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11日至8月6日,借赴京參會之便,我們攜行囊開啟近一月的北國漫游,足跡涉北京、吉林、黑龍江、內(nèi)蒙古、遼寧、河北、陜西七地,于行旅間觀地域百態(tài),品文化肌理。</p><p class="ql-block"> 此行起點為學(xué)術(shù)之約——7月11日至13日,在北京朗麗茲西山花園酒店,我們參與了由中華文化促進會與清華大學(xué)佛學(xué)文化研究中心聯(lián)袂主辦的“首屆中華佛教音樂文化學(xué)術(shù)研討會”。議程落幕,便轉(zhuǎn)入山河探尋,在七省疆域中打撈地域特質(zhì)與文化印記。</p><p class="ql-block"> 一路行來,感觸漸次疊積:</p><p class="ql-block"> 北京的秩序感藏于街巷肌理,城市治理的精細自不必說,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本地人的“侃談”——那是融生活智慧與通透見識的語言藝術(shù),堪稱一絕;</p><p class="ql-block"> 吉林、黑龍江與內(nèi)蒙古構(gòu)成的北國“糧倉與綠肺”版圖尤為鮮明:草原鋪展如碧毯,森林疊翠似畫屏,糧油物產(chǎn)豐饒,是肉眼可見的“物產(chǎn)王國”;</p><p class="ql-block"> 些許生活細節(jié)亦藏地域差異:所遇鐵路列車員多為年長男性,大小餐館與民宿鮮見免費抽紙;南北聲量的不同也悄然顯現(xiàn)——多地男女交談時聲線爽朗,自帶一種旁若無人的率性;</p><p class="ql-block"> 文化印記的深淺更耐人尋味:內(nèi)蒙古、黑龍江的建筑與飲食間,俄羅斯文化的影響如淡墨暈染,相較內(nèi)地常見的佛寺、道觀、孔廟等漢文化地標(biāo),這里的此類建筑并不多見,隱隱透出邊疆文化交融的獨特軌跡;</p><p class="ql-block"> 遼寧的大秧歌里藏著地域性格的密碼——那份自由奔放、率真幽默的律動,分明是趙本山式民間智慧的“天然土壤”,民俗與人文在此形成奇妙呼應(yīng);</p><p class="ql-block"> 河北則借冬奧東風(fēng)煥新旅游肌理,圍繞冰雪遺產(chǎn)打造的避暑與游樂設(shè)施,正成為吸引北京游客的“后花園”,政策紅利與地域資源的結(jié)合清晰可辨;</p><p class="ql-block"> 至于陜西西安,十三朝古都的文化底氣從未褪色。即便是42度的酷暑,也擋不住游人奔赴的腳步——古城墻下的斑駁、兵馬俑的沉雄、回民街的煙火,讓千年文明在當(dāng)代依舊大放異彩。</p><p class="ql-block"> 這一路,既是疆域風(fēng)光的巡禮,亦是文化基因的觸摸。七地如七幅畫卷,各有其筆墨,卻共同勾勒著北國大地的多元與厚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7月14日至16日,在女兒與女婿的陪伴下,我們先后徜徉于北京元大都遺址公園、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博物館與奧林匹克公園,三處以截然不同的氣質(zhì),勾勒出都城文化的多面肌理。</p><p class="ql-block"> 元大都遺址公園內(nèi),古城墻的殘垣猶存,靜默訴說著過往的歲月,而規(guī)模頗大的雕塑群則以立體的形態(tài)延續(xù)著歷史記憶。這里更是市民的生活樂園——晨練的身影、閑談的聲息交織成鮮活的市井圖景。我們曾駐足旁觀一場街頭棋局,棋友間的“交鋒”頗為有趣:“臭大糞”“會玩嗎”“慫包”之類的戲謔之語隨口而出,帶著北方人特有的直爽與熟絡(luò),若無幾分豁達心境,怕是難融這份“糙中帶暖”的熱鬧。</p><p class="ql-block"> 國家非遺博物館內(nèi),展品琳瑯滿目,從器物到技藝,盡展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積淀,只可惜當(dāng)日未遇活態(tài)表演,少了幾分技藝流轉(zhuǎn)的靈動,略感遺憾。