此篇僅就對我印象深刻甚至難忘,以及給我提供幫助的幾位朋友作一些記錄。</p><p class="ql-block"> 這次行程的首站應該說是大連。5月15日上午從懷寧的安慶西站乘坐動車到煙臺南站,然后馬上騎行到煙臺港客運中心,乘坐渤海鉆珠號海輪,算是實現(xiàn)了我多年來想坐一次海輪,并在海上觀賞“海上生明月”的一個愿望。經過一個晚上的航行,16日一早在遼漁大連港航運中心下船,按計劃直接騎行到大連星海廣場。</p> <p class="ql-block"> 大連星海廣場應該說屬于大連的城市中心(當然不是指地理位置),同時因為此前在網上看到有人發(fā)布在星海灣海域游泳的視頻,覺得非常的美,因此也把星海灣作為我在大連停留兩天的“港灣”。未到之前就想著既要在海里游泳試水,又要在星海灣大橋上跑一場一個人的半程馬拉松。那么就必須要找到下水點,同時找好在哪上橋,確定好跑馬的路線,而且在橋上騎一趟,感受一下在海面騎行的感覺。</p><p class="ql-block"> 從遼漁港碼頭騎行30多公里到達市中心,路邊過來一位騎著一輛公路車的朋友,我急忙向其打聽。巧的是這位朋友不僅是一位騎行愛好者,還熱愛游泳,馬上答應領我到海濱浴場,再帶我騎車上橋。于是跟著他很順利地上了星海灣大橋,從東到西騎過海面。跟著這位朋友上橋后,騎行通過7公里的大橋,左邊是渤海海峽,右邊是大連市區(qū),山海相連,蔚為壯觀。城市的建筑和海面相互映襯,勾勒出一幅我想像不出的畫卷。我一路忍不住地停下來拍攝,花了很多時間,朋友在橋那一頭也等了我好久。他問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要注意什么之類的。告別朋友,他原路返回,我下橋往北再繞行到星海廣場。這是我這次旅行遇到的第一位幫助到我的熱心朋友,好在留下了姓名和聯(lián)系方式。</p> <p class="ql-block">熱心的騎友</p> <p class="ql-block"> 5月18日,騎行經過營口蓋州,馬路兩邊全都是葡萄園大棚,我停車走進大棚,一串串即將成熟的葡萄讓我垂涎。當時正逢午餐時分,待我在路邊補充能量,吃飲隨身攜帶的食品,一輛車在我身邊停下,也許是看到我車后面豎的一面隨風飄揚的“無償獻血,救人利己”的小旗才讓他特別關注,主動和我打招呼,照樣問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還叫我去前面不遠處他家吃點飯,我謝過后說不用,他說車里也沒有什么,就從車里找到一瓶水給我。雖然我并不缺水,但讓我非常感動,隨后好幾天,這瓶水我都舍不得喝,后悔沒有加微信,無法有什么辦法感謝到他。同時想到2019年7月,從福州騎行回來,在大田縣的一個加油站休息時,一個工作人員給我送上的一瓶水。兩次“滴水”之恩,我都無以相報,想來既感動又慚愧。</p> <p class="ql-block">滴水之恩無以相報</p> <p class="ql-block"> 5月27日,從長春到哈爾濱的途中,看到馬路對面一位和我反方向騎行的騎友,按“慣例”,相互舉手示意,沒想到這位仁兄停下了車,和我打招呼,并把車推過馬路。兩位遠離家鄉(xiāng)的人在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說了好久好久。原來這位仁兄比我大6歲,是從河南洛陽騎到黑河,就是喪權辱國的《中俄璦琿條約》簽署的地方,然后又往回騎到長春,看他的手機上顯示的路程,已經有四千多公里了。這是我這次路上遇見的第一位長途騎行的騎友,自然有共同的話題??吹剿麧M是風塵的人車,那磨損得似乎就要斷了布滿油泥的鏈條,我想到了我剩下的一千多公里的路程,會不會也是這般的艱辛。兩人說了好久依依不舍,看著這位仁兄又推車過了馬路,仍然還是推著前行,三步一回頭和我招手,叫我一路注意安全,讓我非常的感動。待我騎上車,再回頭看到他仍然還是推著那比我的裝備要重得多的車同樣回首看著我,我的視線一下模糊了。