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那是一個冬末的清晨,1939年2月4日。貴陽城頭的薄云尚未散盡,街巷間已響起日常的喧鬧。臨近午時,上午11點20分左右,一聲尖銳的警笛驟然劃破長空。人們抬頭望去,只見東山之巔,一串刺目的紅燈籠正緩緩升起——整整十八盞,無聲地宣告著即將到來的死神。</p><p class="ql-block">可那警報聲,落在多數(shù)市民耳中,卻激不起應(yīng)有的波瀾。連日來的防空演習(xí),讓這警示的紅光顯得有些“尋?!?。許多人只是駐足觀望,低聲議論,以為不過是又一次演練。猶豫與僥幸,像一層無形的薄紗,蒙住了這座城市的警覺。</p><p class="ql-block">直到更為凄厲的緊急警報撕裂空氣,街頭巷尾響起了警察急促的哨音和呼喊,倉皇才像瘟疫般蔓延開來。人們?nèi)鐗舫跣?,拖家?guī)Э?,驚慌失措地向城外奔逃。然而,一切都太晚了。</p><p class="ql-block">天空的轟鳴聲已如滾雷般壓頂。十八架涂著猩紅日徽的轟炸機,如同來自地獄的鋼鐵禿鷲,分作三路,冷酷地?fù)湎虺鞘械男呐K。一路由東向西,徑直刺穿市中心;另兩路則如毒蛇出洞,從東北和東南方向劃出致命的弧線,對城區(qū)形成合圍。剎那間,燃燒彈如同惡魔的種子,密密麻麻地傾瀉而下。</p><p class="ql-block">爆炸聲震耳欲聾,火焰沖天而起。繁華的街市在瞬間淪為煉獄。烈焰貪婪地吞噬著木質(zhì)的房屋、商鋪,濃煙滾滾,遮天蔽日。火舌沿著街道瘋狂蔓延,從東邊的三浪坡、護國路口,一路燒到西邊的先知巷口,北至光明路口,南抵貫珠橋。大十字、中華中路、中華南路、正新街、金井街……十余處地方同時燃起熊熊大火,火場連成一片絕望的火海。</p><p class="ql-block">無數(shù)人被困在家中,或在奔逃的路上被火舌吞噬、被瓦礫掩埋。僥幸逃出火場的人們,衣衫襤褸,滿面煙塵,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家園在烈焰中崩塌、化為灰燼。熟悉的街巷面目全非,空氣中彌漫著焦糊與死亡的氣息。哭喊聲、呼救聲、房屋倒塌的巨響,交織成一曲悲愴的末日哀歌。昔日熙攘的貴陽中心地帶,只剩下斷壁殘垣和仍在肆虐的余火。</p><p class="ql-block">當(dāng)敵機的轟鳴聲終于遠(yuǎn)去,留下的是一座滿目瘡痍、沉浸在巨大悲痛中的城市。瓦礫堆下掩埋著未能逃出的生命,廢墟之上是無家可歸、茫然四顧的身影。整條街整條街的鄰里轉(zhuǎn)眼陰陽兩隔,多少家庭在頃刻間支離破碎。幸存者臉上刻著難以言喻的驚恐與哀傷,家園、生計,乃至最平常的生活,都在那場從天而降的浩劫中被徹底焚毀。流離失所的人們在寒風(fēng)中瑟縮,巨大的財產(chǎn)損失讓整座城市元氣大傷。</p><p class="ql-block">這一天,被歷史用血與火刻下——“二·四轟炸”。貴陽,這座深居西南腹地的山城,以其承受的無差別屠戮,向世人昭示了侵略戰(zhàn)爭的殘酷與野蠻。那山頂曾升起又被忽視的十八盞紅燈籠,那倉皇奔逃卻未能逃離厄運的身影,那吞噬一切的沖天烈焰,都成為這座城市記憶深處最疼痛的烙印。它無聲地訴說著:和平的薄幕何其脆弱,片刻的誤判與麻痹,便足以將人間推入血與火的深淵。這焦黑的印記,永遠(yuǎn)警示著后人安寧的珍貴,以及守護這份安寧所必需的清醒與堅韌。</p>