</p><p class="ql-block"> 奧林匹克公園則盡顯大國氣魄:整體體量宏闊,景觀設(shè)計大氣磅礴,而林草掩映間,曲徑通幽的細節(jié)又添了幾分溫婉,于雄渾中藏著精巧,讓人真切觸摸到首都兼容并蓄的氣度。</p><p class="ql-block"> 這三處場所的觀感,恰是城市文化生態(tài)的微觀縮影:元大都遺址公園是“歷史遺存與市井生活的共生”,非遺博物館是“文化傳承在靜態(tài)與動態(tài)中的平衡”,奧林匹克公園則是“宏大敘事與人文細節(jié)的交融”。它們以不同維度證明,一座城市的文化魅力,既在于歷史的厚度、文明的高度,更在于與普通人生活交織的溫度,正是這種多元共生,構(gòu)成了城市文化鮮活而立體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氣勢恢宏的元大都遺址公園雕塑群</p> <p class="ql-block"> 7月17日至19日,自北京朝陽站北行,終抵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安圖縣二道白河鎮(zhèn),擇一民宿暫歇,為次日探訪長白山天池蓄力。</p><p class="ql-block"> 18日入天池主景區(qū),方知這處立于長白山2700余米之巔的景致,原是自然的“即興之作”。風(fēng)雨云氣聚散無定,天池便在其間時露時藏:方才還是一泓澄藍映著天光,轉(zhuǎn)瞬便被霧靄輕覆,只剩山尖若隱若現(xiàn);山風(fēng)過處涼意驟生,云開日出又暖意漸濃,這忽晴忽雨、乍寒乍暖的變奏,比尋常山水多了層靈動。景區(qū)內(nèi)峰巒、草木錯落成景,目之所及皆清爽。</p><p class="ql-block"> 19日別了二道白河,乘火車往哈爾濱去,行旅的軌跡繼續(xù)向北延伸。</p><p class="ql-block"> 這般行止里,倒覺天池的妙處正在于“不期”——它不循定式,隨天地氣息流轉(zhuǎn),恰是自然本真的模樣,也讓這場奔赴多了份遇見的欣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變幻莫測的長白山天池</p> <p class="ql-block"> 7月19日至21日,哈爾濱的幾處地標(biāo)成了我們的行旅坐標(biāo)——中央大街、松花江邊的斯大林公園、圣索菲亞教堂與太陽島,次第走進視野。</p><p class="ql-block"> 中央大街足有兩千余米長,路面由磚頭般的長方形石條鋪就,踏上去帶著些微凹凸的質(zhì)感。兩側(cè)商鋪挨挨擠擠,俄式商品尤多:俄羅斯套娃擺得琳瑯,大列巴的麥香混著風(fēng)飄來,本地紅腸更是柜臺上的??停钢叧翘赜械臒熁饸?。這條街的交通管理也有意思,四個十字交叉路口處,警察的哨聲與紅綠燈同步起落,一高一低間,把車流人流引得井然。</p><p class="ql-block"> 松花江邊的斯大林公園,夜里因燈光秀添了韻致:燈光映著江水漾起碎金,人流隨音樂輕晃,三者纏纏繞繞,倒有了幾分如夢似幻的朦朧。</p><p class="ql-block"> 圣索菲亞教堂立在樓群里,真如鶴立雞群——穹頂與尖拱勾勒出獨特的輪廓,在周遭建筑中格外醒目,那份獨有的建筑風(fēng)骨,看得人不由得嘆一聲精巧。</p><p class="ql-block"> 唯有松花江西岸的太陽島,算不得出挑。它是片林木茂密的公園,草木蔥蘢是真,卻少了些讓人記掛的特別處,倒像個安靜的背景板。</p><p class="ql-block"> 這幾日逛下來,哈爾濱的模樣漸漸清晰:中央大街藏著中俄交融的日常,圣索菲亞教堂是異域印記的凝固,斯大林公園的夜是煙火與詩意的糅合,連太陽島的“尋?!?,也成了這份多元里的一抹素色。這座城,就像把自然與異域、日常與景致細細拼在了一起,雜而不亂,自有其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哈爾濱松花江日落</p> <p class="ql-block"> 7月21日至23日,行程轉(zhuǎn)向呼倫貝爾大草原與滿洲里。