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右玉古城,坐落于今右玉縣北部,東倚煙洞山與臥羊山,西鄰蒼頭河與雷公山,北有馬營河,南臨歐村河,山環(huán)水繞,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北行十公里出殺虎口,直通呼和浩特;南行二十公里可達右玉縣城(梁家油坊)。右衛(wèi)城自古為南北交通要道,明清時期更是軍事重鎮(zhèn),戰(zhàn)略地位舉足輕重。</p> <p class="ql-block"> 右衛(wèi)城地處邊陲要沖,地理位置極為重要?!端菲礁尽こ窃洝吩涊d:“朔郡為畿輔右臂,晉陽肩背,勢踞天下之巔,界扼中外之吭,地利之成,險矣哉?!弊詰?zhàn)國趙、秦,至漢、北魏,歷代皆在此設軍布防。唐代為靜邊軍治所,唐天寶十四年(755年),叛軍攻陷靜邊城,朔方節(jié)度使郭子儀率軍平叛,一舉擊潰敵軍,扭轉戰(zhàn)局,成為“安史之亂”中的關鍵轉折點。</p> <p class="ql-block">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后,雁北地區(qū)戰(zhàn)略地位空前提升,成為拱衛(wèi)京師的重要屏障。右衛(wèi)城在此背景下設大同衛(wèi)與玉林衛(wèi),兩衛(wèi)并駐,每衛(wèi)轄兵五千六百人,加之軍屬與后勤人員,城中人口眾多,軍事地位突出,商貿(mào)亦隨之繁榮,成為晉北地區(qū)的重要經(jīng)濟樞紐。</p> <p class="ql-block"> 右玉古城歷史悠久,秦時置善無縣,始筑城垣,后因戰(zhàn)亂而廢。明洪武二年(1393年)設定邊衛(wèi),重新筑城,歷經(jīng)永樂七年(1409年)建成,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重修,萬歷三年(1575年)以磚包砌,城周九里八分,墻高四丈二尺,寬三丈五尺。清康熙年間兩次重修,雍正七至九年再加修葺,城垣內土外磚,結構堅固,歷經(jīng)數(shù)百年風雨仍屹立不倒。</p> <p class="ql-block"> 古城為軍事要塞,布局嚴謹,四門鼎立:東為和陽門,南為永寧門,西為武定門,北為鎮(zhèn)朔門。四門皆建城樓,懸匾額以銘其義:南曰“紫塞金湯”,北曰“嚴疆鎖鑰”,西曰“屏藩河朔”,東曰“拱獲燕云”。城角設角樓,中央建四牌鼓樓,遙相呼應,構成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南城門拱券內嵌明萬歷四十四年重修碑,見證古城滄桑。</p> <p class="ql-block"> 清雍正三年(1725年)設府后,右玉城成為雁北地區(qū)政治、軍事、經(jīng)濟與文化中心,人口迅速增至兩萬余人,呈現(xiàn)出一派繁榮景象。城內設有將軍府、都統(tǒng)府、協(xié)佐領署、縣衙等衙署共二百五十六所,四條大街商鋪林立,商賈云集,大小商號五十余家。乾隆二年(1737年),因邊防形勢變化,駐軍移防,城中人口漸減。至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右玉居民約七千人,其中滿族人一千三百余人。隨著人口減少,古城逐漸衰落,曠野荒蕪,黃沙彌漫,昔日繁華漸成風中殘影。</p> <p class="ql-block"> 1948年3月,右玉縣迎來第二次解放。然而,長期戰(zhàn)亂與風沙侵襲使自然環(huán)境惡劣,經(jīng)濟凋敝,百姓生活貧困。正如詩句所言:“千村霹靂人遺失,萬戶蕭疏鬼唱歌。”右玉大地無樹無綠,整日黃沙蔽日,當?shù)厝朔Q之為“黃龍”。</p> <p class="ql-block"> 彼時縣委機關設于一座天主教堂內,院落東西長200米,南北寬100米,辦公用房不足五十間,條件簡陋。首任縣委書記張榮懷帶領縣委一班人深入調研,確立防沙治沙、脫貧脫困的發(fā)展方向,號召全民種草植樹,打響了一場全民參與、眾志成城的“綠色保衛(wèi)戰(zhàn)”。</p> <p class="ql-block"> 那時條件艱苦,縣委書記與縣長共用一間辦公室,所有干部都在艱難環(huán)境中工作。夜晚靠小油燈照明,寒冬靠小火爐取暖,辦公則依小木桌為案。七十多年來,右玉縣從第一任縣委書記開始,始終秉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的精神,一任接著一任干,與全縣百姓攜手種草植樹、治理荒漠。至今已歷二十一任縣委書記,右玉治沙的故事仍在延續(xù),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人一心為民的真實寫照。</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右玉,已從昔日黃沙漫天的荒漠之地,蛻變?yōu)闈M目蒼翠的綠色家園。藍天白云、青山綠水、古堡長城、牛羊成群,昔日的“黃龍”早已被馴服,塞外曠野化作綠茵江南。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評價右玉精神,指出:“右玉的可貴之處就在于始終發(fā)揚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功在長遠的實干精神,在于始終堅持為人民謀利益的政績觀。”這不僅是對右玉干部群眾的褒獎,更是對全黨踐行“為人民服務”宗旨的深刻詮釋。</p> <p class="ql-block">(部分資料源自網(wǎng)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