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b><b style="font-size:22px;">讀小說之感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題記:與書為伴,書總是在人們最想聽故事的時候,告訴你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b></p><p class="ql-block"><b> 借著左手腕骨折,不能做家務(wù)事的契機,我在外孫女課外學(xué)習(xí)的“憶本書吧”借閱通讀了文學(xué)名家劉震云的長篇小說《一句頂一萬句》和《一地雞毛》中短篇小說合集。雖然說兩部小說出版發(fā)行已近二十年或早于二十年。但是,經(jīng)典永流傳,兩部作品風(fēng)格遙相呼應(yīng)。閱讀留給我的認(rèn)知是:作家從民間繁瑣細(xì)微小事入手,恢宏捭闔社會大局大勢。揭示了那個特定時代的民間“一息尚存,生命不止”的弱勢群體的生活心態(tài)及社會波折前行的歷程。</b></p><p class="ql-block"><b> 《一句頂一萬句 》小說十分接地氣 ,開卷便覺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撲面而來。小說所言皆是“雞毛蒜皮”之事,初看頗有“廢話連篇”之感,稍微琢磨琢磨就感到作家的功底深厚,每句話含義相聯(lián),句句疊加,步步延伸,深刻揭示社會底層群體人的心態(tài),世界觀、價值觀,小說人物眾多,個個鮮活,個個立得住,個個凸顯自己的個性。尤其是小說主角楊百順—楊摩西—吳摩西,他既是一個寡語的“悶葫蘆”,又是一個膽小怕事的人。他不曉得“沉默是金”的深刻含義,卻始終抱守一個人別扭,總比讓別人別扭自己強的信條,不善言辭,羞于與人對話,近似“啞巴”,可生活又迫使他極不情愿地與人打交道,以求吃口飯,安身立命。正如書中天主教牧師老詹所言:“非心所愿謂之悲”。楊百順即吳摩西是社會底層可以存在,卻又是無可奈何的人,是悲慘的生活時代悲慘人生的真實寫照。</b></p><p class="ql-block"><b> 《一地雞毛》是一部由塔鋪、新兵連、頭人、官場、單位、口信多篇中短小說的合集,突出“一地雞毛”的社會萬象。所敘述的故事時間跨度比較大,既有解放前的舊影,計劃經(jīng)濟時期的痕跡,也有市場經(jīng)濟初期的描寫,既有鄉(xiāng)村、城市背景,也有官場和單位場面。但是,萬變不離其宗。作家所言所敘,看似隨意,確盡精心,通過細(xì)節(jié)堆疊呈現(xiàn)生活本真。揭示了人的善良,人的抗?fàn)?,人的劣性,人的齷齪和壓抑心靈為代價的品性的扭曲與畸變,仿佛一把時代的刻刀在人的身上留下深深淺淺的痕跡。最為要義的是:暫且將信仰擱置一旁,人活著且為了改變“一地雞毛”的生存環(huán)境,有沒有必要去替別人承擔(dān)悲痛的道義責(zé)任?這是最深奧又粗淺的心靈叩問。</b></p><p class="ql-block"><b> 簡而言之,閱讀這兩部小說,既感真實,又覺悲嘆。因為小說里揭示的問題在當(dāng)代生活中依然存在,甚至“發(fā)揚光大”了。筆者不否認(rèn)“生活中的一切都要付出代價?!钡牵煌瑫r期、不同階層的人們?yōu)槭裁匆に伎嘞肽敲炊啵繛槭裁匆x用那么多巧取豪奪或坑蒙拐騙的手段呢?倘若,人活得明白,活得通透,活得瀟灑,用一把鑰匙解開歷史深處的思想枷鎖,讓艷麗的陽光照進心靈深暗之處,不糾結(jié)一時一事、一人一物,就不會象《一地雞毛》中小林及小林老婆那般活得心累,就不會出現(xiàn)《新兵連》里班長李上進那樣極端的負(fù)面典型。總之,人活一世,不論富貴還是貧窮,不要想那么多,而是象楊百順—吳摩西付出代價之后,尋一地安身立命,隨遇而安,終極一生足矣。</b></p><p class="ql-block"><b> 2025年7月28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