21日傍晚6時30分,自哈爾濱西站登車,經(jīng)十余個小時旅途,于22日清晨5時抵達內(nèi)蒙古呼倫貝爾盟府海拉爾。用過自助早餐后,隨旅行社乘大巴奔赴草原。</p><p class="ql-block"> 車行途中,草原景致隨路勢流轉(zhuǎn):時而平坦如鋪展的綠毯,望不見邊際;時而似丘嶺起伏,連綿成浪,極目處無半分遮擋,天地仿佛在此處拉得格外開闊。在草原上,先后觀馬術(shù)表演的英武,乘拖拉機牽引的成吉思汗移動大帳,又坐那用油桶改裝的小火車晃過草地。午后轉(zhuǎn)乘大巴前往滿洲里,入酒店歇腳。</p><p class="ql-block"> 23日游滿洲里,中俄邊防站、呼倫湖、額爾古納河源頭與仿建的莫斯科瓦西里教堂皆入行程。這座新城處處透著鮮活:俄羅斯套娃廳堂里,中、俄、蒙三國藝人的表演帶著異域風(fēng)情;演藝廳內(nèi),兩千余游客一面賞歌舞,一面品西餐,愜意自在;兩處套娃賓館的大廳金碧輝煌,西洋畫與雕塑綴滿角落,看得人目不暇接。中俄邊防站旁,國門雄偉矗立;1:1復(fù)制的瓦西里大教堂,色彩濃艷如打翻的調(diào)色盤,結(jié)構(gòu)精巧得令人稱奇。更有乘越野車穿草原、臨呼倫湖的時刻,風(fēng)掠草尖、湖光接天,都成了難忘的印記。</p><p class="ql-block"> 這兩日的行跡里,藏著草原與邊城的雙重氣質(zhì):呼倫貝爾的遼闊是自然的本真饋贈,而滿洲里的鮮活則是地緣交匯的人文印記,自然的曠遠與異域的交融在此相襯,恰是北國邊疆獨有的風(fēng)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呼倫貝爾大草原</p> <p class="ql-block">瓦西里教堂及套娃廣場</p> <p class="ql-block"> 7月24日清晨8時15分,我們登上硬座火車,開啟了穿越大興安嶺的行程。十三個小時的旅途,便在車窗外層疊的林海與起伏的山影間緩緩鋪展。</p><p class="ql-block"> 待到夜幕沉下,晚十點左右,又轉(zhuǎn)乘大巴奔赴黑龍江漠河市。一路顛簸至凌晨一點,才終于抵達酒店歇腳。</p><p class="ql-block"> 這一日的行旅,像把“趕路”寫得具體——從火車穿林海的悠長,到大巴夜奔的匆忙,步步向北里,盡是奔赴遠方前的奔波實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7月25日至26日,我們走進黑龍江漠河與北極村。漠河的黑龍江水在北極鎮(zhèn)一段靜靜流淌,對岸便是俄羅斯,卻無口岸相通,只余界河默默分隔兩國。漠河城區(qū)本就不大,80多公里外的北極鎮(zhèn)更顯粗糲——基礎(chǔ)設(shè)施尚在完善,街巷間難免見些雜亂,透著未打磨的生澀。</p><p class="ql-block"> 旅行社安排的民宿也難稱如意:漠河的那處帶著濃重異味,北極村的雖算寬敞,卻連廁所抽紙、洗澡浴巾、牙具這類基礎(chǔ)用品都未備齊;每日早餐也簡單,不過咸菜、雞蛋配饅頭,透著服務(wù)上的疏淡。</p><p class="ql-block"> 這地方儼然還停留在旅游開發(fā)的初始階段,設(shè)施與服務(wù)都顯滯后。就連送我們到漠河車站的旅行社司機,車剛停穩(wěn)廣場,便催著我們下車,沒半句交代便揚長而去,更添了幾分不適。</p><p class="ql-block"> 這兩日的行程,確是此行中少有的滯澀體驗。</p><p class="ql-block"> 26日下午5時40分,我們從漠河乘車返回哈爾濱,稍作休整后,又轉(zhuǎn)乘火車往長春市去,將這段不悅的記憶輕輕擱在身后。</p><p class="ql-block"> 這般經(jīng)歷倒也讓人察覺:并非所有遠方都配得上“期待”。當(dāng)旅游開發(fā)尚在起步,設(shè)施的粗陋與服務(wù)的淡漠,會輕易磨去景致本可能有的分量——比起自然風(fēng)光的原始,旅行者更需一份被妥帖對待的從容,而這份從容,恰是漠河此刻最缺的東西。