</p> <p class="ql-block">惺惺相惜的遇見</p> <p class="ql-block"> 漠河及北極村是這次一路向北的最北點,也是所有“追北者”的目的地。6月5號下午到達漠河,次日一早就沿市區(qū)外圍來一場一個人的半程馬拉松。漠河并不大,沿外圍跑一圈也不夠里程,又沿市里街道來回跑,迎面一位騎車的朋友主動和我打招呼。待我跑過一圈來到初心廣場,這位朋友也正好在那,我和他自然又聊了起來,同樣又問起我從哪里來,得知我來自安徽,他立馬喊來在廣場附近跑步的幾位跑友把我介紹給大家。原來這位朋友姓郭,是當?shù)嘏軋F的團長,大家一起拍照相互說起跑馬的一些情況。雖然遠隔3600公里,但大家毫無陌生感,一起合影,一起說跑馬的方方面面后才各自離去。</p> <p class="ql-block">初心廣場“身在最北方,心向黨中央”雕塑前留下難忘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我去了北極村,三天后又從北極村回到漠河,自然想到了這位團長。想著讓他找?guī)孜慌笥?,我請大家晚上一起聚聚,沒想到團長說到漠河來了哪要你做東,問我什么時候到,他一切安排好。恭敬不如從命,就這樣,我聽眾團長的安排,晚上和他邀來的另外三位朋友一起品嘗了他安排的一頓大餐,如同多年未見的朋友相聚一樣的熱情和輕松。</p> <p class="ql-block"> 這還不算,團長還特地為我在他們的群里發(fā)帖,說遠方的安徽來了一位跑友,明天早上特地安排一場他們平時只在周末才有的“小火車接力”跑,實際上就是一種追逐跑,讓我覺得很是新穎。后來聽說,這一天參加的人數(shù)幾乎比平時都多,就是因為安徽來了一位跑友,團長一聲號令,所有的人都召之即來。讓我覺得正如好多地方的標語所示,這就是“最北最冷最熱情”的漠河人。</p> <p class="ql-block">“小火車接力”后由漠河跑團專業(yè)攝影師拍下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一路騎行,還遇到更多難以一一表達的朋友。有凄冷的雨夜,宿住在草原小鎮(zhèn)旅館,老家在四川,在內蒙生活了37年,喊為我“老鄉(xiāng)”,給我提供非常好的服務的旅館老板的老父親;感覺非常親切,見了又散,散了又見的兩位從廣東騎過來的我的同齡人;還有從浙江騎過來年輕力盛對我很是熱情的兩位小伙;也有高三還沒畢業(yè)就一個人背著一個雙肩包出門,我也和他說了不少不要讓父母擔心早些回家的一位湖南的中學生;還有大學才畢業(yè)就一個人騎著一輛單車走天下的大學生;還有在大連海濱游泳時遇見的比我大20歲每天都來游泳,叫我不要游太遠的老爺子;在松花江邊給我拍照,我說只要拍一分鐘,他卻從頭到尾拍好長時間的朋友;在嫩江邊叫我要是餓了就吃他帶的飯,比我大十歲的老哥……每遇見的一位朋友可能各有所好,但肯定會有相同的話題。遇見了就是一種緣分,肯定要相互說說彼此的感受,談談一路的經歷。雖然都知道說的“有緣再見”是一句客氣話,都知道可能并沒有機會再次相見了,但誰又知道一定不會呢?就如同這次一樣。</p> <p class="ql-block">每天都到星海灣浴場游泳比我大20歲的老爺子</p> <p class="ql-block"> 所謂遇見,乃可遇不可求,不知不覺卻又不期而遇,無疑是一種美好,一種期盼。其實,人生何不是一種遇見?同學也罷,同事也罷,朋友也罷,哪怕是夫妻也罷,這些遇見都是如此的美好,所以才會成就美好的人生。但愿人生能有更多美好的遇見。</p><p class="ql-block"> 感謝這一路所有遇見的朋友!有緣再見……</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續(x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