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網(wǎng)名 德二姐 美篇號 65923063</p> <p class="ql-block"> 作為一名普通的退休老人,有時會覺得自己關心教育改革是“多管閑事”??擅慨斂吹胶⒆油砩戏艑W回家還要繼續(xù)學習,星期天也得補習時,便忍不住想,教育不能拿孩子們的健康當籌碼,去換那些看似耀眼卻空洞的考分。</p><p class="ql-block"> 因為它關乎每一代生命的成長軌跡,關乎一個家庭的明天,更關乎一個民族的未來。這份牽掛,其實理所當然。由此便想到最近教師交流園地熱烈討論的“三和教育”,以及一個響亮的名字——孟國泰教授。</p><p class="ql-block"> 這位深耕教育領域四十余載的學者,既是筆耕不輟的哲人,更是踏遍山河的實踐家。從鄉(xiāng)村課堂里觀察孩子們與泥土的互動,到國際論壇上與各國教育家探討育人本質(zhì),他始終帶著對生命成長的敬畏,追問著一個根本的問題:</p><p class="ql-block"> 教育究竟需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才?孟教授深知,國家需要的是德才兼?zhèn)涞纳鐣髁x建設者,全球視野的本土創(chuàng)新者,身心健康的未來公民。正是這份內(nèi)心的責任和擔當,讓他提出了富有洞見的三和教育理念。?因為三和教育的核心,是一場關于生命關系的深刻重構(gòu),它像一條溫潤的河流,串聯(lián)起三重和諧的生命境界。</p> <p class="ql-block"> 第一重,是與自己的生命和諧。這絕非空洞的“個性發(fā)展”,而是像一株幼苗扎根土壤、舒展枝葉的過程:有的孩子天生對數(shù)字敏銳,能在公式里找到邏輯的美感; </p><p class="ql-block"> 有的孩子偏愛涂涂畫畫,能在色彩中傾訴內(nèi)心的波瀾;還有的孩子能歌善舞,能給人帶來歡樂與陶醉。教育應當成為托舉個性的手掌,讓內(nèi)向的孩子不必強迫自己活潑開朗,讓精力充沛的孩子能在運動中釋放能量,最終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最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第二重,是與他人的生命和諧。記得小區(qū)里有個孩子總愛搶別人的玩具,直到前幾天看見鄰居劉奶奶,把長大后的孫子不再需要的一大袋玩具分給小朋友們時,他突然說:“劉奶奶,你真好!”</p><p class="ql-block">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共情不是說教出來的,而是在真實的互動中自然涌現(xiàn)的。三和教育倡導的協(xié)作與互助,正是要給孩子們這樣的土壤:在課堂小組里為一個創(chuàng)意爭論時,學會傾聽不同意見,多一個角度看問題。</p><p class="ql-block"> 在社區(qū)志愿服務中幫爺爺、奶奶洗腳時,真正懂得老人的難處,而不是為了完成任務做做樣子。在和同學鬧別扭時,明白和解不是認輸,而是珍惜緣分。 這些細碎的瞬間,會慢慢織成一張社會聯(lián)結(jié)網(wǎng),讓每個生命都能綻放獨一無二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第三重,是與天地萬物的生命和諧。幾天前氣溫開始下降,孫子要我陪他去郊游尋找寫作靈感,我們走到一個魚塘邊,一個爺爺從水中拖出魚網(wǎng)時,大大小小的魚在興奮的蹦跳,那個爺爺把一條條小魚又輕輕地全部放入水中。</p><p class="ql-block"> 孫子遺憾地問:“為什么要放走小魚呢?”爺爺說:“希望它們繼續(xù)長大。”我忽然想起孟教授說的從自然中學習,老爺爺?shù)姆判◆~,不正是最生動的“生命智慧”嗎?</p><p class="ql-block"> 三和教育要培育的,正是這樣的敬畏與責任。帶孩子們在春耕時播下一粒種子,觀察它如何頂破泥土,便懂得“萬物有靈”;陪他們在夏夜數(shù)星星,講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便明白人類很渺小。</p><p class="ql-block"> 讓他們參與社區(qū)垃圾分類,體會“舉手之勞能護佑山河”。當孩子們對一棵草、一滴水、一只鳥產(chǎn)生牽掛時,生命共同體的意識便悄悄地在心里生了根,發(fā)了芽。</p> <p class="ql-block">? 這三重和諧,共同指向三和教育最動人的本質(zhì):它不再是知識的搬運工,而是生命關系的修復師。過去的教育像一臺精密的機器,把孩子們打磨成相似的標準件; </p><p class="ql-block"> 而三和教育更像一片森林,允許松樹挺拔、白楊修長、野花爛漫,讓每個生命都能在和諧的關系里綻放獨特的光彩。</p><p class="ql-block"> ?這種以和致善、以和致美、以和致樂的體系,藏著教育最本真的追求:以和致善,是讓孩子在幫助他人時,嘗到利他即利己的甘甜。</p><p class="ql-block"> 以和致美,是讓他們在差異碰撞中發(fā)現(xiàn)和而不同的詩意,就像水墨畫里的濃淡干濕,彼此映襯才顯韻味。以和致樂,則是讓生命在與自我、他人、天地的和諧中,找到不依附于外在評價的、本真的喜悅。</p><p class="ql-block"> 而這樣的教育,最終要培養(yǎng)的是有根、有光、有視野的人:他們會記得家鄉(xiāng)遍野的油菜花,大大小小魚塘邊縱橫交錯的小土路,懂得鄉(xiāng)愁是最厚的底色; </p><p class="ql-block"> 他們既會了解長城磚石里藏著怎樣的文明密碼,擁有平視世界的底氣;更會明白人類與地球的命運相連,帶著為世界添點溫暖的擔當。這便是家鄉(xiāng)情懷、中國眼光、國際視野的真正模樣。</p><p class="ql-block"> 歲月更迭太快, 老朽追趕不及。說不出太多高深的理論,但卻知道:當一個孩子懂得與自己相處、與他人共情、與天地相融時,他的眼睛里一定有光,心里一定有暖,腳下一定有力量。</p><p class="ql-block"> 而這樣的孩子多了,我們的家鄉(xiāng)會更美,國家會更強,世界會更暖。這或許就是三和教育最質(zhì)樸的呈現(xiàn),亦是時光最溫柔的饋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