</p> <p class="ql-block">北極村</p> <p class="ql-block"> 7月27日至28日,長春的偽滿皇宮與長春電影制片廠,成了我們此行的兩處駐足點。</p><p class="ql-block"> 偽滿皇宮建筑面積本就不大,建筑群落卻透著刻意的復(fù)雜——除了圍墻中部嵌著一塊故宮城墻的紅色,其余皆是日本人設(shè)計的融合樣式,不倫不類里藏著難言的壓抑。站在其中,連空氣都似凝著滯重,讓人莫名生出窒息感。</p><p class="ql-block"> 倒是長春電影制片廠,內(nèi)里內(nèi)容豐實得很。從老膠片到道具陳列,從影史脈絡(luò)到創(chuàng)作故事,層層鋪展間盡是光影的厚重,確是值得細品的所在。</p><p class="ql-block"> 有趣的是,長春雖曾被日本統(tǒng)治許久,街頭卻少見日本建筑的痕跡,日式食物也難尋蹤影,仿佛那段歷史的物質(zhì)印記,早已被時光悄悄磨淡了許多。</p><p class="ql-block"> 這兩日的觀感,像觸到了長春的兩面:偽滿皇宮是歷史留下的鈍痛,藏著被殖民的壓抑記憶;長影是本土文化的韌性,在光影里沉淀著自主的力量。而日式印記的淡去,或許正是這座城從過往中走出,重尋自我的佐證——歷史的傷痕仍在,卻已化作前行時的警醒,而非困住腳步的枷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7月29日至31日,行程轉(zhuǎn)向遼寧興城與葫蘆島。29日上午自長春登車,經(jīng)八小時旅途抵達葫蘆島市下轄的興城市,晚間及次日便在雨中探訪了明代寧遠古城——這座保存完整的老城,在雨霧里更顯古樸。城中心鐘鼓樓巍然矗立,東西南北四街盡頭各有城門與甕城,格局規(guī)整;兩側(cè)鋪面雖為新建,卻因規(guī)劃妥帖,未失古意,尤其夜間,各式雅致燈籠次第亮起,暖光映著青磚,為古城添了幾分溫婉韻致。城內(nèi)文廟、將軍府、薊遼督師府等歷史建筑錯落,藏著歲月的厚重,確是值得細品的去處。</p><p class="ql-block"> 30日中午乘公交赴葫蘆島市,晚間市區(qū)廣場的景致意外動人:兩伙舞者格外惹眼——一伙有青年男性似是專業(yè)引領(lǐng),手持扇與手巾,跳著東北大秧歌,激情潑灑,旁有直播團隊追拍;另一伙則是市民自播曲子,隨性狂舞,不拘姿態(tài)。近旁還有位胖大哥、推自行車的老者,及一位赤手空拳者,皆跟著節(jié)奏隨意擺動,無拘無束。</p><p class="ql-block"> 他們的舞姿里,藏著自由率性、激情狂放的勁兒,那是游牧文化與漢文化交融才有的獨特張力——看這股鮮活氣,便懂東北為何能孕育出趙本山式的民間智慧,原是這片土地本就長著這樣的生動。</p><p class="ql-block"> 31日清晨乘車往濱海龍灣海濱浴場,景致卻尋常,無甚特別處,倒像為前兩日的鮮活做了個淡緩的收束。</p><p class="ql-block"> 這幾日程,像讀了遼寧的兩頁篇章:興城古城是歷史的沉淀,以規(guī)整格局與老建筑藏著過往的莊嚴;葫蘆島廣場的舞者是當(dāng)下的生動,以隨性舞姿泄露出地域文化的交融活力。一古一今,一靜一動,恰是這片土地既有歲月厚度,又有生活溫度的模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激情飛揚的東北大秧歌</p> <p class="ql-block"> 8月1日至3日,女兒特意安排了在北京周邊的行程。7月31日下午從葫蘆島返回北京后,1日便赴河北張家口市崇禮區(qū),先后探訪了金太子城遺址與冬季奧運村,當(dāng)晚宿在翠云山的賓館,一晚五百余元,也算得清靜。</p><p class="ql-block"> 2日登翠云山,山頂景致頗有看頭:有石頭堆就的明長城蜿蜒山間,雖不復(fù)完整,卻仍透著古意;更近距離見到了大型風(fēng)電場——風(fēng)機旋轉(zhuǎn)時帶著“吱吱”輕響,巨型葉片轉(zhuǎn)動間,那股強勁的力量直讓人覺出震撼,底部動力設(shè)備的轟鳴更是沉厚。奇的是,風(fēng)場幾十臺風(fēng)機運轉(zhuǎn)不息,周邊草木依舊蔥蘢;一群牛在轟鳴的風(fēng)機下安然低頭覓食,長城的殘垣、旋轉(zhuǎn)的風(fēng)機、悠然的牛群,三者共處一隅,倒成了幅格外和諧的奇特畫面。</p><p class="ql-block"> 3日,女兒又陪我們逛了國家植物園。園內(nèi)竟藏著不少驚喜:始建于唐代的十方普覺寺靜立林間,孫傳芳墓、梁啟超墓與曹雪芹紀念館也散落其中,草木蔥蘢間撞見這些歷史印記,添了幾分意外的厚重。</p><p class="ql-block"> 這幾日的行程,像串起了不同的時空:崇禮的奧運村是當(dāng)代的印記,明長城是過往的遺存,風(fēng)電場是工業(yè)與自然的相遇;國家植物園里,草木的生機與古寺、名人墓的歷史感交織。女兒這般安排,似是想讓我們在短日里,觸到自然、歷史與當(dāng)下的不同肌理,倒也別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牛群、風(fēng)機、長城的奇妙組合</p> <p class="ql-block"> 4日天剛亮,便接到山西大雨致列車停運的通知——原計劃去陽泉娘子關(guān)、呂梁磧口古鎮(zhèn)的行程,終究是落了空。無奈之下,轉(zhuǎn)道去了雍和宮,卻見這里煙霧漫卷,熱浪裹著人潮涌得密不透風(fēng),先前那點出游的興致,頃刻間便散了。</p><p class="ql-block"> 這般變故倒讓人覺出,行旅本就藏著無常:一場雨能打亂既定的腳步,一處熱鬧也能沖淡探訪的心意,而這份“未得”與“不稱意”,原也是旅途里難避的尋常。</p> <p class="ql-block">人潮涌動雍和宮</p> <p class="ql-block"> 5日,在孫女任雅歆的精心安排下,上午我們走進了西安博物院與小雁塔。前夜剛落過一場雨,卻未能徹底驅(qū)散暑氣——這座城市前幾日還浸在42度的熱浪里,此刻雖稍緩,悶熱仍纏人,再添上游人如織,先前的游興不免淡了幾分。</p><p class="ql-block"> 好在下午孫女的安排透著巧思:“陜歌大劇院”里,一場“美食+非遺展演”的文化宴正等著我們。4到5點是品食時光,滋味尚未散盡,5點至6點,秦腔的蒼勁、皮影的靈動、木偶的趣致、華陰老腔的渾厚、安塞腰鼓的激昂、商洛花鼓的清甜便次第登場,成了連貫的展演。這場演出除腰鼓與木偶戲外,其余多有可圈可點處,編排里藏著的執(zhí)著的探索創(chuàng)新精神,著實該點贊。</p><p class="ql-block"> 入夜后,隨人潮去鐘鼓樓一帶賞夜景,又遇著新鮮事:鼓樓周遭不少青年男女身著漢、唐服飾,妝容精致地拍照、游走,衣袂輕揚間,像從舊時光里走出來的人,格外惹眼。</p><p class="ql-block"> 這一日的西安,把“熱”與“活”揉在了一處:暑熱是氣候的實感,人潮是市井的鮮活,而非遺展演的厚重、漢唐服飾的新奇,又讓這份鮮活里多了層文化的溫度——即便天熱稍擾興致,這座城藏在煙火里的底蘊,仍讓人覺出值得。</p> <p class="ql-block">非遺全宴</p> <p class="ql-block"> 6日清晨,在孫女安排的西安西藏開元名都大酒店用過豐盛早餐后,我們便乘車踏上歸途。</p><p class="ql-block"> 下午4時許,車途經(jīng)山丹馬場,窗外景致驟然換了模樣:云霧如紗般在山間繚繞,遍野鮮花恣意盛放,更讓人驚訝的是,車載溫度計顯示僅13度。不過半日路程,從西安36度的悶熱難當(dāng),跌入這13度的清冷氣爽,溫差翻覆間,真如坐了趟驚險的過山車,恍惚得有些不真切。</p><p class="ql-block"> 這一路收尾的溫差,倒像給整段旅程做了個巧妙注腳——行旅本就是在不同風(fēng)物、不同體感里穿梭,從暑熱到清涼的驟變,恰是旅途贈予的最后一份鮮活記憶,讓歸途也有了不期而遇的趣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山丹馬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